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2017-06-15 15:09

宁波地处我国海岸线中段,长江三角洲南翼。东有舟山群岛为天然屏障,北濒杭州湾,西接绍兴市的嵊州、新昌、上虞,南临三门湾,并与台州的三门、天台相连。小编为你整理了宁波政府工作报告,希望可以帮到您。

宁波政府工作报告篇1

一年来,面对国内外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频繁的自然灾害特别是洪涝灾害的严重影响,市政府在中共宁波市委的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实施“六个加快”战略,按照“稳中求进、进中求好”的工作总基调,全力以赴稳增长、促转型、惠民生,千方百计扩总量、促增量、提质量,与全市人民一道,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各项工作取得了扎实成效,较好地完成了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初步测算,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100亿元,增长8%以上;完成地方财政收入792.4亿元,增长9.2%;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17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500元,分别增长10%以上和11%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2.2%。民生实事全面完成。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紧紧围绕扩规模、优结构、提效益,狠抓有效投资。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423亿元、增长18%,其中工业投资增长30.3%、民间投资比重超过50%;引进十亿元以上投资项目31个,其中百亿元项目3个。钓鱼台·美高梅“中国假期”、华强·中华复兴文化园等项目签约,华侨城文化旅游等103个重点工程项目开工建设,海越新材料、中烟宁波易地技改等项目进展顺利,上海大众汽车一期、南车超级电容器等项目建成投产。针对消费市场的新形势新业态,综合施策,完善城乡现代商业服务体系,发展电子商务,推进市镇商贸中心、商业特色街和商业示范社区建设,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30亿元、增长13%。面对严峻的外贸环境,做好产品和市场的优化提升文章,开展市场采购监管模式和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实施“外贸实力效益工程”和“外贸育苗工程”,加快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建设,外贸自营进出口总额突破1000亿美元,出口预计增长6%以上。

(二)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强化创新驱动发展,启动新材料科技城和国家高新区“一区多园”建设,实施“科技领航计划”、“智团创业计划”,宁波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获批,复旦大学宁波研究院、海洋电子研究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宁波信息技术研究院启动建设,石墨烯产业化应用开发、碳纤维规模化生产等项目落地转化,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10%,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2.2%。推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3315计划”和“百校千企”人才合作培养,出台新材料科技城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政策,“千人计划”余姚产业园和宁波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成为省级产业园,新增人才18万人。着力建设工业强市,实施“四换三名三创”工程,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开展自动化(智能化)成套装备改造试点,推动“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分别达到25.5%和30%,新产品产值率达到22%,关停落后产能企业199家。扎实推进质量强市建设,成为首批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加快建筑业转型发展,建筑业总产值突破3000亿元。

现代物流、文化创意、金融、旅游等产业加快发展,宁波广告产业园区成为国家广告产业试点园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10.9%和11.5%,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43.5%。新增标准化粮食生产功能区10万亩、现代农业园区60个,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35万亩,家庭农场成为全国五大发展“范本”之一。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智慧物流、智慧健康、智慧社会管理试点成效明显。浙江海洋经济发展核心示范区建设稳步推进,海洋经济科技支撑体系基本形成,海洋新兴产业加速发展,海洋资源产权交易改革积极推进。港口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分别增长9.5%和7%。

(三)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启动城市总体规划修改和报批工作,着力以规划引领城乡统筹发展、区域布局优化、发展空间拓展和城市功能提升。深入实施现代都市“50100工程”,东部新城、南部新城、镇海新城、北仑滨海新城、东钱湖旅游度假区等区块建设稳步推进。加强中心城区改造提升,开展交通拥堵、户外广告、城市主干道和背街小巷综合整治,“三江六岸”滨江休闲带工程启动段建成投用,打通“断头路”三年行动计划顺利完成。强力推进“三改一拆”,拆改面积大幅超额完成年度目标。都市圈南北两翼加快发展,余姚高铁新城、慈溪文化商务区、奉化滨海新区、浙台(象山石浦)经贸合作区建设步伐加快,宁波三门湾区域发展规划出台实施。加快幸福美丽新家园建设,“三村一线”创建、农房“两改”、“双清”等工作有效推进,新启动农村集中住房建设项目76个、省级农房改造建设示范村创建项目22个,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全面完成。加大低收入农户帮扶力度,相对欠发达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交通网络建设成效明显,杭甬客专、铁路宁波站、穿山疏港高速、大榭第二大桥建成投用,轨道交通1号线和2号线一期、南北环快速路等项目有序推进,杭州湾跨海大桥杭甬高速连接线开工建设,成为国家公交都市创建示范城市。

