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相关读书笔记
《瓦尔登湖》记录了作者隐居瓦尔登湖畔,与大自然水乳交融,在田园生活中感知自然重塑自我的奇异历程,引领读者进入一个澄澈、恬美、素雅的世界。下面是小编向各位推荐的瓦尔登湖相关读书笔记,希望对各位能有所帮助!
瓦尔登湖相关读书笔记篇一
五彩的霓虹,变幻出缤纷的色彩;来往的车流,制造出扰人的噪声。东海之滨的浙江省,赫赫有名的经济强省,而作为省会城市的杭城,自是摘不去“喧嚣都市”的头衔。黄昏,华灯初上,偶有闲心走在杭城的街道上,身边的行人匆匆。他们中的有些人手提公文包,一刻不停地赶着回家;有些人不时地移动着自己的视线,贪婪地望着橱窗里那些奢侈而又精美华丽的物质„„只感到一股好快的节奏弥漫于空气中。不想卷入其中,也就不知不觉地放慢了脚步。路灯跟前,驻足,抬头,看似昏黄的灯光竟显得刺眼,洒落在水泥街道上,映照出那些不和谐的石子,纸屑,甚至口香糖的痕迹。快走吧,别逗留于此!却又听到了极富动感的劲爆音乐,配上斑斓炫目的各色光线,再加上不时入耳的阵阵欢笑。不由自主地抬头,只看见打扮时髦的年轻人们拉帮结伙地走进迪厅。“浮躁”!脑海里蹦入的是这样的词藻,随之而来的是那份心烦意乱的不快。这就是我所生活的环境么?一丝难掩的失望浮上脸颊。不!幸好还有西湖,还有湖边的花草树木。快步走去,映入眼帘的是夜幕中西湖的独特风韵。微风拂来,吹动轻柔的柳条,任凭它打在脸颊。那是自然的恩赐啊!隐约可见的波光,仿佛在诉说着什么。虽然谈不上净土,但这里的一切足以让那颗躁动的心平静。“西湖,西湖”,我默念着这个名字,似乎想起了什么。没错 ,是瓦尔登湖,那一片净土,还有那位懂得珍惜品味那片净土的大师。
一百多年前的工业革命时期,一个叫大卫梭罗的美国人幽居在瓦尔登湖畔长达两年半光阴,他独自一人建造了小屋,在那里捕鱼、耕耘、沉思、写作,最后诞生了一部伟大的名著《瓦尔登湖》。这本书写成于19世纪中叶,那时正是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时期,在当时那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梭罗冒了大忌,特立独行,挑战传统的思想,实在令人敬仰。“你能把你的心安静下来吗?如果你的心并没有安静下来,我说,你也许最好是先把你的心安静下来,然后你再打开这本书,否则你也许会读不下去,认为它太浓缩,难读,艰深,甚至会觉得它莫明其妙,莫知所云。”这就是《瓦尔登湖》开篇的第一句话,而正是这句提示,注定了《瓦尔登湖》的不凡与特殊。一本适合在夜深人静,万籁无声之时细心品味的好书是难得的,《瓦尔登湖》这样的经典更是不会例外。当我在舒缓而纯净的文字中慢慢行走,总会有一些花朵般绚烂的灵光突现迫使我停下来。如果说一篇优美的文字是我们风沙苍茫的旅程上一处小小的绿洲,那么《瓦尔登湖》赐予我们的是一片辽阔的草原,我们既可以让自然和人的心灵探索野马般狂野地奔腾,又能让个人体会到自力更生过简单生活的那些经验和感悟,是如何在清晨闪动着露珠的光芒。
书中对瓦尔登湖的描写颇为有趣:“泛舟湖上,四处眺望倒影,我发现了一种无可比拟、不能描述的淡蓝色,像浸水的或变色的丝绸,还像青锋宝剑,比之天空还更接近天蓝色,它和那波光的另一面原来的深绿色轮番地闪现,那深绿色与之相比便似乎很混浊了。这是一个玻璃似的带绿色的蓝色,照我所能记忆的,它仿佛是冬天里,日落以前,西方乌云中露出的一角晴天。可是你举起一玻璃杯水,放在空中看,它却毫无颜色,如同装了同样数量的一杯空气一样。” 在我看来,大师平静的田园生活犹如这湖水,生存环境是如此的简单,甚至让人感觉到寂寞于孤单。但事实却不然,他享受这种生活,这种生活也并不乏味,虽然享受不了花哨的娱乐体验,但确可以自由地来去于阡陌之间,可以坐在露天的草地上,呼吸着新鲜、没有被城市喧嚣玷污过的空气,体验着在钓鱼时用树枝将斧头从冰窟窿里钩出的快乐。简单的生活就像湖水的颜色,异常的清澈,但也像湖水的颜色,神秘充满变化。大师远离世俗的喧嚣,不屑于追求物质,如同腐肉般的生活,他时刻享受着自己最平凡坦然的生活。“人应该学会摈弃复杂,学会简单。在最平凡真实的生活方式中寻求新奇,让自己的精神世界逐渐成长。”这或许是梭罗通过《瓦尔登湖》想要告诉我们的真谛吧。
