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道德教育思想述评的论文

发布时间:2017-06-16 23:11

孟子的德育思想建立在对人性的研究基础之上,孟子的道德教育学说与其德治思想密切相联。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孟子道德教育思想述评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孟子道德教育思想述评的论文篇一

《浅析孟子的道德教育观》

摘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道德教育思想对于中华民族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孟子的德育思想建立在对人性的研究基础之上。孟子的道德教育学说与其德治思想密切相联。从社会层面来说,要让人的善良本性健康成长,就应广开教育,净化社会风气,让老百姓自觉遵守道德规范。重视道德的培养和道德意志的锻炼,是孟子德育思想的鲜明特点。

关键词:孟子;性善论;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B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1)07-0000-01

一、孟子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邹(今山东邹城市)人。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孟子继承并发挥了孔子的学说和思想,在中国古代成为仅次于孔子的最有影响的儒家宗师,从而获得了“亚圣”的称号。从北宋开始,《孟子》一书取得儒家经典的地位。南宋时朱熹将《孟子》和《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自宋到明、清,“四书”成为士子必读之书。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二、孟子的主要教育思想

1.教育的理论基础――性善论

性善论说明了人性是人类所独有的,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人之需要社会伦理与政治,这是为人的内在本质所决定了的。学习的可能不在于其他,而首先在于人之为人。孟子所谓人性之善,并不是说每个人先天就具有道德观念,而是说,由于人之“心”受到同类意识的支配,因而人性中存在着一种“可以为善”的能力,这种能力被孟子称为“才”。

2.教育作用和目的

教育是扩充“善性”的过程,教育的全部作用在于经过扩充人固有的善性,进而达到国家的治理。明确指出教育的目的――“明人伦”,说明了教育就是通过实现“明人伦”来为政治服务的。要使教育者都了解和遵守封建社会里尊卑、贵贱、男女、长幼、朋友相互关系中的必要道德准则,然后人人能相亲相爱,不再有“犯上作乱”的行为,借以巩固封建统治政权。

3.教育方法和教学思想

因材施教;以身作则;培养与锻炼;教育法则――“中道而立,能者从之”,但学者必须自动钻研,才会学有所得。坚持标准,启发思维。

4.社会环境的作用和理想人格

孟子把环境对人性有影响的思想运用到教育上,认为环境对教与学两方面都有重要影响,并且肯定逆环境对人的成长有重大作用。

三、性善论

重视道德的培养和道德意志的锻炼,是孟子德育思想的鲜明特点。其中包括五方面的重要内容:

1.是尚志养气。尚志,就是使自己的动机和行为都必须遵循“仁义”的准则而不超越于“仁义”。孟子认为,要成就道德,必须“先立其大”,即以“仁义”为本,居仁由义。只有具备高尚的情操,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和目标,经由“居仁由义”的途径,才能成为大丈夫。与“尚志”相联系,围绕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孟子提出要善“养浩然之气”。

2.是存心养性。个体如何加强道德修养,才能保存并发展本心和善性,成为一个真正品质高尚的人呢?孟子认为,关键在于“养性”,即“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孟子很注意一个人的“养性”即主观修养,其最高境界在于一身充满“浩然之气”。他主张在义和利之间,要取义舍利,尽力做到“寡欲”,克制自己的欲念,追求真理。他认为一个人要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和“辞让之心”,从而做到行事仁义,待人以礼。

3.是反求诸己。孟子提倡人要多下自我内心反省的功夫。“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反求诸己就是自我反思,自己内省、自我审察,以求得“良心本心”。孟子认为,为了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应该多从他人的言行来比照自己,严于律己,多做反省,以不断完善自身的德性。对于治理国家的施政者来说,也要勤于反省自己,惟有正己才能正人。

4.是改过迁善。成就道德的实质在于无愧于心:“仰不愧于天,俯不祚于人。”道德教育实质上是帮助人们改正自己的缺点,积极促进自身不断完善的过程。孟子认为,一个人要改过迁善,必须要“知耻”。知道羞耻,才能重新恢复善良的本性,即所谓“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在孟子看来,“知耻”,既是一个人具有道德责任的体现,也是具有道德评价能力的表现。

5.是加强意志锻炼。孟子宣扬先验的道德意识“良知”、“良能”,但他也注意到环境对人性的培养和发展的重要作用。他说:“居移体,养移体,大哉居乎!”孟子认为,一个人要成就大器,必须经过严格的锻炼,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坚强的意志。

四、孟子的德育思想极其影响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道德教育思想对于中华民族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孟子的道德教育学说与其德治思想密切相联。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王道”和实行“仁政”,并把道德教育作为争取民心的重要措施,把“尊贤使能”作为施行仁政的重要保证。孟子认为人君治民,重点不外乎两端,一为民生,二为教育。而设教兴学是化民成俗、巩固国家的百年大计,必须以养民为先,养之而后教之。孟子认为,德育是实现理想的道德社会的根本途径,只有重视道德教育,才能“务其本而不求其末,尚其实而不务其华。”使人顺服的有效工具不在力而在高尚道德:“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这样,孟子便由个体自身的道德修养进而推己及人,由个体扩充到国家,由德育最终实行德治。

在孟子看来,道德教育对个人而言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是使人能够保存天赋的善性。他说:“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即有德行的人或君子与常人不同之处就在于保持了先天所具有的天真淳朴之心和仁义礼智等善性。二是能使失掉的善性得到复归。“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三是能够扩充或发展先天具有的善端。四是可以帮助人们知性知天。从对个人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观点出发,孟子提出了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从个人层面来说,就是要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求放心”、“存其心,养其性,修身立命”,培养“浩然之气”。在这方面,施政者要首先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并以此影响天下。从社会层面来说,要让人的善良本性健康成长,就应广开教育,净化社会风气,让老百姓自觉遵守道德规范。

孟子的德育学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以性善论为其核心,已不可否认地成为儒家的正统思想,而以此为基础的孟子道德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大力提倡的道德教育,对道德教育基本构成中的施教者、受教者及教育环境而言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启示。

注明“本项目得到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资助”

参考文献:

[1]王兴业.孟子研究论文集[C].山东大学出版社.1984

[2]董红利.孟子研究[M].江苏古籍出版社,1977.

[3]韦政通.中国思想史[M].齐鲁书社,2006.

[4]杨伯俊.孟子译注[M].中华书局,1960.

[5]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华东师大出版社,2006.

[6]游国恩.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7]戴震.孟子字义疏证[M].中华书局,1961.39.

[8]朱熹.四书集注[M].岳麓书社,1985.

[9]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M].东方出版社,1996.

[10]孟子研究论文集[M].山东大学出版社,1984.

[11]罗根泽.孟荀论性新释•诸子考索[M].人民出版社,1985.

[12]沈善洪,王凤贤.中国伦理学说史[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

[13]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4]王兴业编.孟子研究论文集[M].山东大学出版社,1984.

[15]杨泽波.孟子性善论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5.

孟子道德教育思想述评的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