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英文翻译
把汉语译成英语或把英语译成汉语是一种语言活动,它既涉及汉英两种语言本身的知识,也涉及多方面的文化背景知识。下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英文翻译毕业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英文翻译毕业论文篇1
英文翻译本质浅析
【摘 要】尽管翻译是人类最早从事的智力活动之一,但是对“翻译到底是什么”这个本质的问题人们至今也没达成共识。实际上,译学上的许多重大问题,如翻译的标准问题、直译或意译的问题、翻译是科学还是艺术的问题,最终都可以归结为对翻译本质认识的不同。笔者在拜读过一篇篇高论后,认识到对翻译本质的讨论集中起来涉及两点,一是翻译是一种怎样的活动,二是翻译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活动;前者讨论翻译的定义,后者涉及翻译的概念、分类和性质。
【关键词】英文 翻译 定义 性质
一、翻译的定义
许多人曾为翻译下过定义。卡特福德给翻译下的定义是:the replacement of textual material in one language (SL)by equivalent textual material in another language (TL)。(Catford,1965)即“一种语言(译出语)的话语材料被另一种语言(译入语)中的对等的话语材料替代”。在这里,翻译似乎主要是两种存在状态,一种是源语,一种是译语,既不讲翻译主体,也没有提到翻译过程,很难说它说中了翻译活动的实质。费道罗夫认为“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手段忠实、全面地表达另一种语言表达的东西。”可以看出上面定义中的等值论观点来自费道罗夫的“忠实”、“全面”。在揭示翻译活动的本质方面,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就是没能明示翻译与其实活动的根本区别。其实,摘译、编译等活动都是翻译,因为上述活动都主要表现为语言间的意义转换。
在对翻译本质的认识上,威尔斯比以上二位又进了一步:“翻译是将源语话语变为尽可能等值的译语话语的过程”。(蔡毅,1995)这里没有硬性规定,只是说“尽可能等值”。过程与结果完全不同,它们的区分很重要。Widdowson曾说过:“结果”与“过程”之分非常重要。(吴义诚,1997)R. T. Bell 在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一书中,详细论述了translation的三个含义:translating,指翻译的过程;a translation,指翻译过程的产物;translation,是一抽象概念,既包括过程也包括产物。(王克非,1997a)在汉语中,翻译一词的含义除了以上三个外,还增加了“译员”一项,如:他是一个翻译。既然翻译一词有多种含义,我们在讨论翻译的本质时应该首先限定其所指为何。只有经过这样限定之后,我们对翻译本质的争论才有意义。
在国内,许多学者也对翻译下了定义。张培基等编写的《英汉翻译教程》给翻译下的定义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备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张培基等,1997)可以看出,这一定义是把翻译看作行为的。翻译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活动,它与其他语言活动的行为如文学创作等有所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该事物的本质。这一定义的缺点在于它同外国一些定义一样,加了一些不能客观全面地反映翻译活动的限定词,如“准确”、“完整”,从而缺乏概括性。Gideon Toury曾说过:“The basic thing one must be ready to accept is that bad translations are first and foremost translations, not something completely different.”(杨大亮,张志强,2001)不准确、不完整的翻译始终还是翻译,不是其他不同的活动。正如王克非等指出的那样,应当把翻译的定义与翻译的标准区别开来。很多人因此给翻译重新下了定义。蔡毅(1995):“将一种语言传达的信息用另外一种语言传达出来”。 王克非(1997a):“翻译是将一种种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意思用另外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文化活动”。
王克非(1997b):“翻译是译者将一种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意思用另外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文化活动”。与第一个定义相比,第二个定义多了“译者”二字,这可谓一很大进步。第二条定义突出了“译者”和“文化”。我们过去翻译,往往更多地注意译出语、译入语,对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特殊意义注意不够。在从译出语(及其文化)到译入语(及其文化)的翻译活动中,译者处于居中的位置,他的素质、动机、所处社会文化环境、翻译观、文化观、甚至年龄、性格等,都可能影响到他的翻译。
二、翻译的性质
说翻译是艺术,不如说翻译是一种艺术性活动。(王克非,1997b)这里的“艺术”不同于文学、音乐、戏剧、绘画等艺术,它是操作性的,是一种高超的技能,是一种能运用自如的技术。因此翻译艺术是译者综合运用评议等各方面知识和技巧进行又语转换的艺术。翻译的原理并不复杂,就是理解原文,并用译文表达出来,但实际操作却是困难重重。因为各种语言、文化都是长期的历史发展的产物,它们在形式、结构、意义上有着或大或小的差异,企图将原作所包含的思想、感情、甚至形式特点、联想意义都忠实或等值地在译作中体现出来,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尤其是不可能找出几条规律,应用几个模式就达到满意的翻译。翻译首先是一个需要艺术的天地,需要艰苦学习,获得对相关语言及文化知识的充分掌握,需要长期实践,修炼出灵活的富有创造性的双语转换技巧、艺术。
