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影评3篇
人工智能影评1
当我坐在影院中间哭成傻逼的时候,我在想,好的东西为什么总是来得这么迟,可转念一想,若是几年前看到了这部电影,我未必会有更深刻的感触,于是也就理解了中有些用“煽情”“亲情篇”“拖沓”这些词来形容《人工智能》的人了。
刚看开头,以为是在讲人和机器的关系。故事情节设定在物资紧张的未来时代,为了节约资源,人类生产机器人来帮助工作,这些不吃不喝的机器人不会侵占人类资源,又便于控制。
人们创造了这些冰冷的机器,又难以摆脱他们,并沉迷于其中。虽然现在的技术还不至于让人类沉耽于机器人,但比如手机就是一个典型,人类创造它,沉迷于他,难以摆脱它,这个被创造出来的机器,成为人们必须随身携带的东西,被控制之深,可想而知。
电影里的科学家们甚至想到要创造有爱的机器人,他们经过程序设定,生产出来的机器人会爱特定的某个人,这为那些没有小孩的夫妇提供了一种养育的可能。
大卫就是被创造出来的第一个带有爱功能的小孩机器人,他和莫妮卡那病危的孩子很像,莫妮卡收养了他,通过程序设定,大卫这个爱妈妈又渴望得到妈妈爱的家伙诞生了。
孩童时期的Haley Joel Osment演技实在太棒,被赋予爱的功能前后表现截然不同。刚被创造出来的大卫还不懂得人类社会,但他的程序正在不断学习,学习人类吃饭的样子,泡咖啡的样子,他被设定爱莫妮卡之后,便具备了人类的渴望和欲求。可人的大卫让莫妮卡动心的时候,我以为“人类就要开始沉耽于机器人了,实则沉耽于自己的智慧,真是符合人类自恋的特质啊”。但当莫妮卡自己的孩子马丁终于痊愈回到家中,莫妮卡开始全身心照料,爱着自己孩子的时候,我隐隐感到,这个被创造出来的大卫,不是别人,而是人类本身啊。一心想要追逐爱,却难以避免被遗弃的命运。
马丁的朋友在试探大卫的疼痛感觉,的确,大卫感觉不到疼痛,但却因着爱感受到了恐惧和危险,他抱着马丁求助,不断说keep me safe,落水之后,人们忘了打捞他,而是在抢救马丁,躺在游泳池底的大卫似乎意识到自己被遗弃的命运,自己不那么重要的命运。
大卫开始追寻自己的意义,没错,说一个机器人追寻自己的意义实在有些滑稽,但大卫的方式无异于此。当他听到莫妮卡给马丁讲木偶变成真人的童话故事时,他的意义追寻之路就开始了,这个机器人想要变成真人,因为想要得到母亲的认可和爱。
佛洛依德的心理学理论强调,人的终极意义都是为了寻求爱,若不是为了爱,很多渴望都不会产生。即使和自己相处得再好,各种方式丰富自己的人生,没有爱是很难感受到人生有质感的丰足。
电影里,大卫看似寻找的是母亲莫妮卡对自己的爱和认可,但这讲的绝不是母爱本身,这绝对不是一部亲情片。大卫更像我们平凡的每一个人,我们需要爱的灌溉才能蓬勃生长,这个爱除了亲人、朋友、恋人之外,还有整个社会的善意对待。
但这样对爱的渴望,不论是大卫,还是我们,都很难得到满足,更多时候,我们都在遭受痛苦,人的一生似乎就是痛苦追寻的过程。如电影里的大卫,自认为独一无二,付出爱却不可得,被遗弃,被放逐,整个过程和人类的意义追寻一致。大卫仅为了那最后一天的幸福圆满,历经被人类销毁的恐惧,寻找蓝仙女的迷惑,以及克服困难的坚持。而企图摆脱痛苦,摆脱轮回的人,都在人类创造的宗教中无一幸免,“祈求摆脱”本身成了最大的贪念。
说到这里,我想起曾经以为外国文学史老师在讲解《哈姆雷特》的时候提到,但凡人类有满足感的时候,也就是将死之日。哈姆雷特与魔鬼的协议是,如果哈姆雷特说了“啊,生活多么美好”这句话的时候,魔鬼就会取走他的灵魂。