(四)激发改革开放活力。推进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强化产业项目用地准入管理,排污权有偿使用交易工作有序开展。大力发展“天使投资”,推动金融机构改革重组,民间融资规范化、阳光化试点稳步实施。深化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积极搭建商品交易平台。农村集体林权制度、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继续深化。推进卫星城市改革发展,中心镇的管理权限和行政执法权限进一步扩大。加强对外开放平台建设,推进重点开发区域整合提升,国际卫生港创建进展顺利,口岸功能进一步增强。宁波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投入使用,梅山保税港区汽车整车进口口岸通过验收。加强国际国内招商力量,推进招商选资,实际利用外资32.7亿美元,引进内资、浙商甬商回归投资项目实到资金超额完成年度目标。积极推动企业“走出去”开展境外收购、生产制造和贸易基地建设,新批境外企业和机构206家,境外中方投资额增长20%。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额增长47%。国内区域合作继续深化,援疆、援藏、援黔及山海协作等扎实推进。

(五)改善社会民生福祉。把生态环境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实施“三治理一提高”行动,开展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强化森林资源保护,推进“四边三化”行动和建筑渣土、建设工程扬尘整治。淘汰高污染燃料使用设施409台,关停重污染企业936家,“禁燃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和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顺利完成,宁海成为国家级生态县。开展“文明宁波”系列活动,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不断加强,建成81890志愿服务中心。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县(市)区全部成为省级文化先进县,建成示范性农村文化礼堂150家,宁波文化广场建成投用,文化精品创作、文化遗产保护取得新成果。哲学社会科学、档案史志等事业取得新进展。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开展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落实高教协同创新计划,深化招生评价制度和民办教育综合改革,构建现代服务业公共职业培训平台,职业教育“校企通”平台功能更加完善。竞技体育水平稳步提升,宁波籍运动员在第十二届全运会上取得历史最好成绩。推进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和充分就业县(市)区建设,扶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职业技能培训21.5万人次,城镇新增就业16.1万人,新增创业实体10.4万家,城镇登记失业率2.16%,创历史新低。市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启动,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扎实推进,新十大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加快建设,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查。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统筹实质性启动。本地户籍人口养老保障参保率提高到87.2%,职工医保、居民医保覆盖面均达到95%以上,新农合覆盖面达到98.3%。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待遇和职工医保、居民医保、新农合住院报销比例继续提高,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水平逐步提升,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扶助制度进一步完善。实现省级扶残助残爱心城市创建全覆盖。新开工保障性安居工程140.7万平方米、1.5万套。创新基层公共治理形式,协商民主和法制建设深入开展。深化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畅通群众利益诉求表达和回应渠道,推行多元化调解模式,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得到加强。深化“平安宁波”建设,推进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整治和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全面深化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食品药品监管力度加大。支持国防建设,国防动员、双拥工作进一步深化。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慈善、红十字、关工委等群团组织发挥作用,人口计生、老龄、民族、宗教、侨务、外事、港澳台等工作得到加强。

