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新闻传播系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2017-02-20 10:42

新闻传播理论明确了新闻传播要受到环境因素、具体传播方式以及受众对新闻选择的制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新闻传播系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有关新闻传播系毕业论文范文一:电视媒体国际新闻传播拓展策略

摘要:国际新闻不仅要追时效,时效背后更高级的是解读。这种解读需要立场和态度做支撑,但这绝不是高高在上,更不是打官腔,而是有公正的价值判断,有真正的与众生平等、包容一切的平和心态。在这样一个全球化的环球背景中,我们的国际新闻应该增加新闻厚度,拓展新闻链接的思考。

关键词:国际;新闻;拓展

0引言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增强,国际新闻在中国观众中的影响力正在不断扩大,人们观察国际社会的视角也发生着变化。中国人正试图站在世界的高度看待世界,用世界的视角,而不仅仅与自己利益相关的视角解读世界。就拿北京电视台来说,每天直播新闻量达到18小时,国际新闻的报道在各档新闻版块中都占有一席之地。这主要有赖于国际台,新华社为我们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国际新闻。2013年,北京电视台一年七档新闻共播出的国际新闻量11376条,2014年,2015年也都有近万条国际新闻的播出量,其中四分之三来自国际台。估计这个数字2016年还会增加。很多电视媒体无法拥有中央级媒体如央视、环球时报等驻外记者的优质独家资源,所以目前国际新闻部分基本都是依赖国际台、新华社提供稿源片源。这样的结果导致全国多家电视台国际新闻部分呈现出雷同的面孔,如何避免“同质化”现象是我们做国际新闻的一个难点。如何让国际新闻实现私人定制?

1话题思考与地域化特征

国际新闻在整体策划时,对于可以“预期”的重大国际新闻事件,提前围绕主题预约新闻采访。比如,针对2015年12月1号IMF拟将人民币纳入SDR特别提款权的报道,国际台可以提供国际方面的相关报道,电视台可以提前联系专家做好新闻解读和背景链接。也可以同时根据该选题预约前方记者的连线,补充报道国际相关金融机构的一些深度报道。在没有重大的新闻事件发生时,选题策划至关重要。要突出一种地域的关联感。强调“你我的关联”。在探讨国内的新闻热门话题的同时,把国际案列一同对比链接,不仅增加了新闻的多样性,更开拓了选题的国际化视野。在《跨国取证16年———侵华日军731部队老兵证词实录》,这部8分钟的专题片中,记者独家授权播出的揭露侵华日军731部队罪行的。专访了20余名731部队原队员,搜集整理了200多个小时的取证视频资料。这些日本老兵的供述视频珍贵难得,铁证如山。他们对于战争罪行的明悟忏悔,亲口证实了曾经被日本军国主义严令“必须要带进坟墓”的绝密,充分证明日本军国主义“国家犯罪”的本质,这也是全球化图景中的大家共同关注的历史问题,唤起了更多世人反思历史、拒绝战争、祈愿和平。

2快与慢的辩证思维

新闻当然要”快”,要在第一时间进行报道,这个第一时间不仅是个时间的概念,还是信息质量的首要标志。以最快的报道速度占领受众的信息空白和理解空间,这也就在第一时间控制了舆论的走向。尤其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递的速度已经不需要多说。也在互联网时代,最快的画面往往不是职业的媒体人发布的,手机画面通过亲历者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呈现在世人面前。而这也最能满足观众迫切的需要。现在,新闻中一段工整的资料画面配合解说,远远不如一段拍的并不规矩,并且带着嘈杂的现场声的画面有冲击力。从澳大利亚人质劫持事件到巴黎恐怖袭击,一旦播出现场拍摄的手机视频,不管清不清楚,是不是有实质性画面,单凭那远处真实的枪声,它就成为最具现场感,最具吸引力的新闻。而所谓的“慢”是指新闻不仅要追时效,时效背后更高级的是解读。这种解读需要立场和态度做支撑,但这绝不是高高在上,更不是打官腔,而是有公正的价值判断,有真正的与众生平等、包容一切的平和心态。制作新闻必须积极有诚意,一切从观众出发,用积极的态度、诚实的心态去制作观众切实关心的新闻。中国是一个新兴的大国,与海外真正亲密接触的时间不长,作为媒体工作者,制作国际新闻需要有正确的环球观和对国家态度的理解,理性的为观众梳理新闻背后的事实,不盲目鼓吹观众喜欢看的新闻点。