这和《人工智能》里的哲思多么相像,所以才感叹Steven Spielberg一定是个哲人才对。大卫在历经艰辛抵达被洪水淹没的曼哈顿,在海底看到了淹没的游乐场,他一直寻找的蓝仙女就在他的面前对他微笑,在母亲的童话故事里,蓝仙女是可以让木偶变成真人的。大卫就这样对着蓝仙女不断祈求,“把我变成真人吧”。
当然念叨无数遍也无法成真。为了追求一个圆融的结局, Spielberg把故事拉到了两千年之后的未来,人类已经成为了历史,地球变成冰窖,掌控这个星球的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机器人的“后代”,所谓“后代”应该也只是衍生品的衍生品。他们可以读取彼此的记忆数据,甚至实现共享,却没有感情,没有爱,他们发现了地球上曾经存在过的一种有创造力、有爱的物种叫human,(这也是人类自恋的表现啊),这些“后现代机器人”认为科技再先进,也难以触及到已经灭绝了的人类,而大卫作为一个机器人仍然存在,成为了唯一一个见过人类的物种。没错,到这里,很难再说大卫是一个机器人了,大卫对于“后现代机器人”来说,却更像是人类。
彼在追寻此的时候,不经意间彼也就成为了此,这真是神奇的情感连接。
在影片的最后,后现代的地球掌控者发现了留有人类记忆的大卫,并用科技手段帮助他实现了愿望,大卫见到了蓝仙女,也见到母亲莫妮卡,那最后一天里的莫妮卡只属于大卫一个人,没有亲身儿子马丁,没有丈夫,只有大卫,两人过完了平凡又幸福的一天,就这样,大卫和莫妮卡一起进入梦乡,再也没有,也不需要醒过来。
他的故事结束了。但我们的还在继续。获得幸福的路途艰险,而幸福本身又像噩梦,一眨眼就惊醒,我们还在周而复始的痛与梦中循环,这被某些信徒极力摆脱的轮回其实美好至极。
当我看到影片前半部分,莫妮卡要放弃大卫的时候,我已经忍不住哭到崩溃。莫妮卡骗大卫说要带他一起兜风,满心欢喜的大卫却被抛弃在了野外,分别时,莫妮卡告诉他,“不要接近人类,不要机器销毁厂,要跑,跑的远远的“。看到这一段,我想要起身离席,却被人群乌压压地挤在中间,继续忍受画面带来的痛苦感,这是第一次看电影看到不忍看下,哭到崩溃的时候。这种直观的被遗弃的苦痛又像有治愈效果,把隐蔽的痛苦具体地掏给你看,喏,就是这样,你必须要接受的事实是,我们被放逐了。
另外一个印象深刻的片段是,大卫寻到Prof. Hobby时,发现一个和自己一样的机器人,大卫第一次发怒了,明显看出心里点燃了怒火,他拿着镜子努力对抗,把那个和自己一抹一样的机器人打到碎烂,一个不得不面对的事实逐渐显现,他看到Prof. Hobby的实验室,看到无数个和自己一模一样的机器人正在被制作,看到记忆最初的那个标志,才猛然意识到,自己从来不是独特的,而是批量生产,标准化制作的,自己根本不特殊。自我的意义感幻灭了,这哪里是在讲机器人,分明是人类本身,成长的过程就是抛弃特殊性,抛弃存在感的过程,人类又何尝不是批量定制的呢?我们在同样的环境毫无选择能力地被灌输同样的教育,带着同样的迷惑走向同样的目的。
看似人类创造了大卫,大卫又在表现着人类本身,人类又因着恐惧创造了更为先进的机器,逮捕这些机器人。人类给自己的借口是,机器人想要取代人类,所以必须销毁。却难以做出忏悔,回到影片最开头的一个发问:人类创造了具备“爱特定人“功能的孩童机器人,那人类需要对他们负什么样的责任呢?这是一个当时没能解决的道德问题。在生存的竞争中,谁还想着道德,最后,人类自以为是的聪明却最终毁灭了自己。
人工智能影评2
经典永远历久弥新,我们都不会怀疑这点。《人工智能》永远是我最爱的影片,或许以后会加上之一。不知道有多少人看过,但是我足够相信看过的人会像我一样震撼。
