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源市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2017-05-14 10:48

政府工作报告由中国各级政府在每年召开的“两会”上向与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发布,报告内容主要是先回顾并总结上一年度的政府工作情况,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几篇涟源市政府工作报告,一起看一下吧!

涟源市政府工作报告篇1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查,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4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是涟源发展史上极其艰难、极不平凡的一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政府工作在困境中开局,在危机中突破,逆势而进,难中有为,整体运行良好。

一年来,我们科学应对谋发展,经济运行缓中趋稳。面对“四期叠加”的深度影响,坚持问题导向,加强形势研判,出台系列稳增长措施,帮扶实体经济,顶住下行压力,全市经济运行总体稳健。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3.5亿元,同比增长7.6%。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7亿元,增长22.9%。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8.2亿元,增长12.4%。完成财政总收入11.3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7亿元,分别负增长16.6%、19.1%。除财税收入外,主要经济指标稳步增长,部分指标增幅在娄底排名靠前。同时,全市就业形势稳定,居民收入稳定,市场物价稳定。

一年来,我们致力转型调结构,转型升级初见成效。坚定不移转方式、调结构,转型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2014年我市被评为全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优秀城市,是全国7个优秀之一。

现代农业发展喜人。我市荣获“第三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成功入选“第三轮全省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重点县”,被认定为“湖南农产品出口基地市”。桥头河现代农业综合产业园发展来势喜人。狠抓粮食生产,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省标兵县市。土地流转面积新增2.6万亩。星级休闲农庄新增5家达11家。新发展家庭农场47户。标准化畜禽规模养殖场新增21家。“湘中黑牛”获评“湖南省国际知名品牌”。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首获全省红旗单位。农业机械化进程加快。推广使用农机具1.1万台(套)。水稻良种普及率达100%。构建市乡村三级农业信息化工作网络,气象服务、防灾减灾体系进一步健全。

工业经济难中有为。坚持淘汰落后产能与产业升级改造两手抓,工业经济逐步减轻资源依赖,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协同发展格局正在形成。煤矿安全生产“5077”攻坚战扎实推进,关闭退出煤矿35对,杨梅山煤矿“四化”建设进展顺利。创安防爆异地新建、回春堂现代中药产业园、华德绿色食品产业园等入园项目扎实推进。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70.9亿元,增长8.2%。完成高新技术产值37.1亿元,增长18.2%。国产实业、一六九化工等10家企业入库税收均达1000万元以上,其中三一中源1.29亿元、华润电力6917万元。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5%。招大联强,国产实业与海螺水泥成功合作。

第三产业稳步发展。文化旅游产业蓬勃发展。湄江国家地质公园成功揭碑开园,湄江风景区成功创建为全省生态旅游示范区。龙山国家森林公园被授予全国最佳养生休闲基地、湖南十大最受欢迎养生(旅游)基地。珠梅抬故事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商贸流通业加快发展。机电设备物流园建设、城乡农贸市场改造等项目有序推进。“新网工程”快速推进。金融服务业稳健发展。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151.4亿元,贷款余额达88.5亿元,分别增长10.3%、10%,存贷比居娄底第二。农村信用社改制组建农商银行有序推进。房地产业平稳发展。

一年来,我们狠抓项目强基础,发展后劲显著增强。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第一支撑,健全项目推进机制,整体推进征拆安置,切实优化项目环境,加强政银企对接,扎实开展“百日竞赛”活动,125个重点建设项目强势推进,竣工30个,完成投资84.5亿元。人民东路II段、东风路等4条续建道路如期竣工,园区骨架基本成形,承载能力大幅提升。长韶娄高速、安邵高速龙塘至石马山段建成通车,沪昆高铁长怀段如期开通,快速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娄邵铁路扩能改造进展顺利。娄底大道涟源段建设扎实推进,其中城区外段全线开工建设,城区内段已完成前期工作,即将开工建设。干线公路建设获娄底市一等奖,华雷线、杨白线等改造即将完工,斗骡线建设扎实推进。新改建农村公路42.3公里,完成危桥改造32座、渡改桥2座。水利工程项目全面推进,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13座。小农水项目建设再获全省第一。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再获娄底先进。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全面加强。安平110KV变电站建设扎实推进。坚持“规范清理存量,合理使用增量”原则,土地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新增建设用地1575亩,供应土地1890亩,为项目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年来,我们致力改革促开放,发展活力有效激发。深入贯彻上级精神,按照市委统一部署,9大类45项重点改革扎实推进。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改革成效明显,取消审批项目60项,进驻政务中心新服务大厅项目168项,办结率明显提高。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成果丰硕,新登记企业616户、认缴注册资本21.4亿元,分别增长28%、71%。“营改增”试点稳步推进。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顺利完成,法人单位、个体经营户比“二经普”分别增长63.7%、48.9%,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创业活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全面完成。突出科技创新,实现专利授权112件、发明专利授权3件。持续扩大开放,积极开展招商,开放型经济、招商引资工作均被评为娄底优秀县市。经济技术协作工作被评为全省优秀县市。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3560万美元,总额占娄底第一。