曾经有幸与读过此书的人热烈探讨,其中一人的见解给人印象颇深。“月光一样的隐居”,正是她从书中读到的最大收获。如此诗意的评说,使我不由想起了这样的文字:“人忙碌于喧嚣的城里,注目地上多,看天上月亮少,这是人的悲哀。”如此的不谋而合,或许就是大师的境界了。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是陶渊明向往的世外桃源;“李白一斗诗百篇 ,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 ,自称臣是酒中仙 。”这是诗圣对诗仙超凡脱俗的高度评价;“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这是赵翼于《瓯北诗话》中对东坡居士的清新概括„„中国古代的先哲们,用自己的诗文诠释了置身世外的脱俗生活。
没错,超越世俗,活得简单,这是我所崇尚的生活。身处嘈杂的都市,努力让自己的心静下来,从平静到安静,甚至寂静。用一种平和的心态,换一双慧眼,去阅读,去体会生活,感受生活之美,感激自然的赐予。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去寻找一个属于自己的湖泊,一个能洗净自己心灵的湖泊,一个能让你变得平静、自在、坦然、简单的湖泊。
可是,活得简单,真的是那么容易么?常常听见周遭的人说,什么脱离世俗,都是些自以为是的家伙捏造的谎言。的确,我们有太多的放不下,太多的不舍得,而这,也是我们之所以为人,之所以生活在这个社会里的解释。作为学生,学习必定是首要的任务,由此,成绩成为了我们必须追求的东西。为了高一些的绩点,为了各种形式的加分,我们时常忙得焦头烂额。奔二的年龄,我们不得不为自己的未来做些准备,随之而来的能力锻炼也是我们所看重的。加入学生社团,或者是学生会,主动揽一些工作,却又常常被这些工作搅得一团糟。可又有什么办法呢?这是我们的“必修课”啊!要是成天都忙于学习工作,又有多少人不觉得这样的生活枯燥乏味呢?课余的娱乐活动又成了必需品,而诸如KTV等娱乐场所又有了它们存在的必要了。是的,我们无法否认,这个高度发达的社会里,有太多的诱惑,太多的不可抗拒,还有太多我们不得不考虑,追求,为之苦己筋骨、劳己体肤的东西。或许只有真正的大师,才能做到清心寡欲吧……
哦„„或许梭罗的用意,还在于倡导我们亲近自然吧!“太阳,风雨,夏天,冬天,——大自然的不可描写的纯洁和恩惠,他们永远提供这么多的康健,这么多的欢乐!”书中的文字,对自然的感激跃然纸上。而我们,你们 ,他们,这些都市里的人,对于自然的关注,真的不够。是现代人对自然的肆意摧残,换回来各种天灾,还有那颇具讽刺意味的“蝴蝶效应”!不想把话题扯到“环境保护”的高度,只是想让自己懂得,多接触大自然,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变得澄澈。
“当我们也能在心中勾勒出自己的“瓦尔登湖”,我们就会在自己的人生里获得这样恬然的生活姿态,月光般明亮却内敛,月光般平静却非凡,隐居只是一种选择,是否选择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日夜风尘仆仆的路途上,心内心外都要撒满一路月光。”这是那位读出“月光一样的隐居”的朋友的感悟。是的,让心变得明净,时刻明确自己的所作所为,而不是笼罩于团团迷雾中,疲于应付。不因一时的成功而沾沾自喜,也不因一时的失败灰心丧气,豁达地去面对世事,坦然地去接受现实。
孔子曾说:君子坦荡荡。做个君子,何乐而不为?当一切结束,回首,让我们展现出微笑,微笑着去回味,微笑着说:生活,原本简单!
