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科学论文文献
食品科学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生命维护系统和最基本的物质资源,小编整理的食品科学论文文献,希望你能从中得到感悟!
食品科学论文文献篇一
关于如何科学地使用运动营养食品的思考
近年来,运动营养食品发展迅速。何为运动营养食品,顾名思义就是一类与运动相关的特殊食品,是从各种天然食品或人工食品中提炼出来的精华营养食品,是一种特殊的保健食品。在国家相关部门制定的一系列营养食品标准中,将运动营养食品定义为:它是为满足运动员、参加体育锻炼人群或体力劳动者的生理、代谢需要和某些特殊营养素的需求,按特殊配方而专门加工或调制的食品或营养补充品。运动营养食品最初是营养调控师为了控制运动员的体重,增强运动能力,根据人体细胞、组织、肌肉的运动特点研制它具有增进健康,改善体质,保持体能与活力和增强运动能力和运动效果的作用。
1.使用运动营养食品的误区
1.1 脂肪和蛋白质摄入过多。目前,很多运动员、教练、厨师还错误地认为吃一些肉类或者吃一些蛋类食品就等于营养。在这种错误观念的引导下,导致运动员大量摄入脂肪和蛋白质,蔬菜和水果明显摄入不足,导致运动员仅仅体重持续增加,营养不平衡。对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最理想的能源的碳水化合物被忽视,造成碳水化合物摄入严重不足,不仅会严重影响运动员训练质量和运动能力,同时会影响其他物质的正常代谢。
1.2 维生素摄入不足。很多运动员在一味地要增强体质,甚至出现不吃素现象,从而导致部分运动员存在维生素A、C、B摄入不足。维生素A对于力量性运动和机体免疫功能非常重要。而B族维生素在体内以辅酶或许多酶的前体形式存在,有助于营养素转化为能量。当碳水化合物摄入不足时,维生素B的缺乏会进一步加重运动中能量供应的不足。
1.3 补水不及时。有的青少年运动员缺乏合理补水的知识,把口渴作为该补水的指征。已有研究表明,普通人每天至少要补充八杯水,而运动员的训练或体力劳动者繁重的体力运动都会损耗大量水,如果不及时补水,就会导致身体脱水,运动中脱水会引起血容量下降、增加心脏的负担。一旦体液丢失达到体重的2%~3%,运动能力就会受到损害。因此建议运动员在训练时就及时补充水分,最好能补充含矿物质、维生素和糖水,以防脱水。
运动营养食品是人们在正常的三餐之外另加的一道“营养餐”,也是运动员在训练时的必需补充食品。如果能对运动营养食品进行科学合理地使用,不但训练起来精力充沛,在比赛中也容易取得好的成绩,而且也有利于对运动疲劳的现象的消除等,那么如何更科学合理地使用运动营养食品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2.科学使用运动营养食品的建议
2.1 使用时间要恰当合理。大量的调查数据显示,大多数搞体育的学生或运动员由于经济条件等方面原因,平时不注意食用运动营养食品,只是到了考试前或是比赛前一两个月才开始突击使用,往往效果不明显。其实这些体育生或运动员们忽略了运动营养食品中本质的东西,运动营养食品不是药物,更不是兴奋剂,临时突击大量使用,不仅不能保持体能和增强运动能力的运动效果,往往还会起到诸如仅仅增加了体重的反作用。运动成绩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必须在平时的训练中不间断地科学合理使用运动营养食品,保证良好的训练状态,消除疲劳,减少伤病,才能在考试或体育比赛中获得好成绩。另外,我国运动员的年龄呈现出越来越年轻化,很多运动员还处于青少年,他们的身体在快速成长,在艰苦的训练之外,还要学习繁重的文化科目,科学合理地补充运动营养食品不但对他们运动成绩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对他们的身体和身心健康成长也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2.2 使用运动营养食品时要有针对性。运动营养食品并不是万能的,不同的运动营养食品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不同的运动营养食品只适应不同的运动项目的使用。因此,食用运动营养食品时一定要把运动营养食品的特性有针对性地使用。