一年来,我们统筹城乡提品质,城乡面貌持续改观。紧紧扭住“一年一变、三年大变”目标,致力把新型城镇化作为转型发展的重要引擎来抓,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加快。

新型城镇化建设提速提质。中心城区39个城建重点项目强势推进。建成了市体育文化中心、涟水河风光带,成为广大市民休闲、健身的理想场所。梅亭路改造、福源东路I段如期竣工。S210绕城线、六亩塘路主体工程顺利完工。滨江国际城基础设施、人民西路配套改造、建筑垃圾填埋场、天然气管网、城区盲道等市政工程有力推进,城市功能配套逐步完善。城西公租房、建中公租房等项目扎实推进,新开工保障性住房5913套,完成实物配租1000户。伏口镇环西路、桥头河镇观澜桥等58个小城镇重点项目加快推进,完成投资2.2亿元。伏口镇、杨市镇获批全国重点小城镇,桥头河、茅塘、七星街、湄江、斗笠山等特色小城镇建设有序推进。

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巩固省卫生城市成果,全力创建省文明城市,顺利通过全省公示,即将授牌。国税局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地税局、民政局被评为全省文明单位。在全省率先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饮用水源水质100%达标。水环境保护与治理三年行动计划、孙水河流域环境综合治理扎实推进。升平河中心城区段采砂作业全面取缔。市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即将试运营。娄底市首家乡镇污水处理厂杨市污水处理厂建成投运。重点整治规模养殖场35家、关闭搬迁10家。省级园林城市创建扎实推进,绿化四年行动保持娄底先进,森林覆盖率达41.6%。林业工作获娄底“湘林杯”一等奖。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建筑、采石等行业扬尘与渣土治理、工业企业污染防治成效明显。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3.2%,较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公共机构节能工作被评为全省示范单位。城乡环境整建工作连续两年居娄底第一。

美丽乡村建设迈出新步伐。首批三个市级新农村建设精品示范创建村各具特色,成效显著:茅塘石门村成为全市第二个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湄江蒿子村成为全省首批“美丽乡村”示范村,杨市东园村被农业部授予“美丽乡村”。突出产业带动,湄江蒿子、远利、湄塘以及六亩塘新康、石马山川门、荷塘西冲等六个村,成功申报全国“美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博盛生态园、南芙生态园、翠远山庄跻身湖南“最美乡村”总评榜。茅塘镇启动全省连片推进新农村建设试点,并在全市率先开展规范村民建房管理。

一年来,我们全心全意保民生,发展成果惠及人民。坚持民生为重,在财税收入下滑的情况下,各项民生支出达28.4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72.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较上年提高1.9个点。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实现15873元、6639元,分别增长8.7%、11.4%。经监测,小康总实现程度达74%,比上年提高3.5个百分点。

民生保障不断加强。26个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面完成。新增城镇就业7032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1800人。加强扶贫开发和移民后扶工作,减少贫困人口3万人。解决农村7.8万人安全饮水问题。“菜篮子”工程成效显著。在全省率先开展城乡低保重新申报审批、全面规范工作。五保供养、临时救助、医疗救助全面加强。“新农合”全面提标,参合率达99%。基本养老服务补贴工作正式启动。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扎实推进。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600户。住房公积金归集额增长29.2%,资金安全有效运行。强力启动联合治超,车辆超限超载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务实推进教育强市战略,各项教育投入8.2亿元,超过年度教育预算支出1.7亿元。启动对乡镇人民政府教育督导评估。城区“大班额”化解加快,新增学位3710个。高标准建设、高效率推进,长郡蓝田中学如期开学开讲。348所农村学校食堂达标建设全面完成,学生营养餐全部实现食堂供餐。新增义务教育合格学校48所。完成农村薄弱学校改造81所、建成农村公办幼儿园11所。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工贸中专被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基层医疗机构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我市成功创建为全国慢性病、艾滋病综合防控示范市。市妇幼保健院被评为全国优秀基层妇幼保健院。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不断加强,年度考核居娄底第一。“单独两孩”政策稳步实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连续8年居全省先进行列。成功承办省运会成年组男女篮球赛、青少年甲组足球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全面提速。群众文化体育活动繁荣活跃。第九次村委会换届选举全面完成,100个软弱涣散基层组织全部整改到位。村级活动场所、中心城区社区办公用房实现全覆盖,民政基础设施建设名列全省前茅。创新管理,优化服务,殡葬改革扎实推进,市殡仪馆被评为全国先进集体。耕地保护实现动态占补平衡,土地卫片执法检查实现“零问责”。

