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航天技术论文
军事航天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拓展了现代战争的空间,使现代战争空间由陆、海、空三维发展为陆、海、空、天四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军事航天技术论文,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军事航天技术论文篇一
美国军事航天战略转型大揭秘
摘要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一系列局部战争,就信息化战争的主体阶段而言,如海湾、科索沃、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在军事上都是相当成功的,其主体阶段仅为38、78、73和42天。值得深思的是:美国在军事上成功的重要原因,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推进的军事转型,使美国极力谋求制天权,并以制天权为主导,赢得先发制人的非对称优势。
适时修正的顶层设计
美国的军事转型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而军事转型顶层设计的开篇之作可追溯至1997年。1997年12月,美国国防研究小组向国防部提交了《国防转型――21世纪国家安全》的研究报告,其核心理念是“面向未来的战略:转型”。报告以前瞻性思维,分析了2020年的世界、2020年的美国国家安全和应对2020年国家安全的挑战,提出了“能力”和“转型战略”的整体构思。该报告开了系统谋划美国军事转型的先河。
进入新世纪以来美国军事转型的势头未减,“9・11”恐怖袭击事件更成为刺激美国加速军事转型的催化剂,加速军事转型因此成为美国军政的第一要务。围绕第一要务,以转型、战略、构想、条令、评估等为主题,美国军政高层出台了一系列军事转型的相关文件。
横向“转型”主线的展开示例如下:
转型目标――如国防部2003版《军事转型-战略途径》
转型指南――如国防部2003版《转型计划指南》
转型要素――如国防部2004版《国防转型要素》
转型计划――如空军2004版《转型飞行计划》
转型路线图――如空军2006版《2006~2025路线圈》
横向“战略”主线的展开示例如下:向未来的持续过程,转型不可能一蹴而就,转型文件也不会一成不变,转型文件必然随形势的发展而适时修正。因此转型文件必须注明版本的年份,从同名而不同年份的文件版本,可以比较适时修正的背景和内涵。
理念解读
基于威慑转型为基于能力
2001版《四年国防评估报告》明确了基于能力的发展理念,2005版《美国国家国防战略》和2006版《四年国防评估报告》,进一步确认了“基于威慑转型为基于能力”的国防发展模式,倾力打造足以战胜现实和潜在的任何对手的实战能力。
例如在继续保持绝对核威慑优势的前提下,美国的AGM-86B空射核导弹,从AG M-86C型起改型为适于局部战争实战需要的常规空射巡航导弹。其射程从2400千米缩短为1200千米,其精确打击能力的CEP精度,随着天域C41SR军力结构和精确制导技术的不断升级,从B型的30米逐步提升至C型的10米,至D型则进一步达到5米的水平。D型/Block Ⅱ具有末段机动和对准目标呈垂直俯冲的特性,并采用先进的侵彻战斗部,从而对地下坚固目标形成更精确有效的打击。AGM-86C/D常规空射巡航导弹在伊拉克战争中的实际使用数量达到153枚。
基于军力转型为基于效果
基于效果的精确打击已经取代基于军力的大部队对阵,唱响了现代局部战争的主旋律,“基于军力转型为基于效果”也已经成为转型的焦点理念之一。2001及2006版《太空作战军事条令》、2002版《太空联合作战军事条令》和2004版《太空对抗作战军事条令》,都确认了基于效果的作战方式即效基作战方式,通过效基计划、效基实施和效基评估,形成空天一体和空天制胜的非对称优势。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一系列局部战争的实践,充分证明了基于军力转型为基于效果的理念价值。
如左图所示,二次大战中,1000架次B-17,携带9000枚250磅炸弹,以1000米的CEP精度,打击目标效果仅为1个;越南战争中,30架次F-4,携带176枚500磅炸弹,以120米的CEP精度,打击目标效果也仅为1个;在沙漠风暴中,一架次F-117隐形战机,携带2枚2000磅精确制导武器,以3米的CEP精度,打击目标效果达到2个;科索沃战争中,1架次B-2隐形轰炸机,携带16枚2000磅精确制导武器,以6米的CEP精度,打击目标效果高达16个。
平台中心转型为网络中心
平台中心,即单一兵种的武器平台中心,已不适应多兵种联合作战的格局,信息化战争各作战平台之间互联、互通、互操作的发展趋势,必然促使平台中心转型为网络中心。
