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式太极拳七字循环法

发布时间:2017-02-28 17:56

陈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一个重要分支和流派,文化内涵丰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陈式太极拳七字循环法。欢迎阅读!

陈式太极拳七字循环法

简述陈式太极拳七字循环法

松是初学者最难逾越的第一障碍,由全身拙力到圆活、轻灵是一个提高的过程。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习拳者全身放松

如肌肉、骨骼、关节处处放松,不能有任何拙力的表现。

二是精神放松

开始由于边学边想,动作上顾此失彼,精神上容易紧张,表现为肢体的僵硬和笨拙现象,这时无论怎样刻意放松总是有牵强做作的痕迹,非常不自然,也不符合太极拳“松”的要求。

只有在老师的指导下和长期的锻炼中逐渐掌握了放松两肩两胯技巧后,仔细揣摩,潜心领悟,才能功到自然成。

初学者在肌肉、筋、韧带、关节没有松开之前,胳膊、腿的一举一动都带有僵硬劲。这种僵硬不去,即使苦练也无益。

柔的目的就是化硬摧僵。只有通过放松的训练,在意识的引导下,动作逐渐顺随协调,屈伸、开合、旋转自如后,逐渐产生一种轻灵圆活和富有弹性的韧带力量。

柔是在骨骼、韧带和肌肉联合放长中锻炼出来的,时间久了自然会进入“刚柔相济”阶段。

循序渐进,扎扎实实学好每个动作,是每个习拳者的必经之路,决不可不求甚解。慢练的目的是便于解剖分析、领会动作要领,熟悉动作运行路线,掌握手、眼、身、法、步的具体要求。

慢练也是加深理解、巩固、实践和自我矫正的过程。如果贪快就会手足错乱、运行呆滞、忽略细节问题,一旦形成习惯不但会丑态百出,日后改起拳来也会非常困难。

陈式太极拳动作有快有慢,快慢有机结合。我们在练拳时,如果节奏处理不好,会使整体动作显得呆板乏味、平淡无奇。

这里所说的“静”,不单纯是指在动作之前,要在思想上排除杂念或选一个清静意识容易集中的地方,而是在习拳过程中经常出现静动交叉现象。

这种所谓的静不是不动的静,而是一种外形上的静态,在这瞬间的“静”中,能起到稳定情绪,平缓内气,达到精神与意念的有效调节,在这瞬间的“静”中也包括了下一个式子的萌动。

例如在第一金刚捣碓动作中双手上提,腰慢慢螺旋下沉,百会穴上顶;当双手扬指挫腕向前棚时,百会穴、会阴穴下沉,小腹、命门向外撑鼓,气沉丹田,定式时呼气放松。

身体在这瞬间“静”中已是“其行若止,其意不止,渐渐充其内劲,必使劲由骨缝中充至肌肤以及指头,待内劲十分充足,则下势之机致自动”。

就是时机的掌握,时机也可以理解为习拳者发挥某些技术的手段。在拳架演练中,主要是根据动作的要求,充分掌握时机的体现,手、眼、身、法、步与动作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如二路拳闪辗腾挪的要求“闪辗”是避实就虚之法,身体随着方向、角度、力点突然转换,迅速发劲;“腾挪”则是意动形未动的动之式,“若上动,而下自随之;下动,而上自领之;上下动,而中部应之;中部动,而上下和之”。

