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金融专业毕业论文
由于电大是一所开放性大学,学员大都是在职职工,分布在各行各业,学习上以自学为主,辅之以适当的面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电大金融专业论文,一起来看看吧!
电大金融专业论文篇1
电大财经类毕业论文管理质量
摘要: 毕业论文的写作是电大各层次教学中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是对学生这几年所学知识和技能的一次综合性的应用,同时也是高校专科教学实践的一次检验。本文作者试图就电大毕业论文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提出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 质量管理 存在问题 改进措施
根据财经专业背景,其毕业论文的撰写比起其它专业而言有其特殊之处。毕业生要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方法,深入研究企业财务管理实践或市场经济运作中某个实际问题,从而培养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但是,目前财经类的毕业论文中普遍存在抄袭现象严重、内容空洞、缺乏创新、文字语言不通、答辩效果不佳等问题。若不加以识别和改进,势必要影响到财经类毕业生在经济和企业管理研究方面的能力,影响到今后在企业实践中的表现。
一、电大学员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电大是一所开放性大学,学员大都是在职职工,分布在各行各业,学习上以自学为主,辅之以适当的面授。他们在长期的工作中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对许多问题有更多的感性认识。但他们的学习较普通高校学生更困难,因为他们身负学习、工作、家庭三重任务,师生之间处于一种准分离的状态,突出反映在毕业论文环节师生互动方面的局限性。从近几年辅导和批改论文的情况看,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问题:
1.论文的形式质量不够规范
所谓论文的形式质量,应该对论文的结构层次、语言文字,以及规范性、标准性、可读性方面有所要求。近年来,论文的规范化问题已经成为各大高校越来越重视的因素,(刚下发的《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实践环节教学工作管理暂行规定》比原执行文件更规范)。原因是如果没有一套标准的写作规范来严格要求的话,那么论文撰写过程中不仅会出现格式混乱、错别字病句等问题,而且不同论文之间缺乏统一的模式进行比对,也就会给论文的评判工作带来困难。本人曾在2006、2007年对论文的形式质量做过专门的观察,两年累计在批改某高校会计专业的50余篇论文中,缺参考文献的竟达11篇,文章结构层次混乱的有2篇,乱编序号的有2篇,没有编序号的有1篇。这些数据也从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从学生到论文主管部门对于论文撰写规范的重视度还不够高。此外,还有参考文献规范化的问题。参考文献的著录不但有助于文献计量统计学研究,更重要的是体现了科学发展的继承性和对他人劳动的尊重。
另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是论文的结构层次和框架的合理性,优良率只有11%,较差率竟达到22%。这说明学生在开题阶段对于论文今后的写作思路没有明确的目标,文章章节混乱,缺乏逻辑性,并且论文主题也不明确。
其他的形式质量问题还包括缺字、错别字、字体格式不合规范等细节上的问题,如果没有仔细检查,是很难发现的,从中也说明了无论是学生本人,还是指导教师都对于这些小范畴的问题不够重视。虽然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会对论文的本身造成致命的影响,也不容易被人查觉,但这有悖于学术研究的严谨作风,也是毕业论文管理部门的一个管理上的漏洞。
2.论文的内在质量问题过于肤浅
内在质量主要涉及选题和成果价值(即论文的具体内容)。选题应遵循以下原则:专业为本、创新发展为主,实践性原则和可行性原则。
对于财经类的毕业论文而言,选题必须符合财经类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的基本要求,使学生受到全面的锻炼。选题的范围和深度应该符合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地反映时代经济和企业管理的发展水平。