国防和后备力量建设取得新成绩。成功创建为第九届全省双拥模范城。残疾人康复工作被誉为全省残联事业最具魅力品牌。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市志、档案、保密、仲裁、工会、科协、红十字会、共青团、妇女、儿童、关工委、老龄、老干、革命老区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综治工作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省先进,首次荣获全省“平安县市”。禁毒工作荣获全省先进县市。应急值守工作被评为娄底市优秀县市。公安局被评为全国100个县级公安机关示范单位。治安电子防控系统由城区向乡镇延伸,“天网工程”加速推进。中心城区社区网格化管理实现全覆盖。以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完善诉求渠道,积极化解积案老案,信访形势平稳可控。严厉打击和处置非法集资,有效防控民间融资风险,没有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牢固树立安全生产红线意识,严格执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采取断然措施,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55.6%、66.7%,安全生产被评为全省先进县市。

一年来,我们真抓实干转作风,政府形象得到提升。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严厉整治“四风”突出问题,干部作风明显好转,人民群众满意度明显提升。从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扎实开展重点管理股室站所效能监督,反腐倡廉工作被评为娄底优秀县市。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监督。办理建议、提案237件,办复率100%。坚持依法行政,加强执法监督,行政执法行为进一步规范。办结行政复议案件96件,办结率居全省第一。“六五”普法全面推进。厉行勤俭节约,市直行政事业单位、乡镇办事处“三公”经费支出,分别同比下降42.2%、47%。加强财政投资评审,完成评审项目157个,净核减2.2亿元,核减率19.4%。清理腾退调整办公用房1.9万平方米,处置公车30台。严格机构编制管理,完成实名制数据库建设,清理“吃空饷”130人。政府门户网站被评为全国优秀政府网站。政务信息工作连续两年被评为娄底先进。筹建12345社会求助服务热线平台,回访满意率达100%。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的奋力拼搏,让我们深深体会到:必须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保持定力,精准发力,努力保持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必须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充分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必须坚持转方式调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战略转型;必须坚持依法行政,把法治思维贯穿于各项工作之中;必须坚持底线思维,千方百计改善民生、保护环境,努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的发展成绩,是在重重困难和巨大压力的严峻形势下取得的,经济增长是在支柱产业低迷的前提下实现的,民生支出是在财政收入减少的情况下保障的,干部作风是在治理“三超两乱”的背景下转变的,社会稳定是在民间融资风险凸显的局势下实现的。这充分展示了全市上下同舟共济、同甘共苦的精气神!这一切,是市委总揽全局、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有效监督、鼎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攻坚克难、团结奋进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各位代表、各位委员,向社会各界、各级组织,向离退休老同志,向驻涟解放军和武警、消防官兵,向辛勤奋战在全市各条战线的广大干部群众,向所有关心、支持涟源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成绩来之不易,问题和困难更不容忽视。主要是:增长速度总体放缓,地区生产总值、规模工业增加值等指标增速没有达到预期,特别是财税增收难度加大,刚性支出不断攀升,收支矛盾突出;传统产业发展面临较大困难,新的经济增长点还在培育发展之中,转型升级任重道远;企业发展普遍艰难,发展环境没有根本性好转;招商引资氛围不浓,重大项目储备不足,要素瓶颈制约仍然明显;全面深化改革任务繁重,发展活力有待进一步激发;生产、金融、生态三大安全问题,所面临的压力仍然很大;政府职能转变任务艰巨,“四风”问题不同程度存在,等等。我们一定要直面问题,勇于担当,不辱历史使命,不负人民重托!

