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民族精神的相关思修论文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一个民族没有伟大民族精神的支撑,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弘扬民族精神的相关思修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弘扬民族精神的相关思修论文篇一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摘要】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一个民族没有伟大民族精神的支撑,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思想文化相互激荡,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方向,必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关键词】民族精神 弘扬 培育 爱国主义
在五千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第一,团结统一。自古以来,中华各民族之间都存在着一种强烈的民族认同感,都以为自己是龙的传人,“炎黄子孙”而自豪,都有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整体感和责任感。从秦朝统一中国以来,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分和离乱,但主体仍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根源就在于中华民族高度一致的整体感、责任感,在于各民族之间和睦合作,友好相待的优良传统。香港、澳门已相继回到祖国的怀抱,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进程。只要全体中华儿女携手努力,就一定能在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第二,爱好和平。中华民族素来以热情好客,睦邻友好,崇尚交流著称于世,以“礼仪之邦”享誉于史。中华民族历来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伦理教化,推崇人与人之间和睦共处,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崇尚“和气生财”、“与人为善”;对外重视睦邻友好,强调“协和万邦”,尊尚“亲仁善邻,国之国也”,强调国与国之间和平共处,反对相互欺凌和相互侵略,希望天下太平,同各国人民友好相处。“和为贵”的思想渗透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之中。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位,世界一些国家就发出“中国威胁论”的声音,然而中共十八大明确指出,中国继续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给那些中国威胁论者当头一棒。
第三,勤劳勇敢。中华民族历来以勤劳勇敢,不畏艰苦著称于世。我们的祖先早就说过,“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克勤于邦,克俭于家”,“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天道酬勤”,“勇者不惧”,“勇于义而果于德,不以贫富贵贱死生动其心”,这些警示名言都是中华民族品格的体现。勤劳勇敢精神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程中,集中表现为艰苦奋斗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无不是艰苦奋斗精神的体现。历史和现实证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
第四,自强不息。中国先哲通过观察宇宙万物的变动不居,提出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思想,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变革创新,努力奋斗的精神力量。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创业实践,至今仍是鞭策中华儿女开拓进取的永恒的精神力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在祖国大地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缔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这一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是凝聚各族人民的精神之魂。党的十八大提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实现两个百年目标,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继续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心骨”。当今世界某些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超强的经济、科技实力,向外输出其文化,从音乐到媒体,从电影到快餐,从语言到体育,它的文化裹挟着其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无孔不入地对外扩张,渗透到世界的各个角落,严重威胁着别国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只有坚持这个“主心骨”的指导地位,才能应对各种思想文化的挑战,铸牢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充分吸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缔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孕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鲁山县委党校的全体干部职工,以天下为己任,始终站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前沿。从2002年开始,党校全体教师深入乡村,挖掘鲁山传统文化,先后考察了仓颉造字、抗金名将牛皋、文学家元结、颜真卿、梅尧臣的历史,墨子文化,七夕文化,姓氏文化等,并与县文化局、广电局合作,拍成群众喜闻乐见的电视节目、戏剧节目,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宣扬传统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人民群众的爱国之情。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充分吸收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营养。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它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正如费孝通所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在对待外域文化上,中华民族敞开其博大的胸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在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这种包容性使中华文化在汉族文化的基础上善于吸收不同地域文化,使得中华文化永葆生机活力。
中华民族精神,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让全体人民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投身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事业之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弘扬民族精神的相关思修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