针对选题的合理性问题,笔者同样对之前的某校会计专业的50个毕业生的论文题目进行了简单的统计,发现选题过于集中,视野不够开阔,比如“会计信息失真”、“应收账款的管理”、“会计电算化”这类题目特别多,而且论文大同小异,结构相似,内容相仿,缺乏创新。选题这一指标存在最多的问题还是题目的范围太大或者深度不够,经常出现“试论我国会计……”等范围较大、缺乏操作性的题目。从一个学生的角度来看,还是适合从一个范围较小的研究点入手,然后再逐步深入。如果要求更高点的话,还可以从选题的创新性加以评判。
成果价值一向是论文质量的重中之重,它主要体现出作者分析问题的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综合知识运用能力、论点的创新性等方面。但电大学生论文的成果大都是陈旧、照搬别人的资料和结论,缺乏个人的创新观点。
3.答辩质量只是流于形式
毕业论文的答辩与考核是对大学生的分析能力、应变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计算机技能等全面素质的一次检验。大学生毕业论文答辩具有直观性、过程性、主动性、综合性等特点。尤其是对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无论是其内容还是答辩方式,其模式与商业咨询报告和工作报告十分接近,通过论文的撰写和答辩过程,无疑为学生今后在企业中做出优秀的工作汇报打好了基础。
但是学生在答辩过程中,由于前期工作欠扎实,对论文中的问题浅入浅出,与论文知识密切相关的深入问题很难回答出来,答辩委员会人员只能根据答辩者的简要说明,简单地提一、两个问题了事,答辩有时只是流于形式。
二、改进的措施
1.选题质量的改进
对于财经类毕业论文而言,由于在当前情况下,经济和管理领域的题材相当丰富,所以应该不会出现题材匮乏的情况。通过之前对论文开题的统计情况,选题的问题主要出现在范围太宽泛或者可行性问题上,例如“我国上市公司研究”、“现代企业管理研究”等。因为要完成这类题目,作者需要对整个研究对象有一个较为宏观的了解和把握,其中涉及大量的行业和企业数据、信息,这对于一个本科生,甚至研究生都是有一定难度的,如果侃侃而谈、难以深入的话,就失去了学术研究的价值。所以,笔者认为,对于电大毕业论文而言,研究对象的范围应该控制在一个中等或较小的范围以便有足够可挖掘的空间,例如对于某一经济理论、某一品牌、某一企业、某一经济区域或现象的研究。同时,在范围适中的前提下,也要看题目是否具有可行性,特别是一手资料的可获得性,这关系到论文是否有足够实证分析部分来支持论点。笔者认为,对于论文的选题质量的检查,应该关注于选题范围和可行性两个指标。
2.从成果价值检查论文质量并加以改进
财经类论文的最大特点就是其研究对象与当前经济、管理潮流密切相关,理论性与实践性紧密结合,其真正的成果价值在于帮助某一或某些经济体(个人、企业和社会)实现更多的个人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所以一篇论文的结论是否有价值是对论文的研究意义的肯定,也是对论文整体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的、占很大比重的评价指标。根据价值服务的对象,笔者认为检查的方法有:结合选题的质量检查,考察论文的题目,对论文的价值类型有初步的了解提出初步修改意见;考察论文绪论部分,尤其是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部分,判断其是否具有创新性并加以充分挖掘;重点考察论文研究结果陈述部分,对论文价值类型有进一步的了解,然后作出判断,提出改进意见。
一篇好的本科毕业论文,光是观点正确还不够,还必须在正确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总结,有新意,这样才算是一篇好论文。它要求学员必须具有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不囿于陈规,不承袭俗套,能对别人认为不存疑义的已有结论从反面加以思考、分析、审查,寻找其缺点与不足,从而向传统的观念提出挑战。或者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得到与众不同的新认识。具体来说,可以补充、深化已有的观点,可以赋予过去的理论新的社会意义,可以批驳、修正已有的论点。对于一个本科毕业生来说,要求他们创造一套新的理论和方法可能要求有点高,所以应该更多地要求他们能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分析,从现有的理论和方法中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对原有理论和方法加以补充、改进。
