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经济发展论文_地方经济增长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17-05-23 15:58

地方经济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经济发展的内外部条件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综合体,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特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地方经济发展论文,欢迎浏览。

地方经济发展论文篇一

《 特色产业推动地方经济增长研究 》

一、特色产业主导地方收入能力日益增强

(一)提升GDP能力增强

2013年,东坡区地区生产总值(GDP)实现294亿元,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完成13.16亿元;相比之下,东坡区泡菜产业产值突破100亿元销售,实现税收1.5亿元,分别占地区生产总值(GDP)的34%和全区税收的11.4%。特色产业占了一个拥有80万人口的大县整个地区生产总值(GDP)的三成,特色产业的发展使提升GDP的能力明显增强。同样,2014年3月底,特色产业大县洪雅,仅幺麻子食品有限公司特色食品钵钵鸡就实现产值近2000万元。同比全县41家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1.7亿元,占1.7%。并预计力争通过后3个季度的努力,突破1.5亿元销售目标,上缴利税300万元以上。也突出显示出特色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的提升中的地位明显增强。

(二)拉动经济效应增强

据2013年数据,仅东坡区特色产业泡菜产业的38万亩泡菜原料基地就带动21万农户年增收5.3亿元,68家泡菜企业带动农民就地务工2.51万人,年收入6.5亿元。其拉动农户增产增收的经济效应明显增强。同样,彭山县葡萄种植面积已达到15000余亩,产量达1.5万吨以上,销售收入近3亿元;形成600专业户、辐射拉动全县1500多户农民种植,近5万人直接受益;人均年纯收入达1.2万多元。仁寿县以文宫枇杷之乡发展为核心,辐射全县枇杷基地乡镇16个,专业村130个,建立了24个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专合组织成员达到10万户,带动农户55万户,枇杷种植总面积15.5万余亩,产量5万余吨,产值达3.5亿元;从事枇杷产业的农业龙头企业百万元以上的大厂家已达86个,年销售收入22亿元。

(三)特色产业驱动第三产业发展日益突出

以农业特色产业驱动第三产业发展作用突出。仁寿县形成福仁缘、江陵食品、卓宇制药等3个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开展枇杷果品、附产物加工与深加工,年加工枇杷达1万吨,产值2.1亿元以上。洪雅县针对全县有茶叶23万亩,藤椒1万2千亩,竹笋34万亩,奶牛3.8万只等特色资源,按照“基地、加工、营销、旅游、文化”五位一体的园区模式,积极配合旅游开发,到2013年前,引进项目14个,协议投资总额5.79亿元,新增税收达到2500万元、新解决劳动就业1000人左右;依托茶叶、藤椒、乳制品加工三大特色产业,形成三个产业的龙头带动作用。此外,洪雅县还以特色产业为基础,以开展会节活动,繁荣第三产业市场。以重点办好购物节、美食节、长寿节、桃花节、冰雪节、七里坪避暑节、瓦屋山杜鹃节、柳江古镇旅游文化节和泡菜论坛等活动,促进市场消费。东坡区在推进特色产业发展中,不仅形成以泡菜产业为核心的各类包装产业大发展、大繁荣,还以加大旅游商品开发,积极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如竹编艺术品、东坡文化用品、长寿养身文化用品、泡菜、龙眼酥、东坡肘子、有机茶等具有眉山特色的旅游商品,精心打造,包装一批高品质旅游礼品。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促进了特色产业发展,还同时拉动了包装产业的发展和零售、销售业的发展。

(四)特色产业成为驱动统筹城乡发展的路径

2007年,眉山市启动统筹城乡发展工作,在市所辖的彭山县、东坡区两个试点县区开展了统筹城乡发展工作。土地流转是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最重要的环节。加快土地流转,切实解决规模化经营问题,有利于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生产要素的集中投入、引进社会资本进入农业生产领域,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目前,东坡区土地流转率约12%,主要是围绕特色产业发展,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组建农业开发公司,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和股份合作等形式,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而特色产业的发展,如泡菜原料的发展,成为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流转的主动力,仅东坡区通过土地流转形成10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就有50多户。产业集约化发展是统筹城乡的基础。加快产业集约化发展,切实解决产业带动弱问题,有利于推动人流、资金流、信息流,带动农民增收。依托推进特色农业集聚式发展,成为眉山统筹城乡的基础。立足“中国泡菜之乡”、“中国脐橙之乡”、“全国兔业产业化大区”等品牌优势,围绕蔬菜、水果、蔺草、畜禽、竹木等特色产业,发挥农业优势产业带和主产区建设,用产业化的思维、市场经济的理念、项目建设的办法,推进着现代农业的集约化发展。

