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武术的由来
少林功夫可以说是在我国武术界,是名列前茅的,流传出来的武术数不胜数,每一种也都是很有威力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少林武术的由来。欢迎阅读!
少林武术的由来
说到少林武术,这个词对大家来讲是再熟悉不过的词了。多少年来,一句“天下武功出少林”,曾吸引了多少习武弟子,为此孜孜不倦的习练少林武术。到今天,少林武术依然是中华武术中间一个鲜明的文化记号。
但是我们刚才说了,少林武术有着悠久的历史,而这个悠久的历史,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从近代以来,有关少林武术的历史起源,大致有三种说法:第一种是南北朝说;第二种是隋唐说;第三种是元明说。
首先我们先来说一下南北朝说。地处嵩山少室的少林寺,是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由北魏孝文帝为天竺高僧跋陀所建。稍后据说印度高僧达摩曾经来到少林,由于达摩修持的是禅宗,因此少林寺被称为是禅宗祖庭。
那么由于种种的原因,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少武术论著都把达摩称为是少林武术的始祖而大加渲染。因此可以说,达摩传拳是少林武术南北朝说的核心内容。那么达摩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据史料记载,达摩是南天竺人,他(种姓)婆罗门,他大概是公元五世纪七十年代来到中国。
少林武术的由来
首先到达了中国广州,然后到金陵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和梁武帝谈佛。但是不知怎么回事,达摩和梁武帝谈佛,谈的不是很愉快。因此达摩就渡江北上。那么据史料记载,达摩北上以后,他的活动范围大概就在今天的洛阳和嵩山一带。
具体有没有到少林寺,史料上没有确切的记载。然而到了唐代,有一部书中间就明确的记载了,“达摩曾寓止少林寺。”这份史料见于唐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智炬写的《宝林传》,言之凿凿的记载了这一史料。那么到了宋代以后,又在前代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增加。
比如说出现了诸如“一苇渡江”、“面壁九年”以及“只履归西”这类故事。那么这类故事也成为了文人笔下的诗文题材。那么这里面我们先说一下何为“一苇渡江“。在一些武侠小说中间,一苇渡江往往是用来渲染达摩的一种高超武功,也就是轻功。
你看,达摩过不了江,他就摘了一根芦苇扔在江面上,然后就踏在那个芦苇上,乘风破浪,渡江而去。你看这个功夫高吧?那么事实上这个“苇”字,在古文中间解释的是小船。也就是说,达摩是坐着小船而过江的。面壁九年说的是什么呢?达摩到了少林寺之后,在一个洞里面,面壁而坐,坐了九年。
那么这个地方今天还在,这个洞就被称为达摩洞。据说由于达摩坐禅的时间太长,他在面壁的时候,对面有一块石板,他把自己的身影,也印存在了石板上。这个石,也被称为面壁石。
什么叫做只履归西呢?据说达摩过世以后不久,人们打开他的棺材一看,棺材里面没有达摩的尸首,只留下了达摩的一只鞋,达摩脚上穿着另一只鞋,他飞升了。这种故事无疑在说明,这么一种文化走向,达摩的这个人不断的在被增衍、被神化。
但是我们要指出的是,就是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我们至今还没有看到一条有关达摩善武或者说达摩传拳的故事。那么达摩和少林武术发生关系,它的原因是什么呢?按照史料我们可以看到,达摩和少林武术发生关系,可能是由于一部书而引起的,这部书对于一般的人来讲,也并不陌生,这部书的书名叫《易筋经》。
《易筋经》从内容上看,它是杂糅传统导引,以及武术功法为一体的一本书。关于这一本书的作者和年代,目前有两种观点。一种说《易筋经》的作者就是达摩,这个观点的依据是什么呢?写《易筋经》的序言的一个人(名字)叫做李靖,在李靖写的序文中间,清清楚楚的说,达摩来到少林寺时面壁,面壁的过程中间传下禅宗时。
他说某某人得到我的皮,某某人得到我的骨,某某人得到我的髓,说完以后他就死了。没多久就在他过世的旁边,由于年代长久,他面壁的地方坍塌,露出一个铁盒子。在铁盒子里面发现了两份材料,一份材料名字叫《洗髓经》,一份材料就是《易筋经》。
所以说《易筋经》和达摩发生关系,就是凭借着李靖的序言。然而我们知道《易筋经》自从清代以后,《易筋经》在一般的民众(心目)中间是一本武术秘籍。所以说很可能由此达摩传武于少林,成了一个最初的历史原因。