3增加新闻厚度,拓展新闻链接的思考

每一个国际事件都不是独立产生的,都有一系列历史渊源与地缘背景,这就需要在制作国际新闻时,给观众增加详实的背景资料,以及一系列组合报道。单独的一条新闻往往不能帮助观众真正了解新闻背后的诸多深层意义。同一个事件将有机会动态消息、新闻专题、新闻评述、深度报道和主题策划类节目形式加以呈现,用户的个体收视需求满足程度也会得到进一步改善。除此之外,还可以策划一些更接当地地气的报道。比如事件发生第一时间,当地人的反应,媒体的态度,当地专家的解读,事件的前因后果对当地的具体影响,其关注点甚至聚焦到某个普通的人。这样的报道能带领着观众身临其境。

4利用新媒体探索传受互动式新闻报道

如今,在新媒体时代下,世界各国传统媒体纷纷进军新媒体领域,在媒体融合战略中不断推进媒体的组织架构调整、体制机制改革和传播体系创新。如何在数字化大潮下,做好媒体融合的管理创新和转型,也是我们北京台一直探讨的话题。对此我们不断借鉴国外媒体建立的多媒体传播体系和新媒体战略。2014年4月,英国《卫报》因“棱镜门”的报道与美国的《华盛顿邮报》一起获得了普利策新闻奖中分量最重的公共服务奖,这是其新媒体转型中“开放新闻”实践的一次成功证明。《卫报》是第一家让受众自产内容成为其核心支柱之一的媒体,也是第一家自发转型成为一个真正的数据共享公共平台的媒体。《卫报》向用户开放一系列数据库的链接和搜索,包括世界各国政府、非政府组织、研究机构、院校等等的数据库,用户可以自主回溯新闻的数据源头,甚至从中发掘在常规新闻报道工作中被忽略的数据信息。2015年6月11号,北京电视台新闻频道的微信公众号,第一次发布了冬奥会申办城市的相关内容的推送服务,目前这个微信公众号每天至少推送2次热点话题和节目预告。公众号里面专门开设了“我要说”“我要看”的版块,就是开放了受众评论、以及新闻节目预约功能,只要关注“北京电视台”,即可看电视、逛网页、了解喜爱的BTV主持人。如何利用新媒体形式吸引受众,也是传统媒体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5国际大事现场直播,新技术、新媒体齐上阵

随着技术的进步,3G、4G网络回传设备的普及,新闻直播给受众带来了越来越快捷、越来越丰富的用户体验。2015年7月31号北京电视台在吉隆坡搭建临时演播室,见证了北京申冬奥的整个过程。当天的直播,360摄像头———小水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360智能摄像头对吉隆坡进行“全城覆盖”。双子塔、独立广场、瓷厂街、亚罗街等吉隆坡最有代表性的大街小巷,都有360摄像头的身影;让受众第一时间可以看到会场、陈述厅、发布会现场、采访区、代表团途径区域、媒体区等10多个与当天会议有关的地方,力争全方位地记录这一历史时刻。此次电视直播和新媒体直播同时进行,台网融合的模式有了更好的应用。直播期间,官方微博共发布内容13条,转发评论超过2000次,“直通吉隆坡”话题互动量超过42万次;官方微信订阅号连续三天头条推送。可见“全媒体、全互动”模式,明确了新的技术手段、新的媒体平台和新的互动方式对传媒产业产生的巨大影响,彻底打破了传统媒体“先内容后网络”的思维,同一时间满足电视用户和网络用户的不同需求。