二、2015年工作任务

今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之年,是检验“十二五”规划成效的收官之年,更是适应新常态、抢抓新机遇,打基础、谋长远的关键之年。

当前,世界经济复苏进程依然曲折,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正由高速转向中高速换挡,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益型,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要素驱动增长转向创新驱动增长。与全国一样,我市正同步迈入发展新常态,尤其是作为资源衰退型城市,表现的阶段性特征更加明显,正面临着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双重压力,面临着财政增收困难与民生刚性需求增加的双重考验。新常态下的涟源发展,既要充分估计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看到增长速度回落的必然性,更要看到巨大潜力和发展空间。一是作为资源衰退型城市和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县市,国家政策支持将持续给力。二是改革稳步推进,一些长期制约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打破,改革红利将进一步释放。三是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协同发展格局正在形成。一方面,“5077”攻坚战强力推进,煤炭等传统产业正在加快转型,最艰难的低谷徘徊期过去之后,未来将会逐步好转。另一方面,外贸经济连续两年逆势上扬,创安防爆、回春堂、华德食品等入园项目扎实推进,桥头河现代农业综合产业园来势喜人,湄江、龙山等旅游优势显现,新的增长点正在逐步形成。四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历史性跨越,初步构建了以1条高铁为“主骨架”、3条高速为“大动脉”、16条干线为“支动脉”、3400余公里农村公路为“毛细血管”的交通网络,区位优势凸显。五是我市先后获得省级卫生文明城市、全面小康经济发展快进县、全省平安县市等多项荣誉,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多年开创的良好局面,为我们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此关键时期,我们要坚定信心,放大优势,坚决破除思维定势,正确认识新常态,紧紧抓住经济建设中心不动摇,更加注重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的平衡,更加注重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更加注重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有机统一,全面激发发展活力;要坚决破除路径依赖,主动适应新常态,坚持改革创新不动摇,坚持转型升级不动摇,坚持对接大长沙战略不动摇,努力培育和打造新的增长动力,保持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的平衡;要坚决破除工作惯性,勇于引领新常态,把准改革发展稳定的着力点,把准近期目标和长期发展的平衡点,把准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结合点,真抓实干,敢做善成,把人民的期待变成我们的行动,把人民的希望变成美好的现实!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娄底市委和涟源市委一系列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新常态,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总揽,围绕打造全省“三基地两中心”,积极对接大长沙,深入实施“涟商回归”战略,狠抓改革攻坚,强化依法治理,突出创新创业,注重底线思维,着力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保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5%,力争9%;财政总收入、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均增长5%,力争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5%,力争1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力争1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5%,力争13%;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11.5%,力争达到9.5%、12%。节能减排完成上级下达目标。

围绕上述目标,重点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上项目、扩投资,全力以赴稳增长

狠抓项目建设。突出产业项目,突出基础夯实,突出民生改善,以钉钉子的精神,扎实推进143个重点建设项目,完成年度计划投资85.5亿元。其中新型工业项目32个,年度投资18.9亿元;城建34个,年度投资17.6亿元;交通8个,年度投资14.4亿元;社会事业13个,年度投资6.3亿元;农业农村49个,年度投资22.6亿元;商贸物流旅游7个,年度投资5.7亿元。狠抓进度效益,狠抓质量安全,确保竣工投产或基本建成63个以上。同时,扎实抓好华润电力热电联产、消防二站等18个重大前期项目。研究国家投资重点,明确投资方向,确保全年储备项目30个以上,其中产业项目15个以上。立足把项目做成产业,务实谋划“十三五”规划重大项目库。

突出产业招商。要进一步理顺招商体制。围绕“三基地两中心”转型发展目标,分产业成立招商领导小组,探索建立“一类产业、一名主要领导、一个班子、一套方案、一定兑现奖罚”的招商模式。出台制度,鼓励“飞地”招商,实行税收分成。要进一步明确招商方向。以经开区为主阵地,依托“一区多园”平台,实施招商引资三年(2015-2017)行动计划。重点围绕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实行产业补链式招商,促进产业向园区集聚。力争园区工业招商引资突破30亿元。要进一步增强招商实效。把签约项目落地、竣工、投产作为衡量招商引资实效的第一标尺,确保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3%、内联引资增长10%以上。发挥涟商服务中心平台作用,进一步健全项目跟踪服务和协调机制,建好招商引资项目库和涟商投资信息库,着力提高招商引资工作专业化、精细化水平。

优化发展环境。要着力优化市场环境。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破除体制机制束缚,为创新创业者营造公平公正的环境。要着力优化政务环境。进一步精简审批事项,简化程序,明确时限,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严厉查处和打击“三乱”、“索拿卡要”行为,看住向企业乱伸的手。要着力优化施工环境。继续实行重点项目“一对一”服务,健全快速反应处理机制。严厉打击强揽工程、强装强卸、强行阻工、毁坏设施等违法行为,坚决打击路霸、村霸、欺行霸市等不法人员,全力为项目建设和企业生产保驾护航。

