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地球,我的母亲》精品教案
《地球,我的母亲》是郭沫若诗歌的重要作品,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里,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地球,我的母亲》精品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地球,我的母亲》教案
教学目标
1、 通过朗读与语言品味感受诗人对“地球母亲”的热爱。
2、 通过质疑与讨论理解诗人对于劳动人民的深挚感情及诗歌中表现出的个性解放精神。
3、 体会诗歌语言直白、感情直露的特点。
说明:
新诗对于学生而言是比较陌生的,而郭沫若的诗歌学生可能更缺少接触,所以朗读将占据本课学习比较多的时间。郭沫若的诗歌感情是十分强烈的,可适当介绍郭沫若创作诗歌的故事以引起朗读的兴趣,再由教师范读带起课堂的朗读氛围,从而能逐步在朗读过程中感受到诗人真挚的感情。而要理解诗人对劳动的热爱甚至于五四时期的个性解放的精神,还应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对时代背景的介绍。诗歌语言特色的体会仍要通过朗读来实现,使课堂自始至终以读为主,以学生自己的感悟、体验为主。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感受诗人对“地球母亲”的热爱。
2、 难点:理解诗人在诗歌中表现出的个性解放精神。
说明:
作为郭沫若在五四时期的诗歌,炽热的感情是他的重要特色,这首诗中诗人反复吟咏“地球,我的母亲”,充分体现了诗人对地球的热爱,这种爱是深入骨髓的,因此在学习时感受诗人的情感是最重要的环节。普通中学的学生一般语文的基础不是很扎实,对于五四精神特别是五四时文坛的一些创作倾向并不了解,所以在学习本课时可能不能更深一层地理解诗人为什么如此热爱“地球母亲”,此时就需要教师作适当的指导,也可以在课前布置预习,课上再作相关探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诗人简介
在学生交流完后进行总结。
交流了解到的关于郭沫若的情况。
郭沫若是一位重要的诗人,学生应有所了解。
朗读课文
体会情感
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再请其他学生评论其朗读,之后教师范读(要读出激情),请学生按教师要求齐读诗歌。
按教师要求听读、评论、朗读。初步感受诗人炽热的感情。
学生一开始朗读可能不会读出特别强烈的感情,而听读的学生比较容易发现这个问题,此时再启发他们应该带着怎样的感情去读,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使学生逐步感受到了诗歌情感。
研读文本
解决重点
提问:诗中哪个小节你觉得最能体现诗人对“地球母亲”的感情?8、9、11、14、20、21等均有可能被学生提到。
总结诗歌语言特色。
散读课文,交流自己的感受,进一步加强对诗歌的理解。
这一问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的阅读与朗读兴趣,并且在可能出现的与他人意见相佐的情况下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通过全班范围的交流完成教学重点。
研读文本
解决难点
提问:诗人羡慕的对象都有哪些?(农民、工人、蚯蚓等)诗人反复说要报答“地球母亲”,他用什么来报答?(劳动)诗人为何如此崇尚劳动?(由此联系到五四时期的时代精神)
请学生讨论找出体现个性解放的诗句。
回答教师问题。调动关于“五四”的记忆,开展讨论交流。
针对“个性解放”应从反封建的角度作出说明,使学生能比较容易地开展讨论。此处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联想到五四的时代精神。
布置作业
为诗歌补充一个小节,要求尽量贴近诗歌本身情感,意象应与原诗有区别。
自由补充,也可以替换,发挥想象力,注入真情实感。
加深对诗歌感情的体会与理解,培养创造力与想象力。
思路点拨
诗歌的教学应以朗读为主,当然这首诗歌学生在读的时候可能会遇到一些障碍,这种障碍来源于对郭沫若的陌生也来源于对五四时期诗歌作品的陌生,因此在朗读的时候可以采用多种形式,齐读不容易读出感情,不建议使用,教师范读十分重要,也可采用放录音的形式,或者请班中朗读出色的同学领读。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应该会发现一些难以理解的诗句,教学时可以利用这一点让学生一上来就质疑,随后在解疑的过程中逐步使学生理解诗歌。如果有时间也可以增加一些比较阅读,让学生在熟悉郭沫若诗歌的情况下展开教学。
练习举隅
1、 如果以“地球,我的母亲”为作文题,你会怎么写?请列出提纲。
2、 找一首郭沫若的诗歌或同时期的作品与课文作比较分析。
高中语文《地球,我的母亲》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一1978),男,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乳名文豹,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
1914年,郭沫若留学日本。1921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1926年7月,投笔从戎,随国民革命军北伐,历任北伐军总政治部宣传科长,副主任。1949年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会主席。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因病去世,终年86岁。
高中语文《地球,我的母亲》精品教案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