坚持成功故事

发布时间:2016-11-06 14:44

只有创造,才是真正的享受,只有拚搏,才是充实的生活,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坚持成功故事。

坚持成功故事

坚持成功故事1:怀揣报国梦的味精大王

1923年的春天,上海聚丰园里,环境雅致,空气清新。而立之年的吴蕴初揣着他精心研制的晶莹小颗粒静静等着一个人。这个人叫王东园,是张崇新酱园的推销员。而张崇新酱园的老板张逸云,则是吴蕴初最想结识的那个人,也正是他,为后来“天厨”的诞生,助了一臂之力。

1906年的黄浦江、外白渡桥边,时常蹲坐着一个衣衫单薄的少年。少年发现有人力车辆或者驴马车通过时,都会奔上去帮人拉推,以得几文钱回谢。这位少年就是还在上海兵工学堂化学专业读书的吴蕴初,他同时还兼任兵工学堂附属小学的算术老师。如此刻苦努力,只为兑现自己当初对父亲的承诺,“自立并补贴一些家用”。这样的生活,他坚持了六年。这种奋发向上、吃苦耐劳而又恪守信用的品格,他坚守了一生。而兵工学堂化学专业的学习,则为他一生的事业开启了最初的源泉。

化学专业的高材生,汉阳铁厂小试牛刀

从兵工学堂毕业之后,吴蕴初有了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他被恩师杜博推荐到汉阳铁厂做化验师。这份工作收入稳定,清闲易操作,在别人的眼里算得上是一份很好的门路。然而,二十岁的吴蕴初,此时想要的并不是安稳的生活,即便是锦衣玉食也填充不了自己内心一腔的报国梦。于是,1915年的冬天,他在“实业梦”的驱使下,离开汉阳铁厂,前往天津,准备参与筹办硝碱公司。可惜,事与愿违,等他不远千里赶到天津时,得到的却是“股东们不干了”的消息。这时的吴蕴初已身无分文,苦不堪言。

此时的汉阳铁厂决定试制在国际上用于筑炉的效能很好的矽砖与锰砖。可这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厂内的技术人员使出浑身解数也没能理出头绪。无奈,他们向刚从天津回来的吴蕴初发出了邀请。

吴蕴初是踌躇满志的,虽然他并未研制过此类化学物质。可凭借化学知识与素养,以及自己执着的性格特点和强国之梦,他接下了这个担子。吴蕴初的选择是对的,那个黄浦江边卖苦力的少年的倔强劲儿在这个二十五岁青年的体内再度重现。他查阅资料、分析数据、总结技术条件……。不分昼夜、废寝忘食的刻苦钻研,终于亲手试制了矽砖与锰砖,这在中国人之中,还是首例。

顿时,吴蕴初声名鹊起。开始有一些厂家邀请他入伙或者与之合伙做生意。汉阳兵工厂聘他为制药课的课长,还授予少校军衔。同时,他接受了汉口燮昌火柴厂的老板宋伟臣的邀请,与之合办一个硝碱公司,由宋伟臣出资,他出技术并任总工程师兼厂长,利用兵工厂的废液生产氯酸钾。

二十五岁的吴蕴初身兼三职,开始在自己希望的道路上跨越有力的步伐了。一个属于他的时代悄悄诞生了。

微小颗粒引发创业灵感,巧妙“邂逅”资深投资者

在外货中找出创业点,在当时的中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1921年的中国和世界都是那样的动荡不安。吴蕴初和刘鸿生共同创办的新炽昌牛皮胶厂面临着山穷水尽的境地。刘鸿生另创新业,吴蕴初一人难以抵挡企业衰势。他开始在外货中寻找机会。

研究之后,他选中了日本的原包装产品“味の素”。这种产品最容易得利,因为它是人们一日三餐中很理想的调料。有钱人的山珍海味需要它,吃不起山珍海味的广大贫苦百姓也需要它,一碗素汤,一碟儿青菜,只需放上那么几粒,就似魔幻般产生了奇效。然而,想要做这个微小颗粒的生意,首先必须知道它是怎么做成的。这个时候吴蕴初的化学素养又派上了用场。他开始利用业余时间钻研这小小颗粒的研究方法了。