抓实企业帮扶。持之以恒抓好重点企业(项目)“点对点”帮扶。搭建政银企平台,对具有核心竞争力、成长性好的实体企业,给予强有力的信贷支持,确保全市金融机构新增贷款增长12%。加强服务和监管,规范企业民间融资行为。入股参与娄底组建政府独资融资性担保公司,有效缓解实体经济融资难题。清理闲置用地,盘活土地存量,推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力争新增建设用地3000亩以上。加大职业培训,强化用工保障。支持企业理性发展,巩固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

(二)转方式、调结构,精准发力促转型

着力打造新型工业增长极。坚定不移实施“四转三化”战略。扎实推进32个新型工业重点项目。培育规模工业企业10家。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86.6亿元。

致力园区倍增。把园区建设作为转型发展的主阵地来抓,围绕经开区“四区”定位,开展园区倍增大会战,促进产城一体化发展。力争通过3-5年努力,园区经济总量、运行质量、单位均量在2013年基础上同步倍增。2015年,确保园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工业总产值、税收等主要发展指标均增长30%以上。要理顺体制机制。推进园区体制改革,在政策上放权、工作上放手、财税上放活,增强园区造血功能。要提升承载能力。新建标准化厂房13万平方米。加快道路建设,确保福涟路、三一路北段建成通车,构建“五纵四横”路网结构。配套抓好水、电、气、公交、安置区等生产生活基础设施。要全力破解瓶颈。坚持问题导向,定向发力。要加大争资争项力度,充分发挥财政专项资金的杠杆作用,撬动社会、金融等资本参与园区建设。要依法强力推进征地拆迁,决不让征拆问题成为建设的“拦路虎”。要大力优化环境,行政审批率先在园区简化、“三张清单”率先在园区公开、“提高执行力三年行动计划”率先在园区实施。要加快产业发展。坚持走“产业主导、集约发展”的路子,推进优势产业、优质资源、优化管理向园区集聚。确保创安防爆异地新建、回春堂中药产业园一期、华德绿色食品产业园第一条生产线如期竣工投产。

培育高新产业。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2%。以建设娄底大道涟源段为契机,立足新兴产业,抓好沿线产业布局,着力打造黄金产业带。研究应急产业政策,主动对接领军企业,依托制造业优势,出台应急产业发展规划,支持引导煤机产业“第二次创业”,谋划打造全国应急产业示范基地。抓好信息惠民工程,建设4G通信基站,培育发展信息消费,加速“两化”融合发展。

提质传统产业。扎实抓好落后小煤矿关闭退出工作,确保关闭50%以上;同时,狠抓保留矿井“四化”建设,实现减点扩规提能,促进煤炭产业安全可持续发展。加快国产实业二期建设。统筹抓好非金属矿山、采石场、五小行业的退出工作,坚决淘汰落后产能。

着力打造现代农业升级版。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三次产业融合互动,让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

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抢抓“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省特色县域经济重点县”机遇,实施特色农副产品生产加工三年行动计划,发展壮大桥头河现代农业综合产业园,全力打造全省特色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引导和规范发展专业大户、生态农庄、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合作经济。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打造农业产业化品牌。加强质量安全监管,把湘中黑牛、富硒农产品、肖老爷食品、古仙液等特色品牌做优做强。强化科技创新,培育打造新品牌。招大联强,着力引进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立足全省农产品出口基地,支持特色农产品“走出去”,拓展发展空间。

夯实农业产业化基础。坚决遏制耕地抛荒。整合资源,务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抓好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建设。完成白马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31处水电增效扩容、54处病险水库加固、湄塘口供水工程、中小河流综合治理等重点水利工程。完成“五小”水利建设年度任务。扎实推进气象站搬迁工程。统筹整合涉农资金,创新农业投融资机制,落实金融支农政策。着力提高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服务现代农业发展。

着力打造现代服务业增长点。把服务业作为转方式、扩内需的新引擎、新动力,突出重点,加速推进。

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围绕打造“区域性旅游休闲中心”,全面推进“旅游强市”建设。加快旅游总体规划修编。重点抓好湄江、龙山两个“国字号”品牌发展。支持飞水涯景区提质改造。围绕“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注重生态休闲,培育特色品牌,延伸产业链条。大力挖掘本土文化,切实加强对杨市、三甲等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以及珠梅抬故事、湘剧等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开发,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发挥区位优势,抓好营销策划,积极对接大长沙,主动融入湖南大旅游圈。力争全年旅游收入突破50亿元。

