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建设政治认识论文
和谐民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政治参与是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民主建设政治认识论文,供大家参考。
民主建设政治认识论文范文一: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几点思考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思考,阐述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民主政治 关系 协商性民主
改革开放30年,也是民主政治建设日益发展的30年。30年来,关于民主的话题从未间断,近一段时间民主政治建设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观点。为了切实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有必要对一些认识和实践中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思考。
一、如何认识民主与社会主义的关系
认识民主与社会主义的关系,首先从认识民主开始。究竟什么是民主?可以说众说纷纭。从政治学的角度讲,民主即“人民的统治”,通俗地说,就是人民当家作主。它是由人民而不是个别人或少数人掌握国家权力,管理国家和社会。作为“一种国家形式,一种国家形态”的国家政治制度,也叫民主政治。与民主和民主政治对应的是独裁和专制统治。民主政治在近代西方国家首先产生,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成为世界上一种普遍的政治制度。一般来说,民主具有以下四个内涵:第一,民主是一种主权在民的政治制度。在权力的本源上,民主政治认为国家的一切权力来源于人民,人民通过各种形式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第二,民主是一种权力制约的政治制度。民主政治国家中行使权力的国家机构并不是权力主体,它不过是权力主体实现自身利益的工具。权力具有扩张性、侵犯性,趋腐性。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为了防止国家机构滥用权力,必须建立权力制约监督机制。第三,民主是一种制度性、程序性政治制度。民主由一系列制度、程序规范构成。如代议制度、选举制度、政党制度、政府制度、司法制度监督制度、新闻制度等。通过这些制度保证人们当家作主的实现。民主重视政治的过程和程序,需要反反复复的协商和讨论,权力的行使、运作、更迭均按法定程序进行。无程序则无民主。第四,民主政治是民众广泛参与的政治。民众广泛的政治参与,有效控制国家权力的合法行使,以保障公民权利和人民利益。它实行多数决定原则,但保护少数。
通过以上对民主内涵的分析,可以说人民当家作主是它的实质和核心。民主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而是整个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共同形成的文明成果,是人类共同追求的普遍价值。马克思当年所批判的资产阶级理论家,是以民主的“普遍性”去抹杀民主的阶级性和特殊性,今天我们有些“马克思主义者”,则是民主的“特殊性”去抹杀民主的普遍性和一般性。实际上,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民主的虚伪性和揭露其阶级统治实质的同时,并未因此而否定真正的民主是人类的普遍价值。
在我国,民主就是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群众的事业,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的题中之义。对此,我们的导师、领袖都有比较深入的论述。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谈到无产阶级的解放时说,“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列宁说:“胜利了的社会主义如果不实行充分的民主,就不能保持它所取得的胜利”;邓小平同志也强调,“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十七大报告更加明确地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这一精辟的论述,把人民民主与社会主义有机联系的认识提高到了生命相依的高度,深刻揭示了人民民主价值和社会主义发展规律,是我们党从社会主义事业“生命”的角度和客观规律的角度,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的准确把握,是对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理论的重大创新和发展。当前我国民主发展过程中之所以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把人民民主看作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以前我们有个认识误区,在民主是目的还是手段上争论不休。其实我们党从诞生那天起,自己的一切奋斗就是在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而努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建立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历史延续。毛泽东在延安时讲,找到了避免历史周期率的道路民主。