没有实验室,就在自己的家里研制;缺少助手,自己的妻子来担任。三十岁的吴蕴初在创造和钻研方面丝毫不减当年的激情。他要把“味の素”中最关键的哥罗登酸钠提取出来,再加工制作,做成优质的“国产”化学调味品。这个化学专业的高材生,终究是值得骄傲的,经历过无数个日日夜夜之后,他终于把晶莹剔透的小颗粒捧在了手心里。

有了成功试制的小颗粒,如何才能使其转化为生产力呢?资金、厂房还有设备开始困扰他。吴蕴初明白单凭自己的力量,要把这个产品生产出来,投放到市场中,实在是太难了,他必须要找到一个可靠的合伙人。

张崇新酱园的推销员王东园成为了他在寻找合伙人的道路上的一个合适的人选。如何使他注意到自己的这颗微小的小颗粒?聪明的吴蕴初选择了“欲擒故纵”。他坐在“聚丰园”里,细细品味着自己的小颗粒带来的美味,还频频咋舌,惹得王东园忍不住上前探问。“你尝尝”,吴蕴初微笑着将东西推荐给这个精明的推销员。果不其然,王东园品后赞不绝口,连声叫好,知道吴蕴初乃是炽昌的厂长后,更是惊奇不已。两人相谈甚欢,在听到吴蕴初叹息缺乏资金时,王东园主动提出介绍他的老板张逸云与之合作。

张逸云是一位宽厚热诚的实业家,他爽快正派、有胆有识。两人一见如故,一拍即合,决定共办一个生产如同“味の素”一般的调味品厂。于是,调味之精华“味精”、佛手为图标的“天厨”诞生了。

好风凭借力,天原天盛齐诞生

天厨厂从几颗微粒变成了大厂,为他的股东们特别是为吴蕴初创造了可贵的财富。这些财富在吴蕴初的支配下又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佛手味精大量生产,自然所需原料也随之猛增,这也就越发显出原料的重要性了。吴蕴初制造味精的原料,主要是面筋,其次是盐酸。面筋的来源,除纺织厂供应外,还有自己的淀粉厂,都是就地取材,数量上也能得到保证,是不成问题的了。主要的不成问题,次要的有了问题,也就上升为主要了。当时国内根本没有生产盐酸的厂家,国内用盐酸基本上靠从日本进口,价格自然十分昂贵,日商也往往用此钳制中国的民族企业。正因为这样,早在1926年吴蕴初就很想办个电解食盐厂生产盐酸,为国家增添个化学工业项目,摆脱日商的钳制,甚至将日货挤出中国。但当时因制酸耗费的资金太多,他那时只是想想罢了,要去做却丝毫没有经济能力。如今,有“天厨”做后盾,办厂的条件已具备了。

有了自己的盐酸,不但自己用起来方便保险,节省资金不说,还可以挣脱国内一些厂家所受的日货控制与盘剥。有此种种,吴蕴初便决心将电解厂办起来。可是做起来也不容易,尽管理论上已经掌握,可是理论到实际还有段距离,但是吴蕴初决心办起来,金钱他毫不吝惜,投到科学实验里,失败了也值得,精力也是如此。于是他便开始收集材料研究了起来。或是痴心感动了上天,一个很难得的机会出现了:越南有个法国人办的盐酸厂,由于经营不好,刚刚倒闭。一闻此信吴蕴初抓住良机不放,当即上路,千里迢迢地赶到了越南的海防,亲自仔细地考察了那个厂的设备状况,对那些机器的性能、使用期等要点一一做了确认:电解槽是美国产的,机器是法国造的,在当时称得上一流,且使用时间也不长,产品的质量也基本上与日本的相当。自是更加喜出望外。经与那法国人磋商,以九万银元的价格购下了这全套设备。机器尚未到达时,吴蕴初便先期赶回,迅即集资二十万,在上海周家桥购置了地皮,建起了厂房。还是厂名先行,因其是为天厨味精厂提供原料的,故吴蕴初为它取名为“天原电化厂”。且“天原”还有天府乐原之解,响亮而吉祥。

