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装成功的启示故事

发布时间:2016-12-02 04:12

大多数愚蠢的人都含有假装和弄假成真的成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假装成功的启示故事,欢迎阅读!

哈佛商学院教授、社会心理学家Amy Cuddy的研究告诉我们,不仅人的心理能决定我们的肢体语言,反过来,我们的肢体语言也会影响到我们的荷尔蒙水平,从而影响到我们的心态。

如果我们尽量伸展,并且假装自己很有力量,持续一段时间后我们体内的荷尔蒙便会有轻微改变,从而让我们真的开始觉得自己有力量。

假装成功的启示故事1:

时隔七年后,《鲁豫有约》又一次做成龙的节目。这次是一个两小时的专访和一小时的《大兵小将》的访问。七年前,对成龙的访问,看到的更多的是作为功夫巨星的点点滴滴;七年后,对成龙的访问,看到的却集中在了成龙作为慈善大使所做的桩桩件件。如果是成龙的影迷、歌迷、爱护者、追随者,大家应该可以看到成龙最近几年的转变——慈善。成龙在参与越来越多的慈善活动;在努力做好自己的慈善基金;在不断地帮助他所能帮助的人;在不断弘扬中国精神……缘何如此?成龙讲到了他与慈善结缘的过程。

年轻时,二十来岁的成龙,名声日盛时,是一个暴发户。从一个每部片酬3000港元的演员,突然之间在一部片之后获得了480万的片酬。可想而知,成龙小哥当时没了方向,世界名表买七块,每天一块。请以前一起打拼的武行吃饭,七天戴不同的表,只为了炫耀。歌舞厅、卡拉OK、高档饭店、名车、华衣……如日中天的成龙大哥自然也遇到了一个宣传的问题——参加慈善活动,看望得病的小朋友。但成龙大哥是不愿去的,没有意义,自己灯红酒绿的生活这么精彩,哪有时间去参加什么慈善活动。终于,在经纪人百般要求,以对成龙大哥形象好、对电影宣传好的名义下,他去了。他看到了孩子们愉快的笑脸,他看到了孩子们对他的感激,他看到了孩子对见他的渴望,他也看到了孩子们的痛苦和不易……于是,他被深深的触动了,他惭愧、羞愧、懊悔,他觉得自己应该可以努力做个“好人”,他开始更多地投入慈善。之所以成龙大哥会说到这个故事,是因为他说,很多人认为很多明星做慈善是假的,他说自己也是从假的开始,假装自己是在做慈善,但是他装着装着就变得越来越真,时间长了,也就真正成了他目前的这个样子,成为了一个真正的慈善大使,慈善明星。

假装成功的启示故事

成龙大哥的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以前看过的一个故事,故事是这样的:

许多年前,一个小姑娘应聘到纽约市的一家裁缝店当打杂工。小姑娘出身贫寒,家住在纽约一处廉价出租房里。当她走进那家金碧辉煌的裁缝店时,仿佛置身于一个令人旋目的新世界。正式上班后,每天她都能看到一些高贵大方、穿着讲究、举止得体的女士到店里试穿新衣,小姑娘想,我什么时候也能向她们一样高贵典雅呢?一股强烈的欲望在她心中燃起:我也要当老板,成为她们中的一员。于是,小姑娘开始玩起了一个令人兴奋的游戏。

她每天开始工作前,都要对着那面试衣镜,很开心、很温顺、很自信地微笑。她虽然经济拮据,只能穿粗布衣裳,但她假装自己已经是身穿漂亮衣服的夫人,待人接物落落大方,深受那些女士们的喜爱。她虽然地位卑微,但她假装自己已经是老板,工作积极投入,尽心尽责,仿佛那裁缝店就是她自己的,因此深受老板信赖和赏识。不久,女老板就把店交给小姑娘管理了。

日月如梭,光阴荏苒,小姑娘渐渐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安妮特。继而成了“服装设计师安妮特”,最后终于成了“著名设计师安妮特夫人”。

如果我们想成为成功人士,不妨现在就假想自己已经是成功人士,然后像成功人士那样去做人、学习、工作,最后你就可能成为一名真正的成功人士。即使我们可能是像成龙大哥那样,被逼着像个慈善大使,只要我们被逼着按照慈善大使的所行所为去做,也有可能最终变成真正的慈善大使。

我把上面说的这种方法叫做“假装成功法”。

“假装成功法”之所以有效,在我看来,主要源于两个原因:

一、我们生活在社会之中,跟各式各样的人一起做事、沟通和交流,我们会根据别人对我们行为的反馈来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得当和合适,是否能够让自己更好地适应社会和过上更好地生活。当我们假装自己是一个成功者,我们的所做所为就会像一个成功者。于是,周围的人和环境就会像对待一个成功者一样,对待我们。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就会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行为,使我们越来越像成功者,外界对待我们也越来越是对待成功者的一样。长久坚持下去,我们就已经不是我们了,我们就变成了成功者。就像成龙大哥一样,刚开始虽然不喜欢做慈善,但他毕竟去了医院看望孩子,孩子们就以他是慈善者来对待他,爱他、感激他。孩子们的反应让他看到了自己可以做得更好,于是他慢慢修正自己i,让自己看上去真正是个慈善者,而别人也就更加把他当成一个慈善者。

