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本命年的回想》教案及原文

发布时间:2017-03-23 20:51

《本命年的回想》是著名作家刘绍棠创作的一篇文章,写的是京郊运河家乡过年的情景。《本命年的回想》文章以主要的篇幅写了家乡火热的春节景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推荐关于七年级语文上册学习《本命年的回想》的教案及原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上册《本命年的回想》教案及原文

七年级上册《本命年的回想》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正确、简洁地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并说出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2.品读群众语言,体味浓郁的乡土情。

3.提高自我阅读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中华民族过年习俗中有积极意义的文化内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回忆过年习俗,了解地方特色,感受浓郁的乡土风味,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纯真可爱的父老乡亲的浓浓乡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理清思路,复述过年的火热景象。

2.理解作者行文线索的清晰,结构的严谨。

难点

1.感悟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突破

阅读中感知,探究中领悟,鼓励学生了解、关心、参与有关的民俗活动,学会传情达意。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中国什么节日过的最热闹,最喜庆?(学生回答:过年、春节)

教师讲解春节: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也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俗称“过年春天来临,万象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说着说着你们一定回想起了过大年的情形。著名作家刘绍堂人到暮年,又写了一篇饶有风趣的《本命年的回想》,我们希望通过《本命年的回想》这篇课文的学习,除了品读作家笔下鲜明的地方特色,浓郁的乡土风情外,更由此引申开去,让同学们走进历史的长河,对中国最传统、最民俗的节日,有深入的了解,由此感受中华民族深厚

的文化内涵。

2、出示学习目标

◆了解作品有条理地展现春节民俗。

◆理解春节所包含的民俗文化内涵,

◆品味生动传神的语言。

二:整体感知

简介作者

刘绍棠 北京市通县人。主要作品:短篇小说《峨眉》,中篇小说《蒲柳人家》,长篇小说《京门脸子》、《柳敬亭说书》。他的文学创作一直致力于“中国气派,民族风格,乡土题材,地方特色。”

初读课文,积累生字词

读准字音

簸箕(bò ji) 大吃大嚼(jiáo) 糁(shēn)儿 秫秸(shú jiē)

鬏(jiū) 渍(zì) 阖(hé)家 涿(zhuō)州

筛(shāi)子 糖黏(nián)儿 邪魔鬼祟(suì)

教学版块4: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思考:

(1)课文主要的篇幅写的是什么?

(2)课文的主体部分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3)作者回忆了过年的哪些事?请大家将每一件事都用简洁、准确的主题词说出来?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思考:

(1)课文主要的篇幅写的是什么?

(2)课文的主体部分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3)作者回忆了过年的哪些事?请大家将每一件事都用简洁、准确的主题词说出来?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1)火热的春节景象。

(2)时间顺序。

(3)十件事:炒年货;吃腊八粥;买糖果;挑绒花;宰牲畜;备事物;送灶王爷;换门神;除夕守岁;拜新年

设身处地,体会情感

作者在回忆小时候过年的往事的时候,字里行间融入了什么感情?

(学生交流后明确:融入了热爱生活,热爱纯真可爱的父老乡亲的浓浓乡情。)

三:品读语言

感悟清新优美的乡土语言

作者运用丰富的群众语言,把过年的生活情景勾勒得生动传神,体现了春节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风味。例如“红火”、“年根”、“腊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等,请同学们读课文,小组合作,再找出类似的词语或语句。

学生在组长的组织下读课文,找词语或语句。例如:“家家炒花生,炒瓜子、玉米花;炒完一锅又一锅”、“小米、玉米糁儿、红豆、红薯、红枣、栗子熬成的腊八粥,占了色、味、香,碗里令人赏心悦目,舍不得吃。可是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从糖果上抠下几无块糖黏儿,抹在灶王爷的嘴唇上,叮嘱他上天言好事,下界才能保平安”、“小丫头不许出门,小小子不能在外面大小便,也不许睡觉”等。

教师小结:

本文的语言很有表现力,往往不多几笔就能把某一生活场景生动地勾勒出来。例如写炒年货,不但正面写炒了一锅又一锅,还写“土炕烫得能烙饼”,可见烧了多少柴火,炒了多少年货;玉米粒儿在铁锅里“毕剥毕剥响”,与奶奶执铲时口中念念有词,充分表现了气氛的浓烈和炒年货中寄托的深义;“一家人团团围坐,大吃大嚼”与“吃得我食火上升,口舌生疮”颇有一点情趣,令人不觉一笑。可以说,文章对大年的每一点回忆,都是一幅体现民风民俗的图景画,生动而传神,并不时激起人们会心的微笑。

四:探究中心

拓展延伸

本文作者回想了儿时过年的一些风俗,这些风俗表达了人们怎样的心情或期盼?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1)享受劳动成果

