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战略规划有什么定义_企业战略规划定义是什么

发布时间:2017-05-18 14:08

企业战略规划的基本定义是什么内容?企业战略的规划现在应该怎么做才好呢?小编为你带来了“企业战略规划定义”的相关知识,这其中也许就有你需要的。

企业战略规划有什么定义_企业战略规划定义是什么

企业战略规划定义

企业战略管理是企业最高层次的核心管理,其定义为:企业确定其使命,根据其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确定企业的战略目标,为保证目标的实现进行规划。并发扬其内部能力将这种规划和决策变成现实,以及在实现过程中进行控制的动态管理过程。现代企业所面临的是一个复杂和迅速变化的生存环境。企业为了生存和达到盈利的目的,必须了解企业战略管理的过程以及在战略管理过程中产生的风险,这样才能使企业在竞争中取得自身的优势,获得长远发展。

企业战略规划

企业管理的现实效益取决于管理的落地程度,管理落地是企业生命力强弱的核心指标。

企业管理的关键在于执行力落地。同样是消化系统,狗只能吃肉,而狼连毛发都能消化掉。因此,狼的生命力远远强于狗。同样是制度,在一般企业仅仅是堆文档,而在狼性企业却真正实现了落地,企业生命力强调的并不是管理的“五脏俱全”,而是执行力落地。《执行力落地》(2011,中国经济出版社)是落地式咨询的核心内容,阐述了执行力落地的核心原理——执行力三角形。并依次探讨了管理中制度落地、体系落地、沟通落地与企业文化落地的实践策略。

“抽屉式”管理,现代管理也称之为“职务分析”。当今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的大中型企业都非常重视“抽屉式”管理和职位分类,并且都在“抽屉式”管理的基础上,不同程度地建立了职位分类制度。“抽屉式”管理形容在每个管理人员办公桌的抽屉里都有一个明确的职务规范,在管理中,既不能有职无权,也不能有责无权,更不能有权无责,必须职、责、权、利相互结合。企业进行“抽屉式”管理五个步骤:第一步,建立一个由企业各个部门组成的职务分析小组;第二步,正确处理企业内部集权与分权的关系;第三步,围绕企业的总体目标,层层分解,逐级落实职责权限范围;第四步,编写“职务说明”、“职务规格”,制定出对每个职务的要求准则;第五步,必须考虑到考核制度与奖惩制度相结合。

“危机式”管理

随着全球经济竞争日趋激烈,世界著名大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进入维持和衰退阶段,为改变状况,美国企业较为重视推行“危机式”生产管理,掀起了一股“末日管理”的浪潮。美国企业界认为,如果一位经营者不能很好地与员工沟通,不能向他的员工表明危机确实存在,那么,他很快就会失去信誉,因而也会失去效率和效益。美国技术总裁威廉·伟思看到,全世界已变成一个竞争的战场,全球电信业正在变革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他启用两名大胆改革的高级管理人员为副董事长,免去5名倾向于循序渐进改革的高级人员职务,在职工中广泛宣传某些企业由于忽视产品质量、成本上升导致失去用户的危机。他要全体员工知道,如果技术不把产品质量、生产成本及用户时刻放在突出位置,的末日就会来临。

“一分钟”管理

目前,西方许多企业采用了“一分钟”管理法则,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具体内容为:一分钟目标、一分钟赞美及一分钟惩罚。所谓一分钟目标,就是企业中的每个人都将自己的主要目标和职责明确地记在一张纸上。每个目标及其检验标准应该在250个字内表达清楚,在一分钟内就能读完。这样,便于每个人明确认识自己为何而干、怎样去干,并且据此定期检查自己的。一分钟赞美,就是人力资源激励。具体做法是企业的经理经常花费不长的时间,在职员所做的事情中挑出正确的部分加以赞美。这样可以促使每位职员明确自己所做的事情,更加努力地,并不断向完美的方向发展。一分钟惩罚,是指某件事本该做好却没有做好,对有关人员首先进行及时批评,指出其错误,然后提醒他“你是如何器重他,不满的是他此时此地的”。这样,可以使做错事的人乐于接受批评,并注意避免以后同样错误的发生。

“破格式”管理

在企业诸多管理中,最终都通过对人事的管理达到变革创新的目的。因此,世界发达企业都根据企业内部竞争形势的变化积极实行人事管理制度变革,以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在日本和韩国企业里,过去一直采用以年限作为晋升职员级别和提高工资标准的“年功制度”。这种制度适应了企业快速膨胀时期对用工用人的要求,提供了劳动力就业与发展的机会。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些发达企业进入低增长和相对稳定阶段,“年功制度”已不能满足职员的晋升欲望,导致企业组织人事的活力下降。上世纪90年代初,日本、韩国的发达企业着手改革人事制度,大力推行根据能力和成果决定升降员工职务的“破格式”的新人事制度,收到了明显成效。世界大企业人事制度的变革,集中反映出对人潜力的充分挖掘,以搞活人事制度来搞活企业组织结构,注意培养和形成企业内部的“强人”机制,形成竞争、奋发、进取、开拓的新气象。

“和拢式”管理

“和拢”表示管理必须强调个人和整体的配合,创造整体和个体的高度和谐。在管理中,欧美企业主要强调个人奋斗,促使不同的管理相互融洽借鉴。它的具体特点是:

1、既有整体性又有个体性。企业每个成员对产生使命感,“我就是”是“和拢式”管理中的一句响亮口号。

2、自我组织性。放手让下属做决策,自己管理自己。

3、波动性。现代管理必须实行灵活经营战略,在波动中进步和革新。

4、相辅相成。要促使不同的看法、做法相互补充交流,使一种情况下的缺点变成另一种情况下的优点。

5、个体分散与整体协调性。一个组织中单位、小组、个人都是整体中的个体,个体都有分散性、独创性,通过协调形

成整体的形象。

6、韵律性。企业与个人之间达成一种融洽和谐充满活力的气氛,激发人们的内驱力和自豪感。

“走动式”管理

这是世界上流行的一种创新管理方式,它主要是指企业主管体察民意、了解实情与下属打成一片,共创业绩。这种管理风格已显示出其优越性,如:

(1)主管动部属也跟着动。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名誉会长士光敏夫采用“身先士卒”的做法,一举成为日本享有盛名的企业家。在他接管日本东芝电器前,东芝已不再享有“电器业摇篮”的美称,生产每况愈下。士光敏夫上任后,每天巡视工厂,遍访了东芝设在日本的工厂和企业,与员工一起吃饭,闲话家常。清晨,他总比别人早到半个钟头,站在厂门口,向工人问好,率先示范。员工受此气氛的感染,促进了相互间的沟通,士气大振。不久,东芝的生产恢复正常,并有很大发展。

(2)投资小,收益大。走动管理并不需要太多的资金和技术,就可能提高企业的生产力。

(3)看得见的管理。就是说最高主管能够到达生产第一线,与工人见面、交谈,希望员工能够对他提意见,能够认识他,甚至与他争辩是非。

(4)现场管理。日本为何有世界上第一流的生产力呢有人认为是建立在追根究底的现场管理上。主管每天马不停蹄地到现场走动,部属也只好舍命陪君子了。

(5)“得人心者昌”。优秀的企业领导要常到职位比他低几层的员工中去体察民意、了解实情,多听一些“不对”,而不是只听“好”的。不仅要关心员工的,叫得出他们的名字,而且关心他们的衣食住行。这样,员工觉得主管重视他们,自然十分卖力。一个企业有了员工的支持和努力,自然就会昌盛。美国麦当劳快餐店创始人雷·克罗克是美国有影响的大企业家之一,他不喜欢整天坐在办公室里,大部分时间都用在“走动式”管理上,即到所属各、各部门走走、看看、听听、问问。

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

(一)传统战略管理理论

传统的战略管理理论是以环境因素为基础的。在这期间产生了三种设计学派:

1 设计学派。设计学派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57年塞兹尼克的《经营中的领导能力》和1962年钱德勒的《战略与结构》两本书。但以1965年安德鲁斯等的《经营策略:内容和案例》为代表著作。核心内容就是SWOT模型,即使企业内部的优势与劣势与外部环境的机会与威胁相匹配。并将战略划分为4个要素:市场机会、公司实力、个人价值观和渴望。社会责任。

2 计划学派。1965年安索夫所著的《公司战略》是计划学派最有影响力的著作。计划学派指出,战略产生于一个有控制、有意识的更加独立和系统的正式计划过程,由计划人员具体制定和实施计划并仅对高层管理者负责,战略应详细具体并细分为目标、预算、程序等实施计划。

3 定位学派。波特以1980年《竞争战略》和1985年《竞争优势》的两部代表作,使定位学派取得20世纪80年代战略管理理论的主流地位。波特认为,企业战略的核心是获取竞争优势,而影响企业竞争优势的因素有两个,一是企业所处产业的结构;二是企业在产业中的竞争地位。传统战略理论假设外部环境是可预测的或基本可预测的,但随着企业所处的环境变得复杂多样化,这一理论就不再适应企业的需要。

(二)竞争战略理论

竞争战略理论是以产业竞争结构分析为基础的。1980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在《竞争战略》一书,提出了以产业结构分析为基础的竞争战略理论,构建了关于企业竞争战略的基本分析框架,提供了相关研究企业竞争战略的分析工具。论述了企业竞争战略的诸多问题。之后,波特又出版了《竞争优势》一书,书中形成了系统模式——波特模式。波特企业竞争战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行业吸引力是赢利性的主要决定因素,企业的恰当定位是获取竞争优势的基础。与传统战略理论相比,竞争战略理论有了一定的进步,但由于竞争战略理论缺乏对企业内部环境的分析,而只停留在对流动竞争资源上的分析,所以也有其局限性。

(三)基于资源、能力和知识的现代战略管理理论

20世纪90年代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空前激烈,所以基于企业核心资源、能力和知识的现代战略管理理论孕育而生。基于资源的观点认为,关键资源能够带给企业持久竞争优势。并指出了评判标准:第一,有价值,资源必须具有战略价值,即具有提高企业效率和效能的能力;第二,稀缺性。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是稀缺的,需求量很大而供应很少;第三,不可模仿性;第四,不可替代性,竞争对手无法找到替代物。1990年,Prahalad和Hamel在《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一文提出了企业竞争优势在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生产产品所具有的独特能力,这种能力可以表现为:有通往多种市场提供潜在的渠道:为最终产品的消费者福利有显著的贡献;竞争对手难以模仿。1996年,Grant认为企业是把专有知识整合成产品的组织。企业特有的知识是企业拥有持久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

企业战略规划有什么定义_企业战略规划定义是什么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