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伤仲永》教案及原文

发布时间:2017-02-22 09:37

《伤仲永》是王安石作品,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伤仲永》课文告诉我们人的知识才能决不可单纯依靠天资,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强调后天教育和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推荐关于《伤仲永》教案以及原文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下册《伤仲永》教案及原文

七年级下册《伤仲永》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加强文言文的朗读训练,注意朗读的节奏

2、过程和方法:指导学生准确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懂故事,并能复述故事,感悟故事。通过充分的活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探究问题,积累知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准确把握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

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1、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介绍作者

王安石: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唐宋八大家之一,得到欧阳修的赞赏。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

我们还学过他的诗歌《京口瓜洲》。

《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王安石采用随笔的形式写的一篇文章,这种文章往往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 那么,作者在《伤仲永》中叙述了一件什么样的事,阐明了一个什么样的观点呢?这个问题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再见分晓。

三、朗读课文

第一遍,教师范读或放录音,学生在听的过程中:a.划出生字词,b.注意句子的停顿,并用铅笔在课文中作出标记。C、作者的感情。(哀伤,惋惜)

注意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扳(pān)、环谒(yè)、称(chèn)、泯(mǐn)

即书诗四句

结合课后练习二划分朗读节奏。(停顿要保持词语和短语的完整性。)

第二遍,学生自由诵读,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

第三遍,学生齐读。(找准停顿、拿准语调 、读出语气)

四、积累实词

分组讨论,解决自己在预习过程中的字词句等问题,疏通文意,准备复述。如若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一会儿可以请求帮助。

实词分析注意:词性改变看语境 ,一词多义要比较

1、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邑人: (“扳”同“攀”,牵,引。)

2、特殊句式:

不使学 省略句。省略了“使”的宾语,应为“不使之学”,“之”在此指代方仲永。

令作诗 省略句。省略了“令”的宾语,应为“令其作诗”,“其”指代方仲永。

3、一字多义

其:①并自为其名 自己的,代词。②父利其然也 这样 ③稍稍宾客其父 他的,代词。 ④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它的,指诗,代词。⑤其诗以养父母 他的,指仲永,代词。

之:①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②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③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 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④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⑤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于:①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②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4、词类活用

①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词作动词。

②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③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④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五、翻译全文

六、作业

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齐背课文

二、分析课文

那么,这篇文章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请大家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本文讲述了天资聪颖的方仲永,由于其父不使学,最终变成了一个平庸的人。

那么,我们来看看方仲永由天才变庸才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

原文怎么说他才思敏捷,天赋极高? “书诗四句”“自为其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

作者不惜笔力尽写方仲永幼年聪慧,是可塑之才,有发展潜力,有何用意?

为后文写他的退化作铺垫,在作品中详写的地方往往是蕴含主题的地方。

第二个阶段是少年时期,才思下滑,名实难副。 “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个阶段是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 “泯然众人矣”。

由一个天才沦为一个庸才不能说不是一个悲剧,那么,造成这个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呢?

作者想强调的是什么呢? 后天的教育很重要。

一个人不管他的天资有多好,离开了后天的教育,后天的学习,都将是一事无成。

方仲才能的变化 ———————— 原因

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详)

三个阶段 少年时期,才思下滑,名实难副(略) 不使学

青年时期。才思平庸,泯然众人(略) 受于人者不至

作者叙述了一件什么样的事,阐明了一个什么样的观点?请同学们用两个句子概括文章的内容。

本文叙述了方仲永由天才变庸才的故事,告诉人们后天教育对成才很重要。

三、深化理解

方仲永 —— 天才 —— 不受教育 —— 平凡人

其他人 —— 普通 —— 不受教育 —— -平凡人

我们已经明白了作者写这篇文章是在告诉我们后天教育有多重要。方仲永的事例已足以让我们警醒,可作者惟其如此还怕不够,还要煞费苦心地拿我们常人的资质去和仲永的资质作比较,得出你如果不去接收后天的教育,那么你连仲永结局都不如的结论。多么触目惊心!我们能不接受教育么!

针对方仲永的悲剧,体会作者的意图,你现在最想说的是什么呢?请大家稍作思考,作一分钟左右的发言。

示例:

我没有方仲永的天赋,只是一个普通孩子,但我会一直努力。我相信我最终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真为方仲永难过,我庆幸自己没有他那样的父亲,我要好好珍惜自己受教育的机会,我也不笨,加上勤奋努力,怎么可能成不了才呢?

四、写作特色。

1、在选材组材上,"见""闻"交织,详略有序。借事说理。

理解:课文采用"闻"、"见"、"闻"的方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真实可信,有说服力。详写第一个片断,突出方仲永幼年聪慧,是可塑之才,有发展潜力,为后面的写他的退化作下铺垫,突出"伤"的前提,写其父贪利之举,点明"伤"的原因;略写后两个片断,引人深思,点明"伤"的内容。这样处理,内容集中而意旨明。

2、在语言表达上,用词洗炼、生动。

可从两方面体会:

①用词的精当传神。如第一段中写方仲永"啼求之",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索求书具的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环谒"一词把方仲永父贪利自得、可悲可怜的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②从全篇来看,行文也是笔墨极省,既高度概叙,以至难以再删一字,同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腻,与文体特点相映生辉。

五、小结本课

看来同学们的想法还真不少呢。我觉得刚才讨论的挺好,对课文理解很到位。大家从神童方仲永的悲剧,认识到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激发了同学们学习的自觉性,这一点可喜可贺。还有一点也很难能可贵,那就是同学们也讲出了自己的心里话,讲出了自己的心声,表达了自己的期盼。最后我衷心地希望我们所有同学的父母,所有同学的老师能够给我们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让我们健康的成长,成才。

六、作业

小练笔《由方仲永所想到的》 2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23、伤仲永

王安石

方仲永才能的变化 ———————— 原因

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详)

三个阶段 少年时期,才思下滑,名实难副(略) 不使学

青年时期。才思平庸,泯然众人(略)

后天教育对成才很重要

七年级下册《伤仲永》原文

伤仲永

——王安石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人材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邪?”。

伤仲永译文】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叫他写诗,已经不能与从前听说的相称了。再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又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舅舅说:“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样了。”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见过书写工具,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作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写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猜你感兴趣:

1.七年级下册古诗文伤仲永

2.七年级语文下册《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及原文

3.初一下册语文文言文 伤仲永

4.七年级语文下册《山中杂诗》教案及原文

5.七年级下册《逢入京使》语文教案及原文

6.7年级下册语文课文5 伤仲永

七年级下册《伤仲永》教案及原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