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地理说课稿

发布时间:2017-03-21 09:11

说课没有时间和场地等的限制。下面是由小编整理的八年级下地理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下地理说课稿(一)

一,说教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编排上本节是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在第一节时,学生已经学习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材的第二和第三节是在第一节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四大地区的区域特征。本章内容是后面各章内容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基础知识。又南北方地区平时大家了解较多,所以将南北方地区放在西北和青藏地区之前学习,有利于在掌握本课基础知识的同时,学习认识地理区域的方法。

在内容上本节所涉及的南北方地区同属我国的东部季风区,与西部地区有明显的差异,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对于区域内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特征并没有一一罗列,而是用比较的方法,对南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2,教学目标

根据地理课标准的要求我设置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在地形,气候和河流流量等方面的明显差异。

(2)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受不同的自然环境影响,在人文方面存在的明显差异。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

(2)通过分析南北地区人文差异产生的原因,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发展认识人地关系的思维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图片,资料,视频等了解南北方地区的自然,人文特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主要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难点: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差异性与自然因素的关系。

二,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教师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精心设计了信息整合课件,创设出全新的氛围,尽可能地尊重学生,鼓励学生,相信学生,引导学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要学的新知识有了期待感,化被动为主动,让学生们在快乐的氛围中主动探讨,合作交流,由旧到新,循序渐进,让学生学会自觅知识,自得方法,使他们乐学,也会学。

2,学法分析: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中,学生们主动参与到课堂中,人人动手动脑,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发挥每个同学的自主性,使得学习的过程很愉快,同时又渐进地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有张有弛,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学生将不再觉得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理解知识,消化知识的速度和程度也会大大提高,从而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三,说教学程序

学生已学习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线,主要地形区的分布,行政区划以及温度和降水量图的判读,所以在本堂课我通过:导入 →合作探究,教授新课 →巩固小结 → 反馈练习等环节来实现教学目标。

(一)导入新课

从《晏子使楚》的故事入手,说的是:齐国的晏子到楚国,楚王想戏弄他,故意将一个犯人从堂下押过。楚王问:此人犯了什么罪 回答:一个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就对晏子说,你们齐国人是不是都很喜欢偷东西 晏子回答:淮南有橘又大又甜,一移栽到淮北,就变成了枳,又酸又小,为什么呢 因为土壤不同。从故事提出问题,我国南,北方的在自然环境是怎样的呢 它们之间有什么差别呢 为什么会影响水果的生长 南,北方不同的自然特点除了影响到水果的生长,对于生活在当地的人们又有什么影响呢 通过设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原因的热情,也以问题的形式带出了本节课的重点,也就是要学的内容。

(二)合作探究,教授新课

本节课是信息整合课,每两个同学就有一台电脑,所以本节课我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分组,让学生讨论结果,教师再巡回指导来进行新课的学习。这样可以达到个别同学能力的锻炼与全班参与相结合,避免了重视个体,实现了人人参与,营造出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第一部分,南北方地区的自然差异

1,学生读中国地形图,四地的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中国年降水量图,根据图下面所设的问题读图,讨论,寻找答案,从而了解南北方地区的地形特点,气温和降水量上的区别以及河流径流量的差异

2,提问:南北方地区在自然方面有什么区别,让学生讨论后回答,老师进行引导和归纳总结。

(过渡)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说明自然差异往往会造成人文方面上的差异,进而过渡到第二部分南北方地区的人文地理差异。

八年级下地理说课稿(二)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我是北沙中学的苑媛媛,非常高兴能有这样一个难得的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希望大家提出宝贵的意见。我说课的题目是“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以下我就从四个方面来介绍这堂课的内容:第一方面是教材分析,第二方面是教法分析与学法指导,第三方面是教学过程,第四方面是设计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三节内容,是在学生对中国的疆域、行政区域、民族、地形、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的自然资源、经济发展有了一番了解的基础上,学习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后进一步的研究学习,通过本节的学习,加深了学生对地理区域差异性的认识和理解,使学生掌握了不同的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还将学习省内区域,为学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并使学生进一步学会分析和认识一个地区区域特征的方法,提高了学生比较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2、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教材分析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结构和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了解西北地区的地形、以干旱为主的气候特征以及本地区自然景观的变化。

②掌握西北地区气候特征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③了解青藏地区独特的高寒气候及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④明确青藏地区太阳能、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并使学生进一步学会分析和认识一个地区区域特征的方法,提高学生比较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阅读图表资料进行比较分析两地区的地理特征,再充分利用以前学过的有关地形、气候、植被等方面的知识,综合分析两地区的差异,提高综合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从而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课外搜集资料,课堂分组讨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边疆的情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体现人地关系协调的观念。

