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陶喆的音乐
陶喆作为华语乐坛上较为有影响力的歌手,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他和他的音乐呢?来和小编一起探讨一下吧。
陶喆是一位能让我“喝茶远目”的歌手,我记得02年的某天在亲戚家听完了整张《黑色柳丁》就冲出去买磁带——你看这次我不是看MV后冲出去的哦呵呵呵~很快,陶喆便大红大紫,和周董风头相当。虽然此前陶喆靠同名专辑和《I'm OK》的良好口碑收获了一批粉丝(我通过《找自己》和《普通朋友》已知道他的大名),但《黑色柳丁》和《太平盛世》迎来了他的人气大爆发。
我认为陶喆是一名很有才华的歌手和制作人。他的才华和周董不同:我说过周董的才华体现在强大的旋律创作能力和大存量歌曲库,相反编曲就是他的软肋。听完前四张专辑,大致能摸透他的编曲套路。
而陶喆更像一个制作人,他熟练把玩各种歌曲风格,不光R&B,摇滚、布鲁斯、流行、爵士等等风格手到擒来(这点在《黑色柳丁》中体现得很明显)。此外,他的歌曲编曲“精致”,混音制作技术过硬,新意层出不穷。即使把注意力从旋律上移开也能从歌曲整体上获得乐趣。其实,就算不做歌手,仅作一名制作人,陶喆也很有前途。但台前更风光不是吗…
陶喆有一点很有意思,他的行动总是与大家对其期望的相悖:出道后因为前两张专辑中的R&B元素,大家叫他“华语R&B教父”(我擦这是谁按他身上的!);后来《黑色柳丁》和《太平盛世》中走风格混搭路线,R&B元素减弱;大众期待他继续走宏大叙事社会关怀的路线,他就在《太美丽》唱起情歌,和囧琳手牵手唱着“今天你要嫁给我啦~”,口水到铁杆粉都看不下去了;到《69章》他又摆弄摇滚去了,哪还有一点早年R&B的影子?
陶喆有意无意的要突破大众贴在他身上的标签,但是当他的行为与大众的期待相悖时,听众总是难掩失望之情,这点在从《太平盛世》到《太美丽》的转变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其实《太美丽》一如既往制作精良,只是一来听众受不了风格陡变至“歌颂小情小爱”,二来陶喆在第五张专辑终于要面对旋律创作能力下降的窘境了。
知乎曾有一个回答,将各种作曲方法分为吉他扫弦派、吉他Riff派、钢琴扫弦派(这是神马…)等多种。在我看来陶喆直接奔着作曲方法最高难度去的:他要写出又复杂又抓耳的旋律。这不是自虐吗?!周董的作曲宗旨是“抓耳”但不强求“复杂”,典型歌曲就是《反方向的钟》,一个简单上口的动机丰富为一首歌;或者两个动机通过变调丰富为一首歌(《她的睫毛》)。
实际上,出色的编曲可以掩饰歌曲旋律的简单,比如王菲的《闷》,以及ELLEGARDEN的Salamander。按理说陶喆以其编曲能力也能走这条路,可他偏不,就要把一首歌写得复杂无比。再加上他写歌习惯围绕几个惯用的调式,所以当他好容易写出一段长且复杂的旋律,听众却会觉得“咦?似曾相识啊…”。《今天你要嫁给我啦》虽然被指“口水”,歌唱难度低,但是旋律依然有很多变化,而且这是一首很难得的抓耳的歌曲。
在新专辑《再见 你好吗》中,陶喆其实还是秉承以往的制作理念:编曲精致,混音技术过硬,旋律追求复杂化(能否抓耳就顾不上了)。效果嘛,见仁见智,恐怕“抓耳”程度还是不足。
哦对了,经知友提醒我还想起来一点:陶喆放弃R&B路线,就相当于放弃自己最显眼的风格,虽然风格多样化,但整体风格软化导致他滑向“华语流行”的范畴。再加上旋律创作上吃亏(您一心追求复杂旋律何苦来哉…),导致他现在越来越像普通华语歌手。
我要再重复一遍:陶喆的制作能力超过他写旋律的能力。他留给听众印象最深的时期,一个是早年R&B路线,一个是《黑色柳丁》和《太平盛世》关注社会议题的的混搭路线。不过那时华语唱片业还没崩溃,陶喆的成功也有时运之助。现在就算他的创作力回复巅峰,恐怕也回不了过去。
如何评价陶喆的音乐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