然而,天原盛装盐酸的“盐酸甏”是日产。价格昂贵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是抵制日货不彻底,如味精,必须全部原料都能自产自给才行。可生产耐酸陶,也不是很容易的,不像一般改变一下工艺就可的新式陶制品,那要有科学研究的参数在内的。吴蕴初硬是凭他的化学基础与曾制过矽砖、锰砖的经验很快地“啃”下了这块“骨头”。于归国的当年,即1934年即着手实施;在龙华济公滩购了地皮,亲自带人由厂房到设备全部自行设计制造出来;聘请了曾多年从事制陶业的李思敬担任厂长。几个月后,1935年初,便正式投产了。窑炉是新式的,机器是搅拌挤压机,原料是取自天然的著名的宜兴陶土,整体生产方式为半机械半人力的组合。初始时月产量为二十至二十四吨,产品除满足天原的需用外,还销往国内的化工厂与军工厂。厂名仍是吴蕴初的巧思,以产天原产品盛器为因,取做“天盛”。当诸多游商打快拳似地逐利于浅层经营时,吴蕴初立足长远,出发点高出一筹,踏踏实实地构筑着基础化学工业。不断向深层探求,以“天盛”又为国家填补了一项化学陶器的空白。天厨——天原——天盛,如同化学的连锁反应方程式一般,互为动因与补充,形成一个完善的天字号系列。

达者兼济天下,尽心效家邦的味精大王

天原天盛成立之后,吴蕴初又相继创办了另外两个天字号的化工厂“天利和天山”。此时的吴蕴初已经不再是那个受祖父格外怜爱的孩童,也不再是黄浦江边那个卖苦力的少年,他已经成为了一名出色的实业家和化学家。他的坚持和勤奋,成就了他一生的梦想,抵制外货,提倡国货,实业救国。

1928年,天厨厂为他和他的同伴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他觉得自己已经达到了“足够”的标准,这个清贫出身的实业家毫不犹豫地拿出资金组建了“中华工业化学研究所”,自任董事长,研究化工产品与接受化学研究的项目委托,兼培育化工人才。随后,研究所又与“中华化学工业会”合并,吴蕴初为副理事长。

1931年.他又积极成立了“清寒教育基金委员会”,由他拿出五万元作为基金,聘请几位化学界人士为委员。同时又在沪江大学化学系设立化学奖金,奖励学习优秀的学生;为中华职业教育社投资捐办了理化教室。由基金会主持每年对大学化学系一年级学生与高中一年级学生分别考试,从中选出十余名优秀者发给奖学金,发给相当于一个大学生每年平均费用,标准三百元。获得这种奖金的多为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与清华大学的在校大学生。有的因一直保持在校的优异成绩,这种奖金只于一年级时获准资格便可一直领到毕业。为了鼓励寒门学子,他拿出了自己全部的专利所得,并以此为乐。

1933年,张逸云病故。可惜这位智达见明又宽厚的企业家不寿,而子女又因纨绔而骄奢,堕入了“富不及三代”的悲惨逻辑之中,恣意挥霍了起来。天厨几乎被其掏空一半,吴蕴初为顾全大局,于1935年将天厨改为有限公司,清产作价,资本已由1928年的十万增至二百万(利润分红在外)。在吴蕴初的主张下,由这两百万之中,提取出二十万元,即总资本的十分之一,一律以新公司股票的形式依照进厂先后与所得薪水累计数按比例发给每一个职员与工人。早在1928年,吴蕴初就主张“放弃专利”,此举更是将那可观的一大发明权报酬献给了社会。

内战爆发后,吴蕴初谢绝了蒋委员长的“经济部部长”的承诺,在上清寺的和桂园受到了毛泽东的亲切接见。1950年,吴蕴初由香港乘船抵达重庆,几天后在钱昌煦的引荐下在中南海拜见了周恩来。

吴蕴初回上海不久,就被任命为华东行政委员会委员、上海工商联副主任以及化学工业同业工会主任委员;不久,又增任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筹备委员会委员、中国民主建国总会委员、上海市人民政府委员。这个出生于1894年的江苏嘉定的“细娃贵崽”,成了总理口中以及人民心中名副其实的“味精大王”。

坚持成功故事2:从记者到总裁的跨越

对于互联网,毕业于北大信息管理系的张向东,有着一种天然的热爱。这种热爱,用他的话说,源于对互联网的信仰。这种信仰,让他在听到邓裕强谈起手机互联网的美好愿景后,一个星期内便从《新周刊》高级记者的位置上离开,走得那么义无反顾。

张向东那一身休闲西装和牛仔裤,配上黝黑的皮肤,一头韩流式的长发,看上去更像一个漂在北京街头的文艺青年。70后的他实际上是中国第一家免费的WAP网站3G门户网的总裁。

他说,当时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你会觉得这是一个可以给你想象空间的领域。“有些东西,当你做它的时候会觉得这是你喜欢的,你就明白。”

学校和朋友的感觉

在互联网世界,“北大帮”早就不是什么新鲜的名词和组合,难道真是 “北大精神”造就了今天如此“自由”的张向东和他的3G门户吗?

