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发布时间:2017-05-18 10:41

近年来,中小学教育科研蓬勃发展,教育科研越来越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教育科研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仅供参考。

教育科研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篇1

同志们:

省教育厅召开这次全省教育科研工作会议,为的是回顾和总结 " 十一五 "以来教育科研工作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全面部署 " 十二五 " 期间我省教育科研工作的目标和任务,这对于开创我省教育科研工作的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尤其在 " 十一五 " 期间,我省教育科研事业得到了健康发展。 " 科研兴教 " 战略得到落实,全省教育科研网络基本形成,群众性教育科研活动日益活跃,有效促进了行政官员、学校校长和广大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推进我省教育事业沿着正确方向发展、教育改革不断取得成效的一个先导性条件。目前,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事业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迫切要求教育科研工作充分发挥理论先导作用,为教育改革发展保驾护航。今年 2 月份,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考察时,对教育科研工作提出了四点要求:一是树立大局意识,为国家教育科学决策提供服务;二是抓住关键问题,努力破解教育改革发展难题;三是运用科学方法,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规律;四是加强能力建设,不断提高教育科研水平和质量。广大教育科研工作者要认真学习和领会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教育科研工作的谈话精神,结合我省和本部门的工作实际,积极回应时代的要求、国家的需要、人民的期盼,把精力和热情聚焦在破解制约教育改革发展中难题上来,推动我省教育科研事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下面从四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意见。

一、提高认识,落实教育科研的理论先导地位

我理解,教育科研工作的理论先导地位取决于它的双重性质,即教育性和科学性。从研究对象看,教育科学的任务是解释教育现象、解决教育问题,其目的在于归纳和总结人类教育活动的科学理论与实践,探索解决教育活动产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教育问题。这是它的教育属性,表明教育科研工作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政府和学校在思考本地区、本学校的改革发展问题时,要把教育科研工作纳入其中统筹规划、统一管理,努力增强教育科研工作的服务能力。从工作性质上看,教育科研又不同于一般的教育工作,它不以人才培养为目标,而是为了增进人们的知识,利用其特有的思维方式和逻辑规律来解释教育的新现象、新发现、新理论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工作。这是它的科研属性,其成果对于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先导意义。这就要求各级领导要以 " 教育家办学 " 的总要求,按照教育规律发展教育事业,按照办学规律搞好学校建设,切实把办学方式转移到依靠教育科研工作上来。同时,广大教育科研工作者也要牢记服务宗旨、遵循科研规律,始终瞄准那些教育改革发展中显现的重大问题、疑难问题和人民群众关切的热点问题,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决策依据。

二、加强领导,为教育科研事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近年来,我省教育科研工作普遍受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重视,不少学校领导亲自挂帅主持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带头作用。实践证明,各级领导的支持与推动,是教育科研工作健康发展的关键。当然,教育科研与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相比很容易被当做 " 软 " 任务,也很难与学校领导的政绩、与学校的 " 升学率 " 等硬任务挂上钩,所以普遍得不到高度重视。因此,必须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切实把教育科研工作摆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的议事日程,加强对教育科研工作的指导和管理。一要引导教育科研的正确方向,坚持教育科研为决策服务、为改革发展服务、为繁荣教育科学服务的根本宗旨不动摇;二要进一步强化省、市(州)两级教育科学领导小组的职能,确保它们在重大事项决策中的核心地位;三要加大投入,加强机构建设,凡有条件的学校都要设立教研所(室),配备专兼职人员负责教科研工作,进一步完善省、市(州)、县(市、区)、校四级教育科研网络;四要加强教育科研队伍建设,重点是要组建一支以专职教育科研人员为骨干,专、兼、群相结合的教育科研队伍;五要建立和完善教育科研人员的继续教育制度,鼓励科研人员采取在职进修、脱产培训、岗位锻炼等多种方式提高专业素养和研究能力,鼓励教育科研人员与一线教育工作者合作开展研究,鼓励中青年科研人员承担重大课题,合作开展课题研究、学术交流,提升科研素质和水平;五要引导和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工作,为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和教育科研的全面普及搭建更为宽广的平台;六要进一步发挥各级教育学会等群众性学术组织的作用,营造良好的教育科研氛围,推动群众性教育科研活动的开展。

