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理论论文

发布时间:2017-02-16 07:20

中国历史上军事科技与军事理论的命运是休戚与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往往是军事科技荣损于前、军事理论伴随其后。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军事理论论文,供大家参考。

军事理论论文范文一:浅谈军事领域上数据采集与控制系统

摘要:数据采集与控制系统最早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在军事上首次由非熟练人员不依靠测试文件,通过高速测试设备自动控制完成了对数据的采集与控制。由于这种系统具有灵活性、高速性等优点,可以满足很多传统测试模式下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此受到了广泛的认可。60年代后期,成套的基于专属系统的数据采集与控制设备就已经开始进入市场。

关键词:军事领域 数据采集 测试模式

20世纪中后期,微型机的快速发展使得将以其、仪表、计算机融为一体的数据采集与控制系统开始出现,这种系统以优良的性能,超越了传统的专用数据控制系统和自动检测仪表,从而获得了飞速的发展。70年代开始,数据采集与控制系统划分成为了用于实验室和用于工业现场的两类不同的数据采集与控制系统。

20世纪80年代,计算机开始普及并应用到了社会、生产、科研的各个领域,数据采集与控制系统因此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开始出现了通用的系统。一类系统由计算机、仪器、仪表、通用总线接口构成。另一类由控制卡、总线和计算机组成,这种系统将接口卡放在机箱内,由计算机进行控制,这类系统在工业中使用较为普遍,如果测试任务更改只需通过新的电缆将测试箱接入系统,再在测试箱中的插入新的测试卡就可以根据测试任务要求完成硬件平台的搭建。

20世纪末,数据采集与控制系统在发达国家已经被广泛的用于军事、工业、航空等领域。随着集成电路技术的不断进步,一种高精度的单片机采集与控制系统诞生了,由于其高可靠性、高性能的特点,在工业领域获得了极为广泛的应用。该阶段的系统采用模块结构,只需要简单的增加或者减少相应的模块就能快速的改变系统,变为一个新的系统。

国外发展状况:

随着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以及测控技术的飞速发展,国外的数据采集与控制系统较发展之初已经有了巨大的进步,国外数据采集与控制系统主要向着体积小型化、功能多样化、操作简便化等方向发展,此外,其主要特点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既可以进行数据采集和控制,还可以作为状态分析仪,能够实现频域分析、时域分析,还能实现细化、倒谱、包络谱等功能。

2、即可以作为数据采集器,还可以作为其他仪器来使用。

3、存储量大、测量范围宽、适应范围广,能够适应从低频到高频,从低速到高速地各种类型的测量。

4、可根据需要对各种不同的数据进行采集,如电流、电压、温度、湿度、浓度、转速、位移、压力等等,形成多参数的测量系统。

5、数据采集与控制系统的配套软件系统应具有较强的功能和适应性,能够使用多种类型不同用途多种参数的数据采集与控制器。

6、元器件集成度高、机身重量轻、密封性好,能够在各种恶劣的工业环境下正常工作。

国内发展状况:

我国已经自主研制除了多种类型的数据采集与控制系统,能够适应基本的状况检测、频谱分析以及故障处理的要求,基本达到了国外测试采集与控制器初期的水平,但是同国外先进的系统相比,技术上仍有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

1、传感器技术落后,精度不够高,限制了很多环境下的进行测试以及分析条件,给数据采集和诊断造成了困难。

2、由于数据控制与采集系统内存空间小,处理能力差在现场只能做简单的诊断,精密地分析需要到计算机上完成,现场分析诊断能力差。

3、配套软件水平落后,诊断系统还不完善,人机界面有待改进,局限性较大,软件适应度差。

参考文献

1、军事刑法若干问题的理论探讨田友方当代法学2004-11-15

2、战时军事物流系统决策理论与方法研究龚延成长安大学2004-09-01

军事理论论文范文二:浅谈军事学中的发展战略

摘要:发展战略”一词,最早来源于军事学,在西方,“战略”一词来源于希腊字“Stratege”,其含义是“将军指挥军队的艺术”。 在军事学上,涉及全局的问题,是战略问题,与之相对应的是战术问题,战术问题范指涉及局部的问题。战争伊始,首先要对战略进行谋划、制定,如果想要赢得战争,必须首先明确战略问题。充分证明着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意识在不断明晰、不断进步,认识到科技对生产力的巨大贡献,其中的社会发展战略也应该是除去经济意外的其他内容,主要包括教育、人口、环境、生态等方面。中国的发展战略大致属于经济、科技、社会发展战略。