杨武能曾说:“文学翻译已公认为一门艺术,一种必须通过人的心智活动才能完成的艺术再创造。”(王克非,1997b)这突出了翻译艺术的创造性,因为在翻译中要想兼顾原作的形式和内容,需要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艺术性地组合成新的形式内容统一体,尽管这种艺术创造性是在两种语言间的有限空间里的“戴着镣铐的舞蹈”。方平(1992)说:“(翻译家)在文学翻译的忠实性和文学翻译的艺术性中间不断地作出自己的选择。”这表明翻译艺术中的灵活、选择性,不仅是在众多选择中取最适合者,而且是在不同上下文里对同样的词、句做不同的灵活处理。
认为翻译是一种科学的观点,是受到现代语言学发展的影响而提出的。语言学的进步,使人们对语言的结构、功能、性质以及与思维关系了解得更为精细,而翻译主要是语际之间的语言转换活动,所以人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对语言的深入分析,对语言活动规律的进一步认识,翻译的秘密、规律也将被揭示出来。许多学者,如费道罗夫、奈达、纽马克、威尔斯等,他们或是认为翻译是一种科学,或是持翻译既是艺术又是科学的调和的观点。
在中国,早在五十年代初期,董秋斯在《论翻译理论的建设》文中论述了“翻译是一种科学”的思想:“……翻译是一种科学。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是说,从这一种文字译成另一种文字,在工作过程中,有一定的客观规律可以遵循……”但是对翻译的科学性仍有争论。王克非等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必须严格区分翻译与翻译研究。翻译本身不成为科学,也不是身兼科学和艺术二任的事物。
三、结语
翻译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涉及主体和客体两个方面。对于翻译的定义,我们更趋向于赞同方梦之给我们的定义 “翻译是按社会认知需要,在具有不同规则的符号系统之间所作的信息传递过程”。这一定义的好处在于它高度的概括力:既包括了语际翻译,也包括了符际翻译;它将翻译视为一种“过程”;也涉及了翻译的主体。这一定义较多地揭示了翻译的本质。我们不宜简单地称翻译是艺术,更不能说翻译是科学。翻译是一项具有艺术性和科学性的实践活动。艺术和艺术性,科学和科学性不能混为一谈。
英文翻译毕业论文篇2
浅谈英文翻译中的文化对等
摘要:语言与文化的高度相关性决定了文化对等在翻译中的重要性。不同的文化在各自的语言中相对独立的,清晰的显现着,这使得译文很难再现 源文与源语文化的特定关系,这便涉及到翻译中的文化因素。传统观念认为,翻译的重点在于两种语言间的转换,而忽视了翻译中文化的重要性。事实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并非语言,而是文化。本文以文化对等为切入点,对英文翻译中所涉及到的思维模式中的文化对等,语言结构中的文化对等以及习语中的文化对等加以简单分析,以提醒译员在翻译过程中,注意中英文意义上对等的同时,为了防止文化信息的缺失,还应该对所翻译内容中的文化信息进行保留,以保证真实准确的传达信息,并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
关键词:翻译;文化对等;文化传播
引言
人类学家Tylor说过,“文化,或文明是一种包括了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能习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杂的整体”(E.B. Tylor, 1871)。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不同决定了不同民族间独特的文化或者文明,而语言是文化的反映,文化也是语言的反映,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应当意识到不同的文化对语言习惯,修辞方法的影响,努力达到翻译上的文化对等。
一、思维模式中的文化对等
英语是世界上运用最为广泛的语言,也是国际间最重要的交流工具。英语翻译过程中,文化的不同经常会给译员带来一些难题。圣地亚哥州立大学名誉教授萨莫瓦尔(Larry A. Samovar)曾引用过一个很有趣的例子:由于积雪,一根树枝被压断了。看到这种情况,美国人会认为是由于“树枝太软”而折断;而亚洲人也许会认为是因为“树枝太硬”而折断。西方人认为树枝之所以被积雪压断是因为缺乏刚性,东方人则认为树枝被积雪压断是因为缺乏韧性。这个例子很生动的阐述了文化、思维的不同会对同一事物的理解产生巨大的影响。另外一个例子:“His little note to me was full of uplifting phrases, and it sent me to my typewriter to compose a few overdue letters of my own.”我们可以翻译为“这张小小的便条上满是鼓舞人心的话语,使我情不自禁地坐到打字机前来完成几封我早就该写的信。” 句子中“it sent me to my typewriter……”是典型的英文思维表达方式,侧重点在于外在,在于具体事物上。而汉语言文化则较注重内在,为获取文化上的对等和言语上的习惯,在英译汉过程中用上“情不自禁地”一词,恰如其分。
二、语言结构中的文化对等