三、强化管理,创新教育科研的体制和机制

良好的管理是教育科研工作的组织保证。必须深化体制改革,加快机制创新,把广大教育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充分释放出来,促进我省教育科研水平的整体提升。为此,一要建立多层次教育科研协作机制。提倡地区和学校之间开展多种形式的协作研究,加强工作交流、联合攻关,实现学校、区域乃至各类教育之间的科研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二要创新教育科研项目管理机制。省、市(州)两级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要切实承担起教育科研工作的组织、管理和规划职能,做好教育科研课题的评审、立项、日常管理、结题、成果鉴定、评奖、推广等工作。逐步建立起重大教育科研项目招标制度,特别是对那些党和政府及人民群众普遍关切的热点问题,以及教育教学和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要予以优先立项、重点支持。三要建立学术交流的工作机制。凡有条件的部门和学校,应主动组织或承办各种教育科研学术交流、成果展示、专题研讨和学术讲座等,支持教育科研人员参与省内外、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活动,学习、借鉴和引进先进的理念和成果,提高我省教育科学研究的学术水平。四要完善教育科研成果的表彰奖励制度。继续完善我省教学成果奖评选制度和教育科学优秀成果评选制度,规范各地区、各学校、各社会团体组织的各种评比奖励制度,积极宣传、推广优秀教育科研成果,加速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向教育教学实践转化。五要建立健全教育科研工作评估制度。坚持把教育科研工作列入各市(州)、县(市、区)同级政府的教育督导内容,完善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对教育科研机构和队伍建设、经费投入、科研工作等进行督导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考核教育工作总体发展水平的重要内容。

四、突出重点,着力提高教育科学的研究质量

质量是科学研究工作的生命,必须常抓不懈,并贯穿于教育科研的每个环节。

一要重视选题工作。当前,我省教育事业面临着发展的紧要关头,体制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教育科研管理和课题规划部门要时刻关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瞄准那些带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课题,引导教育科研人员开展学术研究。 " 十二五 " 时期,我省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国家及我省教育规划纲要,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服务改善民生,以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为重点,落实我省《教育改革发展重大项目和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实施方案》,为到 2020 年实现 " 两基本、一进入 " 的战略目标打下决定性基础。具体说,到2015 年,我省教育普及水平要有新提高,促进教育公平要有新突破,教育质量要上新台阶,人才培养结构要有新格局,教育体制改革要有新进展。在新目标、新任务之下,有许多新的难题需要我们去破解。只有紧紧围绕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中心工作和重要领域确定研究方向,积极回应国家的迫切需要和群众的普遍关切,才能取得突破性的教育科研成果。

二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科研原则。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中产生,经过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从而构成对具体事物的完整认识过程。在教育科学研究中,有些理论是从哲学层面进行的有关基本原理的研究,其主要目的在于揭示、阐述、解释教育的现象和过程,探索和揭示教育的本质属性和普遍规律,回答 " 是什么 " 、 " 为什么 " 的问题;有些则属于操作层面的应用性研究,目的在于解决教育改革发展中的许多具体问题,并形成具有较强操作性的策略、建议、方案等,其重点是回答 " 怎么办 " 的问题;还有些则是从教育的具体领域与现象开展实证研究,其目的是对对教育实践进行的理论总结,并把其感性认识和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和一般理论。不论是哪种形式的研究,都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不仅理论要联系实践,实践也要与理论相结合。既要注重 " 术 " 的研究,也要注重 " 学 " 的研究;既要学会理论思维,把在实践中形成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也要学会实践思维,把科学理论和普遍规律运用到实践中去,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育科研水平,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科学指导。