(六)提高政府服务效能。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面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省委“28条办法”和市委“20条措施”,认真查摆“四风”方面突出问题,深入开展“正风肃纪”专项行动,大力整治庸懒散奢等不良风气。精简会议活动和文件简报,实施市长电话“一号通”工程,推进政务公开、信息公开和新闻发布,政府透明度位居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首位。严格清理楼堂馆所和办公用房,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三公”经费大幅下降。主动向市人大报告工作,向市政协通报重大事项,认真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各方面的监督,办理代表建议560件、政协提案588件,提交地方性法规议案3件。制定修改政府规章6件,办理行政复议案件263件。加强行政规范性文件和行政机关合同管理,规范行政机关执法权限,推进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北仑区率先实施城乡一体化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推进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规范工程建设领域中介服务,统一下放行政审批事项263项,市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受理事项比例达到100%、办理事项比例达到93.7%。开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中期评估,发展战略谋划和规划编制工作得到加强。加强审计监督和行政监察,廉政风险防控机制进一步完善。

宁波政府工作报告篇2

(一)加快城市经济发展,构筑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围绕增强城市经济发展基础支撑,推进城市总体规划修改和报批,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工作,完善中心城区统筹发展机制,着手行政区划优化布局研究。大力开展“五水共治”,完善三年行动方案,推进水气共治、城乡共治。加强水利基础设施、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加快甬江流域治理,做好姚江分洪排涝工程前期工作。优化市域基础设施布局,推进供水供电、治污纳污、地下管网设施共建共享。加快甬金铁路、港口支线和宁波至奉化、至余慈城际铁路前期工作,开工建设机场三期、三门湾大桥及接线工程,继续推进南北环快速路、新江桥等项目,确保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铁路货运北站建成投用。

强化区域统筹,增强城市发展能级。提升中心城区建设国际化品位,推进重点功能区块开发,加快“两心一轴、三江六岸”城市核心景观带建设,加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背街小巷整治。注重城市精细化管理,启动园林绿化、内河水质、景观照明“三大提升工程”,推进智慧城管二期建设。深入开展交通拥堵整治,推进公交都市建设。加强余慈地区基础设施共建共享、重点产业共兴共转。加大象山港区域保护和利用,有序推进宁波三门湾区域开发建设。提升副中心城市集聚发展水平,加快卫星城市试点镇、中心镇改革发展。

培育壮大城市经济主导产业。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做好国家级现代服务业示范区、国家示范物流园区申报工作,推进服务业产业集聚示范区和产业基地建设。加快东部新城门户区、国际贸易展览中心拓展区、空港国际物流园区和宁南贸易物流区建设。扶持现代物流、商务中介、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等产业,强化旅游业特色发展,推进宁波广告产业园区建设。完善金融产业体系,做大做强地方金融法人机构,发展新型金融业态,加快国际金融服务中心二期建设。积极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启动电子商务“一城两区一中心”建设。完善总部经济政策体系,支持本土总部企业发展。强化区域间专业化分工协作,促进产业优势互补、错位发展,推进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型。

以更大力度推进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编制新型城镇化规划,稳步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社区建设,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协调配置。加强区域村庄布局规划,打造城镇都市型新村、田园宜居型靓村、生态文化型美村,建设让人们留恋不舍、记得住乡愁的幸福美丽新家园。研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探索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试点,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切实帮扶相对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

(二)拓展内外需求,开创经济稳定增长新局面

促进投资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加大城市经济、基础设施、节能环保、“三农”等领域投资。加快重大项目、重点功能区块开发的前期工作,强化要素保障,推进浙江液化天然气接收站二期、上海大众汽车整车等项目。完善民间投资政策,推动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基础产业、金融服务、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健康养老等领域。强化招商选资,实际利用外资34亿美元,引进内资570亿元,浙商甬商回归投资项目实到资金完成省定任务。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

完善促进消费政策措施,进一步扩大信息消费、养老消费、健康消费,推动智能家电、节能汽车、新型电子产品等热点商品消费,鼓励新兴消费方式发展。拓展生活服务消费,完善家政服务体系,加快餐饮住宿业转型发展。统筹商贸综合体、城市商业广场和乡镇商贸中心建设,培育夜市经济街区,加快商品交易市场提升发展,增强“菜篮子”、“米袋子”的保障能力。合理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办好食博会、宁波购物节等大型商贸展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