比如:一个并不新颖的题材如果在研究方法上能加以创新,也就是说别人已研究过的问题,但作者采取了新的论证角度或新的实验方法,所提出的结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给人以启发,那么也同样具有很大价值。但其前提是实事求是、不牵强附会,不提倡硬把某些理论套在某个相关性不大的对象上面,或者过度追求实证分析而对一些没有必要、也不能反映问题的数据进行分析,导致统计分析的滥用。
3.引入学生对指导教师的评价机制
在当今,越来越多的高校引入了学生评价机制。论文教学是学校和指导教师对学生提供的教育服务过程,学生作为教育服务的主体,对于这个过程了解得很清楚,他们的评价将直接体现出论文教学环节的质量水平高低以及问题所在。这其中以教师在现场指导学生论文最为重要,因为这个环节处于一线服务现场,其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服务质量的高低,即论文的质量。从指导教师和学生这两个论文教学参与者的角度来探讨分解出12项评价内容:
(1)教师对论文指导工作负责,每一阶段都认真把关。( )是 ( )一般 ( )较差
(2)教师定期召见学生进行指导,并每次予以记录。( )是 ( )一般 ( )较差
(3)教师指导过程中十分投入。( )是 ( )一般 ( )较差
(4)教师本身对论文很有见解,指导思路十分清楚。( )是 ( )一般 ( )较差
(5)教师在论文指导过程中尊重学生个人的观点。( )是 ( )一般 ( )较差
(6)教师对细节问题(如格式、错别字)也很重视。( )是 ( )一般 ( )较差
(7)教师很重视第一手资料的获取和实事求是的研究作风。( )是 ( )一般 ( )较差
(8)教师很注重学生在论文中的创新。( )是 ( )一般 ( )较差
(9)教师经常给予学生研究方法的指导。( )是 ( )一般 ( )较差
(10)教师的每次指导对于学生撰写论文有很大帮助。( )是 ( )一般 ( )较差
(11)教师的指导能够激发学生对论文撰写的浓厚兴趣。( )是 ( )一般 ( )较差
(12)整个指导过程气氛热烈活跃,双方能积极发表意见。( )是 ( )一般 ( )较差
把这些指标在开学初写论文时发给学生,到论文完成时密封交到论文管理部门,由论文管理部门汇总,根据这些评价酌情给指导教师发放论文辅导的报酬。
论文管理部门也可以对论文指导环节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加以重视并及时改进。
4.引入学生对论文撰写工作的自我评价
要想获得高质量的服务,光有服务者提供的优质服务是不够的,如果被服务者自身不能够很好地配合服务提供者的话,那么服务过程和结果未必会很理想。同样,作为论文教学服务的接受者,学生如果不能在论文教学过程中积极配合教师的话,那么论文指导就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从而影响论文的最终结果。为此笔者制定出以下四个问题作为学生自我评价指标:
(1)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视度和兴趣度。( )重视 ( )还好 ( )一般
(2)学生参与指导教师的论文教学实践的次数。( )每周一次 ( )每半月一次 ( )每三周一次 ( )每次约见是主动跟教师联系的 ( )每次约见是教师打电话的
(3)学生认为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因素。( )写作能力强 ( )写作能力不行 ( )兴趣大 ( )没兴趣 ( )就业压力太大,没心思写 ( )工作太忙
(4)学生与学校之间就论文教学问题的沟通情况。( )畅通,可以通过学校网站或BBS知道学校方面的最新通告( )不畅通,特别是关于论文的进度、写作规范等重要文件无法及时传递到学生手中。
学生的自我评价目的在于能够发现学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希望相关部门能够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和管理办法,帮助学生加强自我管理和约束,并满足学生未能得到满足的合理需求。
论文指导研究主要建立在教师指导学生这一平台之上,旨在发现论文指导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关键点,并加以改进,建立起一个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积极参与、论文质量为根本目的,高效、有序、和谐的毕业论文指导环境。
参考文献:
[1]谢虹光.毕业论文学术定位初探[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2]郑春玲.对开放教育毕业论文的反思[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3]杜善平,姜彤.浅谈如何保证成人学历教育毕业设计的质量[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4年第12期.