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充分发挥高速、高铁路网和节点集镇的交通区位优势,规划建设商贸物流产业,加快构建“区域性物流中心”。重点抓好大汉汽贸涟源基地、烟草中转物流园、行知商业广场等项目建设。出台电子商务扶持政策,引导支持电商产业做大做强。扎实推进城乡农贸市场改造,抓好农资、日用工业品、网上供销三大网络建设,促进城乡商贸服务网络一体化发展。抓实交通物流园、湘中农产品物流中心等项目前期工作。

统筹发展其它服务业。完成农商银行组建。支持村镇银行发展,规范小贷公司、担保公司发展。扎实帮扶,严格监管,稳定住房消费,促进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大力培育健康养老、文化体育、休闲观光等消费新业态,促进消费升级,集聚人气。统筹抓好物业、信息、社区服务业发展。

(三)提品质、抓统筹,群策群力兴城镇

咬定“一年一变、三年大变”目标,坚持走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生态宜居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加快中心城区扩容提质。坚持规划引领,推进“三规合一”,抓好城镇总体规划修编。严格规划评审,抓实控违拆违。按照“东进、北扩、西拓、南完善”的总体思路,加速拓宽城市骨架;以中心城区重点项目建设为抓手,持续提升城市品质。高起点规划建设城北龙湖新区,确保燮和路今年建成通车、娄底大道龙湖新区段2016年竣工。加速推进涟商文化主题公园、和一国际大酒店、梅亭东路等建设,打造以涟水河沿河风光带为中心的高品质城市景观,确保城东新区初具规模。做好福源东路Ⅱ段的前期工作,启动征地拆迁。全面启动城西生态文明示范区规划建设。抢抓保障性住房政策机遇,启动老城区提质改造试点。加快双江口大桥建设,打通老城区与沿河风光带的休闲通道。务实推进罗家佃城市综合体及配套建设。加快推进市二水厂、天然气管网、城市生活垃圾转运站、城西片区给排水等“两供两治”工程。强化城市常态化、精细化管理,加强停车场(位)建设与管理,突出抓好背街小巷、小区物业等薄弱环节整治,巩固创卫、创文成果,让城市更有序、更整洁、更舒适。

统筹推进小城镇发展。坚持规划先行,突出产业带动,彰显地方特色,打造有历史记忆、特色鲜明的美丽城镇。全面完成乡镇总体规划修编。依托交通区位优势,完善桥头河、伏口、杨市等节点镇产业规划,打造新的增长点。突出抓好国家重点镇及省级中心镇、示范镇、特色镇建设,培育壮大一批工业强镇、商贸重镇、旅游名镇等专业特色镇。狠抓古塘新区、七星街镇洪源市场等70个小城镇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5亿元。加快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全面完成卫生集镇创建。

抓好美丽乡村建设。完成40个村庄规划。乡镇办事处要成立规划委员会,规范和加强村民建房与管理。创新机制,纵深推进城乡环境整建行动,加快改善人居环境。重点开展农村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力争通过全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整县推进“以奖代补”验收。扎实推进生态乡镇创建,打造1个省级以上生态乡镇。突出抓好全省新农村建设连片推进试点镇——茅塘镇的规划建设。以点带面,建设美丽乡村,确保杨市东园村通过省级美丽乡村验收。致力产业发展,突出抓好6个全国“美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建设。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倡导移风易俗,培养良好风尚。

进一步完善交通网络。强力争取上级支持,确保安邵高速今年年底如期通车。全力推进娄底大道涟源段建设,完成投资4.1亿元以上。完成斗骡线、华雷线、杨白线等干线公路改造扫尾,完成丰荷线改造前期工作,启动丰瑞至水洞底段的维修改造,开工建设蓝芙公路,推进湄七线改造,启动龙琅高速涟源段以及湄江连接线建设,完善城乡交通体系,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同时,完成新一轮出租车经营权授予工作,规范农村客运秩序;完成38.8公里农村公路、17座危桥、2座渡改桥、大江口水库寨背一级行人渡口、古塘客运站等项目,扎实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进程。

(四)强创新、激活力,坚定不移推改革

深入推进改革。稳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强化机构编制管理。贯彻落实新《预算法》,建立全口径预算管理、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和透明预算制度。进一步加强财政专项资金和税收征管成本管理。严格控制政府性债务规模,完善债务风险预警机制。稳步推进“营改增”试点和资源税改革。加快农村改革步伐,有序引导土地流转,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全面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突出抓好金石镇全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全力推进公车改革。大力推进商事制度、教育、医药卫生等重要改革事项。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探索PPP投融资模式,激发民资活力。