这些要领是每一个习拳者应该掌握的基本要领。

快是对运动者在时间上的基本要求。陈式太极拳讲究快慢相兼,具体讲究是要求每个习拳者的一招一式都必须得机得势,干净利落制敌,不能拖泥带水。

“拳打不知”往往令对手措手不及,防不胜防,乃掌握了“快”之真谛。

如金刚捣碓三中蹬腿及掩手肱锤的最后冲拳,皆要求形成整体的快。快还要求全身必须具有灵活性和协调性,只有身体各部位得到充分的发挥,才有利于“快”动作的提高。

拳架是由一连串的动作组合而成,每个动作的快与慢是需要认真实践和体会的。

当力量迅速集中到某一点的瞬间称为“刚”,也是发劲的“刚”,这种发劲是一种爆发力,它速度快,位移小,冲击力量大。

如金刚捣碓震脚具有助拳势、增功力、固根基、攻下盘的作用和功效。太极拳的刚是由松入柔,积柔成刚,刚复归柔,刚柔相济。

“柔起点,刚落点”是陈式太极拳刚柔相济的具体体现。

陈式太极拳的特点

(一)外似处女,内似金刚

中华武术,门派繁多,仅拳术就有几百种。各门派都有其独到之处,归纳起来,不外乎是内外两家。

外家拳多以拳打脚踢为主,窜蹦跳跃,腾挪闪战,攻防含义较为明显、让人一看便知是武术。陈氏太极拳则别具特色: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内气不动,外形寂然不动,内气一动,外形随气而动;以内气催动外形,上下相随,连绵不断,以腰为轴,节节贯串,不丢不顶,圆转自如,轻轻运转,默默停止。其功防含意大都隐于内而不显于外,往往使人误认为此拳像摸鱼--样,不是武术。特别是老架一路,以柔为主,要求周身放松,不用僵力,主要是锻炼下盘功夫,使足下生根,转髋灵活,输通气血,练就充足的内气,意到气到,气到劲到,立身中正,八面支撑使身体内外各部建起巩固的防线,形成一身备五弓的蓄发之势,这样,不遇敌则已,若遇劲敌,则内劲猝发,如迅雷烈风,故外似处女,内似金刚,此为陈氏太极拳的一大特点。

(二)螺旋缠绕的运气方法

大家见过头顶碎砖、脖缠钢筋等,这是硬气功的运气方法。内气运到头顶上,头能将砖碰碎;运到脖颈上,能将钢筋缠绕起来。

陈式太极拳结合力学和经络学的理论,采用螺旋缠绕的运气方法,以小力胜大力,以弱力胜强力。好象用一个小小的千斤顶,就能将载重几吨货物的汽车顶起来一样。所谓太极拳蓄发相变、引劲落空、借力打人,以四两拨千斤,皆是螺旋劲所起的作用。故《拳论》讲:"虚笼诈诱、只为一转"从经络学上来讲,经络是指布满人体的气血通路,源于脏腑,流于肢体,脏腑经络气血失和,则神机反常而生疾病,和则气血流畅而强身延年。太极拳结合经络学说,以拳术与导引吐纳为表里,拳势动作采用螺旋缠丝式的伸缩旋转,要求"以意导气、以气运身";"气宜鼓荡、气遍身躯";内气发源于丹田,以腰为轴,节节贯串,微微旋转使腰隙(两肾)左右抽换,通过旋腰转脊,缠绕运动,布于全身;通任、督两脉,上行为旋腕转膀,下行为旋踝转膝,达于四梢,复归丹田,动作呈弧形,圆活连贯,一招一势,承上启下,一气呵成,导致气血循环,此为运劲 (即运气),它区别于用劲。这种系统的运气方法是符合经络学说的道理,也是其它拳法和体育运动所少有的。

(三)把武术与导引吐纳相结合

导引和吐纳是我国源远流长的养身术,早在公元前几百年的《老子》、《孟子》等著作中已有记载。汉初淮南子刘安就编成《六禽戏》,汉末著名医学家华佗又改为《五禽戏》,他模仿禽兽的动、摇、屈伸、仰俯、顾盼、跳跃等动作,并结合呼吸运动,用于治病保健锻炼,是后来气功和内行功的先导,也是道家养生学的基础。陈氏太极拳把导引、吐纳术和手、眼、身法、步法的协调动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内外兼修的内功拳运动,这不仅对强身健体能起到良好的作用,而且对提高拳术的搏击技巧也是一个创造性的发展。

(四)陈氏太极拳的刚柔相济

刚和柔,两者是相互对立的,然而陈氏太极拳则把刚劲与柔劲揉和在整个套路中,一招一势刚中寓柔,柔中寓刚,达到刚柔相济。《拳谱》规定:"运动之功夫,先化劲为柔,然后练柔成刚,及其至也,亦柔亦刚。刚柔得中,方见阴阳。故此拳不可以刚名,亦不可以柔名,直以太极之名名之。"为什么太极拳的劲力要以刚柔相济为准呢?因有刚而无柔的劲缺乏韧性。易折易损,没有技击格斗的实用价值,只有柔而无刚的劲因失去爆发力也无济实用。故《拳论》指出:"然刚柔既分,而发用有别,四肢发劲,气形诸外,而内持静重,刚势也;气屯于内而外现轻和,柔势也。用刚不可无柔,无柔则环绕不速;用柔不可无刚,无刚则催迫不捷。刚柔相济,则粘、游、连、随、腾、闪、折、空、掤、捋、挤、捺无不得其自然矣。刚柔不可偏用,用武岂可忽耶!"