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们党也为实现民主而努力奋斗过,不时对政治民主有所强调,但往往是把民主仅仅理解为一种手段,当作一种作风和工作方法,而且由于不合时宜地片面强调革命和专政,甚至搞什么“全面专政”,而忽视和抹煞民主,导致了民主制度的缺失,从而酿成了一系列的重大失误直至导致十年内乱。“文革”后,痛定思痛,在对民主问题的认识和思路上发生了质的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展开,我们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现在,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和本质属性,就意味着我们必须继续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作为一个重要奋斗目标和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扎扎实实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进程。现实中还有人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仅仅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种说法也不准确。胡锦涛同志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搞多久,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要搞多久。党的十七大报告把“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五项新要求之一。这是我们党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对我国未来发展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这种要求恰恰是基于“生命”、“本质属性”的认识基础之上。
二、如何评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一些人完全按照西方的政治标准,来评判我国的现实政治发展,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经济上成就巨大,但在民主政治方面却乏善可陈。这不是别有用心,就是缺乏实事求是的态度。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民主政治方面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表现在:一是国家民主不断发展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地位提高,不再被认为是表决机器、橡皮图章,监督力度增强,代表作用发挥越来越大,民主立法的力度前所未有;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日益发展,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程度越来越高。二是基层民主建设突飞猛进。以农村为例。在村民委员会选举过程中,候选人由村民直接提名和参加投票选举,当场公布选举结果。中国85%的农村已经建立了实施民主决策的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制度,80%以上的村庄制定了村民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建立了民主理财、财务审计、村务管理等制度。三是党内民主逐步扩大。十五大以来,党代会常任制试点,推进差额选举。十七大议题征集和文件起草、讨论过程中,党代表选举中,都体现不断扩大的党内民主。四是自由宽松的民主环境逐步孕育。政治思想上的一些禁锢在不断被打破,思想言论自由之风骤起,在一定范围内引发了各种不同思想观点的表达和争论。对此,我们党的决策层并没有以传统方式横加干涉或打压,而是采取了相当宽容的态度。
当然,我国的民主建设确实存在一些问题,表现在:一是民主制度还不完善。如人大代表结构不合理,官员多,成了官员代表大会,议行难剥离,监督难落实;有钱人多,“人大代表老板化”,“选票金钱化”,人大代表的身份成为一些人捞取个人资本和实惠的“红色保护伞”、“护身符”。人大运作机制不完善,议事无辩论。代表选举形式化,候选人提名主要是组织推荐(协商酝酿),联名推荐成摆设,代表选举变成人事安排,只有“举”,没有“选”。政治协商上,事前协商不够;民主监督力度不够;政治安排上副职多,非领导岗位多。二是民主形式还不够丰富。选举、票决、公示、听证、协商、对话、质询、罢免等各种民主形式的运用上,有些方面实际上还没有破题。三是基层民主建设存在某些不足。如村民自治缺乏具体规范,家族、宗教、黑恶势力渗透和影响较严重。企业职代会作用发挥不够,特别是非公经济企业难以实行民主管理。社区自治还没普遍展开,需要总结,探索规律。四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还不到位。政府职能、组织结构、运行机制、管理方式、队伍和政风建设等方面,不适应新的需要越来越突出。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比较薄弱;一些部门职责交叉、权责脱节,相互推诿,办事效率低下;一些政府工作人员服务意识不强,素质不高。五是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机制方面还需要大大加强和改进。有的地方对应该相互制约的权力,如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有些方面还没有分开,一些权力部门自己制定规矩又自己执行,权力与部门利益直接挂钩,必然导致权力滥用。特别是在行政审批、财政管理、干部人事、建设工程招投标、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产权交易、政府采购等领域和环节,由于对权力运行缺乏有效监督,致使各种腐败现象滋生。这是目前最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六是公民的政治参与需要扩大。公民政治参与主动性差,热情不高,参与主体两极分化,强势群愈强 ,弱势群体愈弱。无序参与时有发生,群体事件、暴力冲突、越级上访现象不断。看不到取得的成绩不是实事求是,看不到存在的问题同样也不是实事求是。从现实看,我国改革已出现结构性落差,在一些重要方面,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这无须回避。但问题的存在更是我们进一步努力的理由,而不应成为消极应付的借口。