强化创新驱动。落实创新创业财税金融政策,完善创新服务平台,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激情。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科技合作。全面启动规模企业专利扫零工程,力争发明专利申请量增长15%以上。突出队伍建设,加大定向培养、培训力度,大力引进科技创新人才。创新融资方式,鼓励引导民间资本投向重点民生项目和科技创新领域。推动市乡村三级信息资源共享,发挥科技服务基层的作用。

扩大开放合作。充分发挥资源、产业和区位优势,积极对接大长沙,务实推进东进“融城”。主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着力引进新兴产业项目,打造产业集群。出台支持政策,进一步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发展加工贸易,扩大外贸总量,确保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4000万美元。紧扣“走出去”战略,逐步扩大境外投资和劳务输出规模,提升经济外向度。

(五)兜底线、增福祉,千方百计惠民生

以全面推进小康建设为总揽,在保障基本生活的基础上,努力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日子。

进一步强化财力支撑。围绕主导产业,精心培植财源,切实增加可用财力。深入开展综合治税,突出抓好重点企业、重点行业、重点项目的税收征管,加大对行政事业单位、非营利性组织和医疗卫生行业的税收征管,创新抓好“四小税”、私有房产出租与自营税等零散税收征管,清理规范财税优惠政策,营造公平的纳税环境。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压缩“三公经费”和非生产性支出,优先确保重点领域特别是民生支出。认真贯彻落实《湖南省乡镇财政管理条例》,规范预决算管理,严格资产债务管理,加强基本财力保障。要着力规范项目资金使用,加大财政投资评审与监督,坚决查处侵占、挪用等违法违规行为,充分发挥财政性资金的使用效益。

进一步抓好精准扶贫。实施一乡一策、一村一策、一户一个脱贫计划,优化整合各种扶贫资源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贫困村聚集。把产业发展作为扶贫工作核心,实行“造血式”扶贫,突出抓好发展生产、公共服务、教育扶贫三件大事,重点抓好整村推进、雨露计划、金融产业扶贫试点、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等专项扶贫项目。加快库区基础设施和移民安置区建设,抓好移民避险解困试点工作。确保减少贫困人口2.8万人。

进一步完善保障体系。按照全覆盖、保基本、有弹性、可持续的原则,建立健全统一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加快老年养护大楼、养老康复服务中心、乡镇敬老院改扩建和中心敬老院建设,构建城乡一体化养老服务体系。持续抓好城乡低保规范化管理,有效落实临时救助、医疗救助、五保供养政策。妥善解决小煤矿关闭过程中职工工资、工伤保险问题。做好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和残疾预防,健全农村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推进“两房两棚”建设,新建保障性住房800套,完成棚户区改造4392户,改造农村危房1000户。抓好非公企业员工参缴住房公积金工作。兴建集中供水工程12处,解决农村7.3万人饮水安全。突出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大对大学生及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帮扶力度,新增城镇就业6500人以上,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0000人以上。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促进农民增收。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和津补贴制度改革,研究实行机关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以及乡镇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补贴制度。

进一步发展社会事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打造党和人民满意教育。加快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扎实推进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新建、改建幼儿园8所。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建设农村义务教育合格学校161所,建成涟源市蓝溪学校。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健全教师培训和流动机制。稳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理顺中医院管理体制。加快二级综合医院、34所乡镇卫生分院改扩建、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做好传染病防控工作。落实医疗机构治安秩序管理责任,建立医患纠纷三方调处机构。健全食品药品监管体系,用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保证食品药品安全。统筹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强文艺精品创作,抓好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实施全民健身工程。强化优质服务,加大利益导向,稳步实施完善的生育政策,确保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6‰以内。实施惠民殡葬政策,全面规范殡葬秩序。持续加强国防和后备力量建设。全力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扎实推进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统筹抓好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老龄、老干、革命老区等工作,持续加强统计、市志、人防、科协、工会、档案、保密等工作,着力支持共青团、妇女、儿童、关工委、慈善、残联等事业发展。

(六)抓治理、保稳定,以人为本促和谐

创新社会治理。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纵深推进“依法治市”和平安涟源建设。扎实推进监管中心建设。加快推进乡镇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平台建设,并入“天网工程”。全面推进所有社区及300个村的社会治安网格化管理,完成第九次社区换届选举。加大反邪教、反恐怖基础防范和应急联运处置力度。严厉打击两抢一盗、黄赌毒等违法犯罪行为。加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的衔接联动。加大法律援助力度。加强特殊人群管理。以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以法治思维规范秩序,以法治方式化解积案,推行依法逐级走访,加强网上信访工作,畅通诉求表达渠道。持续推进村务公开,大力整治和规范村级财务管理。