电大金融专业论文篇2
完善金融制度 维护金融安全
〔摘要〕 金融制度与金融安全密不可分,不完善的金融制度会对金融安全产生负面影响。目前我国金融制度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这一方面会制约金融发展,另一方面也会影响金融安全。金融制度不完善对金融安全的影响,应从金融法律法规、金融市场结构和金融交易者行为三方面进行审视。完善金融制度、维护金融安全,应健全金融法律法规,优化金融市场结构,规范金融交易者行为,消除不合理的金融利润,降低金融交易成本,防止成本冲击所引发的高风险金融行为。
〔关键词〕 金融制度,金融安全,金融法律法规,金融市场结构,金融交易者行为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2)05-0062-04
一、问题的提出
金融体系的作用是提高经济内部资源优化配置的效率,该作用能否充分发挥在于决定资源优化配置的是市场还是制度。事实上,市场与制度从来都没有单独存在过,没有完全自由的市场,也没有垄断一切的制度,只有市场与制度的有机融合才能更好地推动金融与经济的发展。然而,目前人们普遍注重市场的作用,却忽视了制度的重要性。
制度有两大作用——激励和约束,而这两种作用能否发挥取决于制度与经济体系的适应性。就金融领域而言,许多学者都关注金融制度与经济金融发展的关系,代表性的有:熊彼特的金融推动经济的创新和发展,戈德史密斯的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阿伦和盖勒针对金融制度的功能进行的相关研究等。但是,学术界关于金融制度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并不全面,因为进行制度改革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效率促进发展,而不是为了设置阻力,所以人们往往注重制度的激励作用而忽视其约束作用,这种做法有失偏颇。各种危机的产生使我们认识到,自由化既是金融发展的原动力,也是金融危机的祸根,笔者认为,制度的约束作用才是预防危机的有效手段,因此,以制度的约束作用为出发点来研究我国金融体系内的制度与安全问题,即以制度视角来审视我国的金融安全是很有必要的。
学术界有一些与金融制度、金融安全相关的研究,代表性的人物包括:别克、鲍艾德、柯克罗斯等,这些人的研究普遍关注的是金融制度,如法律、规则、结构等对于金融体系风险的影响,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三点:
第一,限制性的金融制度会提高金融业的产业集中度,降低金融体系的运行效率,但会降低金融系统的风险;
第二,自由化的金融制度虽然可以形成竞争性的金融产业格局,提高金融体系的运行效率,但会扩大金融系统的风险敞口;
第三,金融制度与金融风险没有相关性,任何金融制度安排都存在风险或安全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是独立于金融制度之外的。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不合理的金融制度将会在金融体系内产生不合理的利润,这种不合理的利润必定以其他机构或个人的高额成本为代价,而付出高成本的一方必将要求更高的利润与之匹配。但在金融系统内部,利润越高所伴随的风险也就越大,尤其是当生产性金融的利润增长达到临界点后,超额利润的增长需求便只能依靠投机来满足,此时的金融系统将面临高风险,金融安全便得不到保证。
二、我国金融制度不完善之处
金融制度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法律法规的制定;第二层是金融市场的结构;第三层是金融交易参与者的行为,其中参与者包括资金盈余方、资金短缺方、金融中介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监管机构。从这三个层次的划分来看,我国金融制度存在以下不完善之处:
(一)金融法律法规的制定是粗线条的和不完善的。
金融运行中有四个重要环节需要有充分的法律支持,它们分别是产权界定、金融交易、市场退出和金融监管。
第一,产权的法律界定不清晰。制度经济学最为重视产权的法律界定,如财产归属权的公有与私有、国有与民有、集体所有与个人所有等,这些在我国法律中还没有十分清晰的划分,这直接影响了金融活动的正常进行。具体分析,金融将资金由盈余方调配到稀缺方时,最重要的就是担保,产权不明晰便难以找到合法担保资源,合法担保资源匮乏阻塞了资金的流通渠道。此外,即使产权归属明晰的资产,因为相关法律制度的缺失,也难以具有成为担保资源的资格。