三、如何把握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中国特色
民主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共性和个性的统一,所以每个国家应该从本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去实现民主的价值。国家的政治发展既有共同的规律,又有特殊的道路和模式。世界上任何民主都与本国国情紧密相连。西方各国也各有具体政治模式,民主道路并不完全相同。英国是君主立宪下的议会内阁制;虽然都是民主共和制,但美国是三权分立下的总统制,法国时半总统、半内阁制,瑞士是七人委员会制。况且,从民主本质看,西方民主是“金权政治”,金钱控制权力;社会主义民主应该是全民政制,人人平等,当家做主,享受宪法规定的政治权利。从政体和政党制度看,我国是人大一院制和多党合作制,西方式三权分立、多党制。因此,我国不必也不应该照搬照抄西方民主,必须坚持从国情出发,走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当然,西方民主制度中的优秀成果应该吸收借鉴,如代议制中选举代表时的适度竞争、议事中的辩论等一些合理做法。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我国民主政治的根本特点。党的领导是前提,人民当家作主是核心,依法治国是保障。笔者认为,对于三者的辩证统一关系,理论认识和实际做法都不到位。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西方三权分立,没有党权,是先有制度后有政党。中国先有政党后有制度。中共的地位是历史形成的。从现实看,中国也需要政党协调政治资源,平衡政治利益。但党的领导作用怎样发挥?党与人大、政府、司法机关的关系如何认识和处理?现在有一些观点,如党政彻底分开论、党的执政活动融入国家政权论等,需要我们认识和辨别。党政完全分开论,主张党只管党,只把代表人民意志要求的路线方针政策提交给权力机关,上升为国家意志法律之后,党就不要同人大、政府发生任何混淆,只须遵守法律。这种观点只看到弊端,但缺乏全局。要看到中共既是领导党又是执政党,彻底分开,到哪里去执政?容易被取消党的人利用。党的执政活动融入国家政权论,主张党利用人大平台,带领人民执掌政权,通过人大领导控制行政和司法机关,实现党执政的实质合法化、程序合法化的有机统一。这需要进一步探索,长期研究。领导权和执政权是不一样的。领导权不是公共权力,所以不需要授权。而执政权是公共权力,是需要授权的。革命党追求的是领导权,行使的也是领导权,用影响力和动员力唤起全民族的追随,靠得民心得天下。而执政党首先要合法地获得执政权,然后合法地行使执政权。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国家也是个组织,其功能也有功利性,谁做主谁说了算。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而不是替民做主、为民做主。人大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主要平台,但闭会时向党委负责,这会导致权力过分集中于各级党委;国家政治权力不能合理配置,促使机构不断膨胀;党的权力系统常常不自觉代替人民当家作主。这个问题解决不好,人大、政协制度都搞不好。依法治国是党权、民权互动方式,也是民主政治的重要保障。但在前者关系不能正确处理的情况下,依法治国也不能落到实处。
四、如何看待协商性民主
一些人将民主简单地等同于选举、投票,这是对民主的极大误解。当然,自由而公正的竞争性选举对于民主政治至关重要,这一点无可否认。但是选举并非民主政治的全部内容,除了选举之外,民主还有其他丰富的内涵和形式。
协商民主理论是对代议民主政治在当代发展过程中的局限的反思和批判。代议民主制是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是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而且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仍将继续发挥作用的间接民主的主要形式。传统的代议民主在二战后的一段时间内,人们仅仅把民主理解为在选举和立法中的投票。这种以工具理性为基础、以投票为中心的代议民主制,一方面容易产生政治冷漠症,另一方面又容易导致多数人的暴政,极易被非理性和私利主导,难以真正展示公民精神。不少学者主张实现从“以投票为中心”的民主向“以对话为中心”的协商民主的转型。
民主是具体的、历史的。人民以及人民主权、人民权利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在不同社会环境中,存在着内容实质和实现形式的具体差别。那么,我国是否存在协商民主?对西方协商民主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在自己的民主政治实践中创造的,是民主在当代中国的主要制度形式。这些制度既包含了民主政治的一般原则,即“人民的统治”、“主权在民”,又体现了民主的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性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在各项具体政治制度中,选举、协商等民主形式得到了广泛运用: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群众通过选举人民代表组成各级国家权力机关,行使人民主权;实施基层民主自治制度,人民群众通过直接选举产生自治组织的领导人。可以说,我们的人民代表大会主要是选举民主,我们的人民政协主要使用的是协商民主,虽然人民代表大会也要协商,但主要是投票选举,虽然政协里面也有选举,但主要是协商。笔者以为,发展协商民主并不是要完全取代投票民主,而是要实现与投票民主的优势互补,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就是选举加协商的民主政治制度。