关键词:军事学 发展战略 中国经济

苏联军事百科全书》中称战略是“军事学术的组成部分和最高领域,它包括国家和武装力量准备战争、计划与进行战争和战略性战役的理论和实践。从字面理解,战略”不是对某件事情所做出的思考和准备,而是指在特定的一段时期内,为达到某一目标而做出的全局性的筹划与指导。1972年我国军事科学院编纂的《军语》中对战略的界定是:战略是对战争全局的筹划和指导,1997年《军语》中提到战略时是这样描述的:战略是筹划和指导战争全局的方略。以上两点是军事学届对战略的定义,可以看出,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对战略的核心理解却大致相同,即战略的含义是为了实现战争目的而进行的一种谋划,是一种手段,它着眼于处理和解决带有全局性、长远性、和重点性的问题。

1958年耶鲁大学出版了A.O.赫希曼(1915~)的著作—经济发展战略》本书中,赫尔曼第一次将“发展”和“战略”结合到一起提出使用。他从“战略”意义,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使“经济发展战略”专门为发展中国家一时间从落后经济向现代经济的转变,这样的战略术语,从而演变为对经济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词汇。之后,60年代中期,著名的发展经济学家拉尼斯提出了“刘易斯-费-拉尼斯模式”,在他的作品中用到了“计划战略一词”;70年代中期,美国发展经济学家艾•阿德尔曼也发表过有关发展战略的著作。综上所述,西方各类发展经济学家从60年代中期以后已经开始广泛的使用“发展战略”这一概念,特别是自联合国分别于60年代、70年代、80年代制定的三个十年的“国际发展战略”开始,“发展战略”一词在国际上开始广泛使用。

发展战略”是由“发展”和“战略”两个词汇组成。首先,战略”是指导战争全局的计划,其次,战略是决定全局的策略的代名词。发展战略是指决策者根据对事物的全面分析而对较长历史时期内全局的、长远的、根本的、重大的问题所作出的筹划和指导。而经济发展战略概念,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形成并发展的。由于摆脱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性质,一系列新型独立国家的出现,经济发展问题成为最突出的问题,而传统的资产阶级经济理论不适用于经济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人们试图找出一种适合发展中国家的理论支持。至此之后,人们把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指向了发展中国家,在系过程中,逐步建立了发展经济学在发展中国家的相关理论。发展经济学家把“战略”和“发展”联系到一起并引入经济学,使其具有特殊的含义和特定的内容。在此之前,经济发展战略是指一切国家经济增长的战略,而后各国学者逐渐将其理解为专指发展中国家由非现代化过渡到现代化的经济的战略。

发展战略是一个笼统的范畴,出发点是以总的目标而不是以局部发展的目标确立的,所以仅仅“发展战略”一词是不能概括一个国家整体的发展战略的。中国学者在总结和分析中国发展形势时将发展战略细分为三种类型:经济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经济、科技、社会发展战略。经济发展战略仅指国民经济的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顾名思义,是包含着经济和社会在内的发展战略;而经济、科技、社会发展战略中添加了科技一词,这正是充分证明着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意识在不断明晰、不断进步,认识到科技对生产力的巨大贡献,其中的社会发展战略也应该是除去经济意外的其他内容,主要包括教育、人口、环境、生态等方面。中国的发展战略大致属于经济、科技、社会发展战略。

