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丧葬习俗是怎样的
相关话题
对于送葬这一个程序,大部分的城市走的程序都差不多。只不过在细节上略微会有些不同。那么湖南丧葬习俗有哪些呢?湖南丧葬习俗是怎样的?下面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湖南丧葬习俗是怎样的
送路灯
昔日出殡前夕,丧家请道士超度亡灵,必须做送路灯的法事。俗传野鬼最嗜油,燃之以火,道士敲打乐器做法事,孝子端灵位随道士出门,经土地祠环田野一周,沿途插放油香,俗称“送路灯”向沿途“野鬼贿赂”。俗信野鬼得此佳饷,亡人之魂即可所向无阻。
唱丧歌
亦称“哭丧歌”、“孝歌”,俗称“唱夜歌子”。流行于益阳城区及沅江、南县一带。这种孝歌大都有比较固定的词,其内容因死者的身份经历不同而各异。唱词内包括:赞颂死者美德;歌唱山水动植物;描述人情风俗;叙唱传奇人物、古代英杰;揭露恶人坏事;抨击不良风俗等。大多在灵堂停柩期间,丧家请民间艺人唱孝歌子的班子,5——12人不等,在打击乐声中,穿插胡琴、锁呐、笛子、扬琴等乐器。
每人大多有固定的拿手唱段,轮流替换,唱散歌、盘歌、对歌、叙事歌等,常常通宵达旦,以示热闹。昔时丧事大办者,先唱丧歌,再做道场,也有不做道场,专唱一夜丧歌者。当代,做道场的少,唱孝歌子的多,一般唱一个半晚或两个半晚。
唱围鼓
亦称“花鼓坐唱”。益阳市区历来流行地方剧种花鼓戏,民间很多人都会唱几句或几曲花鼓戏。在死者停柩期间,有的请民间艺人数人在灵堂唱围鼓,演员不化装,边起乐边唱,节目有“赶子”、“吊孝”等。尤其在移风易俗,破除迷信期间,城镇唱围鼓更为盛行,大多在下午8点开始,至12点结束,以恐影响街坊睡眠。
道场
民间为亡者做道场,起源甚早,世代流传,据1912年《湖南民情风俗报告书》载:湘俗之做道场盖本乎此然而轮回因果之说,天堂地狱之条,以莫须有之言,为莫须有之事,则今之虞,岂得谓古之虞手,今约分其种类大别为五,曰儒(礼生赞礼,谓之虞祭,榜称文昌司、禄府司、箫司)。曰释(释教又分为两种,用金鼓者,曰应门;不用金鼓者,曰禅门,榜文称皇觉斋堂)。曰道(道人、道士两种。而道士又分两派,曰道教道士;曰佛教道士。道人与道教道士,榜文称灵宝、大法司。佛教道士,榜文称皇觉斋坛堂)。
灵位
亦称“灵坐”、“禅牌”、“亡牌”,专为死者设的牌位,指新丧即葬,供奉神主的几筵。设于柩前,供祭奠用。用素绫或纸做成灵牌,居中直写,某姓某名之灵位。民间认为,不立灵位,死者魂不守舍。此俗流源甚早。《晋书·傅咸传》:“咸再为本君中正,遭继母忧去官……咸以身无兄弟,丧祭无主,重自陈乞,乃使官舍设灵坐。”《太平御览》卷七百晋引潘岳《寡妇赋》:“入空室兮望灵坐,惟瓢瓢兮灯荧荧。”但也有在除服后,仍设灵坐的。《南史·张裕传》附张永:“服制虽除,犹立灵坐,饮食衣服,待之如生”。后者,俗称“留灵”。
神主
益阳一带大都用栗木做神主,刷黑土漆,用金粉书写名讳。男性曰:“故祖考某公某某老大人之神主”,女性曰:“故祖妣某母某氏老孺人之神主”。神主牌后面刻一小方孔,由道士书写生死年月日时,作一简易的点作议式,内放生死八字、大米、茶叶、纸钱之类,用小木板盖上,意已“开光”。置正屋中堂神龛上依次列位,以待香火致祭。
封柩
亦称“封殡”。在出殡前夕,当道场进入尾声时,由道士做“封殡”法事。起乐后,推动棺盖,揭开亡者面巾,让丧家亲属见死者最后一面,与遗体告别。此时,哭声大振,法事进入高潮。道士“封殡”时,由劳力盖好棺盖,钉上特制的板钉,富户再用丝绢生漆胶缝。
出殡
俗称“出门”,亦称“发引”。按旧习出殡必择吉日,大多在寅卯时辰之间进行,由道士启法事,取前入柩时所置棺下那碗净水于手上,另一手握马粮(茶叶、大米、草筒)念念有词,霎时大叫道:“八大金刚齐出力……”殇夫抬棺起步,道士用脚将搁棺材的长凳打倒,并在棺后撒马粮念词,送至大门外,将手持的净水泼掉,立即将碗用力打碎,俗称“打煞”。
与此同时,由香烛(打点菩萨的佣人)燃纸钱、香烛、并杀雄鸡抛地,如鸡头向外,碗打得越碎越好,预兆吉利。殇夫抬灵柩至一二百米旷野之处停柩。殇夫和送葬人员入席共进早餐,待天光后再送柩入墓。
送殡
俗称“上山”,亦称“送葬”、“执绋”。执绋也称“执引”,“绋”是牵引灵车的绳(布)索。出殡时,送葬者手执牵着灵车的白布缓缓而行,故名。此俗源于周代。《礼记·曲礼上》:“助葬必执绋”。《左传·照公三十年》:“晋之丧事敝邑之间,先君有所助执绋矣。”《后汉书·范式传》:“式因执绋而引柩,于是乃前。”此俗直到近代仍然流行。后泛指“送殡”。
据1912年《湖南民情风俗报告书》载:“送葬礼节贫富不同,贵贱各异,其等级则惟贵者得用诰封亭,贱者虽富,也不敢用。贫者出殡惟用长引执事,亦有不用执事,而仅孝子捧灵位持引头幡为前导者,则赤贫之家也。若富贵之家,则多所夸耀,前用号令大锣,御牌执事,或半副銮甲,或全副銮甲,以及铭旌主轿、香亭、灵亭、影亭、诰封亭之类,皆用四人或八人抬之。”
湖南丧葬习俗是怎样的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