张向东说起大学时期的口吻却显得轻描淡写:“我当然爱我的学校,但是同时我也不认为它真的在某一个地方特别怎么样(优越)。我们像所有的大学生一样,每天晃一晃、看看书、发发呆。”

“我高考第一年没有考上!专科都没有考上!”张向东说,自己从小就是一个坏学生,很调皮。母亲当时只要他“考上大学有一个工作就行了”。落榜后,张向东就想“不就是一个考试吗”,于是用了一年时间认真复习。由于他本就是提前上学,所以那一年考上北大的张向东也只有18岁。

“你知道吗?从九几年毕业的时候,就业压力就很大了,虽然还没有现在‘房奴’这样的概念,但那个时候我就想,我在城市里面生活不是为了在这里给自己挣一个房子,挣一个车子,像其他几千万人一样生活,我在这里应该有我的生活,我的生活方式跟别人不同,那就可以了。”张向东说。

不是因为名校,也不是为了追求名利,张向东对他能成功走到今天的解释是,“相信自己看到和理解的世界”,然后,遇到了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

“朋友”似乎是张向东常常提及的两个字,说起邓裕强(3G门户网站另一位创始人),张向东说:“虽然我一直毕业在北京,他在广州,但是我们俩一直以来有一种默契,那就是我们将来一定可以合作做一件大事。你知道吗?就像过去枪战片那种感觉的,我俩可以背靠背拿着枪冲出去,杀出去的感觉!”

2004年初,邓裕强和张向东两人在广州天河石牌西路的一间6平方米的小屋里,商量着建中国最大的免费手机网站。

当年3月16日,3G门户正式上线。当天的在线人数仅2人——邓裕强、张向东。如何营销?这是个大问题。没那么多钱,也没有和运营商合作的渠道,他们想到了病毒营销:以自身为种子,一传十,十传百。

他们首先瞄准了那些尚未有互联网经验的学生群体和互联网上的手机玩家,在各种手机论坛上发帖子,并邀请当时移动梦网论坛中的版主们到3G门户上来做版主。这些版主也凭借着在论坛中特殊的地位,给3G门户带来了一大批的活跃用户。

“国内互联网比较容易形成一种聚拢效应,也叫做飓风效应,即拥有优质的信息与内容的商家,用户会主动向它去靠拢,而不是靠有钱打广告,用户不吃这一套。”3G门户市场副总裁曹明说。

正是在这种模式下,免费WAP的出现博得了用户的支持,除了学生,卖手机的也成了他们的宣传队。与此同时,他们还利用每一次饭局、会议、旅行……凡是能想到的、能参加的社交活动,他们都尽可能的参加。

3G门户在这种传播过程中成为“独立免费WAP网站”的代表,上线8个月,用户量达到100万。

颠覆传统广告的定义

有了客户,怎么赚钱?

久邦科技的创始人将网站定位为“媒体”。而按照媒体的传统赢利模式,须从广告商身上寻找商业利益。不过,在手机网站的广告运作上,张向东试图颠覆传统广告的定义。

从2006年3月24日起,3G门户网上开始正式运营手机广告,通过一个“玩竞猜游戏,送BENQ MP3”的链接,BENQ率先在3G门户上开了一个专区,提供最新鲜的产品及品牌资讯。“这是免费独立WAP领域里的第一个移动营销案例。”艾媒市场咨询集团董事长张毅告诉说。

不过,这种广告只是尝试。某品牌的营销经理表示,他对移动互联网广告并不看好,因为受到屏幕尺寸的限制,传播效果不明显。

这种说法目前仍然不乏支持者。对此,张向东表示:“这种说法是不专业的!”他反驳,手机广告具备比传统媒体广告更多的优势,比如它是“离人最近的媒体”,具有融合媒体的功能,多媒体功能更加强大等等。

