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武汉新港物流管理实训基地建设研究
摘要:武汉新港物流管理专业是湖北省第一批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本文探讨利用校内实习实训基地的前提下,加强与武汉新港一线企业的联系,和企业合作建设实习实训基地,由企业协助完成实践教学甚至直接负责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武汉新港 实习实训基地 建设
武汉新港物流管理专业是湖北省第一批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建设好武汉新港物流管理专业实习实训基地,是实现培养计划目标的关键环节。
依托武汉新港一线企业
1、依托行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主要通过专业教师联系,校企双方达成一致后签订协议。所联系企业应考虑实训方便并具有实力和特色,在联系、实训、交往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与企业建立感情,并逐步开展各项合作,最后挂牌成为校外实训基地。
在加大校内实训环境和条件的基础上,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是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由于实训基地是企业与学校联合建立,学校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实践资源,同时将校内教学成果让学生带到企业去检验,更有利于进一步改进教学效果,做到与社会和企业的接轨。
校外实训基地无偿或优惠提供实训设备及实训材料,有效解决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所需经费不足的矛盾;无偿提供实训场所,提供兼职教师共同参与、联合指导学生的理论、技能学习,缓解了校内实训教学按排上的压力,实现了实训条件的社会沟通。
2、合作办学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是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另一重要途径。可采用校校合作,一方面增加了技校的生源,使优质资源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益;另一方面解决了学院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上的诸多问题。虽然实训基地不为学院所有,却能充分利用,因而实现了“双羸”的局面。
武汉新港物流管理专业针对性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管理必须要依托企业,创造良好的实践教学条件,才能达到预期的实践效果。以企业作为实训基地,由企业协助完成实践教学甚至直接负责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这样,学生在企业实际操作中便可掌握职业岗位所需技能和工作经验,完成由学校到生产岗位的过渡。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努力营造真实职业环境
目前,多数高职学院是由办学条件较好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升格而来,其教学实训条件一般都能与专业建设相匹配,并形成了规模。充分利用这些实训资源及与之广泛联系的社会协作实训单位的资源,用较少投入,通过精心构想、设计、组织、实施便可见成效,是高职实训基地建设一条重要途径。
高职院校应将原有的实验室重新构建,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工艺性、设计性、综合性实训。
高职院校应购置一些基本元器件、设备和必要的工具、仪表,仿照生产环境和维修现场,在反复测试、剖析、装拆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创新型实训项目,强化了技能训练,有利于学生手、脑并用,均衡发展。
加大投资力度,建立校内实训中心
1、高起点、高标准,建设现代实训基地
应走访学校、科研单位,深入工厂和各级各类职业培训机构,确立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下得到职业技能和综合素养的训练,提高实训项目高技术含量并体现新技术、新工艺,使之成为教学、科研、生产、培训相结合的多功能实训基地。在实训过程中,创建和模拟企业经营环境,规范课程实验教学和实训教学,使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使学生掌握规范的操作技能,为下企业实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2、精、大、贵设备与基本技能训练常规设备两手抓
高职院校学生来源不同,来自普高的学生没有受过常规设备的基本技能训练,来自职高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其基本技能基础仍然较差。为此,高职院校应重点购置一些技术含量高的高、精、尖设备,精心构想、优化设计,将原有普通机床等重新安排、布置,避免实验室式的操作,实现少批量、多组合的实训,让学生使用的装备、工具及环境尽可能贴近职业事实。
3、多途径、多渠道筹集资金,扩充基地规模、设施
校内实践基地建设资金投入量大,而高职院校财力有限,等、靠政府投资是远远不够的。为此,高职院校应千方百计筹集资金:首先是争取企业与各界的捐赠与支持;其次是自筹资金。在学生的学费中每年抽出一定费用作实训教学经费;再次是自己动手制作。自制仪器设备既节省了大量费用,又满足了高职实践教学需要,使教学、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了以教学促科研、锻炼师资队伍的良性循环。
浅谈武汉新港物流管理实训基地建设研究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