影片发生在一个自然资源有限,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机器人迅猛发展,已经完全可以为人类提供生活各方面的服务。由于许多父母失去了孩子,或者只有一个孩子,或者孩子不够健康,所以具有感情的机器人的创造就显得尤为重要,而Cybertronics Manufacturing制作公司成功制作了第一个有感情的机器人,他的名字叫大卫。大卫作为第一个被输入情感程序的机器男孩,是这个公司的试验品,而公司的一名员工由于自己的孩子因病被冰冻了起来,便把大卫带回家,填补情感空缺,同时也在等待有朝一日,有一种治疗方法能够治好自己的孩子。大卫作为有感情的机器人,在激活之前必须进行确认,也就是说机器人将永远爱将他激活的人,如果有一天他被遗弃了,也不能二次销售,只能被送回公司销毁。所以大卫爱上了将他激活的妈妈,被设定的爱。但很显然,妈妈却没那么爱他,所以当亲生孩子回归到生活之中,大卫被遗弃了。
大卫什么都不懂,他只知道,要找到妈妈,我要找妈妈。他想要变成真小孩,他想要回妈妈的爱。他不怕艰险,不曾动摇,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我要妈妈。他听说蓝仙女可以帮助他变成真小孩,便踏上了寻找蓝仙女的征程。他也终于在海底找到了蓝仙女,但是蓝仙女却只是一尊雕塑,他看着她,祈祷着,呼唤着,一直到海水结冰,他也被冰封,但是仍然注视着蓝仙女的蓝色身影,祈祷着。
两千年以后,地球上早已没有了人类,大卫也从海底被救出,他如愿以偿见到了蓝仙女,蓝仙女问他:过了这么久,你要我做什么呢?大卫说:请你把我变成真男孩,我妈咪才会爱我,让我留下来。但是蓝仙女说自己无能为力,不过蓝仙女说如果有尸体的遗骸,可以复活尸体。大卫递上了机缘巧合得到的妈妈的头发,他流着泪,伸出手,对蓝仙女说:你可以把她带回来了,是吗?蓝仙女答应了他的请求,但是却被告知,被复制的人只能存活一天,当一天结束,他们将消失于睡梦中,并且永不能被复制。大卫要回了妈妈,与妈妈度过了美好的一天,这一天只有她们两,到了晚上,大卫陪着妈妈一同睡去。
我们总是被稍显做作的母爱题材电影充斥着视觉,好像没有太多人会注意到,其实我们对父母的爱,真的不少。机器人被设定了爱,便不会改变,不论多么艰苦不论耗时多久,他永远记得,要找回自己爱的人。在大卫的身上,爱是永恒,爱是力量,爱是唯一的信念。
我们赋予机器人永不能背叛的设置,也许是因为了解,人类恰恰拥有这样的弱性。
人工智能影评3
斯皮尔伯格的《人工智能》的观点很家常,他对观众没有过分的要求,人们大可静坐欣赏看完就忘。我臆想,库布里克思考问题非常周全,如果《人工智能》这部电影他全程参与了的话,必然是会多很多启发性的观点,但同时就意味着,这部电影很可能就不会取得如此的票房成就。事实上,大部分人的头脑中的工具没有区别(达芬奇爱因斯坦也没成仙脱离苦海啥的),对于任何问题如果坚持思辨下去的话,必然可以自成体系。众所周知的体系可以被大部分人无条件的接收,这样他们就可以将有效的时间用在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上。而偏执于思辨的群体,在某些领域给社会带来了实际效用而得到尊重,在另外一些领域被摒弃,虽然他们共同在挑战的都是“众所周知的体系”,致力于打破现有的思维方式。但是说到底,我们的思考工具,大脑,有什么硬伤和限制,都是很难纳入我们大脑的思考范畴的(工具怎么修理工具?),或许逻辑本身就是个扭曲的机器呢?带着否定思维的心情去思考的人很难不悲观。作为一个怀疑怀疑论的怀疑怀疑论者…