三要重视教育科学的学科建设。学科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学科建设水平是衡量一门学科成熟度和知名度的重要标志。因此,要自觉培养学科意识和学科胸怀,逐步提高教育科研工作的专业化水平。学科建设主要包括学科凝炼、队伍汇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基地建设等方面。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实际需要,科学规划本地区教育科学的建设与发展,根据本学科领域的最新发展趋势和国内外学术动态,瞄准国家及我省的重大需求,明确学科建设的目标和发展思路,凝炼学科方向,确定建设内容,落实实施措施。对那些开设师范教育专业、设置教育学学科的高等学校,更要对教育学学科建设给予人力、物力和政策方面的倾斜,并以学科建设为核心整合各种资源,加强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国际合作与交流,努力成为我省教育学研究和教育科研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四要坚持科学精神与求是学风。科学研究是一个揭示规律、探索未知、发现真理的艰苦过程,容不得半点虚假和浮躁。广大教育科研工作者要自觉提高科学素养,增强问题意识、概念意识和创新意识,纠正那种急功近利、学术不端和行为失范的错误倾向,树立良好的学术风气,保持理论工作应有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力争多取得一些原创性、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为繁荣教育科学事业服务。

同志们!

今年是 " 十二五 " 计划的开局之年,百事待举、万象更新,教育科研事业迎来了又一个明媚的春天。让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把全部的聪明和才智、精力和热情投入到火热的教育改革发展大潮中去,投入到建设人力资源强省的宏伟事业上来,共同把我省教育科研事业推向一个更高的台阶。

教育科研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篇2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好!非常感谢上级领导给我这个机会与大家一起交流关于以科研的工作方式推进课堂改革的有关问题。

三中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已近两年,从开始我独自进行课堂实践,到后来在全校全面推开,也没想到会在社会上引起这么大的反响,借此机会,在这里真诚地对我校教学改革所给予关心和帮助的各位领导表示衷心地感谢!对这次改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课改带来的一些变化和对教师和学生的潜能的挖掘。对教师的潜能的挖掘主要体现在思想的引领和提升上,体现在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上,体现在教学模式的运用上,体现在对课改的信心和坚守的毅力上;对学生的潜能挖掘主要体现在对他们习惯的养成和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上。

下面我从四个方面给各位领导进行汇报。

一、为什么进行课改?(调研追问)

我从去年的八月份接任学校工作以来,就感到一副沉重的担子压在了肩上。尽管三中是一个有50多年历史的老校,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历史种种原因,原来社会声誉不是很好,生源基础差,很多家长宁可多花钱让孩子多跑远路也要把孩子送到兄弟学校就读;有些教师虽然自身素质不错,但因年龄偏大,教学观念传统,缺乏了工作的激情,再加上没有明确的目标致使成绩出不来,自身的价值长期得不到社会的承认,工作处于应付状态,抱怨情绪严重;而学生的现状又如何呢?教科室朱主任曾在一篇题目为《可怕的木相》的博文里写道:“课堂上学生的种种“木”相真让人触目惊心:老师在讲台上大声讲着课,学生在下面睡觉的、没有课本的、玩手机的、看小说的、玩玩具的、小声说话的、画着玩的……老师一提问,学生满脸的漠然。由此想到鲁迅先生在《社戏》中描述的那样:台上唱得正投入、正津津有味,而台下则昏昏欲睡、呵欠连天。难道我们的课堂上竟没有几处‘打斗’的情节,让学生终生难忘吗?”面对这样的场景,不下决心进行改革,三中肯定是没有出路。由于在这之前我已在课堂中实践了一年多,并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这更加坚定了我们课改的信心,于是在去年的九月份便向全校开始推广。

二、课改改什么?(干预措施)

一提到“课改”,有的老师第一反应是“瞎折腾啥呀,我都教了十几年了,教材倒背如流,讲起来头头是道”;有的老师看到课堂死气沉沉,学生恹恹欲睡,也想改,可不知道从何改起;也有的老师在“课改”的过程中,不相信学生,舍不得放手,在扭扭捏捏中画虎不成反类猫。那么,课改到底改什么,如何改?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曾经参观了几所全国名校并大量翻阅很多名校的经验报道,最后确定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改教学思想。教师能否胜任课改取决于观念,教师仅有责任感,仅有良好的动机是不能完成课改的,良好的愿望不能代表好的结果,必须靠先进的理念指导课改。当前,教师作为设计者、组织者、领导者的角色被重重地强化了,教师是三者合一的角色。新课程改革有一个口号就是“师生共同成长”,教师应该以科学、民主、平等的态度与学生建立共同前进的师生关系。有人说“课改就是改思想,改什么思想,就是变以‘教’为中心改为以‘学’为中心,并围绕‘学’重建教学关系和师生关系。”为此,我们不断地培训老师,看书籍,谈体会,人人上研讨课,从去年九月份至今,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我校已组织了300多节研讨课,并且我做到每节必听,每节必评,使老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慢慢地转变,从开始的不适应、纠结到今天的认识提高上,经历了一个非常曲折的过程。还好,目前,绝大多数老师已对新的教学思想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