那么到了清末,像《少林宗法》、《少林拳术秘诀》这几本书中间都清清楚楚的写着达摩传拳,并且把达摩传拳具体化,说达摩传佛教的时候,看到很多僧徒听讲的时候,精神委靡不振,因此,他为了让僧人锻炼传下了罗汉十八手。清末一些拳谱中的说法,到了民国年间,就成为了许多武术论著的蓝本。
唐豪先生为了梳理少林武术的历史,连续写下了《少林武当考》、《少林拳术秘诀》等文章。就达摩和少林的历史关系进行梳理和廓清。
在他的文章中是这么说的“达摩为东来禅祖,其人不伪”但是有些文章说“达摩传罗汉十八手,乃清季洪门附会所致”这是洪门的东西。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不久,唐豪先生继续写出了《旧体育史上附会的达摩》一文。应该说,唐豪先生所进行的探究是值得令人所钦佩的。
时下不少有关的武术论著,把唐代的一本《朝野佥载》以及《太平广记》中间记述的北齐稠禅师的一句话,作为少林武术南北朝说的一个理论依据。这句话是什么呢?这句话在史书上是这么记载的“其拳捷骁武劲”,从而推导少林武功就发端于少林寺的建寺之初。
为了对于稠禅师“其拳捷骁武劲”有个全面的了解,我们不妨对这个故事的大概(内容)有一个基本了解。稠禅师本来是邺人。邺在什么地方呢?就是今天的(河南)安阳一带。他从小就出家了,他出家的寺院当时有很多和他年龄差不多的和尚。这些和尚每每有空的时候,他们相互间就角力“腾逐为戏”。
大家知道角力是什么呢?角力在中国古代就是指一种两两相当的角力。角,技艺的人体活动方式,后来被称为角抵。到了近代又被为相扑。它的内容非常丰富,角力不仅仅是摔跤,它其中包括了摔,包括了打等等。由于当时的稠禅师他年龄小,人又可能长的非常瘦弱,经常受到欺负。
因此稠禅师非常羞愧,有一天,他来到大殿中间,把窗户关上,把门关上,抱着金刚的脚就发誓,“我身体瘦小体力也弱,经常受到那帮人的欺负,我非常羞愧,这样的话,不如让我死了。金刚呀,您是以力而闻(名)您应该保佑我。我这么办,我现在抱您的脚七天,您如果不给我力量,我就死于此地,我不回去了。”
说完这个话后,就从内心默默祈祷。等了一天没什么动静,两天没什么动静,但是稠禅师丝毫不懈怠,一直等到第六天,天蒙蒙亮的时候,据说金刚现身了。金刚手里拿着个大碗,碗里放着满满一碗的瘦肉,他就对稠禅师说:“你是不是希望得到很强大的力量啊?”他说:“是的,我非常想。”
金刚又问稠禅师:“你能够吃肉吗?”“吃肉不行”金刚问他:“为什么不行啊?”稠禅师说:“出家人不能够吃肉的。”金刚不管这个,拿着大碗,然后拿着个小刀,把肉切开以后,就非得让稠禅师吃。稠禅师因为金刚人又大,形象又很恐怖,很害怕不敢不吃。慢慢的就把这碗肉吃完了。
吃完了以后,金刚就对他说:“现在你已经有很大的力量了,希望你能够维护佛教,扶持佛教。”说完金刚就没有了。等天大亮以后,稠禅师就回到他原来住的地方,很多和他一起打打闹闹的人就问:“你这两天到什么地方去了?”稠禅师没有回答。不久他们就到大堂里去吃饭,吃完饭以后,那些小和尚又像往常一样想欺负戏弄稠禅师。
稠禅师说:“我现在有很大的力量,恐怕你们挡不住,别跟我闹。”同辈的人就跟他玩,发现他的筋骨,他的力量确实非同一般,就非常惊异。稠禅师看到大家都很惊异,他说:“这么办吧,我给大家演示一下”史书上是这么描述他的这种神奇功能的“稠禅师横蹋壁行”什么叫横蹋壁行呢?就是说,墙壁他可以横着这么走,走多少呢?走数百步。
由西到东走数百步,然后又往上跳,手可以抓到大梁,可以跳好几次,然后还可以举起很重很重的东西。其中提到“其拳捷骁武劲”,就是说他的出拳非常之快,非常之有劲力。看着稠禅师这种神奇的武功,当年欺负他的一些人就很害怕,不敢仰视他。应该说,稠禅师的武功从这些材料来看,达到了一种非常神奇的境界,那么这一段记载,不乏一些神秘的色彩,但是在这里我们需要指出的是,这个寺院并非是少林寺,因为据史料记载,从小落发当和尚出家的稠禅师,他是三十三岁以后由少林初祖跋陀令他的弟子把他引渡入少林寺的。那么,稠禅师幼年出家不是少林寺,而在邺下,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安阳一带。
那么在少林武术起源问题上,第二个观点就是隋唐说。一般人士认为少林武术源自隋唐之际,那么为什么说少林武术的源头源自隋唐呢?从史料上看,有人提出这么两个问题,第一,隋朝末年的时候,有农民起义军攻打少林,少林僧就抗拒农民军起义,从而推导出,当时的少林僧徒已经有了习武,这是第一个理由。
第二个理由是什么呢?就是唐代初期的时候,以昙宗、志操等少林寺僧帮助李世民抗击了王世充,并且了活捉了王世充的侄子王仁则,为新建的唐王朝建立了战功,因此得到李世民的褒奖。隋朝末年抗击农民军起义以及唐初帮助李世民这两个(原因),就成为少林武术隋唐说的最主要观点。对此,我们不妨稍加展开。
首先,隋末少林寺僧抗击农民军,我个人认为根本不能作为演绎少林僧徒已经开展习武活动的一个证据,为什么呢?