6总结

中国正在国际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打开眼界看世界,这对中国观众极具吸引力。不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国际新闻呈现在电视媒体上,要能把握理智与情感的度,要学会站在国家的诉求与立场之上,用一种能令人亲近、认同、信服的中国价值,去进行有结构的叙事。不要用缺乏诚意的主导性的政治意图去进行报道。没有创造力、感召力和公信力的报道是令人反感、毫无意义的。

参考文献

[1]新华社.跨国取证16年———侵华日军731部队老兵证词实录[A].第二十五届中国新闻奖作品选[C].2015年.

[2]王首程.电视新闻传播[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9.第1版:284.

[3]岳菲菲.棱镜门报道获普利策奖获奖记者被迫离开“卫报”[N].北京青年报,2014-04-16.

有关新闻传播系毕业论文范文二:网络新闻传播伦理问题研究

摘要:网络新闻传播为受众带来了诸多便利,却也引发了诸多伦理问题。在日益激烈的媒体竞争环境下,如何建立一个健康有序的网络传播秩序,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课题。

关键词:网络新闻传播;伦理问题

网络媒体有着传统媒体难以比肩的优势。网络新闻借助网络媒体的先天优势,能够及时、迅速地把最新发生的事件传播出来。它不仅将传统媒体的优点有机地结合到一起,还综合运用文字、声音、图像等多种表现形式,使受众能够更直观、更全面地了解事件内容。受众只要登录到互联网,就可以自由地选择想看的新闻。然而,在网络新闻的传播过程中,引发了假新闻、新闻侵权等道德失范的伦理问题。这些问题扰乱了网络社会的正常秩序,阻碍了网络新闻的健康发展,值得我们关注。

一、虚假新闻泛滥,破坏新闻真实性

新闻传播引发的诸多伦理问题中,假新闻问题愈演愈烈。当今新闻媒体的竞争愈发激烈,各种假新闻屡禁不止。这不仅破坏了新闻的真实性,也大大降低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在每年《新闻记者》杂志的假新闻评选活动中,网络假新闻都占有一定比例,网络媒体从转载假新闻的辅助地位,逐渐变为独立制造、传播假新闻的主体。

(一)追求时效,把关不严,转载未经核实的虚假信息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网站之间的争夺战甚至以秒而论。当媒体过度追求时效性时,对新闻内容的把关就会减弱,新闻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便很难得到保证。部分采编人员素质不高,容易产生造假行为。在点击率就是生命的今天,为了吸引更多读者,不少采编人员不惜有意忽略一些细节,甚至添油加醋,使新闻变得“好看”。有的人甚至由于惰性和截稿压力,采访环节偷工减料,造成新闻失实。随着网络技术和自媒体的普及,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发布者,网络信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一些传统媒体通过网络获取信息,不经核实便轻易发稿,引起网络媒体的大量转载。此时,网络媒体充当了放大镜的作用,扩大了虚假信息的传播范围。如《新快报》陈永洲连续发表十余篇诋毁中联重工的新闻稿,很多网站未经核实便争相转载。

(二)媒体追逐名利,炮制假新闻以求利益最大化

提高点击率是每个网站竭力追求的目标。一些网站为了迎合受众口味,重点发布猎奇、低俗的新闻。在利益的驱动下,新闻媒体忙于抢新闻、争独家,以揭露、批评负面新闻扩大知名度。在急功近利心理的驱使下,部分网络新闻媒体不得不炮制耸人听闻的“奇异”事件博取受众眼球。除了由新闻媒介炮制的假新闻,一些网络推手和公关公司有意制造骇人听闻的网络事件,骗取点击率和关注度,以达到炒作目的。在自媒体普及的今天,一些博主、自由撰稿人,充分利用低俗、猎奇的事件吸引受众,使假新闻现象屡禁不止。