以网络中心战示意图为例,图5中第一层面是处于军事制高点的天域C4ISR军力结构,现阶段主要包括导弹预警、军事通讯、全球定位、照相侦察和气象环境等五大系列军事卫星,第二层面是以预警机等现代特种装备飞机为主的空域C4ISR军力结构,第三层面才是装备精确制导武器的作战平台。这三个层面的高技术装备,必须通过如图所示的数据链16(Link 16)、宽带信息网络技术(WIN-T)、战术目标定位网络技术(TTNT)和宽带网络波形(WNW)等,才能实现数据瞬间链接和互联、互通、互操作,即通过作战信息的实时共享,实现以网络为中心的联合作战。
优势理念
适时修正至2004版《空军转型飞行计划》,美国空军从航空部队转型为航空航天部队的完整计划纲要已经形成。2005年12月7日,空军部长和参谋长联名签发了《美国空军使命宣言》,宣布“美国空军的使命,是为保卫美国及其全球利益做好一切准备,随时强势出击――在天空、太空、网空飞行和战斗”。宣言表明美国航空航天部队的作战空间,不仅从现实空间的天空扩展到太空,而且从现实空间扩展到虚拟的网络空间,即网空。而优势理念,则不仅从空中优势的制空权扩展到太空优势的制天权,并进而扩展到网空优势的制网权。2007年12月29日发布的《网空司令部白皮书》进一步强调,“没有制空权就没有现代战争的胜利;没有制空权、制天权和制网权,就没有未来战争的胜利”。
中国理念
美国国防部1997版《四年国防评估报告》只字未提“中国”,因为当时美国根本没有把中国放在眼里。1999年5月8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公然肆无忌惮的轰炸我驻南使馆,这不仅激起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也促使我们重塑经济结构和重振高技术武器装备的发展。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和发展壮大,美国人心目中的“中国理念”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2008版《美国国家国防战略》17次提到“中国”,文件强调“中国是一个正在崛起的与美国具有潜在竞争的国家。在可预见的将来,美国将必须防范中国成长中的军事现代化及其对国际安全战略选择的冲击。中国将继续壮大其常规军事能力……发展远程全球打击、太空战和信息战的能力。”
美国国防部一年一度提交国会的《中国军力报告》2006版、2007版和2008版,连续三年引用了2006版《四
年国防评估报告》第29页的一句话――“中国是美国最大的潜在军事对手”,这句话高度概括了今日美国军方的“中国理念”。
美国执意发表的2009版《中国军力报告》,3次提到“中国的军事转型”,4次提到“中国的军事现代化”,并妄加评论称中国“正在改变区域军力平衡”。
无缝整合的体制建设
2000版《航空航天力量――保卫21世纪美国》是一份航空航天整合的白皮书,文件的卷首引用了空军瑞恩将军的一段话,“美国空军正在以一支无缝整合的航空航天部队挺进二十一世纪”。
从1982~2000年美国军方包括各军种,相继成立或调整过7次有关航天的指挥机构。2002年10月1日航天司令部与美国战略司令部合二为一。合并之后最重大的体制调整是2005年跨军种联合机能司令部JFCC体制建设,成立了太空作战-联合机能司令部(JFCC-SPACE)、集成导弹防御-联合机能司令部(JFCC-IMD)、全球打击和集成-联合机能司令部(JFCC-GSI)、网络作战-联合机能司令部(JFCC-NW)和情报监视侦察-联合机能司令部(JFCC-ISR),有效整合了军事航天的指挥体系,全面提升了军事航天的强势地位。
太空三化的终极挑战
2006年8月31日,美国总统布什签署的《美国国家太空政策》表明,美国拒绝就任何可能会限制其进入或使用太空的协议进行谈判,美国有权不让任何“敌视美国利益”的国家或个人进入太空。换成大白话就是“太空领域美国想怎么进就怎么进,想不让谁进就不让谁进”。难怪美国海军战争学院国家安全决策系主任琼-约翰逊-弗里斯撰文称:“这个新政策以直言不讳甚至对抗性的语言将美国与其它航天国家的重点利益对峙……其语言……如此无所顾忌,简直更象是太空霸权主义的一揽子宣言……。”
2008年2月12日中国和俄罗斯共同向裁军谈判全体会议提交了“防止在外空放置武器、对外空物体使用或威胁使用武力条约”。白宫迅速回应,称美国“反对任何阻止和限制利用太空的条约”。显然太空霸权主义已成为美国的基本国策。
“2009年1月新任总统奥巴马上任伊始,即通过白宫网站发布政策意向,希望在世界范围禁止反卫星武器以确保太空的自由,似乎美国的太空政策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美国的太空政策将向何处去,世界各国正拭目以待,目前判断奥巴马上台后美国太空政策的实质变化还为时过早。因为第一,奥巴马对美国现役的具有太空对抗及潜在太空对抗能力的军事资产保持沉默,对美国现行的一揽子太空武器及潜在太空武器计划讳莫如深,己所不欲,何施于人;第二,何谓太空武器难以明确界定,此意向缺乏可操作性;第三,美国已经变化的只是收敛强硬姿态和修复多边外交,而不变的依然是不容撼动的太空霸主地位。”
太空军事化――既成事实