民主建设政治认识论文范文二:论当代中国的民主建设
在现代国家,民主是预防专制和反对专制的一种普遍国家形式。但是,对于民主的认知却始终迷雾重重,正如英国学者Keith.Granam曾经说过的:“十八世纪以前,每个人对民主是什么都有一个清晰的概念,但很少有人拥护它;而现在的情况正好相反,每个人都拥护它,但对民主到底是什么却不再有那样清晰的概念了”近代以来,民主一直被视为中国人实现强国富民的必由之路,但在民主认知上的误差却使中国的民主建设运命蹇劣。今天,当着我们在改革开放中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时,重新认识作为一种国家形式的民主,调适方向,矫正误差。对于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将大有裨益。
一
民主最初是时古希腊各种政体比较而抽象出的概念。从同源上说“民主”首先是指国家的政治制度是一种有别于君主独裁(cmonarchy)和贵族寡头统治(oligarchy)的政府形式。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首次使用“民主”一词时,是用来表述希腊城邦这样一种政治实践:即城邦事务是由公民组成的公民大会通过直接讨论和投票表决方式来做出最终决定。因此、“民主”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政治概念,它是“讲多可能的政府形式之一。在这种政府形式中,权力不是属于某一个入,或者某一部分人,而是属于每一个人,或者更确切地说,属于大数人”。所以后来列宁总结说:“民主是一种国家形式。”
一般认为,民主是指“以多数入的意志为政权的基础-承认全体公民自由、平等的统治形式和国家形态”作为一种国家形式.民主的最大特点在于:它以公民的意志作为其政治合法性基础,承认主权在民·确认保护“多数人”的利益和意志·以“多数人”的意志为最高意志。但是.由于现代社会已经不具备实现直接民主(direct dermnoscracy)的基本要件(小国寡民、交通发达、国家事务简单、公民知识程度高),而且在复杂庞大的现代社会,以公民亲自参与政治决策为基础的直接民主,往往导致效率低下.成本高昂和权威贬值的政治后果。因此民主并非意味着社会中的多数人直接成为统治者,间接的代议制民主才是现实政治的必然选择。在这里。多数人的统治仅仅是指少数人在多数人的真正同意和委托下执政.并且受到多数人的有效制约与监督。所以密尔在《代议制政府》中说:“理想上最好的政府形式就是主权或作为最高手段的最高支配权力属干整个社会集体的那种政府”。
为了更深刻地理解代议制民主,这里有必要将国家权力从学理上分解为所有权与行使权两部分。”国家的一切权力(国家权力所有权)属于人民,这种完整的国家权力,正是宪法学或政治学上所说的主权;国家权力的行使权则是指国家权力的所有者委托给其代理人的权力,但代理人必须能够保障所有者的利益和政治权利得以实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只有当代议制成功地保证了政府的行动确实是按照人民的愿望和需要办事时,我们才有理由称之为代议制民主”。二而代议制民主,就是指由“选举产生的代表民意的国家机关来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形式”。
因此,作为国家形式的民主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在干国家权力所有权与行使权的关系,即少数人执政和保护多数人利益和政治权利的关系。所以列宁说:“民主同任何国家一样,也是有组织有系统地对人们使用暴力,这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民主意味着在形式上承认公民一律平等,承认大家都有决定国家制度和管理国家的平等权利”。”而在现实社会中,国家权力的所有权与行使权处于二元相对分离与对立统一状态,民主的实现则往往是通过对国家权力行使权的合理配置和有效监控,以及国家权力所有者的积极或消极的政治参与来完成的。
基于此,代议制民主可以从形式上划分为两部分:l、国家权力行使权的运作帐IJ国家权力行使权的合理配置);2、国家权力所有权的运作(即公民的政治参与)。
之所以这佯划分,是基于我们对民主的认知应当从内容与形式上加以必要的区分:体现国家阶级性质的特定内容和与之相适应的表现形式”。民主的内容决定其形式.但民主的形式又对其内容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它可以促进特定民主内容的发展,也可以导致这种民主内容的衰亡。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民主的内容实际上是由国家形态的民主向非国家形态民主的过渡阶段,其内容可概括为扩展民主主体,缩小专政对象,这一内容已基本稳定和确定,没有多少发展余地,而实现民主内容的基本形式尚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所以当代中国民主建设的重心应当是放在民主形式建设上。这样划分,既使抽象的国家形式的民主趋于具体化,明晰化,又更具有可操作性。
而代议制民主终究是一种间接民主(indrecdemocracy)其实现程度取决干国家权力所有权与行使权的运作及相互关系。在现实政治实践中,国家权力行使权(以下简称国家权力)往往表现为相对独立干国家权力所有权(以下简称公民权利)之外而存在的相对集中运用的物质力量,具有通常分散存在和运用的公民权利所无可比拟的强度。因此,对民主的最大威胁来自于国家权力:玉、国家权力一旦形成,就极易反过来控制公民权利甚至奴役公民,使公民与国家机关及其官员之问政治上的主仆关系在现实政治生活中错位;2、由于国家权力具有强烈的利益属性,极易转化为或还原为以金钱为代表的物质财富,因此失控的国家权力势必成为腐败之源。当然,公民权利的无限扩张以及国家权力的过分分散也会对民主产生威胁,只是这并非现代民主中的主要问题,在此不想详论。