二、以拓展特色产业为着力点驱动眉山经济增长的对策建议

(一)打造特色产业成为比较优势产业

1.绝对和比较优势产业发展趋向绝对利益理论认为,一个地方应该生产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产口进入市场后,可以获得绝对利益。比较利益理论认为,一个处于优势的地方应集中生产本地内具有最大优势的商品,处于劣势的地方,应集中力量生产劣势较小的商品,或相对成本较小的商品。绝对利益和比较利益理论从国际贸易理论演变到区域经济发展中,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指导作用。当本地工业发展滞后、招商引资面临困境时,地产经济就会面临危机,融资困难,区域经济发展受阻。以本地资源打造本地特色,发展本地特色产业、特色产品,形成本地的特色经济,拉动本地区域经济增长,推进本地经济发展,形成支柱,成为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新课题。重视本地资源,打造本地特色产业、产品,振兴本地区域经济是发展重任,已成为未来的新一轮经济发展目标,成为打造本地区域的绝对和比较优势产业发展趋向。

2.重点打造特色产业比较优势从绝对和比较优势产业、产品分析看,眉山目前不具有绝对优势产业、产品。相比之下,眉山六区县目前形成的各具特色的产业和产品,相比省市之外的同类、近似产业、产品具有比较优势,应重点打造特色产业比较优势。一是重点打造本地最具优势特色产业。具体是六区县已形成的最具优势的特色产业,以及各种生态产业及系列产品。二是重点打造本地低成本特色产业。洪雅竹笋具有双重优势,生产成本低,具有重点打造优势。对洪雅境内一些天然水资源,在交通得到改善后,打造无污染、天然饮用水系列品种进入市场,具有低成本优势。三是重点打造本地低劣势特色产业。眉山茶叶产业发展快速,但相比川内其它品牌来说,是高劣势。丹棱不知火桔橙经过包装,贮存时间延长,反季节销售相对劣势低;仁寿境内的红薯,向粉业发展相对劣势低,都可以重点打造。

(二)培育和开发新型特色产业

1.培育新型特色产业一是培育相对成本低廉的资源特色。相比其它地区来说,仁寿红苕资源丰富,相对成本低廉。类似地,地广人稀的洪雅,培育中药材黄连、白杞,同样相对成本低廉。二是培育传统民间特色工艺。彭山玉米叶包裹干豆豉作为传统民间工艺佐料,风味独特,具有培育壮大的发展潜力。类似地,青神的江团鱼、汉阳鸡,彭山的甜皮鸭、曾醪糟、鲜花饼,丹棱的曹八娘米豆腐等具有培育壮大的发展潜力。

2.开发新型特色产业一是开发自然资源性特色产业。针对洪雅瓦屋山水库等优质无污染淡水资源,开发瓶装、桶装水,加工纯净水、碱性水,形成天然淡水资源特色产业。二是开发工艺资源性特色产业。针对近几年广泛发展的一村一品产业,开发成工艺性资源特色产品,如针对葡萄种植,发展葡萄酒;针对养羊、牛,发展羊牛肉加工;针对黑桃、红枣,发展干品加工。一方面解决销售渠道,另一方面,开辟了眉山特色产业发展之路。

3.培育和开发特色产业品牌。一是培育和开发生产属性特色产业产品品牌。主要是水果、养殖类通过直接生产,培育和开发成特色产业产品品牌。类似可将丹棱不知火、青神团鱼等培育和开发成特色产业产品品牌。二是培育和开发加工属性特色产业产品品牌。主要是民间小吃、工艺资源通过加工,培育和开发成特色产业产品品牌。类似可将甜皮鸭、曾醪糟、曹八娘米豆腐等培育和开发成特色产业产品品牌。