做过记者的张向东,对手机互联网广告的定义是:广告即内容,娱乐即广告。2007年圣诞节,时尚品牌匡威通过赞助的“帮圣诞老人寻找麋鹿”的互动游戏登录3G门户,做游戏图标嵌入式广告,这种方式在两个星期内吸引了超过400万用户的点击和参与。

“传统广告给人们的不良印象之一是干扰性,强制插入的传统广告对于新媒体影响下的用户,就像是父母对叛逆期孩子的说教。强调互动和娱乐,让用户参与其中已经是广告效果的重要标准之一。”张向东表示,免费WAP上的移动营销最好的方式就是推拉结合,先以活动来带动网友互动,再多频次地将品牌产品植入消费者心中。

这种广告模式,创造了连续三年保持翻番的业绩。自2008年起走向成熟,一些手机厂商,甚至移动运营商,以及九大银行都向3G门户投放广告。2009年业绩预计突破1.5亿元,增长50%。

看到独立免费WAP模式优势的经营者不乏其人。2006年底时,国内已经出现了几万家WAP网站,互联网的几大门户也都相继建立了WAP网站,同质化竞争严重。

此时的3G门户网面临挑战:如何将1000万用户牢牢粘住,成为忠实用户,以应对巨头进入市场的竞争?

“那时候,我们不是不能赚钱,我们更关心的还是继续圈人气。”张向东说,那时候一天到晚琢磨的是,用怎样低成本、有意思的方式来让人们知道这个提供免费内容的手机网站。

“我们认为,互联网上的赢利必定是以用户需求起步的,要保证大量的用户基数,又要保证他们有含金量的需求。”邓裕强说,早在2006年,他们就开始了布局手机客户端软件,制定了“网站+客户端”的战略。

自2004年上线开始,随时随地手机上网看资讯是个日常的应用,但如何能让用户更省钱,更方便地打开手机获取手机网络上的服务呢?客户端的响应速度比网络显然更加重要。

“中国移动推出的套餐是5块钱30M一个月。用客户端上网,能在有限流量里实现更多信息下载。而且,客户端的操作很容易被用户习惯化,从而粘住客户。”IT技术出身的邓裕强,对开发客户端的理解类似于“摩尔定律”。

2006年6月,3G门户推出第一版手机流媒播放器GGTV,主要用于支持手机电视直播、手机电影、网络视频等点播。2007年3月,GGTV每天独立活跃用户超过50万。2007年4月,3G门户宣布推出新的播放器GGLive,安装该软件后可点播节目,还可以随时随地收看NBA、演唱会现场等等各类直播。

将移动客户端产品直接链接到门户的论坛和新闻页面,参与互动,能让广告覆盖的人数以倍数不断增长,从而实现广告效果。邓裕强认为,这等于“香精”加上“粘胶”,既能招引之,又能牢牢粘住。

用什么风格走完一生

在公司里,张向东还有一个称呼,叫“Z”。他自己的诠释,就是zero,零。“因为我觉得它可以提示你,所谓的总裁啊,其他的所谓的什么对你来讲,都是可以归结为零的。”

人生的历程,被他形容为“从零到零,因为人最后会消亡,一个特立独行的人,就是用什么风格走完自己的这一生,我觉得是最为重要的”。

他和搭档邓裕强,都是根本不在乎物质享受的人,他们花一百多万买的一辆奔驰,经常被当做货车一样运东西。

对于自己的成功,他很淡然,似乎都是随时可以抹去的东西。他说:“我特别骄傲的一点,是和很好的朋友在一起不会说房子、车子怎么样,大家见面是说,你最近看什么书,我看到什么好书就告诉你,有时候碰见很好的书就多买一本给你……”

当很多人在为一套房和一辆车而劳碌奔波的时候,张向东很潇洒地旁观着这一切。他说:“这一辈子就是买个房子、买辆车,然后上班的时候可以开着车去,你就觉得很爽吗?就值得了?觉得我有财富了,我跟别人平起平坐了?我觉得这是一件很可笑的事情。”

他说自己30岁前一点都没有物质上的负担,他也不觉得3G门户给他的价值,就是让他变成一个千万富翁或亿万富翁。

“对,我现在是比一般的朋友们物质上会富有一点,但是我之前没多少钱的时候,对我也没形成多么大的障碍。比如说我看书,以前没钱的时候,我也可以做的啊,就在图书馆里看。以前我待过的所有城市的借书卡都有,我到广州那么短时间都有广州图书馆的借书卡。创业初期的时候,我看书都在广州的书店里看,有什么关系呢?”