辛苦一年,幸喜五谷丰登,享用一下劳动成果

(2)祈福迎祥

展望来年,祈求好运,祝愿平安幸福

(3)密切感情

阖家团聚,增进亲情,密切邻里和整个村落的人际关系,上上下下,远远近近,和和美美奔前程

我们是怎样过年的?与文章中所描述的习俗相比有哪些变化,谈谈你的感受。

《本命年的回想》的原文阅读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村风乡俗中,四时二十四节色彩缤纷,而最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郁乡土风味的,却是二十四节之外的春节。

春节是现在通行的官称,我却跟我的运河乡亲父老一般,守旧地尊称为过年,或曰大年。

想当年,我小的时候,家乡的大年从腊月初一就开始预热。一天比一天增温,一天比一天红火,发烧直到年根下。

腊月初一晚上,家家炒花生、炒瓜子、炒玉米花儿;炒完一锅又一锅,一捆捆柴禾捅进灶膛里,土炕烫得能烙饼。玉米粒儿在拌着热沙子的铁锅里毕剥毕剥响;我奶奶手拿着锅铲,口中念念有词:“腊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花生、瓜子、玉米花儿炒熟了,装在簸箕里,到院里晾脆,然后端进屋来,一家人团团围坐,大吃大嚼。吃得我食火上升,口舌生疮,只得喝烧糊了的锅巴泡出的化食汤。化食汤清净了胃口,烂嘴角的食火消退,又该吃腊八粥了。小米、玉米糁儿、红豆、红薯、红枣、粟子熬成的腊八粥,占全了色、味、香,盛在碗里令人赏心悦目,舍不得吃。可是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不愿放下筷子。喝过腊八粥,年昧儿更浓重。

卖糖葫芦的小贩穿梭来往,竹筒里抽签子,中了彩赢得的糖葫芦吃着最甜。卖挂落枣儿的涿州小贩,把剔核硒干的老虎眼枣儿串成一圈,套在脖子上转着吃。卖糖瓜和关东糖的小贩,吆喝叫卖,此起彼伏,自卖自夸。还有肩扛着谷草把子卖绒花的小贩,谷草把子上插满五颜六色的绒花,走街串巷,大姑娘小媳妇把他们叫到门口,站在门槛里挑选花朵。上年纪的老太太,过年也要买一朵红绒花插在小疙瘩鬏上。村南村北、村东村西,一片杀猪宰羊的哀鸣。

站鸡笼子里,喂养了一个月的肥鸡,就要被开刀问斩。家家都忙着蒸馒头和年糕,穷门小户也要蒸出几天的豆馅团子。天井的缸盖和筛子上冻豆腐,窗沿上冻柿子,还要渍酸菜。妇女们忙得脚丫子朝天,男人们却蹲篱笆根晒太阳,说闲话儿。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香烛纸马送灶王爷上天。最好玩的是把灶王爷的神像揭下来,火化之前,从糖瓜上抠下几块糖粘儿,抹在灶王爷的嘴唇上,叮嘱他上天言好事,下界才能保平安。灶王爷走了,门神爷电也换岗了,便在影壁后面竖起天地杆儿,悬挂着一盏灯笼和在寒风中哗啦啦响的秫秸棒儿,天地杆上贴一张红纸:“姜太公在此”。

邪魔鬼祟就不敢登门骚扰了。腊月三十的除夕之夜,欢乐而又庄严。阖家团聚包饺子,谁吃到包着制钱的饺子最有福,一年走红运。院子里铺着芝麻秸儿,小丫头儿不许出屋,小小子儿虽然允许走动,却不能在外边大小便,免得冲撞了神明。不管多么困乏,也不许睡觉,大人给孩子们说笑话,猜谜语,讲故事,这叫守岁。等到打更的人敲起梆子,梆声才能锅里下饺子,院子里放鞭炮,门框上贴对联,小孩产们在饺子上锅之前,纷纷给老人们磕辞岁头,老人要赏压岁钱,男孩子可以外出,踩着芝麻秸到亲支近脉的本家各户,压岁钱装满了荷包。天麻麻亮,左邻右舍拜年的人已经敲门。开门相见七嘴八舌地嚷嚷着:“恭喜,恭喜!”“同喜,同喜!”我平时串百家门,正月初—要给百家拜年。出左邻入右舍,走东家串西家,村南村北各门各户拜了个遍,这时我才觉得得到了公认,我又长了一岁。

今年岁逢丙子,是我的本命年,六十“高龄”回忆往事,颇有返老还童之感。

猜你感兴趣:

1.七年级语文上册《登岳阳楼》教案带原文

2.七年级语文下册《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及原文

3.人教版初一语文上册《短文两篇》教案

4.七年级下册《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教案及原文

5.七年级语文《斑羚飞渡》教案带原文

6.七年级下册《逢入京使》语文教案及原文

七年级上册《本命年的回想》教案及原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