比如,在训练100米跑、跳高、跳远等运动项目时,就要注意补充提高爆发力的运动营养食品。此类食品主要是为运动者提供身体所需的能量,提高运动者的能量供给,最大地激发运动者的运动技能。主要指各种固体能量补充食品、运动饮料和冲饮能量提供食品等。固体能量补充食品是指含有人体所需优质能量元素、维生素、丰富的支链氨基酸(主要是指亮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和肌酸等。运动饮料中有一定含量的糖,还含有一定量的维生素以及运动中所需求的一些电解质的一种饮品,是改善和提高运动者代谢调节能力的食品。冲饮能量食品是指通过简单的冲饮可以为运动者及时地吸收并保证足够能量的冲饮食品。
再比如,在训练诸如原地推铅球、铁饼、举重等需要力量运动项目时,就应该有针对性地食用促进肌肉生长类的食品。此类食品主要是促进肌肉生长,通过补充蛋白质,促进蛋白质合成。其主要的产品有蛋白粉、肌酸类、抗分解的营养物质等。蛋白粉主要是通过提供一些优质的蛋白质或者氨基酸促进肌肉生长,产品主要有:鸡蛋蛋白、酪蛋白、大豆蛋白和乳清蛋白等。其中乳清蛋白被人们称为蛋白之王,是从牛奶中提取的一种蛋白质,它含有人体所必需的8种氨基酸种类,而且具有营养价值高、易消化、易吸收等特点,是人体发育、生长、抗衰老等生命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精华物质之一。肌酸类是一种存在于我们人体内的天然营养物质。肌酸是由精氨酸、甘氨酸及甲硫氨酸等三种氨基酸所合成的一种物质。它可以由人体自行合成,也可以从食物中摄取。肌酸主要有水肌酸、复合肌酸和葡萄酸肌酸三类。
3.结束语
总之,在体育运动蓬勃发展的今天,人们对运动食品的认识也越来越多,对运动营养食品的关注也越来越强烈,但是有些人对运动营养食品的使用还不够科学合理,只有采用科学合理的使用方法,及时补充运动所需的营养,才能满足运动者或者体力劳动者的生理需要和对某些特殊营养的需要,才有利于大众体育和全民健身的良性发展,从而有利于增强国民体质。
参考文献
[1] 胡海明.浅谈运动营养食品的使用[J].现代食品与药品杂志,2010:10.
[2] 林五方.运动营养食品的作用研究[J].食品科技,2009:03.
[3] 卢海通.对运动营养食品前景的展望[J].中国食品,2011:06.
食品科学论文文献篇二
食品安全报道的科学视角
摘 要 食品安全的话题在公众眼中的分量越来越重,一方面是因为屡屡曝光的食品安全问题,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媒体的报道。本文着重分析了媒体对食品安全报道的现状,并对加强食品安全报道的科学性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食品安全;报道;科学视角
中图分类号TS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68-0070-02
食品安全的报道,是当今不少媒体激烈追逐的议题。稍大一点的食品安全事件出现,就会吸引众多媒体的关注目光,使出浑身解数进行报道。但仔细梳理这些报道,就可以发现:当前食品安全的报道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尤其体现在科学性上。也就是说,现在媒体不少关于食品安全的报道难以经得起科学推敲。本文拟先对此问题进行分析,然后提出解决的策略。
1 抓眼球效应导致媒体的科学“失明”
不可否认,当前的媒体竞争异常激烈,有人甚至将其比喻为“立体战争”。从媒介上说,有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形式;从属性来说,有面向大众的,也有面向行业的。所以,把媒体之间的竞争比喻为“立体战争”其实并不为过。这种竞争就导致了媒体必须要想方设法抓住公众的眼球,自然,如果将抓住眼球作为媒体的第一要务,那么,科学性自然就会退居其次。
我们就以今年所谓的“毒黄瓜”为例,来看看“抓眼球”是如何导致科学“失明”的。
今年5月底,德国等欧洲国家出现了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04:H4感染的病例。一时间,“肠出血性大肠杆菌”这个词红遍了媒体。面对突然爆发的疫情,公众自然迫切想知道是什么导致了疫情的发生。5月26日,德国汉堡卫生研究所宣布,在西班牙生产的黄瓜上发现了大肠杆菌。这一发现并未得到德国联邦研究机构的认可。随后,这一消息得到了广泛传播,西班牙黄瓜遭受重创,该国蔬果种植业已经遭受了“无可弥补且不公正的伤害”。( 西班牙环境、农村和海洋事务大臣阿吉拉尔语)
现在,西班牙人说起黄瓜来,可能会恨得牙痒痒,实在是不明白:未经确认的信息为何会传播如此之快?
