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1《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文解读

发布时间:2017-06-13 16:03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篇不像新闻又饱含历史反思的震撼心灵的作品,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语文必修1《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文解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文解读

波兰布热金卡电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文章起笔使人疑窦顿生:“阳光明媚温暖”,绿树成阴,“婆娑起舞”,孩子们高兴地“追逐游戏”,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和平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景象!然而作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场噩梦”,为什么?难道作者竟然厌恶这一切?]

这真像一场噩梦,一切都可怕地颠倒了。在布热金卡,本来不该有阳光照耀,不该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们的嬉笑。布热金卡应当是个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的地方,因为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这一段是对上述疑问的回答。原来作者用的是反语。因为这美好的景象,与布热金卡的历史太不相配。布热金卡曾经是一个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这里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衰败和荒凉才是与它最相配的景象。然而“一切都可怕地颠倒了”,一踏进集中营,作者却吃惊地看到两种截然相反的东西叠合在一起,因此感到“可怕”。古人说,乐景写哀,更见其哀。越是看到今天的和平宁静,感受到它的幸福可爱,就越是感到当年战争的残酷,法西斯暴行的恐怖可怕。作者无一句正面控诉,却强烈表达出自己的愤懑,字字句句敲打着读者的心,有着震撼人心的效果。]

每天都有人从世界各地来到布热金卡——这里也许是世间最可怕的旅游中心。来人的目的各不相同——有人为了亲眼看看事情是不是像说的那样可怕,有人为了不使自己忘记过去,也有人想通过访问死难者受折磨的场所,来向他们致敬。[说明布热金卡这个旅游中心的特殊性,叙述游人来到这里的不同目的。作者为什么要叙述游人的目的呢?这是因为,第一种游人,从侧面说明布热金卡集中营的残酷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第二种游人,这是曾经经历过法西斯蹂躏的人们,说明他们对法西斯暴行的憎恶;第三种游人表示对死难者的同情,说明人的善良。人们千里迢迢来到这里,不管出自哪一种具体的目的,都反映了一个共同的心愿,那就是对战争的憎恨,对和平的渴望。这段文字,实际上是作者间接地阐明了写作此文的目的。]

布热金卡在波兰南方城市奥斯维辛城外几英里的地方——世人对奥斯维辛这个地名更熟悉。奥斯维辛大约有12 000名居民,距华沙120英里,地处被称为摩拉维安门的山口的东头,周围是一片沼泽地。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一道组成了被纳粹①称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杀人工厂的一部分。(①纳粹: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兴起的所谓“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是以希特勒为头目的最反动的法西斯主义政党。纳粹是德文Nationalsozialist的缩写Nazi的音译。)[介绍布热金卡的地理位置,引出本文报道的中心,即奥尔维辛集中营。“杀人工厂”一词揭露了这个集中营的罪恶本质。]

十四年前,最后一批囚徒被剥光衣服,在军犬和武装士兵的押送下走进毒气室。从那时起,奥斯维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了很多次。一些幸存者撰写的回忆录中谈到的情况,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像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司令官罗道夫·弗兰斯·费尔南德·霍斯在被处决前也写了回忆录,详细介绍了这里进行的集体屠杀和用人体作的各种试验。波兰人说,共有400万人死在那里。[这段文字起着一箭双雕的作用,一方面引述亲历者,包括受害者、刽子手元凶和目击者波兰人提供的材料,说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残酷,另一方面也说明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惨状人们都已有详细报道,暗示本文报道的中心不在此处。]

以上第1~5段是文章第一部分,新闻的导语部分。这个导语比较长,写的内容很多。一方面写出了奥斯维辛的现状,一方面又写出了作者的情感色彩,这里过去的人间地狱,现在已成为人们悼念死者的地方。新闻一开始,就把这种情感定格在对死者的悼念,对法西斯的痛恨上。

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这一句紧承上段而来,起了过渡的作用,同时第一次照应了题目。]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作者说,那些“惨状被人们讲过了很多次”,所有的事情都已经是旧闻了,奥斯维辛不再有“可供报道的新闻”了。但是,作者为什么还要报道呢?那已经不是为报道而报道了,而是一种良知驱使他,使他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在这里,作者指出了写作此文的原因和心境;同时也说明,凡是到过奥斯维辛,目睹过现场惨状的人们,都是不会无动于哀的。]

现在,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都是很安静的地方,人们再也听不到受难者的喊叫了。[这个句子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安静”和“喊叫”的巨大反差中,把人们的思想从“现在”带入当年的惨境。]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接着,当他们在想像中把人同牢房、毒气室、地下室和鞭刑柱联系起来的时候,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这个句子从参观者的角度,对奥斯维辛集中营进行了整体介绍。作者并没有详细描写这些地方多么的阴森恐怖,他的目光始终盯在参观者身上,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传达他们内心的感受,以此感染读者,引起读者的共鸣。“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表现他们心情的沉重。“很快地望上一眼”,为什么眼光不敢久留?因为他们清楚这里的每一个地方都是不忍目睹的令人不寒而栗的恐怖。“当他们在想像中把人同牢房、毒气室、地下室和鞭刑柱联系起来的时候”,他们便震惊骇怕,所以“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作者通过描写参观者的行动自然地把读者带进了一个阴森可怖的地狱。]导游也无须多说,他们只消用手指一指就够了。[这是说,用不着导游介绍,参观者只要看一眼就会明白,这里曾经发生过什么样的惨绝人寰的暴行。]

每一个参观者都感到有一个地方对他说来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这是什么“地方”,竟至于“恐怖”得“使人终生”骇怕“难忘”?作者先不挑明,故意卖个关子,激起读者悬念。]对有的人来说,这个地方是经过复原的奥斯维辛毒气室。人们对他们说,这是“小的”,还有一个更大的。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这三个句子写人们在这里不只看到了法西斯的凶狠残暴,也看到了他们的胆怯卑劣。作者采用对照的写法,前两句从正面直接控诉法西斯的残暴,后一句用象征的手法从侧面控诉法西斯的卑劣。德国法西斯溃败撤退时炸毁了毒气室和焚尸炉,妄图以此来毁掉他们犯下的灭绝人性的滔天罪证,逃避人类对他们的惩罚,但是这完全是徒劳的,那无数惨死的冤魂不会放过他们。白色的“雏菊花”就是这些冤魂的象征。“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象征着那些受难者的不屈控诉。]

点击下一页分享更多语文必修1《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文解读

语文必修1《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文解读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