因为大家都知道,一般说抗拒外来势力对自身生活环境以及人身安全的侵犯,它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种本能反应。人有本能反应来抵御外来对自己的财产能及包括对人身的侵害。很难讲这种东西一定是习了武才会去反抗。
既然是本能,它就不一定是习了武才会去反抗。我们可以看出在这个问题上,说抗击农民军是习武的证据是缺乏说服力的,那么至于在唐初的时候,少林寺僧帮助李唐王抗击王世充活捉了王世充的侄子王仁则能否开成是少林武术的开始呢?那么我们就从史料来看,隋唐之际,有关少林寺的各类记载不少,但是到目前为止我们尚未发现一条,少林僧徒的习武资料,我们到现在没有发现一条。
另外在逻辑上我们也不能够由于古代某某一个群体,某某一个个人他参加了一次军事活动,就可以得出这一个群体,这一个人是去习武的。当时少林僧人是否习了武才去参加军事活动,我们到现在没有发现材料,那么有的人可能会说,在唐代不是就有棍僧、武僧这个说法吗?
我这里指出所谓唐代棍僧、武僧、僧兵等等名词是到了明代以后才出现的词汇,是明人套用了当时的词汇把明朝的词汇套用到了唐代上。我们在唐代的史料中间至今没发现过这样的文字记载。
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为什么能够(让)人们在这个问题上产生误解呢?为什么会把唐代这种帮助李唐王参加的一次军事活动看成是少林寺的习武开始呢?
我本人认为可能有下列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 明中期之前的各种文献中间,我们没有看到少林僧人帮助李唐王这个事情的评述。但是,随着明中期以后,少林武术的武名慢慢响起的时候,不少文人在追溯少林武术武源的时候,他们就往往把唐代昙宗、智超等人帮助李唐的这个事情视为少林武术之始。
比如,万历年间的一个进士叫王士性,在他的《嵩游记》中就这么写道:“寺八百余僧,自唐太宗退王世充赐昙宗官,僧各习武艺俱绝。”这句话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帮助唐太宗打退王世充以后僧人们开始练习武艺,就练得非常好了。同时,同样为万历进士的傅梅在他的《过少林寺》一诗中间也留下了“僧自隋唐好武功”的这个诗句。
从这个材料可以看出,很多人就把少林寺在明代的武名响起以后,把这一种声誉就套用到了唐代少林寺之上。
第二 当时少林僧徒帮助李唐抗击王世充以后,朝廷对它进行封赏。但是少林僧徒就谢却了朝廷的封赏,他们说“止愿出家行道,不取官位。”那么这一种做法和清代天地会会簿中间描写的南少林征西鲁故事的情节基本相同。
大家知道,以习武活动为特征的清代天地会在他的内部的传会材料中间有一个征西鲁的故事。这个征西鲁的故事长期以来在社会上有着深厚的文化影响,尽管,征西鲁不是一个历史事实,但是它冠以少林之名,而且,征西鲁的故事也是说,少林僧人帮助朝廷打败外国侵略以后,谢却了朝廷的封赏,回到少林寺继续当他们的和尚。
这一个情景和唐代的(少林寺僧人)帮助李唐王就非常接近。那么,这样的嫁接形成了两个结果,第一 这个结果为清代天地会的少林寺僧征西鲁获得了历史依据。第二 同时也给唐代少林僧徒帮助李唐王赋予了武术文化的历史语境。本来不一定是练了武的,但是,由于天地会的征西鲁是具有很明显的武术文化语境的。
那么这样的对接以后,就使得唐代少林僧人帮助李唐王获得了武术文化的语境,这是第二个原因。第三个原因就是一些社会人士的鱼鲁之讹。据明人的资料记载,少林武术史上紧那罗王持棍惊退农民起义军和传授棍法,这个时候是在元末明初,是在元末的时候,红巾军攻打少林的时候。但是,这个事情到了后来,就被某些人整整提前了七百多年,附会到了隋末。
比如说,像梁启超他在给当时一个军阀叫马良。马良编了一套书叫《中华新武术》,梁启超在给马良写的《中华新武术》的序言中间,就这么说。把元末的农民起义军攻打少林提前到了隋末。
这一个说法出现以后,武术界的一些人不断唱和、不断推衍。所谓的唐太宗用僧众(用)棍破王世充,说少林寺棍开始于隋唐史册斑斑可考等等。那么,中国著名史学家顾颉刚先生曾经提出过这么一个观点,这个观点就是著名的累层的造成古史说,就是说一个完整的故事,开始的时候是比较粗糙的,但是越到后来越详细,这就是累层的造成古史说。
那么,我们看一下少林武术,所谓的少林武术从隋唐开始,它的故事到以后不断的演绎,不断的丰富、完善,我认为可能也是由于上面三个原因作用被累层的、造成的。
少林武术的由来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