冷战时代美国与前苏联在太空领域的激烈争夺,促成了美国太空军事化的发展模式。1991年底前苏联解体,巧合的是1991年初海湾战争爆发,加上之后的三场高技术的局部战争,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2002年的阿富汗战争和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都凸显了美国军事太空资产的用武之地。如图8所示从海湾战争到伊拉克战争,“发现一定位-瞄准一攻击-评估”的打击链时间从100分、40分、20分缩短至10分,精确制导武器占总投弹量的百分比从7.6%、35%、56%上升到68.3%,通信带宽需求比从1、2~2.5、7增至10。上述数据的背后凝聚了美国军事太空资产的技术优势,而反映的实质是四次局部战争太空军事化程度的跃升,充分证明太空军事化已是不争的既成事实。
太空武器化――难以逆转
2004版《太空对抗作战军事条令》明确了太空对抗作战的整体格局。太空对抗作战的基础是太空态势感知(SSA),太空态势感知是保持太空优势的首要条件和行动基础,具体项目是天基太空监视系统(SBSS)。在太空态势感知的基础上,太空对抗的两翼是防御性太空对抗(DCS)和进攻性太空对抗(OCS)。
2008年美国国防信息中心发表了两份有关太空武器的分析报告,一份题为《2009财年国防预算中太空武器的份额》,另一份题为《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的潜在太空武器计划》。2009财年美国国防预算中太空武器的份额明细,见表1。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的潜在太空武器计划明细,见表2。
从美国国防信息中心公开披露的信息可见,美国在导弹防御太空计划、防御性太空对抗与进攻性太空对抗和敏捷全球打击等领域,正紧锣密鼓的发展太空武器及潜在太空武器。美国控制太空独霸太空的战略意图+分明显,即在当今和未来的战争中,确保军事制高点――制天权的非对称绝对优势。为此美国不惜大肆炒作中国的反卫星武器威胁,为发展太空武器计划的提速一再追加拨款。显然美国太空武器化的发展态势已难以逆转。
表1和表2所列计划,如作战快速响应航天、战术星、F6航天器系统和轨道快车等,本刊在2009年第一期已作精彩介绍。这里再简单介绍一下多拦截器。
美军目前使用的拦截导弹,每枚弹上仅携带1个能摧毁来袭弹头的拦截器。为有效应对多弹头的威胁和诱饵的干扰,美国导弹防御局推出了多拦截器防御计划。多拦截器的主体集成了微型的推进和姿控系统,多个微型杀伤拦截单元围绕主体形成“子母式”结构。多拦截器通过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和本身的探测器――探索导引头,进行目标跟踪和识别,并最终以“多对多”的策略有效摧毁多个来袭弹头。多拦截器将成为美军反导能力的倍增器。
2008年12月2日在爱德华兹空军基地,洛-马公司研制的多拦截器MKV-L全尺寸试验样机,在约7米高度跟踪目标的同时机动飞行20秒,成功完成了自由飞悬浮测试,见图9。从图9可见,多拦截器MKV-L全尺寸试验样机携带12个微型杀伤拦截单元。按计划多拦截器下一步将进行飞行试验。
在2009财年美国国防预算太空武器的份额明细表中,多拦截器的份额高达3.545亿美元,可见美国军方对多拦截器的重视程度。
太空战场化――未雨绸缪
在基于能力、基于效果和网络中心等转型理念的指导下,美国军方正不遗余力的布天网、铸天剑和组天军。“布天网”的重点是导弹预警、军事通讯、全球定位、照相侦察和气象环境等五大军用卫星系统,构成网络化的天域C 4ISR军力结构,见图10;“铸天剑”的重点是导弹攻防和天基武器系统;“组天军”的重点是无缝整合的航空航天部队。信息化战争的主战场向太空转移已是大势所趋,美国太空军事化的既成事实和太空武器化难以逆转的发展态势,布天网、铸天剑和组天军的整体部署,都在提醒我们必须防患于未然,如不有效遏制,太空迟早会成为大国角力的主战场。
2001年4月美国空军大学指挥学院的杰姆逊,以《X-37:开创控制太空的新纪元?》为题,发表了一份研究报告。报告以太空是否是下一个珍珠港,作为太空战场化未雨绸缪的警示,并详细探讨了X-37作为太空多功能平台的潜在军事价值。
2006年11月17日,美国空军宣布推进新的X-37B轨道试验机计划,为原X-37计划注入新的军事生命,据报道,X-37B调整后的首次轨道试验飞行将于2009年年进行。
在太空力量增强、太空支援、太空控制和太空力量运用等领域,由于太空无人机可作为太空平台,其潜在的整合能力和战略价值,使X-37B所隐含的太空战场化背景备受关注。
结语
信息化战争的主战场向太空转移已是大势所趋,太空作为军事制高点必然成为兵家必争之地。美国之所以认定中国是美国最大的潜在军事对手,主要是因为中国潜在的太空优势和未来的制天权挑战。对手之间自然力图知己知彼,因此唯有清醒解读美国军事航天战略转型的背景信息,我们才能在未来的风云变幻中立于不败之地。
军事航天技术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