瓦尔登湖相关读书笔记篇二
在那个资本主义的脚步踏响,逐渐开始物欲横流的时代,作为哈佛大学毕业生,美国著名作家、思想家、自然主义者,19世纪超验主义(主张人能超越感觉和理性而直接认识真理,强调直觉的重要性)的著名代表人物梭罗任性地扛起了一把斧头,住进了瓦尔登湖旁的一座小木屋。瓦尔登湖是美国一个小镇上的一条普通的小湖,因为卢梭成为一处万人瞩目的神圣之地。仿佛只要去了那里就能感受到卢梭书中描写的那份恬静和自在。生活太过复杂,《瓦尔登湖》涵盖的东西非常的丰富,很多人将它奉为“生活的圣经”,因为他们向往却很难做到,那到底是一条怎样的湖呢?经历不同,价值观不同,信仰不同……这些会让我们有不同的看见,我也只能拣其一二言之,仅代表个人的拙见。
一、梭罗的“瓦尔登湖”
梭罗说:“我到树林子去,是因为我希望自己有目的地生活,仅仅面对生活中的基本事实,看看我能不能学会生活要教给我的东西,免得我在弥留之际觉得自己虚度了一生。我不希望自己与世无争,除非出于万般无奈。我想深入地生活,汲取生活中的全部精髓,要坚强地生活,像斯巴达人一样,摒弃所有一切算不上生活的东西,开辟一块又宽又长的地,精心地侍候着,让生活处于区区一隅,使生活条件降到最低限度,如果说它被证明是毫无价值,那么就要闹清楚整个毫无价值的真相,随后昭告世人;或者如果说它是崇高的,那就以亲身经历去了解它,在我的下次出游时能对它作出真实的描述。”我们以为卢梭会像老子一般远离尘世的“小国寡民”。可是,他的“瓦尔登湖”不是。他的“瓦尔登湖”与世俗有着很直接的关系。他任性地离开是为了寻找生活的真谛,让我们学会如何生活。到底我们为什么要为生活如此打拼?这样子做对生活本身有没有意义?如果我们稍微放松一点,“偷懒一点”会不会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很糟糕?你看他的生活,整修房子,为解决额外开支开垦土地,除此之外,也就是看书、访友、亲近自然,不愿意被任何事,任何思想缠累,你不同意他,他还会说出一大堆有理有据的理由来堵住你的口。他像个固执的老头,走在瓦尔登湖旁边,负气一般的告诉所有人,你们现在的生活方式多么无知,只是花了一个人生命中最宝贵的一部分来赚钱,为了在最不宝贵的一部分时间里享受一些可疑的自由。这些观念和想法对当今的人来说,就像一碗美味无比的“鸡汤”,掳走了所有人的心。可是生活方式本身并不是卢梭的“瓦尔登湖”,卢梭是要我们有内心的”瓦尔登湖”。你可以努力地赚钱,但是心里必须是坦然的,就像卢梭的打扮房屋,种植农作物,只是一种责任和必须,让生活更好,或者带给人内心的一种美好,并不是为了钱本身。你可以行善,但必须先确认自己是一个完全的“好人”。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生活,但是我们的内心要回归“瓦尔登湖”的平静、纯洁、无牵无挂。
二、社会的“瓦尔登湖”
卢梭写作的那个时代,其实已经注定了《瓦尔登湖》的长久不衰。农耕社会的淳朴已经逝去,人人都在“急吼吼”的干活,因为身边也许有很多人趁着经济的大潮,过上了他们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生活,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件多么恐怖的事情,可是100多年过去了,这种恐怖丝毫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严重。到现在为止,我们还在说着金钱可以买来好床,但是买不来精致的睡眠的名言,可是你不会发觉人们已经开始用有价的金钱来衡量一切东西。