二改课堂结构。课改最终在课堂上得到体现,所以教师要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就是以前所说的“六大解放”:解放学生的口,让他们敢说;解放学生的手,让他们敢做;解放学生的脑,让他们敢想;解放学生的眼,让他们会观察;解放学生的时间;解放他们的空间。因此,教师应该是带着新的理念走进课堂,营造课堂的氛围,推动课堂的进展。虽然在课堂中没有严格规定教师讲的时间,但要求所有教师的教一定是在学生学之后的教,而且只教学生不会的,不懂的,只有让学生充分暴露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换句话说,教师的教要服务于学生的学,甚至说服从于学生的学时,才能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

三改教学模式。虽然说教无定法,但教学一定要有法可依,这个“法”就是教学模式,没有一定的教学模式,教学就具有很大的随意性。纵观各大名校,都有自己的特有模式,我们通过考察了解了几大名校后,在我校进行尝试并总结具有我校特色的“目标导学,质疑探究,当堂反馈”的教学模式,即上课开始,先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他知道本节课要完成的任务;其次让学生在目标的引领下,在老师的指导下,在时间的限定下,按照老师的要求紧张地进行自主学习,(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自主学习不是学生漫无目的地学习,而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之后,学生对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可提出质疑,由其他同学或小组合作帮助共同探究得出答案,对于学生多次交流、探讨后不能得出结论的问题,教师才要给予讲解,对于规律性地结论,教师要进行总结提升。最后要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是当堂检测训练。因为我们学校的班额小,在这里要求教师作业在课堂中面批面改,对于出现问题的同学及时反馈,查找原因,若因时间关系,不能全部批改,下课后收齐,课后在第一时间里把剩余作业批改完毕,及时交予学生本人改错后才能离开。

三、取得的效果(实践成效)

1.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经过近两年的努力,课堂上我们所期待的“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的现象已经出现:讲堂变学堂,课堂成舞台,老师是导演,学生是主角,学生在民主、平等、合作、竞争的氛围中紧张、愉悦、互帮、兴奋地展示自我,体验成功。同时对一节课的评价,也做到了从“重教”转向了“重学”,从重“形式”转向了重“效果”。从主要评教师怎样教(教态、语言、板书、现代化教学手段等),转向到重点评学生怎样学、看学生是否紧张地动脑、动口、动手。因此我们就把“让学生是否学得紧张”作为我们衡量一节课是否成功的标准。检测时老师们首先想到的是先提问学困生或让学困生上台板演,让他们最大限度地暴露出问题,以作为学生探究和教师讲解的内容。在课堂中,我们要求做到:

(1)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进步,特别是把学困生放到了一个较突出的地位,如他们座次的前移、课堂上的关注、课下的关心、作业的优先批改等。因为我们相信每一个学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座尚待开发的金矿。不准教师挑剔学生、不准讽刺挖苦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提高,相信每个学生都能进步。课堂上,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对于出现的问题,由学生教学生,学生帮学生来促成学困生的掌握。长期下来,使优秀生更优秀,学困生在原基础上不断取得进步,达到水涨船高的效果。

(2)压缩了教师单向传输信息的时间。做到了精讲精练,确保学生有足够的主动学习、小组合作和当堂训练的时间,始终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放在首位。教师进课堂的任务不是去讲,而是组织学生去学;学生学会了,教学任务才真正完成了。教师只是学生学习快车道上的“引桥”和“路标”,其作用就在于把学生引上桥,并给学生指一指路。教师不仅要研究如何教,更要研究如何让学生会学和学会。好课的标准不是教师讲得天花乱坠,而是学生掌握的程度,效果是唯一标准。教师不能就题讲题,只找出答案,而是寻找出规律,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学生遇到问题,关键是对道理、原理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因此要针对学生自学中存在的问题,讲清道理和规律,使个别上升为普遍,在揭示规律中让学生达到举一反三从而形成能力。