3、重点、难点的确立:

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掌握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的关系。因此,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原因和青藏地区独特的自然景观为本课的重点。

针对八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但思维的深度不够,逻辑推导、分析、鉴别能力的水平需要提高的情况下,确定了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和高寒的自然环境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作为本课的难点。

二、教法分析和学法指导

本着提供给学生有用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一目标,以学生情况为依据,

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培养能力为目的来选择,主要采用合作探究式,教学中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设置问题,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去思考,广泛交流,通过分析进行总结。使学生乐于思维,同时用多媒体为师生的交流和讨论提供了平台。

学习是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建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我采取让学生自主探索与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给学生相对宽松的活动空间,边讨论,边解决疑难,获取新知,掌握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教学过程

1、教学结构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四)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五)板书设计

2、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利用投影展示内蒙古大草原、茫茫的大戈壁、雪山连绵的青藏高原景观图片,同时展示中国地理区域图,设问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兴趣是学生好学上进的动力,几副图片将复杂的地理事物用形象的语言调动学生去感知,学生完成了具体形象的观察分析、比较和概括的认识过程,学生通过活跃的思维活动,好学情绪也达到了最佳状态,这样,通过形象的图片,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索的热情和兴趣,在轻松中导入了新课。]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3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一、干旱的西北地区

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特征,是本节课的重点,如何突出重点呢?我主要运用了3步:

1、引导学生读西北地区地形图,设计三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运用地形图,增强直观性,使学生能够在地图上找到答案,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与探究.在此基础上,继续下一个课题。

2、多媒体展示“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提出探讨问题,

对这部分内容我是这样安排的先提出探究思路运用降水的知识引导学生逐步深入了解西北地区的地理环境,在疑问—思考—解疑的思维活动中实现知识的拓展、深化。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在获得这一问题的理解后,出示下一步.

3、多媒体展示“西北地区的草原和荒漠分布图”,学生探究两个问题,在由年降水量从东往西逐渐减少的目标基础上,给学生确定了新的目标,引导学生探究,充分利用教学材料,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学生积极参与,用已经获得的地理基本原理,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做出判断。击破了难点。使学生彻底理解了干旱的自然特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设计意图:设置了系列问题,采用梯度质疑法逐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学生通过读图,在对西北地区地形封闭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把设计的目标逐步提高,学生在讨论、交流、比较后用流畅的语言进行了描述。在学生获得干旱的西北地区这一信息的基础上,设计了更有深度探究意义的两个题。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实现了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阶梯型的认识过程,突破了难点,学生沿阶梯而上,既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又能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向纵深发展。最终求得全新形式的思维成果。]

二、高寒的青藏地区

1、青藏地区的地形和气候特征

通过学生读图和分析这几个问题后,明确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在学生已有的随着海拔升高,气温下降的地理知识的基础上,以旧带新,实现前后知识的衔接,进而分析地形、气候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使地理知识系统化,知识得到了迁移。通过学生对拉萨和成都两地年平均气温的比较,进一步验证海拔高导致气温低的结论,进而带出高原的地理环境,通过揭示事物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的思维更富有逻辑性和敏捷性。又引出拉萨被称为“日光城”的原因。

[设计思路:高寒的青藏地区是本节的第二个重点,如何突出重点,我采用的是层层递进法。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实现感性与理性认识的整合。]

三、以牧业为主的地区

1、 投影展示四大牧场景观图, 图像开路,感知优先,四幅优美的图片,不仅让学生有视觉的享受,而且培养了学生观察图和语言表达的能力。通过对几个问题的探究和图表练习,引导出气候特征对牧业的影响,使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掌握更深刻,思路更明朗。

用“两地区是以牧业为主,有没有别的农业?”进行过渡,转到下一环节教学.

2、投影展示“两地区的地形图和主要农牧业的分布图”基于学生对两地区地理环境的了解就问题展开讨论,通过已知探求未知,结合图创设问题,以此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寻求答案,并通过列表,让学生“乐而知之”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了分析和记忆能力。

[设计思路:让学生自己通过讨论和团结协作完成表格,掌握知识点,使学生在有“事”做的状态中生动有趣地学习。在探究中,学生的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索中成长。使课堂充满探究,发现的乐趣。学生明确了自然环境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突出了难点。]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通过几个问题的设置,使学生对所学新知识及时进行迁移训练,举一反三,强化了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达成。]

(四)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学会了对比分析问题,列表记忆地理事物的能力。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深化,总结学习的得与失,通过两个题引导学生适当向课外拓展延伸。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反思,对知识进行梳理、概括的过程。目的是使学生更好地对所学知识的巩固、深化和创新。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

(五)板书设计

八年级下地理说课稿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