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上册物理期末知识点归纳复习资料

发布时间:2017-04-06 19:44

对于学过的物理知识,要怎样进行及时复习从而巩固知识呢?接下来,小编就和大家分享人教版初三上册物理期末知识点归纳复习资料,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初三上册物理期末知识点归纳复习资料

人教版初三上册物理期末知识点归纳复习资料

一、温度

1、 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 单位:

① 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

② 常用单位是摄氏度(℃) 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 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③ 换算关系T=t + 273K

3、 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分类及比较:

分类 实验用温度计 寒暑表 体温计

用途 测物体温度 测室温 测体温

量程 -20℃~110℃ -30℃~50℃ 35℃~42℃

分度值 1℃ 1℃ 0.1℃

所 用液 体 水 银煤油(红) 酒精(红) 水银

特殊构造 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使用方法 使用时不能甩,测物体时不能离开物体读数 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读数

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物态变化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及吸热放热情况:

1、熔化和凝固

① 熔化:

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 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

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

熔化图象:

② 凝固 :

定义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 叫凝固。

凝固图象:

2、汽化和液化:

① 汽化: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定义: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叫蒸发。

影响因素:⑴液体的温度;⑵液体的表面积 ⑶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

作用:蒸发 吸 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 点: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沸腾条件:⑴达到沸点。⑵继续吸热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② 液化: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 叫液化。

方法:⑴ 降低温度;⑵ 压缩体积。

3、升华和凝华:

①升华 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吸 热,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钨。

②凝华 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放 热

一、电流

1、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方向的规定:把正电荷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3、获得持续电流的条件:

电路中有电源 电路为通路

4、电流的三种效应。

(1) 、电流的热效应。(2)、电流的磁效应。(3)、电流的化学效应。

5、单位:(1)、国际单位: A (2)、常用单位:mA 、μA

(3)、换算关系:1A=1000mA 1mA=1000μA

6、测量:

(1)、仪器:电流表,

(2)、方法:

① 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

② 电流要从电流表的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否则指针反偏。

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最大测量值。

④ 绝对不允许不经用电器直接把电流表连到电源两极上,原因电流表相当于一根导线。

三、导体和绝缘体:

1、导体:定义:容易导电的物体。

常见材料:金属、石墨、人体、大地、酸 碱 盐溶液

导电原因:导体中有大量的可自由移动的电荷

2、绝缘体:定义:不容易导电的物体。

常见材料: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等。

不易导电的原因:几乎没有自由移动的电荷。

3、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一定条件下,绝缘体也可变为导体。

四、电路

1、 组成:

①电源②用电器 ③开关④导线

2、三种电路:

①通路:接通的电路。

②开路:断开的电路。

③短路:电源两端或用电器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起来。

3、电路图:用规定的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做电路图。

4、连接方式:

串联 并联

定义 把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 把元件并列的连接起来的电路

特征 电路中只有一条电流路径,一处段开所有用电器都停止工作。 电路中的电流路径至少有两条,各支路中的元件独立工作,互不影响。

开关

作用 控制整个电路 干路中的开关控制整个电路。支路中的开关控制该支路。

电路图

实例 装饰小彩灯、开关和用电器 家庭中各用电器、各路灯

初三上册物理期末复习方法

模型归类

做过一定量的物理题目之后,会发现很多题目其实思考方法是一样的,我们需要按物理模型进行分类,用一套方法解一类题目。例如宏观的行星运动和微观的电荷在磁场中的偏转都属于匀速圆周运动,关键都是找出什么力提供了向心力;此外还有杠杆类的题目,要想象出力矩平衡的特殊情况,还有关于汽车启动问题的考虑方法其实同样适用于起重机吊重物等等。物理不需要做很多题目,能够判断出物理模型,将方法对号入座,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解题规范

高考越来越重视解题规范,体现在物理学科中就是文字说明。解一道题不是列出公式,得出答案就可以的,必须标明步骤,说明用的是什么定理,为什么能用这个定理,有时还需要说明物体在特殊时刻的特殊状态。这样既让老师一目了然,又有利于理清自己的思路,还方便检查,最重要的是能帮助我们在分步骤评分的评分标准中少丢几分。

知识分层

通常进入高三后,老师一定会帮我们梳理知识结构,物理的知识不单纯是按板块分的,更重要是按层次分的。比如,力学知识从基础到最高级可以这样分:物体的受力分析和运动公式,牛顿三大定律(尤其是牛顿第二定律),动能定理和动量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和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越高级的知识越具有一般性,通常高考中关于力学、电学、能量转化的综合性问题,需要用到各个层次的知识。这也提醒我们,当遇到一道大题做不出或过程繁杂时,不妨换个层次考虑问题。

观察生活

物理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很多最基本的认识可以通过自己平时对生活的细致观察逐渐积累起来,而这些生活中的常识、现象会经常在题目中出现,丰富的生活经验会在你不经意间发挥作用。比如,你仔细体会过坐电梯在加速减速时的压力变化吗?这对你理解视重、超重、失重这些概念很有帮助。你考虑过自行车的主动轮和从动轮的区别吗?你观察过发廊门口的旋转灯柱吗?你尝试过把杯子倒扣在水里观察杯内外水面的变化吗?我觉得物理学习也需要一种感觉,这就是凭经验积累起的直觉。

大胆猜想

物理题目常常是假想出的理想情况,几乎都可以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释,所以当看到一道题目的背景很陌生时,就像今年高考物理的压轴题,不要慌了手脚。在最后的20分钟左右的时间里要保持沉着冷静,根据给出的物理量和物理关系,把有关的公式都列出来,大胆地猜想磁场的势能与重力场的势能是怎样复合的,取最值的情况是怎样的,充分利用图像提供的变化规律和数据,在没有完全理解题目的情况下多得几分是完全有可能的。

初三上册物理期末知识点归纳复习资料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