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题技巧:掌握文言词义

发布时间:2017-03-14 23:30

在高中语文复习过程中,文言实词是重难点。虽然历年来高考文言文实词绝大多数来自于课本,但由于语境的变化,加上词语词义本身的丰富性,我们要准确把握文言实词的词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掌握一些文言实词的解题技巧,无疑对我们的学习是有很大帮助的。下面给同学们介绍几种解题方法。

解题技巧:掌握文言词义

一,根据字形推断词义

汉字原本就是表意的,因而从字形就可以推知字义。汉字虽几经演变,但这表意的功能毕竟没有完全消失。因此,我们通过对汉字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

例1:“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一句中“造”的意义,“造”的形旁为“辶”,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造”的其它意义“制造”、“成就”显然与文义不符。

例2:1998年高考第16题“冀得一归觐”中“觐”,“觐”字较生僻,但从这个字的构成,大体可以“猜”出与“见”有关,再根据语境分析,C项“拜见”就是所要找的答案。

例3:1999年高考题文言文中有一句“启听淮北取籴”,句中的“籴”就是一个会意字,联系“粜”字,“粜”的意思是卖出粮食,“籴”与“粜”相对,意思是买进粮食。

例4:“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眄”的含义,根据“目”和“眄”的对象“庭柯”就可知其大致是“看”的意思。

例5:“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畴”的含义也可根据“田”字旁推出“田地”之意。

例6:“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馈”的意义可由它的“饣”旁推断出它是供军队吃的东西,即“军饷”。

二,利用结构相似的句式(互文)

据语境推断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是阅读文言文的重要方法。例如,下列高考题就需要用上这一方法。

1.一日一夜与虏相及及:达到。(04天津卷)击,大破之,

2.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2003全国卷)(遇:优待)

3.在郡多有出息。(1999全国卷)

4.天保中,郡界大水,人灾,绝食者千余家。(“绝食”古今义是否相同?)(1999全国卷)

5.使老弱女子乘城。(1999全国卷)

例1从前文写的奋力追赶“胡虏”的情形和后面的“击,大破之”可知此处的“及”应为“追赶上”,“达到”同“胡虏”也不搭配,故不妥。例2从“尽礼”只能理解为“尽到礼数”可知“遇”解释为“优待”整个句子就不通,而应该解释为“对待”。例3原题译“出息”为“发展前途”要你判断正误。根据“道人道济为济州沙门统,资产巨富,在郡多有出息,常得郡县为征”可知“出息”当为“收入、利息”之意。例4,根据上文和下文太守苏琼“贷粟以付饥者”可知“绝食”是“没有东西吃”,而今义却是“拒绝饮食”,显然不同。例5,原题译“乘”为“巡视”要你判断正误。根据“乃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谴使约降于燕”可知,“使老弱女子乘城”是让“燕”认定自己一方既无兵力更无战意,以达迷惑“燕”的目的,而“巡视”有“戒备”意味,自然不妥,应为“登上”。

庄子《逍遥游》里有这样一句话: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人教社高中语文第四册第185页),“去以六月息者也”前面的话翻译为“鹏鸟(离开北海)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没有也不可能有争议。而“六月息”,课本注释:六月的大风。息,气息,这里指风。不少资料上却与之大相径庭,将“息”注释为“停歇”,把“去以六月息者也”翻译为“离开(北方的大海)用了六个月的时间方才停歇下来”。谁对谁错?这就需要结合语境推断了。理解为“停歇”似乎没有错,因为前面的话“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说“鹏”飞之惊世骇俗,而飞行“六个月的时间方才停歇下来”不正好说明它耐力惊人吗?如此,整句话便从“气势、高度、路程(时间或耐力亦可)”三方面突出了鹏鸟的非凡。

接下来是“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一句。翻译无争议,即:春日林泽原野上蒸腾浮动犹如奔马的雾气,低空里沸沸扬扬的尘埃,都是大自然里各种生物的气息吹拂所致。

然则庄子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呢?显然是说:蒸腾的雾气、扬起的尘埃都与“气息吹拂”分不开。即“气息吹拂”是雾气蒸腾、尘埃扬起的原因、条件。结合文章的大意可知作者是在举例说理:万物有所待(依凭)。

再看下文举的“芥”“杯”“蜩”“学鸠”“宋荣子”“列子”无不是为了证明“万物有所待,无法逍遥游”。那么,“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在赞美鹏之了不起吗?显然是为了说明鹏之“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必有凭借,凭借什么?只有风了。况且,“去以六月息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者也),翻译为“离开(北方的大海)用了六个月的时间方才停歇下来”体现不出这一特点。而翻译为“离开(北方的大海)是凭借六月(海动产生)的大风啊”正好体现了这一句式特点。由此,我们就可以知道课本注释没有错。

再如:《逍遥游》里“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一句。其中的“而”经常作连词,然而,在此如果注意一下此句并列的四个短语特点就会知道它同“知(智)”“行”、“德”一样,都是名词(通“耐”,能耐)。

当然,文言实虚词推断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大都离不开“语境”,同学们在平常的学习中有意思地训练一下这种能力,就会找到一片理解文言文的钥匙。

解题技巧:掌握文言词义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