所以为确保民主的实现,首先就要限制国家权力的强度.不仅应适当分散国家权力以削减其强度,同时还应当让国家权力的不同构成部分形成一定形式的相互制约平衡关系以自我抵消一部分强度。除此之外,另一个不可或缺的措施就是加强公民权利建设,“以权利制约权力”,即公民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消极地作为国家权力不可逾越的界限,积极地作为干预国家权力运作的手段,对国家权力进行监督制约。
国家权力的配置模式由于各国国家性质和国情等差异而千差万别,但作为一种国家形式的民主一般要求国家权力的配置科学化,国家权力结构合理化,能适应现代法治和发展市场经济的要求。
我国现行国家权力配置是在大规模群众运动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国家权力过于集中,适合于计划经济社会的个人专断与人治,而不适合于市场经济社会的民主与法治,主要表现为:
(一)权力配置不尽合理,表现为权力分工不明,自由裁量权过大,导致权力运行失控。从横向权力结构看.党(执政党)权(权力机关)关系、党政关系、政权关系等都不明晰.权力过分集中.特别集中于执政党;从纵向权力结构看·尽管现行宪法规定“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机构职权划分,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但这项规定过于原则化,由于始终未有一部专门法来协调中央与地方关系,我们』总是处于“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尴尬状态。而由于缺乏法制约束,“权力下放”后地方政府功能急剧膨胀,增强了地方利益扩张意识和地方利益垄断意识,中央宏观调控能力弱化和地方政府行为短期化。
(二)监督制约机制弱化。建国四十多年来,我国法制建设一条最沉痛的教训就是对权力运行缺乏制约,监督乏力。作为统一行使国家权力的人民代表大会职权虚化,难以按宪法与法律规定有效行使对行政、司法机关的监督。司法机关缺乏独立行使职权的制度保护,发挥不了作为独立对等的权力实体对行政机关的有效监督作用。监督体制中自上而下的监督代替了平行与自下而上的监督,造成了监督环节中不少误区和空档;重视监督违纪违法,疏忽监督失策,追惩性的事后监督难以避免重大决策的失误。
改革开放以来,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局部性调整,但总的看来,并未从制度上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锗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相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因此,与其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依法对国家权力进行科学配置。理由很简单,法治的核心是人民通过理性的法律规范政府——人民的仆人,然而法律又是一纸规范,欲使仆人不能违法,唯有设计结构合理、科学的政府,使政府因其内部结构本身不能不依法办事。
首先,要厘清执政党与国家机关的夫系。从理论上而言,党不是一级国家机关,不得直接行使国家权力。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党的意志只能通过法定途径上升为国家意志。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可以考虑在适当时机直截了当地制定一部“执政党与国家机关关系法”·把党有哪些领导权,党如何行使领导权包括进去,把党权、党政关系纳人法治轨道,使党政(权)权能分开,而不仅仅是职能分开。
其次,要在强化人民代表大会功能的前提下进一步明晰各个不同性质国家机关之间的权力界域,对权力进行一定程度量化,防止权力越界行使,越权无效因之成为法治的基本原则。在现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前提下,应当进一步明晰各个不同性质国家机关之间的分权关系,扩大和落实权力机关的权力,现范行政机关的权力,保证司法机关完整独立地行使司法权力。设立专门性的宪法监督机构及权威性的反贪机构,制定一部监督法,加强监督制约。再次,对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处理,应当考虑在加强中央权威的前提下实行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原则,这一点可以在即将出台的《立法法》中反映出来,或者制定一部专门的中央与地方关系法来明确规范权力划分关系。针对监督乏力的现状,应当加强对权力运行的控制与约束,“对各级领导干部的职权范围和政治、生活待遇,要制定各种条例,最重要的是要有专门机构迸行铁面无私的监督检查”。其根本点在于使每一国家机关违法行使权力时,都可以立即招致其他国家机关的强烈反应,使国家权力在法治中有效运作,确保人民利益的实现。
加强公民权利建设是民主建设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公民参政是实践公民权利,保障人民主权的实现形式,它反映了公民在政治系统中政治活动的地位、作用和选择范围。政治参与往往成为衡量政治系统民主化程度的标尺,“元参与便无民主”。而“讼民自愿地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与政治生活的行为”有助于政府最大限度集中公民的意志,防止决策的片面性;有助于加强对政府的监督,以济国家机关相互监督之穷;有利于培养公民的主体意识,增强公民的政治责任感。所以毛泽东说:“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一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当代中国的政治参与诞生于革命战争年代和大规模的群众运动,经过四十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为公民政治参与提供了广泛途径。比较而言,社会主义民主的优越性在这里体现得极为明显:没有资格限制,参与渠道多元化等。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政治参与的严峻现状;高参与率与低参与质量并存,还伴有不同程度的政治冷漠。
