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90后创业故事
作为一项新的解决就业途径,大学生创业越来越受到社会各方的关注。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农村90后创业故事的相关文章,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
农村90后创业故事1:90后大学生彭雨回乡养鸡
一对90后大学生情侣,一个放弃保研机会,一个放弃留学法国,回到家乡四川中江县富兴镇山间的小农场里养鸡。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他们的农村创业故事案例吧!
楚天金报讯 图为:90后情侣正在给鸡喂食
一对90后大学生情侣,一个放弃保研机会,一个放弃留学法国,回到家乡四川中江县富兴镇山间的小农场里养鸡。两人共投资50多万元,办起养鸡场。他们去年11月开始售卖产品,3个月销售额已达50多万元。
放弃深造机会 携手回乡养鸡
在富兴镇,从德中公路下坡走100米左右,这里便是两人开设的养鸡场。“这些鸡已经被别人买下了。”彭雨指着一群正在来回踱步的鸡,大约有100只,奇怪的是有一些鸡的眼睛前还戴着一个红色的挡板。“那是给鸡戴的眼镜,因为它们喜欢打架。”
与土鸡做邻居的是野鸡,见到有人进入它们领地,它们当中的一些扑棱扑棱地飞了起来,如果不是上面盖了一个天网,肯定全部飞出去了。除此之外,鸡场里面还有贵妃鸡等,一共有3000多只,最多的时候饲养了6000多只,而饲养这些鸡的是一对90后的大学生情侣,一个刚毕业,一个还是在校大学生。“我是西南大学动物科学系的学生,去年毕业。她是四川外语学院南译学法语的,今年六月毕业。”彭雨说,他们俩都是德阳人,是高中同学,为了爱情就都去了重庆上学。为了毕业在一起,自己放弃了保研,而她也放弃了留学法国的机会。“我们班上一共28人,其中有三个人可以去法国留学,其中就有我一个,但是一想到又要分开几年,双方都很舍不得,所以商量之后决定回到家乡养鸡,家里人也很支持,把辛苦攒下给我留学的钱给了我们创业。”戴滢说,养鸡场取名为爱苜生态农场,取自于法语词Amour,是爱的意思,并且还种了大量苜蓿草,给鸡食用。
克服重重困难 情侣在创业中成长
据了解,彭雨在大学实习期间,就去过农场实习,毕业之后,有农场想聘请他当场长,月薪万元,并解决住房问题。不过,这个敢想敢闯的男孩决定自己创业。“给别人做不如给自己做,自己创业还比较自由。”
去年3月,在亲人的帮助下,鸡场在一片荒草丛中建起来。记者看到,除了他们修建的火砖房子外,周围还有许多破烂不堪空置的泥土房。谁能想到,一个被家人精心呵护的90后独生子彭雨曾在这么破烂的泥土房中住过好几个月。
彭雨说,养鸡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最开始的那半个月,天天晚上遇上下雨,为防止鸡感冒,必须要把鸡赶进去,但是没多久又要跑出来,于是他不得不守在鸡舍旁边,很多时候是通宵。
女友戴滢说,在学校日子很逍遥,躺在床上上上网,和朋友逛逛街买衣服,而在这里要忍着被蚊虫叮咬,住着破烂的地方,睡不好觉,还要自己煮饭,成天和这些鸡打交道,弄得衣服很脏,心理落差真的很大。
虽然只是短短的一年却让这两个90后的独生子女成长不少。“以前的家务事,她都不会做,现在基本上都会了,也不挑食了。”彭雨不断地对女友点赞。而彭雨自己也有了更多的担当,让他由小鲜肉变成一名事业心强的男生。
质疑中迎收获 通过微信谈生意
“最开始我们在这里开养鸡场的时候,也遭到了当地村民的质疑,说这么年轻的娃娃,还是大学生不去城市找工作,跑到农村养鸡,养得来不哦?”不过,八个月的努力证明彭雨能行,由他一个人喂养的第一批鸡成功出圈。“我和戴滢的爸爸用火三轮拉了30个野鸡到菜市场去卖,迅速地引起了大家的围观。”
30只鸡很快卖完,一共卖出了2000多元钱,这让彭雨尝到了收获的味道。后来,除了卖鸡之外,他们也卖鸡蛋。两个月前,由于鸡的产蛋量升高,一时又找不到销路,两人走上街头开始卖蛋。
“他用扁担挑着装着鸡蛋的箩筐,而我抱着野鸡,来到文庙广场。”两个年轻人的这身打扮和行头,迅速引起了广场上人的注意,有人说,一看就不是农村来的,会不会是骗人的哦。尽管有质疑,但是他们的鸡蛋很快就卖了200个。
因为太年轻,很多商家看到他们第一眼,并不是十分信任,因此目前也只是少量商家愿意和他们做生意。“今年我将为一家酒店和四家柴火鸡提供产品。”彭雨说,目前,他们最主要是通过微信与商家联系,也把鸡蛋放在超市展览,提高知名度。力争今年销售额达到200万元。
农村90后创业故事2:90后农村女生创业故事