刚和柔的变换,从神与气上来讲,是通过隐与显表现出来的,隐则为柔,显则为刚。从姿势上来讲,是通过开与合表现出来的,合则为柔,开则为刚 (即蓄则为柔,发则为刚)。在运劲过程中表现为柔,在运动到落点时表现为刚。因有神气的隐显与姿势的开合,刚柔就能够充分地表现出来。落点是运动到达尽头之点,是神显与气聚之处,所以表现为刚,除此之外,运气转换过程则宜用柔法。陈氏太极拳的每个动作都是有开有合,每个开合动作都有运劲、有落点,落点要用刚劲,其它都用柔劲,以做到刚柔相济。这是做到刚柔相济必须掌握的原则,也是练习避实击虚,蓄而后发,引进落空,松活弹抖的基础。

(五)意识、呼吸、动作三者密切结合

陈氏太极拳是内外兼修的内家拳术,内家拳的动作都是在意识的引导下进行的。意:即心意、意识。陈鑫《拳论》说:"打拳心为主","妙机本是从心发","运用在心,此是真诀"。"以心为主,而五官百骸无不听命"。"问:运行之主宰?曰:主宰于心,心欲左右更迭运行,则左右手足即更迭运行;心欲用缠丝劲顺转圈,则左右手即用缠丝劲顺转圈;心欲沉肘压肩,肘即沉、肩即压;心欲胸腹前合,腰劲塌下,裆口开圆,而胸向前合,腰劲刹下,裆口开圆,无不如意;心欲屈两膝,两膝即屈,右足随右手运行,左足随左手运行,两膝与左右足皆随之,不然多生疵累,此官骸不得不从乎心也。吾故曰:心为一身运行之主宰。以上所言,即是心意与动作的关系。《拳论》又云:"打拳以调养气血,呼吸顺其自然……调息绵绵,操固内守,注意玄关。......轻轻运行,默默停止,惟以意思运行。"由此可知,意识、呼吸和动作三者的密切关系。在走架子时,一举一动都是在意的指挥下,将手、眼、身法、步法的协调动作和呼吸有机的结合起来,开呼蓄吸,顺其自然,心意不可使气,轻轻运转,成为内外统一的内功拳运动。

(六)实战性的竞技运动一一双人推手和双人粘枪

武术自古以来就有踢、打、摔、拿、跌五种分部练习法,而摔法只讲摔,不阱打,几千年来就一直独立发展,其他四种虽也综合锻炼,但仍各具特色。古代有"南拳北腿"、"长拳短打"之称,也就说明这种分歧。与戚继光同时代的名手,如山东的"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千跌张"之跌,"张伯敬"之打等,也都各具一技之长。同时,由于踢、打、拿、跌四法在实践中有较大的伤害性,因此,历来大都只作假想性或象征性的练习,这就为花假手法开了方便之门。而前人所苦心积累的点滴经验,也因实践不足,很难提高技击水平。这就是我国古代一些著名拳种在教传之后"失其真意"或竞技无一人传习的原因之一。

陈王庭以沾、粘、连、随、掤、捋、挤、按为中心内容,在螺旋缠绕的基础上,创造了陈氏太极拳双人推手法,练习大脑反应和皮肤触觉的灵敏性,综合了踢、打、摔、拿、跌等竞技技巧,并且还有所发展。譬如拿法,它不限于拿人的关节,而是着重拿人的劲路,这就高于一般拿法的技巧。陈氏太极拳这种推手方法,技击性较强,因此对发展体力、耐力、速度、灵敏和技巧都是行之有效的。这种推手方法代替了假想性和象征性的花假手法,解决了实习时的场地、护具和特制服装等问题,成为随时随地两人可以搭手练习的竞技运动。双人粘枪法也同于此。

陈式太极拳七字循环法相关文章:

1.陈式太极拳“意念”的三要素

2.陈式太极拳行拳走架的要领

3.陈式太极拳小架一路口诀

4.练好太极拳的四大要领

5.陈式太极拳第一路图解

6.浅谈太极拳的练习要领

陈式太极拳七字循环法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