扶持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积极推进电子商务拓市场工程,建立网上宁波名品商城,支持宁波产品进入国内外零售企业销售和采购系统,促进市内市外市场融合互补、网上网下市场联动对接。支持企业巩固传统出口市场,鼓励企业开拓内外新兴市场。深化“外贸实力效益工程”和“外贸育苗工程”。加强国际贸易摩擦应对。外贸自营出口增长5%以上,进口增长4%。

(三)强化创新驱动,激发转型发展新动力

深入实施“科技领航计划”和科技服务专项行动,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推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2.35%。加快新材料科技城、国家高新区“一区多园”建设步伐,充分发挥“千人计划”余姚产业园、大学科技园、研发园区、和丰创意广场在创新引领、产业带动等方面的作用。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鼓励发展企业工程(技术)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企业职工创新团队,开工建设吉利—沃尔沃中国设计中心和试验中心。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积极争取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审查协作浙江(宁波)中心落地,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2600件。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培育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技术交易市场,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以国际视野引进一流的科研机构和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经营管理人才。

扎实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强“810实力工程”企业和高成长企业培育,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园,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速快于规上工业产值增速。深化“四换三名三创”工程,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积极支持企业向研发设计、品牌运营和高端制造方向发展,鼓励龙头企业创一流,扶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开展工业企业和工业园区单位资源产出绩效评价,将评价结果与要素供应、财政扶持政策挂钩。

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加快现代农业先导区建设,新开工现代农业园区40个,新增标准化粮食生产功能区10万亩。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家庭农场、股份合作和专业合作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扶持现代种业、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深化新型业态农业试点。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检测力度。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管护,提高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大力培养新型农民。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强化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规范化管理和农民负担监管。发展林下经济。

推进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工作,大力发展海洋高技术产业,培育海洋经济发展新增长极。深化“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大宗商品交易所、航运交易所建设水平,打造甬易第三方支付平台,推动东海航运保险公司筹建。加快港口综合开发和海铁联运发展,推进国际卫生港创建。港口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均增长5%。

把智慧城市建设与产业转型发展、城市功能提升紧密结合起来。完善信息基础设施,深化“三网融合”和“两岸无线城市”试点,完成光网城市三年行动计划。推进智慧健康、智慧物流、智慧交通、智慧教育等试点。开展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城市和信息惠民工程示范城市建设。加快电子政务大数据布局。推动杭州湾新区和国家高新区智慧产业基地建设,集聚一批物联网、云计算与云服务等智慧产业。

深化质量强市建设。健全宏观质量工作体系,完善政府质量绩效考核评价机制。扎实开展质量安全、质量提升、质量创新和质量惠民工程,突出抓好产品、工程、服务和环境质量建设,总体质量保持国内领先水平。

(四)推进城市国际化发展,争创开放合作新优势

全面实施城市国际化行动纲要,推动新一轮对外开放,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积极打造国际贸易中心城市,推进市场采购监管模式、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和进口贸易便利化改革试点,深化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建设,推动国际贸易转型升级。大力发展进口贸易,提高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梅山保税港区汽车整车进口口岸的建设运营水平。创新招商引资机制,推进引资、引智、引技相结合。鼓励市场化办展办会,支持行业协会举办贸易展会。积极承办中东欧国家经贸促进部长级会议及商品展,精心筹备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首次高官会议,办好浙洽会、消博会等重点展会。加强和改进口岸工作。积极培育本土跨国企业,支持企业开展跨国并购,提升境外基地的规模水平,完成境外中方投资额18亿美元,境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营业额增长12%。

构建开放平台新优势,加快宁波综合保税区“一区多片”申报,整合优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推进宁波象保合作区建设。推动大榭开发区与县(市)区产业合作,探索境内外合作开发园区新途径。促进重点开发区域错位发展,做强主导产业,大力引进技术含量高、带动能力强、产业链条长的好项目大项目。宁波杭州湾、梅山产业集聚区各引进1个以上50亿元产业大项目。