“为了调整配方做出好吃的快餐,几个月里她吃掉了2000多个鸡腿……”说起23岁的平度农村女孩魏雅静,同事们被她的执着所折服。两年前魏雅静大学毕业后开始自主创业,两年时间里她做过酒店服务员、当过送餐工、包子工,后来自己开包子铺,而就在去年3月份,她倾尽所有积蓄开了一家做鸡米饭的快餐店,不到一年时间就卖出了6万份,赚了近30万元。由于她家里条件不好,深知贫困家庭孩子上学不容易,所以每卖出一份快餐,她就拿出一毛钱的利润资助贫困学生,一年时间内她捐出了6000元钱资助了6名贫困小学生。
创业 90后农村女孩年赚近30万
魏雅静今年23岁,家在平度崔家集镇魏家村,可谁也没想到一个刚从农村出来的普通女孩靠着经营快餐店年赚 30万元。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魏雅静的这家快餐店位于平度市区 ,是在2013年3月份开始营业,而一年时间里,她就卖出了六万份。“说实话,其实连我自己都不敢相信 。”说起此事,魏雅静还显得有些害羞。
2012年,她从青岛一所学院的酒店管理专业毕业,与千千万万刚刚走出校园的普通大学生一样,魏雅静也选择了与专业相关的行业工作,但是她心里却怀着一个梦想。“洋快餐卖遍全球,有很多大品牌,我就是学的餐饮,也希望能创造出一个中国快餐的大牌子。”魏雅静说,就在上学期间,她都会到一些酒店、快餐店打工、而毕业之后她还当过送餐工、做过包子工。
由于本身就是从事酒店管理专业的,魏雅静利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在打工中结合实践,不断摸清了餐饮业的经营方法。“2012年年底,我跟同学合伙开了一家包子铺。”魏雅静说,由于自己的堂哥也经营着多家包子铺,所以从进料、配方等多个方面,她能得到堂哥的帮助。“卖包子让我赚了一些钱,但后来因为这家店要拆除进行改造,所以我不得不放弃了。”魏雅静说。
用心 数百次反复调味配制食谱
那为何要做鸡米饭这样的快餐呢?魏雅静说,她在酒店打工时就事事处处用心,而期间她就特别留意到,在平度的很多酒店内,客人们都很喜欢点红烧鸡块这道菜,而且也喜欢配着米饭吃。
“我本身学酒店管理,所以对做菜也特别喜欢。”魏雅静说,她在平时也不断尝试着做这道菜,而且琢磨如何能做到让大众都喜欢吃的口味。
特别是当自己包子铺关闭后,她就有了做鸡米饭的想法。2013年3月份,她将之前靠包子铺赚的几万元全部拿出,然后在平度市区租下了一个门头,之后又向堂哥借了几万元进行装修,最终开起了这家快餐店。
3月18日中午,记者来到这家店时,不时有客户前来购买,根据量的多少,每种快餐的价格也不同,最便宜的15块钱。“小魏特别用心,我跟她年纪差不多,但我真是佩服她。”一位员工小王透露,为做到口味统一、口感纯正,开业之初魏雅静反复调整配方,“她一边做一边尝一边改,光鸡腿就吃了两千多个。”小王说。
据介绍,经过数百次的反复调味尝试,魏雅静最终配制出了自己的食谱。据魏雅静介绍,目前她每天的营业额都在3000元左右,而好的时候能达到5000元。
团队 7名员工中4个是大中专生
“现在像我们这样的专科毕业生或者中专毕业生找一份满意的工作确实比较难,所以我也想带动她们一起创业。”采访中,魏雅静说,现在快餐店里有7个员工,其中4个是毕业不久的大中专生。
“我们都是年轻人,就得勤快点,吃点苦不算什么。”为了自己的梦想,魏雅静和自己的员工们都很努力,起早贪黑。另外,快餐除了要有好的口味外,还要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快”。为适应现代人生活工作节奏快的特点,魏雅静在“快”上下足了功夫。“一份鸡米饭保证6分钟完成。”魏雅静说,她采取的方法是用高压锅闷压,再用砂锅收汁,既保证了速度,又保证了口味。此外,为了提高销售量,他们还做起了“外卖”。
回馈 挣的钱资助6个贫困小学生
“我父亲和母亲起初都在我们镇的供销社里上班,可后来两人全都下岗,家里以前也挺困难的,我知道贫困的滋味,现在创业有钱了,也应该帮助一下像我一样的孩子,让他们能够好好成长。”魏雅静告诉记者,做人不能总是向社会索取,而不回报,“我能创业成功,多亏大家帮助,我也希望能够回馈社会,把爱心传递下去。”魏雅静说。
魏雅静告诉记者,她身边有不少孩子因为家庭贫困很早就出去挣钱打工了,小小年纪辍学对孩子的影响很大。从创业之初,魏雅静就决定了,每卖出一份快餐,就要从利润里面拿出一毛钱,将这些钱攒起来,拿去给需要帮助的儿童,资助他们的学业。魏雅静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2013年,魏雅静一共卖出了6万份快餐 ,魏雅静就拿出了6000元,送到了平度市开发区实验小学的6名贫困小学生手里。