抓实安全生产。坚持依法治安,认真贯彻新《安全生产法》。深入推进“四大三基”行动计划,加快推进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着力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全面提升安全监管能力。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八条断然措施”,突出抓好煤矿、非煤矿山、道路和水上交通、危化物品、烟花爆竹、建筑施工、特种设备等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安全生产,坚决遏制各类安全事故发生,确保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争创省级安全生产示范市。

保障生态安全。贯彻落实新《环境保护法》,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的原则,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以水更清、山更绿、气更净为目标,全面完成湘江污染防治第一个“三年行动计划”、九大环保工程、孙水流域综合治理等工作。加快城镇污水管网配套建设,确保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工程、茅塘污水处理厂建成运营。深入推进绿化行动、省级园林城市创建,突出抓好中心城区生态圈建设、绿色通道、联村建绿、荒山造林等工作。严厉打击纵火失火毁林违法犯罪行为,有效保护森林资源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扎实抓好关闭退出落后小煤矿的生态恢复治理。扎实推进大气污染治理行动计划,突出抓好建筑、采石等行业扬尘与渣土治理,进一步推进工业企业污染防治。成立环境保护委员会,推进责任体系建设。对各类环境违法行为“零容忍”,铁腕执法,重拳打击。

稳控金融安全。坚持“政府主导、属地管理、一线担当、企业主体、分类处置”的民间融资风险处置思路,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积极稳妥推进落后小煤矿关闭退出工作,杜绝民间融资风险叠加。大力宣传,积极监管,依法严厉打击非法集资行为,构建良好金融秩序。

三、全面提升依法行政水平,努力建设法治政府

适应新常态,全面完成今年各项任务,我们必须深入贯彻全面依法治国重大战略部署,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努力打造法治政府。

(一)增强法治意识,着力提升依法履职能力

坚持依法行政,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全面推进“依法治市”进程。坚持职权法授、程序法定、行为法限、责任法究,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坚决克服懒政、庸政、怠政,坚决惩处失职、渎职,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全面加强执法队伍建设,严厉查处知法犯法、违规执法行为,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扎实推进城市管理领域相对集中执法权工作。加强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支持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抓住各级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大力营造全社会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

(二)注重科学民主,着力提升政府决策水平

落实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严格执行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策等法定程序。进一步规范行政自由裁量权,认真执行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则,严格实行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制度、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和责任倒查机制,增强决策的严肃性与科学性。落实民主集中制,严格执行“三重一大”集体决策程序,坚决不搞“一言堂”、“拍脑袋”决策。积极推进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深入实际,掌握实情,了解民意,使政府决策更加科学、民主、透明,更加符合实际,经得起人民、实践和历史的检验。

(三)规范权力运行,着力提升政务服务实效

以规范公共权力运行为突破口,狠抓制度的废改立,公开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制定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切实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决定决议。支持政协参政议政。认真办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强化政务服务大厅、乡镇便民服务中心管理,进一步巩固行政审批改革成果。抓好12345社会求助服务热线,夯实便民服务平台。加强电子政务平台建设。重点推进财政预算、公共资源配置、重点项目、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等公众关心关切事项的公开,创造条件让人民更好地监督政府。

(四)切实改进作风,着力提升务实清廉形象

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自觉践行“三严三实”,构建作风建设长效机制。贯彻落实市委“提高执行力三年行动计划”决策部署,争当敢为人先、敢干敢拼的“狮子型”干部,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继续加大对重点领域、重点岗位、重点环节的监察审计,切实增强主动公开、主动接受监督的意识。坚持依法理财,严格资金监管,进一步严肃财经纪律。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执行招投标、项目审批、公共资源交易等规定,依法依纪严厉查处腐败案件。

各位代表,科学编制“十三五”规划是今年的一项重大任务。要从我市实际出发,深入研究新常态下的发展规律,准确把握面临的重大机遇和挑战,科学提出今后五年的发展目标和任务,使规划成为凝聚力量、指引发展的任务书、路线图。

各位代表!新常态承载新使命,新常态更须新作为!面对历史赋予我们的时代重任,肩负全市人民的殷殷重托,唯有牢记使命、砥砺奋进,唯有勤勉尽责、毫不懈怠,才能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让我们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同心同德、同甘共苦,进一步弘扬涟源精神、增强涟源自信、汇聚涟源力量,为全面建成小康涟源而共同奋斗!

下一页更多关于涟源市政府工作报告

涟源市政府工作报告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