第二,金融交易的法律制度不完善。产权明晰可以为金融交易提供合法的担保资源,然而有抵押担保并不一定能获得资金的融通,原因是有些金融交易是被限制或者禁止的,我国金融交易的市场还未完全开放,还存在许多妨碍资金流动的阻力,如民营金融准入难、银行混业经营受限、保险业投资渠道阻塞、证券发行定价扭曲、资产证券化落后等。由此可见,金融交易法律制度不完善不仅限制了金融发展,还埋下了金融风险的种子。
第三,市场退出的法律制度不健全。在我国,金融机构还没有一个合法的市场退出机制,一旦发生危机便只能依靠国家财政注资渡过难关,这样不仅不利于激励金融业的发展,还会放任其市场行为,从而加大金融系统的运行风险,因此,完善我国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方面的法律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四,金融监管的法律制度缺失。金融监管的目标是保证金融安全,而金融监管的主要工具便是法律,我国金融监管的法律制度还有待完善,许多新兴的金融机构还未被纳入法律框架内,这些金融机构包括小额贷款机构、担保机构、典当行、钱庄等,这些新兴金融机构在整个金融业内扮演越来越重要角色的同时,也给金融系统带来了更多的风险,如果不能通过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对这些新兴金融机构加以监管,我国的金融安全将会被破坏。
(二)金融市场的结构不合理。
体制结构本质上是一种制度安排,资源禀赋相近的国家或地区发展存在的差异,大都要归因于结构的不同,因此体制结构对于经济金融的运行和发展十分重要。从宏观来看,我国的金融结构还未摆脱二元金融的发展模式,东南沿海的金融业相对发达,而中西部地区的金融发展相对落后,金融资源区域失衡的问题仍未消除。
从中观来看,我国的金融市场外部结构不甚合理,银行业居主导地位,证券、保险及其他金融行业的规模远不能与银行相提并论,存在着银行业长期相对垄断的情形,银行业主导的金融不利于信息的披露(一些企业放弃发行证券而选择银行贷款是为了保护私人信息),这将会加大金融交易的信息摩擦,不利于金融交易的风险控制。
从微观来看,我国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相对集中,股份制银行正稳步发展,而地方性银行则在急速扩张,银行业整体的大规模扩张导致了金融业市场秩序的混乱,同时挤压了其他金融机构的发展空间,加剧了金融风险。金融市场的结构是长期形成的,而形成这种制度结构发展模式的主要因素是固定利率制度。稳定的存贷利差有利于间接金融的规模扩张,却不利于依靠价格波动获利的直接金融发展,利率价格杠杆的失效扭曲了我国金融结构。此外,金融监管结构的布局也有待完善,监管的区域边界以及监管的对象都有待扩宽,尤其是应重视并将基层金融和新兴金融机构纳入监管框架之内。
(三)金融交易参与者存在三种不利的行为。
社会习俗、文化、惯例等也都属于制度的范畴,这些因素对于金融交易参与者的行为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金融交易参与者存在三种不利的行为:
一是关系金融。
关系金融是不通过法律程序或者不要求任何抵押担保的融资行为,风险的规避完全取决于主观对于债务人的信任,这种不稳定的金融交易模式会为金融系统带来很大的风险。
二是非理性金融交易。
这种交易行为往往由单个的自然人和少数人控制的私营机构发出,表现为获利时因厌恶风险而急于锁定利润,损失时又因偏好风险而不断追加投资以期挽回损失。这种心理行为极易被投机机构所利用,对于金融的长期健康发展十分不利。三是羊群行为,我国金融业普遍存在盲目的跟风式交易,这种行为的负面影响与非理性金融是一样的,容易被投机分子利用,助涨了短期套利的交易风气,也不利于金融业的长期安全。
三、金融制度不完善对金融安全的影响
市场与制度既对立又统一,理想中的市场是不存在任何制度约束、完全自由的,而现实中的市场,制度如影相随。完全自由的市场中,任何交易都无法获得经济利润,这种观点在经济学界已经达成共识,反之可以推断出,经济利润产生于对市场的约束和阻碍,这些限制市场功能的因素,如规则、法律、结构、惯例等,都可以归为制度范畴,完善的制度可以约束市场的不利因素。
从我国目前的金融制度可以看出其并不完善,这会破坏金融业市场的功能,使一部分金融交易参与者获得不合理的利润,而这些不合理利润则侵蚀了其他金融交易者的成本,于是受到成本压力冲击的金融交易者便会寻找更高的利润增长点,由于高利润伴随着高风险,这就意味着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金融交易者从事高风险的金融交易,也将会在金融系统内部埋下很大的安全隐患。我国金融制度不完善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可以按照这一理论思路“金融制度不完善→不合理的经济利润→成本压力冲击→金融交易者行为改变→金融风险升高→金融安全隐患”来解释。事实上,只要能论证金融制度的运行将带来成本压力冲击,就能证明金融安全存在隐患,具体分析如下:
(一)金融法律法规不完善对金融安全的影响。
首先,产权的法律界定不清晰,便是对产权的弱化或分割,也就变相地削弱的机构或个人的资源,从而变相地增加了产权侵占者的收益,使机构或个人在金融交易中要付出更多的抵押担保资源才能获得资金的融通,增加了他们的融资成本。
其次,金融交易市场准入的法律限制破坏了金融市场的竞争,保护市场内了金融交易者的经济利益是以牺牲市场外的“准金融交易参与者”的机会成本作为代价的。再次,缺少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法律支持,迫使陷入危机的金融机构会不断破坏金融系统的运行效率,增加金融运行的成本。此外,危机中的金融机构往往只能依靠外界的资金救助维持生计,而救助这些机构所付出的各种成本十分昂贵。
最后,关于金融监管的法律制度缺失,将会使越来越多的金融交易违规者获利,使另一部分交易者承受越来越大的损失,这些损失就是监管制度不完善所带来的昂贵的交易成本。
(二)金融业市场结构问题对金融安全的影响。
从宏观来看,在二元金融结构内,经济落后地区的金融系统无法支付聚集资本的成本,导致资金被调配到发达地区,而发达地区金融资本规模过度膨胀会使保留资本的成本大幅升高,盈利压力巨大,尤其是当实业经济的需求难以驾驭这些资金的时候,金融机构将会改变自己的行为以偿付这些资金的成本。
从中观(行业)来看,金融行业结构属于银行业导向型,而银行导向型市场不利于信息的传递。并且信息的生产需要付出高昂的成本,而信息这种产品是不具有排他性的,这些因素都大大地削弱了市场生产信息的动力,因此,企业或银行往往可以通过掩盖或垄断信息而获利,这种通过信息的摩擦来获利的模式增加了金融交易的成本。
从微观来看,银行业相比其他金融机构所占据的市场份额最大,由于长期存在稳定的息差,使银行在金融交易中获得了大量的利润,这些利润抬高了企业和个人的融资成本,增加了他们的运营风险。
(三)金融交易参与者的不利行为对金融安全的影响。
受我国文化、习俗等因素的影响,机构和个人在参与金融交易中普遍存在三种主要行为,即关系金融行为、非理性金融行为和羊群行为。关系金融行为可以提高资金供给方的资金利用效率和盈利规模,但同时也产生非常高的风险成本。非理性金融行为和羊群行为的负面效应是相似的,他们都容易被投机机构所利用,使投机机构获利,使这些非理性和盲目从众投资者蒙受巨大的损失,这些损失就是他们在金融交易中所支付的高昂成本。
此外,非理性金融行为往往在金融发展前景看好的时候,急于锁定利润而抽出资本,反之在金融发展黯淡时保留甚至追加投资,这将导致金融资源的严重错配,不利于金融业的健康和安全发展。
由上可知,我国金融制度不完善能够推高金融交易成本,并且当金融制度存在问题或缺陷时,一部分金融交易的参与者便会充分利用这些制度短板来获利,这种行为形成一个提高金融交易成本的持续推力,使整个金融体系陷入“木桶效应”的困境。根据笔者所总结的理论脉络,金融交易成本的冲击会改变金融交易参与者的行为,金融交易成本的增高将会导致两种易造成金融风险的行为:
一种是债务人由于难以支付高昂的成本而资不抵债,最终产生的金融坏账行为;另一种是债务人为了覆盖金融交易的高昂成本,片面追求高利润而将所融通的资金投资于高风险行业的行为。
两种行为都会破坏金融安全,而后一种行为对金融安全的负面影响最大,因为,这种金融行为不仅将金融资源引入高风险行业和投机领域的不归路,并且也极有可能导致由于投融资失败而产生金融坏账的严重后果。因此,这种行为对于金融安全的打击是双重的,对金融安全的破坏力也最大。
四、完善金融制度、维护金融安全的几点思路
金融制度的两种主要作用是激励和约束,这两种作用分别有正向效应和负向效应,当金融制度与当前的金融环境相适应时,金融制度能够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推动金融发展,同时限制金融业市场中的不利因素来保证金融安全;相反,如果金融制度不能适应当前金融环境时,反而会将不利于金融发展的因素的负面效应放大,同时抑制金融体系内的积极因素发挥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应针对不适应我国当前金融环境的金融制度进行改革,以通过制度的约束来消除不合理的金融利润,降低金融交易的成本,防止成本冲击所引发的高风险金融行为,从而确保我国的金融安全。
(一)健全金融法律法规。
第一,健全产权法律制度。科斯指出产权制度设置是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因此,只有从法律层面明确了产权的归属,使这些资产在可以在金融交易中充当担保资源,才能完全敞开金融交易的门窗。我国目前在这一领域需要完善的法律制度主要是明确动产产权,并建立动产的浮动抵押担保制度,该制度的建立有助于扩宽融资渠道,削减企业和个人的融资成本,并能有效地预防成本冲击所带来的金融行为风险。