(三)拓展特色产业市场化的外溢性发展

1.特色产业市场外溢性增加一是拓展新兴市场。每一项特色产业的壮大与发展,必然拓展新兴市场,引发新兴市场繁荣,带动就业扩张,引发参与就业、参与市场人员及其收入的乘数效应。如彭山的葡萄产业作为特色产业进入市场销售中,必然引发对肥料、农药,包装、运输、广告、销售、物流等相关行业的繁荣,增强市场外溢性。二是吸引参与市场力增强。一个在逐步壮大发展中的特色产业,会吸引更多的人员参与到特色产业生产、销售中。丹棱的冻耙发展,从上游吸引人们种植原料、提供优质原料;从下游吸引更多人参与销售;从中游看,吸引广告商、包装商参与其中。青神的特色产业红黑花生,上游必然吸引更多的农户参与种植;也吸引中下游人员参与加工和做活市场营销。

2.重视特色产业市场化的外溢性发展一是重视特色产业中下游发展。特色产业中下游发展,主要是加强对特色产业的辅助性、延伸性发展,即第三产业发展。包括特色产业产品的加工、包装与广告,销售渠道的选择,涉及到实体销售与网上销售的零售商、批发商、代理商,广告印刷、包装印刷,运输、物流等第三产业发展。

中下游发展,灵活性大、利润空间大,但无规则或过大会削弱中下游产业的积极性,不利于中下游特色产业发展,因此,需要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提供好规则和服务支持。比如,加强监控加工环节中技术的流程、程序与卫生、污染、添加剂问题;控制包装行业价格;重要的对外宣传广告、旅游文化、节日文化活动的宣传与组织由政府负责等;管制网络销售中物流行业滥定价格、包装运输不规范等。二是注重特色产业上游发展。

特色产业上游发展,主要是原料来源与生产,包括特色产业苗种,比如果业、养殖业苗源,防止出现转基因苗源或假苗源,需要上游得到质量保证。其次是要加强特色产业的技术支持。特色产业产品生产中技术没给上,出现质量没保证,同样影响发展。由此,特色产业上游发展要注重原料与生产技术的支持。这两个方面建设成本投入大,但产出低,需要政府出面参与建设、承担责任,以确保地方的特色产业从上游发展起到保障作用.

地方经济发展论文篇二

《 地方经济建设下继续教育论文 》

一继续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

1.继续教育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通过继续教育,专业技术人员不断学习新知识,知识水平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知识结构更加合理,能够更好地适应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学习型社会逐渐形成,根据市场导向,继续教育与社会的需求联系更紧密,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进入就业市场,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为抓住就业契机,不仅要培养学历化人才,更要培养专业化人才,就是说培养“留得住、下得去、用得上”灵活、多样、社会需求的复合性人才。因此继续教育最为直接反映了教育的大众化,走在转变人才观和提升教学的服务意识最前端。继续教育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和技术保障,培养的专业技术人员能消化吸收并创新先进技术,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同时培养具备创新意识与实际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把潜在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手段,并提高生产力。因此继续教育是人才资源增长的重要途径,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并促进地方经济增长。

2.地方经济发展对继续教育提出更高的需求。地方经济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高素质的人才离不开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教育的发展应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一次性教育已满足不了当前社会的需要,继续教育的理念被全社会所共识,已从学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化。培养具有高素质创业能力人才为目标,注重提高从业人员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自然而然地落在了继续教育身上。

为全面提升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素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创新人才,对继续教育提出了巨大的需求,同时对其提出了挑战。地方经济发展必须要有适宜经济发展的大量的专业人才,继续教育目标就是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并在人才资源培养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积极开展职业技能、职业资格的培训活动,突出其市场化、专业化、终身化、全民化的发展趋势。以就业为导向,通过对专业性、技能型的项目培训,进行新技能、新知识的传授,激发专业人员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加快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继续教育的专业设置应以“立足当地,注重实用,着手现在,着眼未来”的原则,采取“扬优、支重、改老、扶新”的方式,积极进行学科专业的调整改造,以满足当地经济、科技、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新建本科院校继续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意义

