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童趣》教案

发布时间:2017-06-17 06:22

对于语文老师而言,做好教案,就是上好课的前提!为此,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鲁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童趣》教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鲁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童趣》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断句,疏通文意,背诵课文。

2、在读懂文章字面意思的基础上,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三件趣事,并理解“物外之趣”的含义。

3、感受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奥妙,做热爱生活,富有情趣的人。

教学重点:

1、正确断句,疏通文意,背诵课文。

2、在读懂文章字面意思的基础上,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三件趣事,并理解“物外之趣”的含义。

教学难点:

感受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奥妙,做热爱生活,富有情趣的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童年是色彩斑斓的画册,装载着美好的回忆;童年是一条清澈的河流,流淌着飞腾的浪花;童年是一束灿烂的鲜花,芬芳了多少快乐和幸福。

童年是人生的开端,童年是生命的起点,童年是一生中最美好幸福的时光啊。同学们,刚刚升入初中的你们,似乎依然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今天我们来听一个老人忆童年趣事,细细品味一下童年时光。

二、介绍

作家作品

沈复(1763~?)字三白,号梅逸。清代乾隆年间人,工诗画、散文。沈复在嘉庆年间所写了一部回忆录,叫《浮生六记》,“浮生”取一生浮荡不定之义,源自李白《春夜宴季弟桃李园序》中“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的慨叹。共六卷,每卷皆有小题,依次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 其中,“闲情记趣”一章,主要记作者长大后对花木的喜爱和婚后跟妻子一同美化居室及周围环境的琐事;开头一小段有记童年趣事的文字。

文言文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特点是简洁、典雅。

小学的时候,我们学过古代诗词,知道了过去的人使用的语言跟我们现在使用的现代汉语有所区别,但是,文言文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现代汉语也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二者同源而异流,二者既不同的地方,也有想相同的地方。

同学们一定会疑惑,既然我们已经不使用文言文了,为什么还要学习文言文呢?我们学习文言文,并不是为了代替现代汉语的功能,学文言是为了继承祖国的文化,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上的许多事情;文言文中的许多词、语依然保存在现代汉语中,学文言文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仓库。

我们怎么学习文言文呢?学好文言文的关键在于培养语感。培养语感方法有“三要”:一要熟读背诵课文,目的是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要自己用心领悟,目的是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要主动积累词汇、语汇,目的是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这三条密切相关,缺一不可。

刚开始接触文言文,阅读障碍是在所难免的,同学们不要灰心不要急躁,借助注释,开动大脑思考,老师相信一定不会难倒大家的。

三、通读

(一)节奏

先请同学们齐读一遍。

同学们把课文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完了。这样读,真的适合文言文吗?

(请同学齐读第一句,然后老师示范)

(1) 见/ 藐小之物/ 必/ 细察其纹理,故/ 时有/ 物外之趣。

(老师读得好还是同学们读得好些呢?原因在哪呢?请同学们继续认真听老师示范)

(2) 私/ 拟作/ 群鹤舞于空中。

(发现了方法了吗?谁知道?你来示范一下)

(3) 心之所向,则/ 或千或百,果然/ 鹤也。

(一句话的读法,是与句子的意思有直接联系的,比如,我的母亲,我们会读我的/ 母亲,不会说我们母/ 亲对不对?同学们再琢磨琢磨一下句子,划出停顿,请同学来读断句)

(4) 昂首/ 观之,项/ 为之强。

(5) 作/ 青云白鹤/ 观。

(6) 果如/ 鹤唳云端,为之/ 怡然称快。

(7) 蹲其身,使/ 与台齐。

(8) 见/ 二虫斗草间。

(9) 盖/ 一癞虾蟆。

同学们都理解了断句的方法,现在,请同学们借助注释,把课文看一遍,有问题请提出来。然后我们来有停顿地齐读一遍。

(二)翻译

分小组讨论:同学们有不懂的字词句或者别的吗?与组员讨论,还是不能解决,请提出来,寻求别的同学和老师的帮助。

1、正音:童稚(zhì) 鹤唳(lì) 怡然称快(yí) 土砾(lì)

丘壑(hè) 癞虾蟆(há má) 藐小(miǎo) 项为之强(wèi) (jiānɡ)

2、 释义: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自己)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白的,没有染色的)(慢慢地)

鞭数十,驱之别院(用鞭子打)

虫蚊为兽(把……当作……)

项为之强(脖子、颈项)

兴正浓(兴趣)

果如鹤唳云端(果真)

以丛草为林(树林)

出神(正)

驱之别院(赶、驱逐)

则或千或百(有时)

3、指代。

必细察其纹理(代藐小之物)

昂首观之(代夏蚊)

使之冲烟而飞鸣(代蚊子)

蹲其身(代自己)

观之,兴正浓(代二虫)

驱之别院(代虾蟆)

4、整句翻译。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②蹲其身,使与台齐。(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

③神游其中,怡然自得(全神贯注地沉浸在想像之中,愉快而又满足)

④见二虫斗草间(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

⑤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看清极细微的事物)

四、解读

在正确断句的基础上,在翻译的帮助下,同学们对课文内容的了解多少呢?

1、这篇文章记载的是作者的童趣,同学们知道作者是用什么办法来表现童趣的?

物外之趣的三件事:(举例子;2、3、4段)

(1)观蚊如鹤: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观蚊成鹤]

(2)神游“山林”: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

(3)驱赶蛤蟆: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2、谁能用自己的话才叙述一下这三件趣事呢?

3、作者把癞蛤蟆说成是庞然大物运用了什么手法?用意是什么?

运用了夸张手法。作者将癞蛤蟆说成是“庞然大物”,是相对于“二虫”而言的,意思是癞蛤蟆的体积很庞大,这是表层意思,作者真正把癞蛤蟆说成庞然大物的用意是:癞蛤蟆不在“我”审美意趣范围内,不具备“物外之趣”。(第一段中,“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4、同学们,“我”是怎么对待癞蛤蟆的?

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把他抓住驱赶就好了,为什么要“鞭数十”?

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孩怎么会那么残忍呢?有一天,有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在年幼作者的想象中就成了两兽在树林里相斗,使他看得格外入神;不料一个“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一伸舌,便将两兽一齐吞入腹中。年幼的作者被吓得六神无主;待到清醒过来,幻觉消失,才发现此前那个“庞然大物”不过是一只癞虾蟆。他恼恨之极,却并不想伤害它,仅以鞭打示惩——用什么做鞭子,文章未做交代,大概是小树枝吧?他惩罚癞虾蟆,可能含有为两小虫复仇的意思,但从“驱之别院”一举来看,主要原因是它破坏了自己的审美情趣。

5、请同学们齐读第一段。

(1)“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同学们怎么理解这里的“物外之趣”?

李白《古朗月行》中的诗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李白小时候不认识月亮,看着月亮的样子,以为那是“白玉盘”、“瑶台镜”,长大后想起来,觉得自己傻的可爱,非常有趣。同学们,这样的趣事你们一定也经历过,想一想,对比琢磨一下,到底什么事“物外之趣”呢?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

(2)作者有告诉我们得到“物外之趣”的办法吗?

“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观察(第一段),善于想像(2、3、4段),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五、布置作业

以“童趣”为主题,围绕“物外之趣”,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一篇小作文。

六年级上册语文《童趣》教案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