二、违背新闻职业道德,侵犯公民权利

网络为信息传播提供了一个分散、宽泛的渠道,其庞大的信息承载量加快了信息交流,言论自由得到增强,随之带来的是大量网络新闻侵权问题。由于网络新闻数量庞大,网络新闻侵权的表现是多样的。

(一)侵权名誉权

名誉权,是指公民或法人保持并维护自己名誉的权利,是一项重要的人格权。网络新闻对公民名誉权的侵害,主要指网络媒体发表失实的报道、评论,或者网民发表的侮辱、贬低他人人格的语言。由于网络新闻的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侵害名誉权产生的后果比传统媒体更严重。除了侵犯公民个人名誉权,部分媒体对“法人”名誉侵害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一些网络媒体,由于采访环节的疏忽造成失误,或者故意捏造事实,诋毁报道对象。2013年6月,中国商报记者带领非本报人员赴青海都兰县采访。随行人员途中向多家单位索要钱财。索要未成后,中国商报记者及其随行人员将不实报道登载在网络上,给被采访单位的名誉权造成了损失。

(二)侵犯个人隐私权

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在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网络新闻传播中保护个人隐私更加困难,保护网络中的个人隐私成为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在网络新闻报道中,由于一些新闻工作者的疏忽,无意中将报道对象的身份信息、住址、电话等涉及隐私的信息报道出来,给报道对象正常的生活带来不便和隐患。还有一些新闻工作者视职业道德而不顾,为了争夺点击率,不惜故意暴露新闻主人公的个人隐私。如某网站报道深圳福田扫黄的新闻,将失足妇女日记拍照公之于众,故意使用“卖淫女”“日记”等诱惑性的关键词讨好受众,践踏了失足妇女日的隐私权。侵犯他人隐私的现象,更多地出现在娱乐新闻中。为了满足受众的好奇心,娱乐媒体挖掘明星隐私几乎到了无底线的程度。娱乐记者为获取所谓的独家新闻,采取暗访、跟踪、偷拍等不光明甚至违法的方式。报道内容从明星电话QQ号,到男女星出双入对、共同出游,再到女星到医院孕检,娱乐记者深入到明星生活的方方面面,费尽千辛万苦地爆料。这种报道不仅真假难辨,也侵犯了明星的个人隐私,会对其正常生活造成困扰。

(三)侵犯著作权

著作权也称版权,是指作者及其他权利人对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享有的人身权和财产权的总称。在网络新闻传播中,因特网是新闻传播的载体,数字化和虚拟性使新闻作品极易被复制、改编和传播,这对于原作者的著作权是一个极大的威胁。网络新闻侵犯著作权有多种形式:剽窃他人作品,利用他人作品拼凑、编造新闻作品;将在网络上传输的作品下载并刻制成光盘,公开传阅;未经许可将他人作品的原件或复制品,提供到网络上进公开交易或传播等。一些网站在非法转载新闻的过程中,改变或隐藏被转载新闻作品的作者、出处,直接侵害了版权人的著作权。如2014年1月,财新网连续发表独家报道,揭露前解放军总后勤部副部长谷俊山的贪腐问题。由于题材的重大性,报道一经刊发,引起媒体的大量转载。然而在转载过程中,多家媒体篡改了报道来源,使付出巨大财力、人力报道此事的财新网权益尽失。为此,财新网发出了侵权公告,维护自身著作权。

三、低俗化价值取向,造成信息污染

随着网络在人们生产生活中的普遍应用,部分网络新闻在市场化竞争和受众对娱乐的需求中逐渐显现出低俗化倾向。网络新闻报道过度煽情,追求强烈的感官刺激,使拳头、枕头、噱头,逐渐成为哗众取宠的法宝。低俗化主要有以下表现:

(一)极度渲染暴力、血腥

长久以来,网络社会新闻津津乐道于凶杀、抢劫等犯罪案件。一些媒体在报道中不反思事件原因,不宣传法制,反而详细描写作案过程,描写夸张、富有戏剧化,甚至贴出作案工具和犯罪现场的血腥图片,给受众带来强烈的感官刺激。这样的报道会对受众造成心理危害,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甚至引起模仿,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

(二)漠视生命,缺乏人文关怀

在网络社会新闻中,时常出现死亡、疾病和灾难报道。一些报道似乎将死亡看作家常便饭,轻描淡写地一带而过,漠视苦难,轻薄死者,缺少同情心和人文关怀,甚至将死亡娱乐化。将他人的痛苦作为卖点,是网络媒体的一大特点。如“病房里的婚礼”题材的新闻,报道者将身患绝症的主人公推向受众,对这种报道可能给其带来的伤害不以为然。在灾难报道中,网络媒体仍缺少人文主义关怀。如某汽车网站为盘点几款汽车的安全性,网站首页登载的标题为“这里有你最想看到的”,配图是一辆越野车撞在树干上,车头严重变形的照片。以车祸作为吸引受众的噱头,是对生命的不敬,也是职业道德缺失的表现。在一些网络报道中,死亡人数只是冷冰冰的数字,而追踪大小官员的救灾行程,才是报道的重点。灾难给人们带来的“悲剧”,却成为救援抢险的“颂歌”。

(三)忽视传统美德,宣扬拜金主义

随着网络报道影响力的扩大,网络新闻产生的后果不容忽视。当前,物质条件大幅度提升,社会生活中浮夸风、拜金主义泛滥,人们的行为和思想需要传统美德的规范。一些网络媒体带着艳羡的眼光炒作“土豪”们挥金如土的奢靡生活,甚至作出奢华婚礼的专题报道,吸引着人们的眼球。一些报道言语中带有对浮华生活的羡慕和向往,这样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放纵生活推波助澜,只会误导受众,助长社会的不正之风。

(四)“色情新闻”大行其道

现实生活中,“丰乳”“翘臀”是美的表现,但将其作为新闻吸引受众的噱头,则有悖于道德。为了博取眼球和点击率,多数网络新闻对受众的挑逗并不是赤裸裸的,而是与“性”打擦边球。这类报道往往与女性的“身材”相关,文字露骨、挑逗,配图火辣、暴露,如车展上某某模特“真空上阵”、某某明星“走光”“露点”。在版面安排上,这种露骨新闻常与挑逗性的图片编排在一起,以便增加点击率。有些网站甚至将其置于严肃的政治新闻一侧,以提供娱乐为由,行哗众取宠之实。

(五)追异猎奇,使用“标题党”制造噱头

许多网络媒体充分利用受众的猎奇心理,制造并传播八卦新闻。同时,为获取点击率,利用受众的“审丑心理”伺机炒作。从以丑为美的凤姐、小月月,到以衣着暴露、言辞粗俗的干露露母女,卖弄丑态的所谓明星在网络新闻的炒作下,一次次冲击着大众的审美标准,使社会主流价值观受到一定程度的动摇。同时,在标题制作上,许多网络媒体语言过于媚,一些网站为了吸引受众,通过文学手法加工出夸张、煽情的“标题党”。网络新闻传播为受众带来了诸多便利,却也引发了诸多伦理问题。在日益激烈的媒体竞争环境下,如何建立一个健康有序的网络传播秩序,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新闻学与传播学学术期刊影响力研究报告(2000-2004)——基于CSSCI的分析段京肃;任亚肃;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6-10-01

2、2004年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十二个新鲜话题陈力丹新闻界2005-02-28

有关新闻传播系毕业论文相关文章:

1.新闻传播系论文

2.新闻传播学毕业论文

3.新闻学毕业论文范例

4.有关新闻传播论文

5.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新闻传播

有关新闻传播系毕业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