深化国际国内交流合作。办好“宁波周”活动,推进与国内外重点区域、重要城市的合作交流,全面扩大和提升甬台经贸合作交流。推动浙东经济合作区一体化发展,增进与长三角城市的合作。主动对接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加快宁波—舟山港一体化进程,推进“无水港”、港口联盟建设。加强与“宁波帮”和帮宁波人士的联络。继续推进对口援助和山海协作。

(五)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回应人民群众新期盼

建设文化强市,努力让人们置身城市之中,处处能够感受到高尚的城市文明、较高的文化品位和浓郁的文化气息。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常态化、长效化,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志愿服务活动,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完善群众评价和绩效评估机制,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社会化发展。加强文化遗产管理,推进大运河(宁波段)申遗,加快海洋渔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中国港口博物馆和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落成开放。深入实施文化发展“1235”工程,培育壮大传媒产业,支持中小文化企业发展,推进钓鱼台·美高梅“中国假期”、华强·中华复兴文化园、华侨城文化旅游等项目。进一步扩大对外文化交流。

深化教育改革发展。发展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确保60%以上幼儿入读普惠性幼儿园。统筹城乡义务教育发展,所有县(市)区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验收。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启动东部新城高中建设。实施高校重点学科和专业提升计划,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引进中英时尚学院、中德汽车学院等二级学院,启动国家级职业教育与产业协同创新试验区建设,加强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培养。加快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数字化学习平台建设,完善全民终身教育体系。重视青少年体质健康教育,推进社会实践大课堂建设。健全校园安全“三防”联防体系,推进百万学生餐饮安全工程,保障学生食品安全和上下学交通安全。

提高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深化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和充分就业县(市)区建设,完善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乡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等帮扶力度。统筹城乡一体化社保体系建设,推进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制度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衔接转换,实现城乡居民医保管理职能和经办服务的整合,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办法,本地户籍人口养老保障参保率提高到88.5%。深化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改革,健全社会救助制度,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

完善住房保障制度,进一步改善困难群众的住房条件,实现不同保障方式的合理衔接。新开工保障性安居工程209万平方米、2.7万套,完善保障性住房的周边公共配套和后续管理服务。深化“三改一拆”行动,加快城中村、老旧小区、非成套房、危房改造和农村住房集中改建。推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加快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开展按病种收费方式改革试点,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探索合理的分级诊疗模式,建立社区医生和居民契约服务关系。加快新十大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市第一医院西部院区项目,开工建设宁波杭州湾医院。加强与境内外知名医疗机构、医学院校合作,推进李惠利医院东部院区与台北医学大学合作办医,加快浙大宁波医院建设。加强公共卫生和爱国卫生工作。积极创建体育强市,启动奥体中心项目。积极稳妥实施“单独两孩”生育新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构建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促进行业协会、公益慈善等社会组织发展,推动“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工作体系与基层和谐促进网络紧密衔接。加大社会矛盾预防、排查和调处,推进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常态化。

加强基层综治组织建设,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完善新闻发布体系,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加强网络管理,规范传播秩序。进一步创新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优化流动人口结构。加强民族、宗教工作。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推进地下油气管线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强化建设施工和高危领域的安全监管。加强海洋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深化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开展食品安全责任保险试点,推进小餐饮规范整治。积极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妥善处理劳资纠纷。强化应急管理,提高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开展巨灾保险制度试点。加强国家安全工作。大力支持驻甬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建设,推进国防后备力量和人民防空建设,创新双拥工作机制,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各位代表!为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市政府今年将继续办好一批民生实事,让人民群众更好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展现“美丽宁波”新面貌

“铁腕”推进“三治理一提高”行动。尽最大努力加强雾霾治理,开展空气质量指数预报,健全大气重污染预警和响应机制。控制煤炭消费,提高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使用率,扩大“禁燃区”范围,加快淘汰黄标车。加大重污染行业治理,开展重点区域污染整治,加强建设工程、码头作业场所扬尘和餐饮油烟污染整治,坚决制止垃圾、秸秆露天焚烧行为。重视抓好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强化城区内河和农村河网水环境综合整治,推动中水利用,加强农业面源污染和近海海洋环境污染治理。强化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和废塑料加工行业整治,推进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完善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设施体系,积极开展土壤污染的治理修复。