社会就是《瓦尔登湖》中被那条被起了怪名字的湖,它已经被有钱人保养,而我们都希望有主宰的能力。在冬季的“瓦尔登湖”,有着一幕幕惊心动魄的画面。猎人和狐狸展开了拉锯战,甚至狐狸还会不时地调戏一下身后的猎犬,然后借着瓦尔登湖隐藏起来,而“我”和闯进领地的各种小动物也会有一场场不小的“酣战”。可是,战争中没有血腥,没有地位的悬殊,一切看起来再美好不过了。我想这也许是没有骄傲的结果。社会当中各种“仇富”“仇官”心理,无非都是骄傲带来的。你看,我比你有钱,我的社会地位比你高,你就一定要把我说的话当成神的话,也可以用各种方法践踏你的自尊,而社会也恰巧认可这种骄傲,所以不追求的人才会被认为是笨蛋和无知。卢梭在瓦尔登湖里做了一件看似有点意思,其实很无聊的事,那就是测量湖的深度,而且还用了挺多的文字。他说:即使最深的湖,跟他们的水域相比,也没有大多数人所想象的那么深,而且,要是把湖水排干,再来看一看,也不会成为深不可测的谷底。它们不想群山之间的杯状物;而瓦尔登湖从它的面积来说,确实深的出奇,但从湖中心的垂直剖面来看,也不过像一只浅盘子那么深。然后我又想到,很多时候别人的骄傲是我们自己惯的,我们总是在臆想那些有钱、有地位的人一定有着非人之处,也就心生敬佩,给了他们骄傲的可能。不妨我们慢慢接触,说不定你也会发现他不过像一只”浅盘子”那么深。
三、上帝的“瓦尔登湖”
说着说着,我们仿佛已经忘了这个大自然是谁的?没错,这是上帝的美好创造物。卢梭在书的开始就信誓旦旦地说要为人类试验出最好的生活心理。其实,读着读着,我就想到了始祖生活的伊甸园。虽然在《圣经》的描述里,那时很多的生活细节还是得靠想象。可我觉得,卢梭在一定程度上也证明了伊甸园的生活心理是最好的。你看,所有的东西都是上帝所有的,他才是主人,你是不是就不会随意破坏?你想,每个人都把所有的美好归给神,每日赞美神,那是不是就不会有骄傲,不会有骄傲是不是就不会有纷争?那么没有了这些,生活是不是就变得很单纯?因为罪恶,我们无法回归,可是我们是不是得有这有的追求呢? 这真是一本挺好的书,有美妙的风景可以欣赏,有很多现实的问题可以思考,卢梭的语言也是这般的语重心长。虽然字数多到看起来有点费劲,而且文中的“子曰”引用高超到让大部分中国人汗颜,有时间还是可以再看看。
瓦尔登湖相关读书笔记篇三
徐迟先生在《序言》中所说:“《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它只适合在“寂寞和恬静”时阅读,静静地读,读得静静。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瓦尔登湖》是属于心灵的。
梭罗原是个要在人世有所作为而不是个出世的人,然而在两年多的湖边生活后,他看破了“红尘”,感到人世扰扰,荣华富贵,不过是一个人的贪婪,他要对之心平气和,一无所求。当然,一个人从对人世有所求到无所求,这是一场艰难的心路历程。今天,我们观照梭罗的这条起伏的心灵历程,不知能否多一份理解和感悟。在这个丰富多彩的时代里,要一个人对生活无所求,那是苛刻,但对“所求”多一些节制,则是理性。我们无法也无需戒绝自己对生活的“所求”,但同时是否也该有些出世的精神来面对这个不复简单的世界?在越来越考究的生活中,心灵的罗盘仍固执地指向简单和质朴。因此,斑斓的VCD节目和浓酽的咖啡之外,读一读《瓦尔登湖》,让心沾染一点湖水的静谧清凉,多一份恬淡与洒脱,少一分浮躁,其实已不是时髦,而是必需。
种豆、筑屋、焙制面包,对大多数享受城市文明的人来说,都是些遥不可及的梦想。在今天,城市生活越来越便捷和考究的今天,又有谁向往这些呢?而且在地皮越来越紧张,自然生态环境日益萎缩的今天,有此梦想的人又能到何处实现呢?