(3)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学法指导。熟练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为打造高效课堂创设了条件。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是一节课的重点,使教师的身份由单一的传授者变为指导者和组织者、参与者。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强化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实施生帮生,生教生,互帮互学,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合作精神。

(4)把学习习惯的培养放在一个重中之重的地位。我们要求全体老师一定要把学生坐的姿势、回答问题的姿势、读书的姿势、书写的姿势等各种习惯的养成放在首位,为此出台了《德州三中师生课堂规则》,并张贴在每个教室的墙壁上,在课堂上要求教师时时关注时时提醒、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2.新的教学模式焕发了学校的生机

(1)课堂气氛紧张高效。课堂上,要求老师一要做到情绪饱满,充满激情。二要求老师精心设计运用比赛的方式。三要求“当堂检测”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下课要马上收齐。学生只有在这样情况下才能高度紧张地学习,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减轻课外的负担。

(2)“三次反馈与落实”是达成学习目标的锐器。我们明确要求思品、历史、地理、生物课下不留书面作业,要做到尽可能在当节课上达标;其他学科少留作业,如果在当节课的基础上,有少数的学生不能达标,那我们就要进行当日的反馈与落实,并且只能利用课间的“边角”时间,争取“能在课堂上掌握的东西不留到课后”、力争做到“今日事今日毕”;第三次反馈与落实的是语、数、英、物各教研组长在周四下午的第4节课,具体由年级组长负责,他们拿着各班的花名册到班内进行抽查,检测课本上最基本的概念、定理和原理,如果学生还过不了关,课任老师再利用周五的时间帮学生复习一遍本周所学的内容,直到这些学生能顺利过关为止。通过不断地反馈与落实,促成学生的发展与进步。

(3)“分组教学”在课改中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发挥两人对学,小组群学的作用,形成合作探究、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组内的合作,组间的竞争,无时无刻不在起作用。一旦一周的学习任务一明确,各组长便会督促本组的成员尽快、尽早地完成学习任务。

(4)意想不到的变化。在不到两年的课堂改革中,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取得了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变化。如老师的观念在变,由原来对学生的抱怨变为积极地指导;教学的方法在变,由原来的以讲为主到以学定教;师生的精神面貌在变,眼睛亮了,精神抖擞了;孩子们的心理在变,由原来的厌学到现在的不愿离开学校;校园的氛围在变,整个校园呈现了蓬蓬勃勃的气象;孩子们的成绩在变,整体成绩大幅度地提高,在多次质量检测中,在七、八年级出现了多科次合格率达到100%.个别科目优秀率甚至达到90%以上,学困生转化率大幅度提高……同时,这些变化也带来了良好的社会影响。这不得不说是课改带给我们的可喜的变化。

总之,要做到让学习的事情发生在学生身上,才是课堂改革的真谛。

四、存在的问题与今后努力的方向(继续追问)

虽然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取得了一点成效,但我们也要对我们的课堂不断地进行反思,我们只有找准了问题,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才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目前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个别教师转变不够彻底。我校教师绝大多数教龄时间长,受传统教学影响难以自拔,个别老师面对课改,持怀疑观望的态度,裹足不前,目前,还有极个别老师尚未彻底、真正地转变教学观念,穿新鞋走老路,讲起课来滔滔不绝,不讲不放心,不能完全相信学生,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教学细节尚需雕琢。大的氛围已经形成,大的框架已有,但一些细节还有待精雕细刻。该教学模式是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精讲多练、检验教学效果的高度概括。个别教师对这一精髓理解不透,先学要求学什么、怎么学、要解决什么问题、通过什么方法达到什么目标不明确,从而导致重点不突出、自学目标不明确、问题暴露不充分以至抓不住关键、找不到突破难点的合理方法。

(三)制度尚需健全。目前对于教学各环节的要求主要停留在对教师的培训和引导上,对于不能严格按制度执行的教师尚没有一个健全的制度进行约束,基本靠教师的自觉行为,这将会影响到一些教师的积极性。

