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优秀课堂实录

发布时间:2017-06-03 17:53

石壕吏这篇文章是讲述什么内容的?石壕吏是什么人?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么一位人物?教师应该做好教案指导学生。跟着小编一起看看石壕吏优秀课堂实录,希望对您有用。

石壕吏优秀课堂实录

石壕吏优秀课堂实录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解读一位诗人,他曾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来阐述阅读与写作的关系,他曾用“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态度进行创作,他也曾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感叹,他更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国恨家仇,他就是唐代诗人杜甫,今天让我们通过《石壕吏》走近杜甫,去一睹这位伟大诗人的现实主义的风采。

二、回顾学习方法:

师:升入初中以来,我们学习了很多古文,同学们回忆一下学习

古文的方法?

生:概括起来就是读、联、品、诵

三、新课讲解

师:首先请同学们介绍一下作者。

生:介绍作者

师:“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为了使同学们懂得这首诗,首先我

们来听读这首诗,请同学们听读,画出重音、停顿,注意情感把握。

播放录音《石壕吏》

师:听完之后请同学们自由朗读。

师:指名朗读,师生评价。

请同学们齐读这首诗

请同学们参看书下注释,理解诗歌大意,画出要识记的词语。

请同学们进行创造复述,师生互评。

教师小结:通过同学们的描述,作者把一幕凄凉的悲剧展现在了

我们面前,在这幕悲剧中我们看到了官吏之举,听到了老妇之诉,体察到了作者之情,下面我们就从这三方面进行赏析。

师:请同学们谈谈官吏这举是怎样的?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

生:正侧面描写体现。

师:老妇之诉是怎样的?从哪些语句中体现出来的?

生:“悲苦”二男战死后,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 出入无完裙。

师:老妇之诉没有感动官吏,但老妇却有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

在这苦难的现场,作者又做了什么?从哪些语句中体现的?

生:“不能寐,侧耳倾听”。

师:哽咽的仅仅是老妇一家人吗?还有谁在忧咽?

生:作者同情老妇遭遇,同情一家人的苦难,为天下百姓哽咽。

师:作者为什么关注“安史之乱”中普通老妇的命运?

生:作者是人民的诗人,关心天下民生。

师: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

师生归纳:关心百姓,同情人民,对战争罪恶的控诉。

师生齐读全诗。教师小结:学完本课后愿我们共同祈愿,愿世界上不再有杀伐和战争,不再有暴力血腥,让罪恶的阴影从天空中散尽,让哀伤的面孔换成笑容,让幸福的人们在橄榄下放飞白鸽,让可爱的孩子在绿茵场上嬉戏玩乐,让我们携手并肩引吭高歌;让和平的阳光照亮世间的每一个角落。

石壕吏优秀课堂实录第二课时

师:很多同学都说杜甫的诗歌史“诗史”,写得好!但是,有一个人评价的时候是这样说的,说(投影)“诗则即事生情(情感抒发),即语绘状(意象营造),一用史法(就是直陈实事),则相感不在永言和声之中,诗道废矣。杜子美作《石壕吏》,每于刻划处以逼写见真,终觉于史有余,于诗不足。”批评就来了,说“于史有余”,我们都体会到了吧;他讲的“于诗不足”,主要是哪一方面不够啊?他说诗要善于抒发情感,要营造意象,现在杜子美善于直陈实事,但不在“永言和声”。也就是他认为抒情及意象营造还不够,所以“于史有余,于诗不足”。去年我跟同学们上我们自己的选修课《千家诗》,大家还记得老师怎么去欣赏一首古诗吗?老师教大家从哪些方面欣赏一首诗?

生:(齐声)音韵与节奏、炼字与遣句、意象与情境、风格与流派、立意与抒情。【教师板书】

1.音韵上的沉郁顿挫

师:那么这样好不好,我们看一看,是清人王夫之说的对,杜甫在这方面的确不够吗?那么我们一项一项的来,首先把音韵与节奏找一找好不好?这样,同学们再齐声读一遍,读的时候根据平仄声根据韵脚的转换做个记号,换一行就用三角号做个标志,换一个韵脚就画一个横线,老师稍微说一下,“老妇出门看”我们现在读普通话,唐代的时候,这个字不读“看”这个字读“kēn”,这样一个平声字,“独与老翁别”的“别”我们现在读平声,在古语里面它不读平声,是读“biè”,是仄声,这样两个讲完之后,我们边读边画。稍微慢一点,《石壕吏》开始——

【生齐读,边读边画。】

师:好,由于我们学过《千家诗》的基础,这个不难的,换了几次韵?

生:村、人、看,怒、苦、戍,至、死、矣,人、孙、群、衰,归、炊、绝、咽、别。六次换韵。

师:平仄声换了几次?

生:平仄平仄

师:为什么要让同学们把这个做一遍呢?因为古时候有人批评《石壕吏》,就批评它换韵过多,说:“以不换韵为佳”,我们先前了解“三吏”“三别”的其他诗也确实没换韵,那么这首《石壕吏》为什么要换?是杜甫才气不足不得不换吗?大家再注意看一下仄声韵和平声韵的内容,比如“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为什么用平声韵?——来,这位同学,你说你的理解。

生:因为一开始就是平淡的叙述,没有什么情感。

师:对,事情还没有到非常紧张、激烈,我们就想起了《红楼梦》里的那句话:王熙凤讲的“一夜北风紧,出门雪尚飘。”王熙凤开头“一夜北风紧”虽然也“紧”,但她是平平而起,为后文铺垫,第二部分为什么用仄,我们知道仄声一般来形容什么样的心情?

生:压抑的、难受的

师:第二个为什么用仄声韵?

生:老妇人讲述自己家人的遭遇,很多人经历战乱都有悲惨的境遇。

师:好,然后讲完之后,为什么又用平呢?

生:她的心情到这个时候稍稍平静了一些,但是到了“有孙母未去”的时候,又觉得十分难受,她的内心在做斗争。

师:做完斗争之后呢?

生:当她做好决心去的时候,又用了平生了,——老妪力虽衰,愿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师:到最后呢?诗人自己登场,为什么又用仄声?

生:这是诗人早晨与老翁分别,看到家破人亡的情况,十分痛苦悲愤。

师:同学们都说得不错,这种平仄相连,变换音韵的方式,用杜甫诗评价里面一个非常常见的一句话,以前教杜甫诗的时候也说过的,叫“沉郁顿挫”(板书)。音韵与情感上的沉郁顿挫连在一起,是杜诗的一个重要特点,批评杜诗的朱熹也说:(投影)“杜甫初年甚精细。晚年横逆不可当,只意到处,便押一个韵。”意思是说,意思到了我就换一韵,我并不在乎他的各种既定的规矩。朱熹这句话,与其说是批评,不如说更多的是表扬,因为“横逆不可当”,我怎么理解都行,意思到了,该换我就换。

石壕吏优秀课堂实录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