书中,他描写到,他的工具仅有一个斧头,但他很快便造好了一座坚实得足以避风挡雨的小木屋。原来,找着住的地方,是那么简单。随后,这间木屋的前后填充了他自种的蔬果地。原来,填饱肚子,是那么简单。再后,他不定期地用这些收成去和村民物物交换,原本空旷的屋子由此装点得颇具姿彩。原来,构筑起一个心灵的港湾,还是那么简单。
这一点,正是梭罗与陶渊明不相似的地方。陶渊明如此沉浸于对生活的幻境。他的清高孤傲,落落寡合,不是世间每一个人能够企及的。但之我见,这其间,却缺少一种源于心境底部的朴素与淡泊。而梭罗则不然,他明确自己简朴的生活所需,并用自己的双手却为自己尽可能简单地创造出这些。从而腾出时间来,坐在湖畔,畅然呼吸,定神观察,贴身倾听,沉静思考。老子便曾这样说过,道,既不是唯心,也不是唯物;或既是唯心,又是唯物。二者绝不可被人为地割裂开来。
梭罗在瓦尔登湖畔居住的两年又两个月里,仅用很少的时间凭借自己的双手维持生计,而将大部分时间用来接近自然、探索自然,最后使自己和自然融为一体。梭罗面对着湖,眺望着湖,他思考,他沉思,由感性变为理性。
纵观阅读全书的过程,梭罗在我的印象里,已不再那般强调“避世”的概念。梭罗来到湖畔居住了两年零两个月余两天——他仿佛为自己掐准了秒表一般,准时告别。他能意识到自己何时不再需要继续地沉寂,于是,“到时候了,可以走了。”一句“可以走了”,才使自始至终的湖畔生活统一地联结成一片,而且句号完满——还是那么简单,而没有造作和伪饰,也没有对生活的消极。而这恰是《瓦尔登湖》这部著作的本质、关键,以及可贵。
《瓦尔登湖》内容丰富,意义深远,是简单生活的权威指南,是对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向金钱社会的讨伐檄文,是传世久远的文学名著,是一部圣书。《瓦尔登湖》字里行间都洋溢着梭罗对于瓦尔登湖的热爱,对于小屋的热爱,对于山林的热爱,对于林中小动物的热爱,对于大自然万物的热爱,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操!读这部书时我经常尝试着把自己放在梭罗的位置上,我感到在那时我才活得真诚,没有了矫揉和造作,书中所有的事情都那么自然,所谓的心灵净化就是指这个吧!更让人叹服的是,每次读后都会有全新的感受,平淡的语句中涵藏着最深沉的哲思,很多地方必须得反复读才能体会得到其感情的丰厚!
尽管我们不能够像梭罗那样去体味孤寂的山林生活,尽管瓦尔登湖已经永远的消失,但这些都不能阻碍我们在自己的内心里拥有一泓清澈的瓦尔登湖,时刻都能让心灵得到淘涤,按梭罗所说,到你的内心探险去吧!
瓦尔登湖相关读书笔记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