通过近两年的实践,事实证明,课改的方向是对的,课改的模式是适合校情的,课改的效果是良好的。因此,我们会坚定不移运用下去并不断进行总结反思。我也深知,任何一件事情的改革都会经历一个痛苦的蜕变过程,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肯定还会碰到不少的困难和挫折,但只有坚持正确地做事,做正确的事,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实现打造精品学校的奋斗目标。

各位领导,多年的教育工作使我明白教育不是简单的加工复制,而应是建立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进行人性化的扶持与引领,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对生命成长中的理解与尊重,才能体现教育在生命历程中的价值和意义。通过近两年的尝试,我们切实感到课改其实就是一场“革命”。在这场革命中,我们已经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同时也得到了上级领导和兄弟学校的关心与支持。“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我们只有通过课堂改革,把学校管理做细做精,才能让三中在我区建设教育名城的大好形势下,谱写出华丽的篇章。

教育科研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篇3

各位老师、同志们:

今天,我们全校教师集中在这里,举行学校20xx年教育科研工作会议。召开这次会议是早在去年基于对学校发展就有的思考决定召开的,其目的有二:一是推进,通过科研处的建立并开始行使职能,进一步推动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进程;二是提升,想通过我的这个讲话,进一步点燃教师从事教育科研工作的热情,从而达到提升我们科研素质的目的。今天会议的主题是求真务实抓科研,加快发展谱新篇。我们全校上下要形成共识:“教育科研是第一生产力”,是立身之本,成名之源。,许多成功事例的实践可以证明,教科研是我们教师个人快捷、科学而又高效的成功之路,也是一个学校上水平创特色的必由之路。目前我们学校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期,在“两翼齐飞”办学思想的引领下,全校上下齐心协力,积极争创省级多样化、特色化高中,这是也是一个崭新的快速发展的平台,我们一定要牢牢抓住这个机遇,把教育科研作为一面旗帜来发展我们学校,来打造我们的学校。只有重视教科研,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来武装我们自己,用科学发展观来壮大自己,我们的工作才能减少盲目性,增加自觉性、合理性和前瞻性。

下面我就围绕今天会议的主题,从三个方面和大家共同探讨:一是教科研工作的存在的问题,二是近期着力要重点抓好的主要工作,三是对教科研工作的几点思考。

首先,正视问题。毋庸讳言,在肯定教科研成绩的同时,我们应该坦承,我们许多课题的研究还是搁置在表面上,难以奏效。尤其是课题研究结束后,课题成果的推广和延伸工作做的不够。比如说,有些课题的研究,早已制定了课题实施方案,安排出了时间表,但付诸实施时,可能被其他工作冲淡了,子课题研究的一系列准备工作只是 “纸上谈兵”,丝毫没有起到方案引领的作用、研究过程比较空,缺乏过程资料的收集;有些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只图能够挂个名,将来评职称和骨干时好用,因而既没有对教学实践进行经常反思,当然也不会去潜心学习理论,缺少理论素养,一切的研究均建立在 “无根、无本、无源”的“空中楼阁”中,使我们的研究如“浮萍”一般;我们不少教师教科研意识不强,教师所发表的论文能够真正算得上省级刊物以上的不多;学校对课题研究的管理和指导力度不足。等等。

二、目前需要着重加强的主要工作

分析以上我校教科研工作的薄弱环节,我们可以感觉到,目前存在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我们创建特色学校 “软肋”,成为我们学校发展的“瓶颈”。因此,在今后的一段时期里,我们要着重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以提升品位为目标,加强科研工作的领导。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对教育科研工作的指导,理顺教育科研体制,使师训与科研更加紧密结合;要定期召开教科研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专题研究教育科研工作,努力将之经常化、制度化;要进一步完善教科研工作考评机制,要奖励教科研工作业绩突出的教师,让大家干得有“盼头”,有“奔头”。要进一步明确教科研责任制,管理者要真抓实管,研究者要真情实施,今后无论是评先进、评骨干、评职称、评选荣誉,都必须把教育科研的实绩作为硬条件之一。