第二,健全金融交易相关的法律制度。应在法律层面上合理开放金融市场,将民间金融、非金融机构等单位的金融活动纳入我国金融法律法规体系,消除由于市场准入问题给他们带来的机会成本。
第三,建立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法律制度,使金融机构在陷入危机时,能有一个自我偿付的机制,削减社会对其的救助成本,确保金融系统的安全。第四,填补金融监管法律的真空。主要应重视将新兴金融机构纳入法律监管框架内,防止其无序经营所带来的金融风险。
(二)优化金融市场的结构。
我国金融市场结构的失衡推高了金融交易的成本,高成本又激发了高风险的金融行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优化金融业市场结构,其目标是推行金融自由化制度消除垄断因素。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条件要求企业是自由进入市场且规模一致的,且企业生产的产品都是无差异的,这一假设所勾画的是一个理想的极端的世界(完全竞争市场内是不存在任何制度的,或者说有制度市场便存在阻力),但却能清晰的表述出一种思想,即自由化的金融业市场内不应有少数的金融机构占有大部分金融资产。
我国金融自由化的改革正稳步推进,利率的浮动区间放宽,银行息差收窄,但是金融自由化的配套改革还未启动,如金融业市场结构的优化,这种环境下放松利率价格只会进一步恶化金融业市场结构,因为在价格竞争中小规模金融机构根本无力与大型金融机构抗衡。政策不能控制市场的力量,但可以改变市场的结构,优化金融业市场结构的政策措施应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政策上应对所有合格的金融机构实行国民待遇,避免出现某一种金融业务的独家代理;另一方面,应剥离超大规模金融机构的资产和业务,削减其市场的控制力和规模,使市场内各金融机构的规模竞争趋于公平。此外,优化金融业市场结构可以提高金融效率,降低金融运行成本,使成本冲击型金融风险得到抑制,在确保我国金融安全的同时也使金融自由化改革不会偏离方向。
(三)通过制度规范金融交易者的行为。
关系金融实际上是一种信用融资的模式,只是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一个成熟的信用评级制度,而使这种金融交易的方式非正规化了。规范关系金融的关键便是建立客观公正的信用制度,该制度的建立有助于减少关系金融交易的信息摩擦,降低交易成本,也降低了金融风险。非理性金融和羊群行为的主要原因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过度自信;二是金融知识匮乏。前一种需要通过金融交易实践的挫折和磨练才能改正;而后一种则需要建立与我国当前金融环境相适应的金融教育制度才能加以克服。相关调查表明,相对于受到过良好金融教育的人来说,没有受到过良好金融教育的人更容易完全服从主观判断或其他的人行为,因此,应完善我国的金融教育制度,使金融教育与金融发展同步,避免由于企业和个人无知而误用金融这一工具所给我国金融体系带来巨额的风险成本和损失。
参考文献:
〔1〕Goldsmith. Financial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M〕. Yale University Press,1969.
〔2〕Shaw. Financial Deepening in Economic Development〔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3.
〔3〕 Allen and Gale. Competition and Financial Stability〔J〕.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Vol. 36, No. 3,May 21-23, 2003(Jun., 2004).
〔4〕Beck et al. Bank Competition and Access to Finance: International Evidence〔J〕.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Vol. 36, No. 3, May 21-23, 2003.
〔5〕包学博,蒲勇健.开放条件下中资银行业效率与金融安全分析——基于超越对数利润函数形式SFA模型〔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7).
电大金融专业毕业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