推进生态环保设施和工程建设。全面完成电力企业脱硝工程,加快城镇污水污泥处理设施建设,推进鄞西污水处理厂一期、北区污水处理厂二期等项目,建成运行一批危险废物处置设施,加强治污减排设施运行监管。深化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建设,实施工业循环经济“611”工程、清洁生产企业示范工程,推进开发园区生态化、循环化改造,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加快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建设。深化“四边三化”、“双清”等行动,加强山区水源涵养林建设,提高平原地区绿化美化水平。

创新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开展新一轮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和生态功能区划修编,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完善生态绿地空间规划。实行差别化区域开发管理政策,完善重点生态功能乡镇绩效考核评价办法。强化能耗强度和能耗总量“双控”节能目标责任制。深入实施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全面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加大对生态功能重点保护区域的财政补贴和转移支付力度,提高生态补偿标准。加强污染联防联控管理,全面实行“河长制”。加强环境保护制度和执法力量建设,对一切环境违法行为实行“零容忍”,毫不留情坚决予以严惩。

宁波政府工作报告篇3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十分繁重,必须以改革为突破口。市政府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要求,正确把握,勇于进取,稳扎稳打,统筹推进,以更大的胆魄、更快的步伐、更实的举措,抓紧出台各项改革具体实施方案。对方向明确、政策清楚的改革,不等不看,不失时机,马上改、改到位,争取走在前列;对面上推动难度较大、上级纳入试点的改革,积极探索,敢为人先,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对需要上级决策的改革,不盲动、不抢跑,认真细致做好准备工作,适时、稳妥启动改革。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是做好改革和发展工作的切入点。市政府将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以政府职能转变和服务管理的改革创新,推动各项改革举措落到实处,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一)优化审批,简政放权。最大限度减少行政审批事项,继续取消和下放一批审批权限,优化审批环节,缩短审批时限,深入推进行政审批标准化、便利化建设,探索对负面清单外符合市场准入标准的项目实行零审批。对不符合深化改革要求的行政权力依法予以严管、暂停或取消。深化以职能转变、精简机构、精简人员为重点的政府机构改革,优化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推进政事、政社分开,放开应该由企业和社会组织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事项,推行政府购买服务。

(二)改进管理,强化服务。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的制定、实施和督查,启动“十三五”规划前期研究。强化政府目标管理,完善绩效管理考评体系。盘活财政资金存量,推进部门预算公开,加大对社会事业和民生领域的支出,增加对相对欠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加快地方金融改革,系统创建金融生态示范区,扩大非传统信贷融资,鼓励企业有效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完善建设资金和政府债务统一管理制度,合理控制政府债务。健全经营性国资监管体制,整合重组国有企业资产,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完善国企现代企业制度。坚决打破民间投资隐性壁垒,推进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完善社会征信体系,增强政策咨询服务平台功能。加大市场价格监管力度。加强基层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重大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水平。

(三)转变作风,提高效能。健全改进作风长效机制,完善调查研究和联系服务群众制度,进一步改进会风文风。完善政务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推进决策、管理、服务、结果“四公开”。推进政务热线整合,加快信访制度改革,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强化行政效能监督和问责。全面推行干部绩效对账制度,加强公务员培训、监督和管理,倡勤治懒,建设一支勤政高效的公务员队伍。

(四)依法行政,勤政廉洁。规范行政行为,严格按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职,加快法治政府建设。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主动听取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的意见建议,重视舆论监督、公众监督,让政府工作置于全方位监督之下。强化权力公开规范运行,健全和落实重大决策、行政审批、权力清单公开制度和常态化工作机制,推进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突出对行政审批、工程招投标、土地转让、政府采购等重点领域的监管和审计监督。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强化源头治理、制度防腐,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大兴艰苦奋斗之风,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确保“三公”经费继续下降。

宁波政府工作报告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