2、以服务一线为宗旨,加强理论指导和专业服务。学校要进一步充实教育科研力量,加大教育科研投入,拓展教育科研工作新领域。今后每月都将举行各种形式的专家论坛,邀请有关专家来校开设讲座,为教师提供当前最新的有关方面的研究成果与理论资料,拓宽学术视野,提升教科研层次。同时,切实采取有力措施,在经费的使用上给予更多的空间,为教师发表论文搭建平台,为教师成名成才铺路搭桥。今后两年,力求在省级刊物以上发表的论文要达到30篇以上,有条件地帮助教师早出书、多出书,促成教师的成名成家。

3、以课题研究为龙头,加强对“专业引领队伍”的关注。近年来,我们学校已经结题市级以上课题3项,正在立项试验中2项,校级规划立项空白,实际参与的教师不过20人。我们要以科研项目的骨干成员为主体,迅速建立一支“专业引领队伍”,编制我校科研规划,并定期举行“专业引领队伍”成员的课题研究协调会,给大家提供切磋、交流、沟通的机会。同时吸引更多的教师参与活动,从而使得课题研究成为拉动教师成长的重要增长点。

4、以校本培训为载体,加强对教师教育科研的引领。

当然,还有许多事情有待我们去完成。比如,加快推进我校教科研成果的转化推广工作,高质量地编辑出版几本体现教科研成果结晶的书籍等等。细细梳理学校的教科研工作,我们感觉到,任务是繁重的,工作是辛苦的,但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我相信,我们不但能够做好而且一定能够创造性地做好。

最后我想谈谈三点想法:

一是我们广大教师要时刻牢记教育科研是教育发展第一生产力的意识。教科研对新时期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意义,我想大家都很清楚,“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科研强师”等等耳熟能详的词组早已为我们所熟知。没有教研过不好日子,没有科研过不长日子,没有教育的科学就没有科学的教育。

其是在当前日益激烈的区域教育竞争中,要保证一个学校的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归根到底取决于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也就是说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要素。任何名校的奇迹都是教师创造的,但这样的奇迹不会属于急功近利、死拼硬干的教师,而是归功于充满活力、不断反思、不断优化、又永不定型的教师群体,只有学习型,反思型,科研型、专家型教师才能保证一个学校的健康发展。

各位同仁,我们常常感慨名师的成功,仰慕名师的成就,其实我们也行的,也是能够成名成功的,不过我们没有做努力而已,我们的潜能没有发挥而已。的确,我们教师的潜能是无限的,只不过目前我们还没有从根本上认识教科研的重要性,还没有形成一种刻苦研究的风气而已,形成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而已,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在不断地学习、实践、思考和总结,把自己置身于教育科研之中,通过多读书,多思考,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科研素养,让自己在研究中成长,我们就一定会从经验型教师渐渐向学习型、科研型、学者型教育家转化。那时,我们的校园会更加生动,我们的生活会更加精彩,因为教科研使你我的生命变得如此美丽。

二是克服教育科研的神秘感,形成人人参与的生动活泼的科研氛围。说到教科研,可能有些人觉得很神秘,总认为那是专家学者们的事,好像与我们这些普通教师无关,其实教育科研就是对你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的热点、难点的研究,人人可以参与。再说,教育科研的过程就是我们学习的过程,提高的过程,也是我们教师自己素质升华的过程。比如,我们可不可以研究一下我们学校的教育教学。20xx年的高考,我们学校应该说是取得了比较辉煌的成绩,赢得了一片喝彩声。这其中,我们二中教师的敬业奉献精神和学生的刻苦学习精神,是我们取得成功的很重要的因素。当然,在一片“喊好”声中,在光环之下,我们应该冷静思考,作再思考,下一届怎么样?下下届又会如何呢?应该怎样去探索二中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如何使我们在强调升学率过程中而不会让学校的办学方向有所偏离,避免走进一种“盛极必衰”的怪圈。