二、我们每个人心中对自己都有一个定位,就是关于“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定义。有的人认为自己是个聪明人,有的人认为自己是个好人,有人认为自己一定会成为大老板……这些都是对我们自己的一个界定。当我们假装我们是某一种人时,我们就打破了我们当前对自己的限定和界定,我们成为了新的一种人,给了自己一个新的界定。我们每一次按照新界定做事时,都是对这个界定的一种强化。当强化的次数达到一定的数目,我们就会发现,我们已经是我们假装的那种人了,我们对自己的界定也就变了。

正是这两种原因。当我们假装久了后,我们就真正的变了。

哈利.爱默生说:“生动地把自己想像成失败者,这就使你不能取胜;生动地把自己想像成成功者,将带来无法估量的成功。伟大的人生以你想像中的图画——你希望带来什么成就,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作为开端。”如果我们想要成功,想要变得和现在不同,想要成为某一种人,想要……我们只要假装自己已经是成功了,假装和现在不同了,假装已经成为了某一种人,假装……然后踏踏实实身体力行下去,我们离目标就不远了。

当然,“成功之法”有很多种,“假装成功法”只是其中的一种。但我看来,“假装成功法”很容易操作,是值得我们一试的!

假装成功的启示故事2:

“我认为商业新闻不应该是一本正经的。”最近一个午后,我和斯坦利•宾在旧金山一家别致的餐饮会所一起喝酒时,他这样对我说。这位老兄或许是我认识的最没正形的商业记者了。

斯坦利•宾拥有多重身份,他既是《财富》(Fortune)专栏作者,又是一位幽默作家。而在现实生活中,他其实是一家公司的高管,斯坦利•宾只是他的笔名。在这次交谈中,他向我分享了自己的人生和商业哲学,推广他将于4月15日由哈珀柯林斯公司( Harper Collins)出版发行的新书《课程》(The Curriculum)。如果你时常被宾的《财富》专栏逗得捧腹大笑,你肯定会喜欢这本书。《课程》采用精装本,厚纸印制,看起来很有档次,里面煞有其事地列举了一套商界人士的另类行为规则。

真的行得通吗?

因为你听宾谈得越多(无论你在听他讲话的同时是不是在喝酒),你就越觉得他说得有道理。比如,他谈到“如何看起来不傻”这个关键主题,其中包括“睿智的点头”和“选择性质疑”等方面的指导。他还建议你应该如何穿衣,如何去除异味。在以“假装金融行家”为主题的一章中,他帮助我们每个人解开了心中的疑惑,字里行间散发着智慧的光芒。他的“大师课程”包括如何举办会议,如何管理无聊情绪和林肯城市汽车(Town Car)等话题,用他的话说,这些都是“很重要的东西”。

宾教导读者,如果想给别人留下你很在行的印象,装模作样地看电子表格并不见得是最有说服力的方式。他建议采取两种方法。其一,你可以大声嚷嚷,“这他妈的都是什么玩意?”此语一出,演示者肯定会吓得不行。其二,指着某一个特定的单元格,说:“我不明白你怎么搞出这个来的,”这样说保证会让演示者手忙脚乱地解释一阵子。

与斯坦利•宾一同饮酒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看约翰尼•卡森采访喜剧大师们的经历。在巴迪•哈克特和唐•里克莱斯这样一些喜剧演员面前,卡森几乎插不上一句话,虽然他老是想板着脸,但总是以失败告终。我采访斯坦利•宾也是这种情形。他向我解释说,这本书的所有数据都来源于他的国家严肃研究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Serious Studies),宾已经把这家组织公司化了。“这些都是专有数据,所以我不能分享,”他面无表情地说,那模样似乎是出自一本描写红菜汤地带(Borscht Belt,对美国俄裔犹太人的谑称——译注)的漫画书。“但我保证,这本书的所有内容都恪守了互联网新闻业的最高标准。”

谁又能跟他狡辩呢?难道使用那些被严肃人士冒充为智慧的连篇废话?在宾看来,他的研究跟胡佛研究所(Hoover Institution)恰恰相反。这家研究所“尽是一些得出无用结论的高端人士。我手下都是一帮废物,但他们得出的结论却绝对是经得起考验的。”就像任何有意或无意的“伪巨著”一样,《课程》也配有信息图表。而且还不少。其中一张显示的是,与客户喝酒往往发生在销售周期哪一个时点,以及这样做的效果。很有意义。

也许最重要的是,宾还向普通商界人士传授伪造一副“可持续的表面形象”的技巧。“如果一个人在工作之外无法保持自己的真实个性,这个人肯定会发疯,”他说。“或者,这个人会成为一个大人物,因为他根本就没有真实的个性。”由此可以看出,宾对大佬们还是有所了解的,但这本书的目标受众却并不是他们。“我假想我的读者是一些比较正常的人,”他说。关于这一点,他是绝对认真的。

假装成功的启示故事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