1.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新建本科院校继续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肩负着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两大功能,根据高等学校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服务社会经济有不同的定位。“985”高校更多关注科技创新前沿,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211”高校把精力放在技术集成上,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形成新的学科领域和高新技术产业群。新建本科院校大多数处于地方,则应关注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地方经济服务是继续教育培养人才的特殊使命。新建本科院校继续教育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凭借高校对周围经济的辐射拉动相应的服务业发展,扬“地利、人缘”之优,避“名校、品牌”之短,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调整学科专业,利用高校的理论、技术、人才优势开展技术研发与服务,制定适合服务地方的培养目标,集人、财、物、信息等资源,培养多形式、多层次“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本土化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提高自己的社会效益和服务水平。

2.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新建本科院校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是新建本科院校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服务是一项实践活动,继续教育在服务地方经济实践中紧密联系地方,以具有区域特色和变化的市场为导向,针对地方人才市场的需求,以服务业为宗旨,带着前瞻性的思路,加强沟通,理顺关系,彼此信任,紧贴地方经济发展实际,体现地方区域特色,共同研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与趋势,进行宏观规划,吸取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办学理念不仅得到升华,办学知名度得到提升,办学质量得到提高,还彰显了办学特色,锻炼和提高了办学能力,增强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社会效益得到进一步提高,培养了一批以未来就业市场为导向的专业技术人才,满足了地方经济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潜在需求。

3.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新建本科院校继续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继续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继续教育立足于本土资源,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中寻求定位,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树立自己的品牌和特色专业,开拓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空间,发挥多方面、多层次的重要作用。加大职前职后一体化力度,提高服务社会的参与力、渗透力和影响力。利用社会优质资源,在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实践中,推动学校培养人才模式改革,同时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与社会力量合作办学,合理利用和吸收社会办学资源,加强培训基地和实训基地建设,促进继续教育办学特色的形成,扩大继续教育的影响力。从地方经济需求出发,解决影响地方发展的关键问题,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地方产业发展。培养创新人才,把科学实践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高校继续教育的资源优势,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储备和智力保障。

三新建本科院校继续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四川文理学院是新升格的本科院校,继续教育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弘扬“博文大理,厚德笃行”的校风,紧紧围绕国家西部大开发和达州市建设西部天然气能源化工基地的需要,主动融入川东经济文化主战场,结合自身实际不断探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新建本科院校继续教育的现实,依托学校资源和社会办学资源,面向川东地区经济和社会的需要、面向学习型社会建设和终身学习的需要,推进继续教育在“规模、结构、质量、效益”方面协调健康发明。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调整专业结构,探索“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实践育人”的新路子,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形成了明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

提出“立足川东,服务全川,辐射周边省市”的服务面向定位,秉承“质量兴校、科研强校、人才立校、特色名校”的办学理念,努力创新“平台+模块”的人才培养方案,按照“规模适度、结构优化、提高质量、办出特色”的发展思路,贴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构建了“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

始终把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作为根本任务,把教学质量视为学校的生命,把提高质量作为提高继续教育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教学建设,深化教学改革,规范教学管理,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紧密结合达州实际,坚持科研立足地方、服务地方,进一步深化和拓展校地合作空间,加强对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特色植物研究开发实验室、基础教学外语示范中心、高教研究所、巴文化研究院等科研机构的建设,发挥其聚集资源的有利条件,增强协同创新能力,多出成果,积极为地方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1.继续教育功能定位社会化。四川文理学院是一所以教学为主的高校,优质的教学与达州市经济和服务实践相结合。继续教育是一个很接地气的合适突破口,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开拓创新,树立教育服务本位的观念,转变服务并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思路,抓住达州市场,制定校内与各二级学院合作、校外与其他高校和企业合作的运行机制,进行规范运作,有序运作,安全运作,念好地方经。科学调整自己的办学理念,转变重心,从学历教育逐渐向非学历教育转变,适当增减成人学历教育规模,加强与中职学校、高职高专的衔接。