还有些同志认为,搞不搞科研无所谓,我只要把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上去就行了。也就是只要我有教学实绩就行了,搞不搞科研无所谓。有不少教师存在这样的想法,在评选骨干和学科带头人时也吃过这样的亏,但仍忙得无暇研究。其实教学和科研本身就是统一的,应该是在教中研,在研中教。我们的教科研要立足于教育教学实践,立足于常规教学探索,立足于课堂教学改革,立足于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立足于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学校最核心的课题,就是我们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因为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发展的根本大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教师。我们的教师要做有思想的教师,不能变成教书匠,一天到晚弄题目,改作业,辅导,不会研究,缺乏研究,对实际教学缺乏冷静思考、宏观思考和哲学思考。到底我们教学要解决什么问题,我们不能让学生变成做题目的机器,教师变成出题目的机器、改题目的机器。我们的教师要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教风,形成有效的教学思想。具备不具备教学思想,是教师品位的区别。如果我们缺乏了教学思想,不去思考当前教学,就会使我们的教学方向有所偏离。如果缺乏了思考、思想,就会导致我们的教学智慧含金量不足。我们二中的绝大多数教师很苦,我们要在有奉献精神的同时,冷静思考教学,变成有思想、能巧干的教师。繁忙的教学工作,占据了教师很多学习、充电的时间,这就需要我们更要学会挤和钻。如果教师学习之后,能够用新的观念来看待和发现学校的问题并想方设法解决问题,那么教师就可以算是进入到了研究状态。如果教师既不阅读,也不观察,也没有改进自己的行动,这就意味着这个教师今天的生活是一种“混世”状态。

我们都知道,一个教师要想成为名师,必须以教育科研为先导。教育大家是如此,教育名家也是如此。比如,我们的特级教师刘慧主任实际上也是教育科研的行家里手,也都是教育科研的先行者,她在从事繁重的教学任务的同时,进行了艰苦而细致的科研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绩。所以说,实际上任何名师之路就是教育科研之路。有时,我也感觉到:会科研、能科研的教师像太阳,走到哪里哪里亮,只懂得苦干、死干而不懂科研的教师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

当然,一所学校要想上水平,更必须以教育科研为先导。教育科研是促进学校良好学风、良好校风,提高学校办学整体水平的重要推动力。我们的学校要想再上一个台阶、要能再上一个台阶,就必须有一种“人人有课题,个个搞科研”的良好局面。

三是进行教育科研工作必须高扬三种精神。教育科研是优于一般工作、难于一般工作、苦于一般工作、高层次高要求的教学工作。因此,进行教育科研除了具有扎实的业务功底和理论水平、具有一般人所不具有的学习精神和学习能力、具有强烈的上进心、责任心和团队意识等等外,还必须高扬务实、创新与奉献精神。

所谓务实就是实事求是,分三层意思来说,做人、做学问、坚持原则。

一是做人,就是要诚实、正直,这是做人的根本,也是搞科研的根本。

二是做学问,教科研就是做学问,根本的态度应该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你学问的深度和广度到底有多少,你心里最清楚,应该有一说一,有二谈二,决不能弄虚作假。

三是坚持原则,对就是对,错就是错,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创新,从某种意义上谈是科研工作的目的,创新有大有小,但都需要深厚的基础,万丈高楼平地起,金字塔塔基越大,塔尖就越高,老老实实学习,认认真真积累,厚积薄发,是创新的前提。教科研要有新思想、新观念,要有超前意识和创新精神。没有超前性,教科研就不会有自己的个性,自己的精神,永远只能是模仿,只能是亦步亦趋地跟着别人走。搞教科研工作,必须牢牢把握这个“新”字。“新”才是活力所在、希望所在。

奉献,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教科研成果不会立竿见影,而失效常常如影随形。在你还没有成果出现之前,应该说,你还是在做一项寂寞的事,需要潜下心来,深入实际地做细致严密甚至琐碎的工作。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繁忙的教学与管理工作之后,以顽强的毅力从事研究,探索规律,坚持写教育日记,曾先后对3700名学生作个案记录,能详尽说出25年中对178名“最难教育”的学生所进行的工作及学生曲折的成长过程。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从教师通过教育科研最终成为教育家的范例。

成功路上并不拥挤,只是没能坚持到底。

老师们,同志们,我们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是一项充满智慧的事业,一所学校是我们教师实现自身价值的场所,学校的发展依赖教职员工的共同追求。我曾经

教育科研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