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既符合现代教育的思想,又能进一步丰富甚至提升现代教育的精神,在很短的时间就迅速成为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普遍开展的教育活动。由于我国的心理学研究起步较晚,在理论上多借鉴西方比较成熟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学校教育实际,林崇德教授认为:“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当是‘辅导是全员服务’的模式。‘辅导是全员服务’的模式应该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渗透性,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渗透到各个学科之中,渗透到各个教师的教育观念中,让广大教师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
在此模式下应建立分层次有重点的教育体系。这个教育体系按照专业化程度从低到高,可以分为三级队伍:第一级队伍是广大中小学教师,从心理健康角度、教育角度促进学生的发展;第二级队伍是学校心理学家,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诊断、辅导(咨询);第三级队伍是专业心理医生,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矫治。其中广大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
二、探索与实践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从微观角度,依据系统论观点,探讨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在师资、教材、教法层面的整合过程,具体到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力求可操作性和可检验性。
1.整合教师资源
丰富教师的理论知识。丰富关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知识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前提。加强教师对学生心理实际的了解。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行为特点,才能有针对性地给予学生辅导和帮助。但是目前教师对学生的一些心理和行为的了解还不够准确,只停留在表面水平。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的了解程度不够,直接影响着教师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方式方法。
提高教师解决学生问题的策略水平。言语疏导和情感关爱等策略都是教师工作过程中经常采用的,具有生活化、具体化、常规化等特点。教师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策略水平还亟待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应与学科教育并重,教师在提高教学技能的同时也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技能的培养和提高。
2.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
建立多维、立体的学科教学目标。教师应从“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设计教学目标,以实现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兼容性,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有机融入学科教学目标中。不同学科内容,应确定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重点。虽然各学科教材都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但因学科特点不同,各科教育内容有很大差别。如语文、思品、社会等科可以直接引用相关内容进行某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而数学科学等科则侧重于教学过程中创设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氛围,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教学过程设计要明确“三条线”。教学过程是对教学目标的细化和落实,应体现出清晰的思路与层次。每一层次都应体现三条“线”,即知识线、教师引导线、学生活动线。教学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知识、智力、品德和人格,其内容是多层次多功能的。一切教学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实践锻炼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精神财富。
3.整合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教学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精华只有通过学生心理机制的选择、消化,才能渗透在人格之中,学生才能从幼稚走向成熟。所以确立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以问题为中心,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要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必须要先了解学生,掌握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再选择恰当的教育方法,及时有效地排除中小学生的心理障碍。以活动为中心,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以激励为原则,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启示、激励、引导及创设一系列科学的教学程序和学习氛围,可逐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运用激励的语言采用激励的方式,形成激励的氛围,让每个学生每天都获得成功,使之在成功中体验欢乐,提高自信心,获得奋发向上的动力。
以自己为榜样,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感染。要发展学生健康心理,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教师自身拥有良好的态度和健康心理是前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自己的情感通过言语、表情、动作传递给学生,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更为可行和常用的一条途径。所有教师都负有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要寻找学科教学内容中的契机,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良好的意志、性格等;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发展他们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由此我们也得出以下结论: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通过整合师资、教材、教法促进了学生健康心理素质形成。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