“现在有钱了,就列个书单让秘书帮我买,或者做成电子书看,这只是方式上的变化,但是态度不要变,态度变了就很可怕。真正的财富是不能买卖的,它是买不来,也是你不会卖掉的东西。”

张向东说,他最想做的事是和韩寒一起写文章,和冯唐一起喝酒。

他说:“3G门户这个公司我是挺认真、用尽全力去做的,我觉得我们做的事情带给我和同事的内在东西是圆满的,通过做这件事,我们内心更加自信、自由,这是最重要的,而不是做成一个所谓的上市公司。”

苹果公司的乔布斯是他崇拜的偶像之一。很多年前,这个美国小伙子和他的童年伙伴,用一个咬了一口的苹果作为自己创办的公司的LOGO,并以“活着就为改变世界”作为人生信条。张向东和他的搭档也在理想中追逐着自己的梦想。或许过不了多久,中国的乔布斯抑或扎克伯格,也会在移动互联网的浪潮中应运而生。

坚持成功故事3:不纯粹的商人

一张办公桌和一把老板椅就把他的办公室塞满了。墙上挂着四个字“玄奘之路”,这是戈壁挑战赛的名字。之前,这里挂着的是另一幅字,“上善若水”。

换下的那块牌匾印照着他过去的一段心情。“那是我创业最黑暗的时候挂上的字”,那时,这四个字给他安慰和智慧,“要像水一样勇于接受变化”。

他从拿工资的人变成了开工资的人。2006年,初创的公司,他一睁眼就面对钱的问题。公司就像张开了嘴嗷嗷待哺的婴儿,他得养活。

和草根创业者不同,曲向东是北大中文系毕业的文人和央视前主持人,有自己的矜持和家底。

创业之初需要的资金,首先想到的不是募资,而是自己的腰包,“连孩子的奶粉钱都搭上了”。还好他夫人还有工作,家里生活有起码的保障。

但仅仅靠一年一次的玄奘之路商学院挑战赛的商业收入,公司运转不下去。拿着纸笔认真算了一笔账,他说:“第一届玄奘之路商学院挑战赛的收入,只够我给一个半员工开一年工资。可我有十多个员工啊!”

这些员工是他创业之初的团队成员。他不舍得也不好意思解散。

员工、债务、生存忽然把他原本悠闲的生活占得满满的。这个从小就不喜欢管人的人,无意之中走上了一条既要管人又要管钱的道路。

为了赚钱,早期,他的公司广开门路,能沾上的都做。比如给地方台组织策划一台文艺晚会,他飞到某个地方主持个商业活动。每拿到一笔报酬,还没焐热,他就迫不及待地花出去了。

但钱还是不够,像总堵不住的窟窿。他想了想,管自己家人借钱,三万元五万元地借。“逼急了,跟外人借钱,又太不好意思开口”,挣扎酝酿半天。有人支持了他,也有人很干脆地回绝了他。

他不是没有想过要闪的,两年前,他还盘算着,要不要去找个职业经理人。可转念一想:“还不赢利的公司就好比没出生的孩子,还在肚子里,你交给谁带去?”

又过了两年,他的公司三大业务的雏形已经清晰,客户都是成功人士,玄奘之路商学院挑战赛,是组织他们去沙漠徒步;“极地旅游”的目的地是南极北极;新项目“发现中国”走文化考古的方向。

项目一个滚一个,商业模式清晰,收入也多了。

一个个投资者上门拜访他,希望入股、投资。

商业上的春天离他越来越近了。

出入央视

曲向东出身军人家庭,有两个姐姐,家教甚严,同时被脉脉的温情包围。

高考那年,他填报了北京大学作为第一志愿。威严的父亲担心他考不上,希望他改。他跟父亲说,如果今年我考不上,明年我就听您的。父亲

坚持成功故事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