及时进行社会功能定位,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面向市场需求办学、面向社会需求办学,完全按照市场的需求运行,调整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层次及类型结构,改造现有的传统学科和专业,紧紧围绕加快达州市经济发展服务,拓展服务面向,大力发展各类技能培训,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高水平高层次的培训,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高级专门人才,让自己的“产品”“适销对路”。以正确处理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关系为基点,以服务当地经济建设为要旨,科学谋划继续教育新思路,日益加快继续教育社会化进程,贴近达州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要求,促进校企、校地有机互动,使其逐渐发展成为现代公民广泛参与、服务领域不断拓展的事业,推动达州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迈向新台阶。

2.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特色化。随着继续教育市场化的进程日益加快,与之配套的特色化专业、系统化课程尤显重要。构建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课程体系,开设适应社会要求的特色专业,培养有实用技能的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人才,必将成为新建本科院继续教育更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石。四川文理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主动适应地方市场需求,积极开拓新的办学领域,准备申报“酒店管理和土木工程”两个紧俏专业。紧紧围绕“内涵发展,提高质量,办出特色”这一目标,进一步整合资源,进行专业重构与学科调整,把“影视艺术与技术、影视多媒体技术”两个专业从教育学院转入文化与传媒学院。

强化规范管理狠抓质量,继续实施人文社会科学提升计划,遴选建设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力争在特色专业上有较大的突破。把握科技发展趋势、区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创新专业设置,发掘特色学科,充分考虑人才市场的需求,根据地方建筑背景、经济特点,学生就业的现实性,并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设置专业,及时调整专业结构,新建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办出“工程造价”的专业特色。创新课程内容,服务地方经济。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合理编排课程内容,根据成人特点,追求知识的新颖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要求课程内容涵盖从业人员需要的新知识、新技能和创新能力,以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岗位适应能力。

3.继续教育服务方式多样化。新建本科院校继续教育要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向其他知名高校学习先进经验,与企业技术人员进行技术与思想交流。要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既要通过高校自身人才智力优势,为当地培养更多的有用人才,更要通过和当地有影响的企业进行校企协作,直接走进工厂,用知识为企业分忧解难。同样,也可请企业组织更多更优的员工到继续教育学院参加培训,开展讲座,既提高他们自身的理论修养,又提高其学员的实用技能。积极开拓继续教育领域,面向地方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开办各类短期培训,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

为此,继续教育学院为四川省至诚监狱开设提升监狱民警综合素质培训专题讲座,与成都嘉善商务服务管理有限公司签定共同致力于老年服务与管理协议,对四川宏冶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工作人员进行物业管理专业技能培训。并选派优秀教师到普光气田对石油工人进行专业英语培训,到达州市钢铁集团进行机械技能培训。同时指定一部分教师带薪到其他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学习,给予锻炼的机会,为培养双师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把企业具有工作经验的专业人才请到继续教育学院为专业师生授课,进行特色教学,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可以为继续教育服务方式多样化搭建平台。

4.继续教育服务机制长效化。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新建本科院校继续教育要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发展意识,建立服务长效机制,才能真正彰显服务实效,当地经济才能获得良好发展机遇,地方高校的办学效益和当地经济建设才能得到协调快速发展。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对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

以人为本,体现社会真正的进步,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推动社会经济向前发展。继续教育依靠培育人才来达到服务社会的作用,驱动地方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全面发展,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抓好校地、校企实训基地建设,了解专业领域技术前沿和地方经济发展态势,根据需求对学员进行组织教学,并培养职业能力和动手能力,为学生就业搭建平台。“教育必须受一定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所制约,并对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发展起作用”,说明了新建本科院校继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要信赖外部经济,同时又要发挥自我服务于地方经济的作用。继续教育要积极制定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规划,为地方经济发展建言献策,解决地方经济发展的各种技术难题,不断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有关地方经济发展论文推荐:

1.地方经济发展论文

2.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论文

3.浅谈城市经济学论文

4.浅谈地域文化相关论文

5.城市经济建设论文

6.县域经济发展论文

7.区域经济学论文范文

地方经济发展论文_地方经济增长研究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