“一毛钱很少,但是积累起来就会很多,我能帮助的人很少,但是人人都拿出爱心,力量就会很大。”魏雅静告诉记者,她决定不仅是在这个本店,今后加盟的分店也会将这个“一毛钱”的传统延续下去,让更多的人得到帮助,她这样做虽然也有人质疑,但在她的眼中爱心没有错,为了爱心她会一直坚持下去。
在提起为什么回馈社会的时候,魏雅静总是谦虚地说“因为很多人帮助过她”,由于双亲下岗,家境贫困 ,她能够走到今天,离不开社会的帮助和政府的支持。
农村90后创业故事3:90后女孩在泥土中构筑起自己的创业梦
一位90后的女孩袁晓燕,放弃了在城市的生活而选择和泥土打交道,从种植苗木到种植蔬菜,从对蔬菜种植技术的一窍不通,到如今的侃侃而谈,她在泥土中构筑着自己的女性创业故事。而现在,她怀着满腔的热情开始向120余亩的土地“进攻”,期望在这片土地上实现自己的创业梦。90后女孩在泥土中构筑起自己的创业梦将创业梦植根于农村大地
2014年11月2日,阴雨缠绵了几日的宜宾市南溪区长兴镇红德村,终于在这一天天空放晴。袁晓燕也正挽起裤脚,趁着好天气在流转的120亩地里忙碌着。这里,是她播种梦想的土地,也将是成就梦想的地方。
初到红德村时,就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大片的农田被分割成了巨大的“豆腐块”,以往的田间小坎现在成了现在的“大坝”,沟渠纵横间挖掘机正在奋力前行,使得这120亩的土地正散发出蓬勃生机。
而这一切的变化源自于袁晓燕这位年仅24岁的女孩。是什么让这位年轻的女孩有着如此的信心和魄力,试图“驾驭”这120亩土地。除了家人的支持、掌握着精准的市场信息和通过一年来的摸索积累的经验外,就是满腔的创业梦想支撑她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上描绘蓝图。
无意间的尝试,坚定蔬菜种植道路
2010年,袁晓燕和丈夫王子贵结婚。因丈夫工作原因,小两口租住在宜宾市区,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在霓虹闪烁间过着无忧无虑的都市生活,并计划用多年的积蓄在城里买房,从此扎根城里。
时光如白驹过隙。城市的安逸生活没有沉淀下袁晓燕一颗创业的心,而是让她的创业梦想越发强烈。“那段时间,心里烦躁、焦急的很,就想找点事情做,想创业。”袁晓燕回忆道。可无技术、无门路、无资金,创业的路在何方?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袁晓燕便把目光瞄向了农村。
“听朋友说,种植苗木的收益很高,2013年我就回到长兴镇天台村流转了12亩土地种植桂花苗,准备3年后卖。”苗木市场的高额回报让袁晓燕很是心动。可种植苗木,树间的间距很大,空置的大片土地让袁晓燕觉得很浪费,“一颗树苗占地就要好几平方米,空置的土地实在太可惜了,我就尝试在空地上种海椒。”
没有种植经验,如何才能把海椒种好?袁晓燕有着自己的学习方法,“看到海椒长不好,生病了,真是急得团团转。后来我就到别家地里去看,去请教别人,晚上回家就看种植类的书籍,那段时间恨不得一天掰成两天用,一天到晚都在地里。”功夫不负苦心人,经过自己的精心照料,海椒获得了丰收,并通过多年在宜宾做蔬菜批发生意的表姐的帮助,丰收的海椒销售一空。“去年就种植海椒那一季,我们纯赚了大概有4万元左右。”说起去年的收获,袁晓燕甜美的笑容上,还有些许稚嫩的气息。
创业的激情洒在120亩土地上
种植海椒这一尝试,让袁晓燕尝到了甜头,也坚定了她大规模发展蔬菜种植的信心。可想要大规模的发展,就得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这可让不怕吃苦的袁晓燕犯愁了。“这是好事,只要她想继续发展下去,我就支持她。”丈夫王子贵的支持犹如强心剂,给了袁晓燕莫大的支持。
2014年9月,小两口拿出了准备买房的存款,在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帮助下,在长兴镇红德村流转了120亩的土地,准备大面积种植蔬菜。“现在正在挖排水渠,明年就能进行大面积的栽种了。”袁晓燕说道:“做蔬菜批发生意的表姐,一直都在给我们反馈市场信息,所以明年我们想多种写豇豆、海椒、黄瓜等蔬菜品种。”袁晓燕说,看到平整出来的大片土地,就觉得自己有浑身干不完的劲,希望在这片热土上成就自己的创业梦。
袁晓燕坦言,种植蔬菜很苦、很累,一天到晚没有光鲜的衣服,没有娱乐的时间,但她并不后悔现在的选择。她认为年轻就是本钱,面对别人的不信任、冷嘲热讽的时候,坚定自己的道路,有付出就有机会获得回报。
农村90后创业故事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