斯皮尔伯格的《人工智能》的价值逻辑哲学体系用的就是最日常。“爱”让机器人有了“灵魂”,听起来很容易让人接受。即使不去推敲,也能看出他的投机取巧。显而易见,说爱,是政治正确的,让人很难去开口反问他,“爱”又是何物(在计算机里是个什么样的具体程序)?因为这又要引出关于伦理宗教等一系列的问题(更甚是可能走到“如果不相信爱那还有什么问题值得费心思考”这样的死胡同)。于是我们说,好吧,起源是爱,好吧。但是,让我们暂时抛开“爱”这个烫手的山芋不提,我想知道,人在进化过程中从何时有了所谓的“灵魂”?那么进而,在机器的发展和演变中能否重复人的这个进化过程,而得到一个所谓的“灵魂”?我希望《人工智能》会探讨这样的一个问题。
设想,如果机器人会说出这样的一段话:“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我或许只是在重复我过去在别处听到过的问题,而我并不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于是也无法停止重复这些问题。”如果,机器人说出这样的话,那么他与人有什么区别?存在的问题对于机器人来讲如同Bug,对于人又何尝不是?如果机器人能够如此,那么人又谈什么灵魂?
再说,记忆的筛选。遗忘,是人类相比机器人的缺陷(或优势)。记忆的筛选不是我们能够完全操控的,我们个人的记忆构成了我们对未来事件做反映的基础资料,而共同的记忆则构成了我们的文化环境。这些记忆的形成,很大程度上都不是我们通过思考而自主达成的。我们真真是不必把自主的“决定”看得太有效,其实我们不能掌控的“遗忘”过程对于构架所谓“自我”的影响应该是更绝对的。我们虽然没有机器人的超强记忆功能,但是我们并不能操控的“遗忘”功能对于文明发展的功效作用可能更关键。
艾柯说,文化就是从此消失的书和其他东西的墓园。他们在讨论的问题是,如果一切文字语言都通过电子方式记录下来而不再消失的话,那么文化会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呢?一个没有了有机(organic)的生长、衰败、过滤和消化过程的文化会是什么样子的?在人工智能影片里,可以思考的是,对于机器人来说,文化将是什么?机器人如果可以记录发生过的每一件事情的话,那么大概就没有什么事情比别的事情有更“深刻”的含义了。更关键的问题是,“爱”让我们不断向未来索要,因为过去只能靠记忆存储,而记忆又总是在删节和褪色,我们渴望拥有,而恐惧失去。于是,我们在不断的丢失记忆中的爱的同时,向未来索要更多的爱。但是,如果机器人拥有一份永不消减的清晰记忆的话,“未来”还那么重要吗?
“时间”这个概念对于机器人来说是什么样子的?如何感受?创新、创作、艺术、重复,这些概念会消失吗?愚蠢与谬误会消失吗?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又将是什么呢?机器人社会需要“个体”形式吗?人有些重要的能力,机器人不知道能否具备。比如学习的能力和选择的能力。学习就是自我修订,机器人能否修订自己的基础程序?选择也是放弃。如何在两个完全相同的苹果之间做出选择?这个问题对于人来说很简单,但是对于机器人来说类似的问题可能就很复杂。如果我们把熟悉的概念,通过机器人的视角审视一遍,想象这种拥有庞大储存能力和准确计算能力的系统,会如何处理我们所熟悉的问题?是否会得出我们所未见过的答案呢?
以上是我希望《人工智能》会触及的一些问题,我没有答案(其实很多问题也并不呼唤答案),但是库布里克不言而喻的手法会激发人的想象,就好像《太空漫游2001》最后“星童”的出现,让我们都非常激动。
人工智能影评3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