这种状况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极易发展成广泛的政治冷漠。这种政治冷漠并不意味着人们的政治意识与意志的完全消失,而是意味着人们的政治注意力相对和暂时的转移.因而可以说是一种政治能量的积累。在发展市场经济之初这种政治冷漠有其有利的方面,易于保持相对的社会政治稳定和有利于集中精力抓经济建,但是久而久之就会造成一方面政治过程由于公民政治参与的减弱而易失去合法性与权威性;另一方面也使公民对政治过程的监控程度降低,使公共权力可能发生异化,而且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利益分化与利益冲突日益成为社会主要矛盾.如果这些不能及时通过合法渠道加以缓解,如果利益多元化的表达无法及时实现,势必影响政治发展和社会稳定。因此,加强公民权利建设,提高政治参与质量,拓宽政治参与渠道已是大势所趋。可供选择的思路是:
(一)健全政治参与机制。改革和完善现有的政治参与机制,即改革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自治制度等建立和健全大众传播媒介的组织机制,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网络体系,在整个社会中形成广泛的、大量的信息流,为公民政治参与提供更为广泛的途径;发展直接民主机制,如公民创制、复决、罢免等形式作为代议制民主的补充。公民在立法方面的创制、复决制度,公民依法直接罢免国家机关组成人员等。这都是不少两方资本主义国家早已实行了的直接民主措施,它们也应当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应有之义。在利益多元化的市场经济社会,以这些直接民主措施济间接民主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之穷,十分必要。
(二)提高政治参与质量。我国公民政治参与中的“高参与率低参与质量”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l,营造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积极主动参与型政治文化,为公民政治参与创造良好的政治心理背景(主要是培养公民的平等观念、自主意识、法治原则和责任意识);2加强政治参与的制度建设,对公民政治参与的内容、方式、途径等做出明确规范.使其可以接一定程序操作,并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使政治参与法律化、制度化、经常化;3.提高政务透明度,使公民及时知情并能及时作出相应反应,改变公民参政仅停留在了解国家大政方针的浅层次而忽视与自身利益休戚相关的问题,拓宽政治参与广度,促进政治参与的深度。
应该注意到,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刚刚起步,由于经济文化水平的相对落后及传统政治文化等因素影响,公民政治参与的热情还不高.市场经济发展也暂时转移了人们的注意力,但我们绝不能因此而忽视公民权利建设,防患于未然,构建社会政治稳定的“安全阀”才是明智之举!而反过来,公民的政治冷漠也正反映出我国民主建设中还存在种种问题,在这种矛盾还未激化之时而加以消解,必然有利于减少危及社会政治稳定的因素。
四
综上所述,作为一种国家形式的民主在现代社会只能是代议制民主,其关键在于协调国家权力运作与公民权利运作问的相互关系。因此.民主在要求国家权力合理配置以削减其强度的同时,也反对国家权力的过度分散,反对漫无边际的权力制约。在保障合法、正当的权力运用及其应有权威树立的同时应防止和制止侵害公民权利、危及民主价值的倾向。公民权利建设一向容易被忽视,但公民权利的无限扩张也会危及民主本身,往往易导致无政府主义和为独裁开辟道路。清醒地认识到这些.对于渴求民主而又缺乏民主经验的中国非常重要.西方学者对于民主演化成多数暴政、民主淹没个人生活等的担忧同样应该引起我们的警觉!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为民主建设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这势必有利于加快民主建设之步伐。但是经济文化水平相对落后的基本国情以及“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制传统比较多,而民主法制传统比较少的传统政治文化,则决定了当代中国的民主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能是一个逐步积累的渐进发展过程。况且,民主建设不可能无视国家性质和具体国情而盲目学习西方.我们的目标是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决不能照搬西方的多党制与三权分立。在民主建设问题上,还是邓小平说得好:“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
民主建设政治认识论文相关文章:
1.浅析民主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影响论文
2.论中国式民主的民生特色论文
3.政治论文
4.民主制度论文
5.对民主管理的思想理念和制度建设探讨论文
6.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思想论文
民主建设政治认识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