有人说汉语的句子结构就像一根竹子,竹节便是句中的时间及逻辑关系;而英语的句子结构就想一串葡萄,句子中的介词,状语便是枝蔓。先看一个简单的例子:“She would made great progress if she had studied harder.”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英文原句中的逻辑关系,”if…”句的位置放在主句前或者后都不会对理解造成很大影响,而且都符合英文的语言习惯;如果按照英文原句的结构和顺序来把它翻译作中文,是完全不符合中文的语言习惯和逻辑思维的。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翻译:“如果她更加努力点,就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再来看一个例子:“I wondered how she would feel if she learned that the Negro before whom she had behaved in such an unladylike manner was in fact a white man.”可以翻译作“我在想,在一个黑人面前表现的如此有失女士风度,如若知道这个黑人其实是白人时,不知道她会作何感想。”先来理顺英文原句的内部关系: “I wondered (1) how she would feel (2) if she learned that the Negro (3) before whom she had behaved in such an unladylike manner (4) was in fact a white man.(3)”我在想 (1)不知她会作何感想(2)如若知道这个黑人其实是白人时(3)在一个黑人面前表现的如此有失女士风度(4)然后我们再来对比译文中的逻辑关系:“我在想 (1),在一个黑人面前表现的如此有失女士风度(4),如若知道这个黑人其实是白人时(3),不知道她会作何感想 (2)。”这就不难看出,英文是靠本身的连接词,如“how”、“that”、“if”、“whom”,以及一些介词,如“before”、“in”等,把整个句子展开,句子结构确如一棵大树,枝干茂密;而译文中,句子结构的展开,就是靠逻辑的手段完成的,形如竹竿,节点清晰。
三、习语中的文化对等
由于习语是最重要的修辞手法,同时也是各种修辞手法的集中体现,在习语的实际翻译过程中,想做到完全的对等是困难的,如果一味的追求对等,那么就会失去文化的传播的作用。因此,在翻译时具体问题应具体分析。
1.意译优先
对于一些没有特定文化意义的习语,翻译时可以侧重文化对等,也就是意义优先,这样不仅可以让读者在文化层面上有更深刻的理解,而且会使译文更加自然。因此,在翻译此类习语过程中不能受限于原文的语言结构,把它翻译成与之对应的另外一种语言的习语即可。例如:“to spring up like mushrooms”, 可以翻译成“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出来”,虽然文化意象换了,但是所传递的信息是没有变化的,如果硬要追求对等,译为“像蘑菇一样冒出来”,显然“雨后春笋”比起“蘑菇”来更为形象,更能让读者了解原文所想表达的意思。又如:把“have an old head on young shoulders”翻译成“少年老成”,就显得非常的形象,而且意思的把握的很准确,并能达到美学上的要求,如果直译为“年轻却有头脑”,意思正确,但会让读者感觉很生硬,很不自然。再如:“a flash in a pan”译成“昙花一现”,感觉就非常生动,确切。这样的例子有很多: Have too much on one’s plate. 贪多嚼不烂
To go with the stream. 随波逐流
Like a rat in a hold. 瓮中之鳖
Walls have ears. 隔墙有耳
You can’t make a crib walk straight. 狗改不了吃屎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
肉中刺,眼中 A thorn in the flesh.
浑水摸鱼 Fish in troubled water.
爱屋及乌 Love me, love my dog.
2.字面直译
还有一类习语,我们在翻译时,只需将源语言的字面意思翻译成另外一种语言,而不需做过多解释,这样的翻译从某种意义上保存了源语言的修辞与结构,例如:
Golden Age. 黄金时代
He who laughs last laughs best. 谁笑到最后,谁笑的最好。
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 失败是成功之母。
Sing different songs on different mountains.
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Add fuel to flame. 火上浇油
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 血浓于水
结束语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越来越密切,文化交往也在不断加深。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思维模式等一定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这个时候跨文化翻译就更加突然出它的重要性。但是由于语言、文化、知识和历史背景的不同,往往在看待同一事物上却有着极大的不同。因此,在翻译实践过程中,为了达到艺术上的对等,译者应该去研究源语和目的语的深层含义,保持作者原有思想感情和意境等风格,不必拘泥于原文的表层结构,最终达到一种译文与原文艺术效果几乎对等的理想状态。
参考文献
[1] 陈安定. 英汉比较与翻译(增订版) [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2] 理查德. 美国英语习语与动词短语大辞典[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 萨莫瓦尔. 跨文化交流(第六版)[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毕业论文英文翻译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