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谈到的学习方法

发布时间:2017-05-26 19:23

《论语》乃是记载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论语》中谈到学习方法的有什么呢?下面小编整理了论语中谈到的学习方法,供你参考。

《论语》中谈论学习方法的内容不是很多,但其中有关学习方法的名言,对我们今天的学习还是具有指导作用的。现依据摘录的内容浅谈自己的认识。

1、学与思的结合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这句话的大意是: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茫然无知;只思考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不解。

学习的目的是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求学者无不想通过学习而有所收获,但古往今来,为何学者如牛毛,而成者如麟角呢?其根本原因是学习方法不当,没有做到学与思的有机结合。例如学习语文离不开背诵,特别是名诗名文必须要逐字逐句,甚至是一字不漏地背诵,但背诵绝不是死记硬背,机械式的记忆,而是要在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句式的特点及内在的逻辑联系的基础上进行背诵,这样背起来才连贯,不会结结巴巴,不会把句子读断,或增一字减一字,从而形成学习语文的语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背诵不是求知的目的,求知的目的是要在掌握知识的前担下学会运用知识。如果硬背,机械式的记忆,完全不领悟文章的含义,像鹦鹉学舌那样,就不可能活学活用知识。由此可见,要想提升自己,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就必须努力去学,并把学与思密切结合起来,做到“口而诵,心而惟”,这样才能在死的书中,读出活的知识来。

2、注重复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孔子认为学了知识后,并按时去复习它,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同时更认为温习已学过的知识,从中会有新体会、新发现。这两点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也不过时,值得我们借鉴。

通常我们把复习叫作“炒现饭”,认为这项工作意义不大,不如用这个时间去学新的知识。其实不然,因为学的知识越多,遗忘就越快,如果不及时复习,所学的知识就像猴子掰玉米一样,收获甚少。求学者一定要认识到复习的重要性,绝不能把它当作可有可无的事。复习过程就是与遗忘作斗争,复习做得扎实,就能唤醒过去所学的知识,还可以回忆起当时获取知识的情景,使之成为一段段美好的回忆,这不是一件快乐的事吗?

“温故”何能“知新”?这里仅举当代作家毕淑敏读安徒生的童话《海的女儿》来阐述这个道理。8岁时她初识文字,看到美丽善良的人鱼公主居然变成大海上的水泡,读出的是伤感;18岁情窦初开,读出的是爱情;28岁初为人母,读出的是对人鱼公主家人的关切;38岁开始写作,再读竟不由自主地探讨起安徒生的写作技巧来了;48岁为了写这篇文章,读出了此篇是写灵魂的故事。这样每次读都有不同的收获和体会,常读常新,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这个典型的事例是对孔子“温故知新”观点的最好诠释。我们在学习中千万不可忽视复习,凡是创新都有一个温故、反复探究的过程。

3、向他人、向社会学习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子罕》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述而》

子入太庙,每事问。——《八佾》

孔子主张随时随地都可以学习,以他人为师。因为每个人的生活阅历,吸取知识的途径、方法是不同的,所以向他人学习,就能够取长补短,弥补自己平时学习的不足。正如柏拉图所说:“我有一个苹果,你有一个苹果,我们互相交换,仍只有一个苹果;我有一种思想,你有一种思想,我们互相交换,每人就有了两种思想”。孔子虽强调“道不同,不相为谋”,但可以与道不同的人一起学习,交流学问,这反映了他在治学方面的博大胸襟,谦虚宽容,海纳百川,学说上是对手,学习上是朋友。向社会学习,“每事问”,这既是一种学习态度,更是一种学习方法。因为除了向老师学习外,更要向他人、向社会学习。孔子在这方面给我们做出了表率,韩愈在《师说》一文中写道:“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长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可见孔子成为一代圣人,绝不是先天俱备的,而是后天努力学习的结果。“三人为师”“每事问”,“不耻下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能成就圣人,自然也能成就一切做学问者。

论语谈到的学习方法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