1.2“发展战略”在中国

在中国,自古就有“发展战略”一词,孙子兵法》三国演义》等,就是世界著名的战略杰作,记载了中华任女一代代人为实现阶段性的任务和目标二进行的的战略谋划。而“发展战略”一词是在上世纪70年代引入中国理论界广泛使用。当时,并不是用这个概念来研究国内经济问题,而是研究国际经济问题,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我们时常提出发展路线、发展政策等问题,内容其实类似于发展战略,但当时中国却没有使用过发展战略这一概念。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中国共产党和国家领导集体在中国经济建设的一系列重大决策上做出巨大转变,国家领导人和各界学术研究学者开始讨论探索,为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找出一条适合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至此之后,中国开始了关于发展战略的研究。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他具有一段特殊的经济和国情,无论是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东亚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相比较,中国的发展战略都具有一定的中国特色和风格。

二、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发展与演变

2.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共共产党人在总结中国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后,经过深刻的思考和反思而提出的。这并不是任何想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必须要经历的阶段。马克思主义相关著作中,只提到了应该划分阶段的是共产主义阶段,而社会主义阶段是否需要划分,怎样划分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著作中并没有提到,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时期,由于缺乏实践性经验作为支撑,马克思没有预见到如果无产阶级革命发生在资本主义不发达的国家个地区,回事什么样的结果和过程,特别像中国这样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资本主义完全不发达的国家,所以没有提及社会主义阶段是否需要划分的理论也是情有可原的。

列宁早在十月革命以后就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概念。他认为,俄国十月革命以后建立起来的社会不可能达到马克思预想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的标准,更加不可能达到共产主义的标准,他把苏联能够在当前情况下可以达到的社会主义社会称作“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而把马克思预想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社会称作完备的社会主义。

同样的问题出现在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上。从社会性质角度出发,新中国在完成解放战争之后仍然属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如果说资本主义在中国有所发展,也只是“星星之火”,而并不是像马克思所经历的那样资本主义得到充分了的发展,无论从经济发展水平上还是生产力发展效率上来讲,当时的中国都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所以,想要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相比较于俄国或者是其他国家是更加困难的。1956年中国完成了社会主义的改造,中国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曾比较正确的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问题,他在1956年1月召开的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提出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已经进入、尚未完成的思想,但由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刚刚起步,没有任何实际例证和经验可以让我们借鉴和参考,让我们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和基本发展规律有一个明淅的认识,由此产生了对生产力发展一般规律的错误估计和急躁冒进的错误思想。但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步步实践,使中国领导者逐渐清醒。1959年底,在对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经验和发展的总结后,毛泽东意识到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长期性困难。他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社会主义这个阶段,有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个阶段需要比前一个阶段付出更多的时间才能得以实现。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明确诠释,为后来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启示,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关理论做出了一系列科学论断,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经验和实践经验的,深刻地认识和明晰了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和中国当前最基本的国情。

随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逐步发展并渐渐深入人心这一前提下,党的十五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性和指导性作用。十五大指出:面对世纪之交改革攻坚和开创新局面的艰巨任务,我们解决种种矛盾,澄清种种疑惑,认识为什么必须实现现在这样的路线和政策,关键还在于对所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要有统一认识和准确把握。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的不断进步,党的十六大指出,我国正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是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同时,结合中国实际所产生创造的理论结晶,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的总结。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科学论断,大体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第一,中国现在的社会性质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这是对中国现阶段最基本国情的总体概括和确定。第二,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仅仅处在他自身发展得初级阶段。这是对我国现阶段的社会性质的一项总体性、阶段性的概括。也反映了中央领导人以及全国人民对中国所处社会性质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表现出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即生产力水平还很低、经济建设结构不够全面等问题。我们必须仅仅依靠实际,不能超过关于这一层面的界定。正是我们开始注意对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的认识,我们才慢慢建设并发展处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使社会主义在中国的道路越走越宽,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参考文献

1、对军事司法若干理论问题的认识李昂当代法学2005-09-15

2、高校军事理论课立体化教学模式初探钞群英;徐水根;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09-08

军事理论论文相关文章:

1.2016大一军事理论论文

2.2016军事理论论文题目

3.2016大学军事理论论文

4.大学生军事理论课程论文范文

5.大学军事理论考试论文

军事理论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