西班牙黄瓜的冤案,看似好像和媒体没有多大关系,其实不然。如果媒体能够秉持科学的态度,坚守科学精神,也许西班牙的黄瓜就不会那么惨。
百度一下“毒黄瓜袭德致14人死亡”,可以看见相关的结果近9.5万条,打开链接,就可以看到这是大多数媒体报道这则新闻时采用的标题。不过,细读全文,以此为题的文中明明就有这样一句话:目前依然无法确定此次疫病的传染源,为何非得在标题中让黄瓜带“毒”。为什么媒体编辑会对如此重要的一句话视而不见呢?
不少人,尤其是一些媒体人士认为,当今是一个读题时代,所以标题就一定要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这本无可厚非,大家的时间都很有限,能通过标题了解新闻的大概内容就可以了。但如果片面去追求吸引读者的眼球,而不去考量标题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那读者读完之后,得到的只能是错误的信息,久而久之,就会对媒体产生不信任感,媒体的公信力就会遭受很大的损失。
公信力是媒体的生命线,要提高公信力,媒体在进行新闻报道时就应采取审慎的态度,坚持科学精神,把准确性置于首位,而不是过分追求“新、奇、异”。
2 记者的科学素养也很重要
根据第八次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的结果,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3.27%。从这个数字可以看出,我国公民整体的科学素养不太高。这个不高,在媒体中同样有表现,就是不少的媒体记者缺乏严格的科学训练,在新闻报道中自然就不太关注科学的问题。
就拿今年议论最多的食品添加剂来说说。
在百度百科里,食品添加剂是这样定义的:“是指用于改善食品品质、延长食品保存期、便于食品加工和增加食品营养成分的一类化学合成或天然物质。食品添加剂是为改善食品色、香、味等品质,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合物质或者天然物质。”
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食品添加剂应该是食品品质改善的有功之臣。
不过,让人意外的是,食品添加剂在国内的遭遇却有些坎坷,不仅当不上有功之臣,在一些人的眼中,食品添加剂反而成了洪水猛兽,他们头脑里甚至形成了这样一个观点:不含添加剂=食品好,含添加剂=食品不好。一些产品的广告中,你也可以看到在暗自推销“食品添加剂不好”的理念,诸如“纯天然”、“本品绝对不含任何添加剂”频频现身广告语。尽管专家一再科普:我们打击的是非法添加,而不是食品添加剂,但为何科普的效果总是不理想呢?
笔者以为,食品添加剂在国内的遭遇,与西班牙黄瓜的冤情有相似之处。相似的原因就在于,“冤案”的产生,传播者多多少少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作为传播者,媒体的记者编辑很有必要加强学习,对自己不懂的问题,先学透了,再去给大家传播。
3 食品安全报道的科学路径
食品安全报道做得好不好,对公众的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片面地去炒作问题,不能以科学理性的态度进行客观报道,容易加剧公众的恐慌心理,产生“吃什么都不安全”的心理压力;反之,如果只说好话,又会让一些违法者觉得有机可乘。因此,食品安全报道必须把握好这个动态平衡。要把握好这个动态平衡,就得走科学的路径。
1)媒体必须坚持职业操守,把食品安全报道的科学性置于首位。的确,当今的媒体竞争异常激烈,靠科学、理性或许很难赢得读者的关注。但尽管如此,媒体还是应该坚守自己的职业操守,在面临坚持科学和吸引眼球的选择时,不要产生困扰。作一个负责任的媒体,其价值比一时的吸引读者眼球要有意义的多;
2)媒体必须加强对记者编辑的业务培训,尤其是科技培训。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我们的生活已经与科技密不可分,作为社会人,提高科学素养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更何况我们媒体的这些新闻记者编辑们呢?就培训而言,方法知识的培训固然重要,但如果能够通过培训,树立起媒体记者编辑的科学观点,培养好他们的科学精神,则会是更大的收获。
当然,说到容易做来难,但如果大家都这样做,竞争的环境好了,或许就没有问题了。期望那一天早点到来。
参考文献
[1]刘垠.大众科技报.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显示我国公民科学素养落后发达国家20年,2010-11-26.
[2]新华网.国际时评:“毒黄瓜”事件折射社会管理复杂性
食品科学论文文献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