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的句子赏析教学设计
句子赏析是小升初常考点,要怎么进行教学设计才能使学生容易接受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社戏》句子赏析教学设计,供大家参阅,希望对你有帮助!
《社戏》句子赏析教学设计
【目标定位】
1.理清小说的情节脉络。
2.揣摩精彩的人物描写。感受人情美
3.体会细腻的景物描写,感受风景美。
4.感悟文章的深刻主旨。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想换一种方式,别出心裁学课文—倒吃甘蔗式。
所谓倒吃甘蔗,指的是从甘蔗的末尾啃起,直到蔗头为止。据载,我国东晋顾恺之(著名古代画家)“每吃甘蔗,必从尾到头”。他说这种吃法叫“渐入佳境”。这虽然说的是一则趣闻,可也是一种切入方式。
二、整体感知:
1.学生速读课文,找出第40段。
2.揣摩品味:反复朗读,背诵,品味:你从这句话里读到了什么?这种感受是从哪些地方读到的?
(说明:这是集中体现“我”感受的一句话,也是概括全文、画龙点睛的一句话,对这句话的赏析品味一定要坐实。要引导学生抓住“真的”“一直”“实在”“再”“——(破折号)”“也不再”“了”来深入体会那种遗憾、留恋、怀念之情。譬如这个破折号,实际上是对这种情感的深化、强化,表示“我”怀念“好豆”,更怀念“好戏”。当然在没有赏析全文的前提下,对这句话的理解是逐渐深入的。这次只求字面上的赏析,不求感情的共鸣。)(板书:豆戏)
三、品读课文:
第一板块:豆好?人好!
1.指名读第24-27段。思考:豆好不好吃?
明确:文中并没有关于豆好吃的描写,可见“好”并不在“豆”本身,而是另有原因。第39段还说“但我吃了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不是一样的豆吗?这“昨夜的豆”到底“好”在哪里?
2.默读课文,自主思考,紧密结合文本讨论。
①好在自己“偷”,自己煮,自己剥,自己撮。——小孩子背着大人做了自己想做而大人可能要干涉的事——更得意的是,这些狡黠的谋划全部“得逞”。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力求打通学生的生活和文本的联系。
②好在这一“偷”,“偷”出了淳朴无私的友谊。
譬如:想起偷豆的为什么是桂生?联系前文看戏时,桂生没有给“我”买来豆浆,而“我”又不喝水,这是一种愧疚地补偿。当面临偷谁家的豆有两种选择时,阿发却说:“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这是何等的淳朴、无私和纯洁!
③好在这一“偷”,还“偷”出了智慧和成熟。
譬如双喜,征求阿发意见时,一向口齿伶俐的他突然变得结巴起来“阿阿,阿发……”,此时双喜心里在想什么呢?他一方面想让迅哥儿吃到最好的豆——而不管豆是谁家的;另一方面现在是当着阿发的面,摘谁家的还是由阿发自己去决定,所以这句表面结巴的话,有提示阿发、缓解语气的作用。另外,避免哭骂(“得意”不“忘形”)、“毁灭罪证”、“以牙还牙”等一系列的举动,都让“我”钦佩不已。)
3.品读人物个性,赏析细节描写
本篇小说的第二大亮点就在于鲁迅先生在短短的篇幅中塑造了一群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如双喜、阿发、桂生等。这些小伙伴聪明活泼、胆大心细、热情友爱。
①设置讨论,写出人物评析小议,并从文中找出能说明人物性格的描写文段加以说明。
例如:双喜是小伙伴中“最聪明的”,好像小伙伴的小领袖一般,他的性格也表现得最为突出:他心细如发,聪明伶俐,当“我”看不成戏,“急得要哭”时,双喜马上能想出“好主意”,并且能举出让“外祖母和母亲也相信”的理由;铁头老生夜晚不翻筋斗,“我”很失望,双喜又用“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来安慰“我”,……等等。
学生寻找发言。
②综合练习填空:
“我”看不成戏时——(“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
开船时——(“年幼的都陪我坐在仓重,较大的聚在船尾”以防万一);
看戏时——(桂生殷勤地为“我”买豆浆、舀水);
回家的路上——(阿发以“我们大得多”为由,建议去“偷”自家的豆。)
③讨论共享对重点词句和段落的赏析,
如:“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中的“点”、“磕”、“退”、“上”、“架”等几个动词,将少年们开船时的动作程序以及合作划船的情状表述得颇为详细,显示了他们熟练的舰船技巧和勤劳肯干的品格,也折射出他们看戏时的愉快心情。
4.设想一下,如果你来到平桥村,你愿意与谁交朋友呢?你想对他们说点什么呢?以“××,我想对你说……”的句式表达。
(说明:这是一次对小说人物的归整。双喜、桂生、阿发、六一公公……)
第二板块:戏好?景好!
1.指名读第17—21段,想一想:戏好看吗?
明确:不好看。①想看铁头老生翻跟头,但那老生却没翻;②想看“蛇精”和“跳老虎”,等了许久都不见出来;③最怕看“老旦”,然而“老旦终于出了台”并不停地唱着。除了正面写出戏不好看外.文中孩子们“喃喃的骂”,“不住的吁气”,“打起呵欠”等,这些对孩子神态的描写,也从侧面表现了戏不好看。
2.既然戏本身并不好看,作者为什么要说“好戏”呢?
(说明:戏本身不好看,但是“我”却体会到了比戏更好的东西——江南水乡所独有的风景。
3.本文运用了多种感官描写,详细了描写了沿途美好的夜色风光,迷人而又带有神秘色彩,令人陶醉,烘托了小伙伴愉快的心情。请学生找出自己认为最生动传神的景物描写的段落来美美地朗读,想象画面,体会意境,
再如月下行船一段的景物描写分别从色彩、声音、视觉、听觉、嗅觉各个侧面着笔,描摹景物,抒写心情,形象立体,传神入微。
设疑:你从这里学到了哪些景物描写的技巧?用“水乡的景美,美在……”的句式写赏析的话。
②自由背诵。
③讨论发言。
四、总结深化:
1.齐读第40段;
2.现在再来读这一段,你有什么新的启发和感悟?
学生赏析。
本文以细腻的笔调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的迷人图画,展示了那里的人情美和风景美。那里的人:聪明、能干、热情好客、纯朴憨厚、无拘无束;那里的景:如诗如画,令人陶醉,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3.总结:看来,我们难忘的、留恋的,其实往往不是事物本身,而是由事物所连带出来的种种情感历程。平桥村之于“我”,风景美,人情美——这就是“豆”“戏”连带给“我”的情感历程。
其实,正是这个怅然若失的结尾里,隐藏了解读整篇小说的密码:戏、豆、夜。当我们沿着作者的情感脉络逆行,在文中再次行走,我们才由衷地感叹:我们难忘的、留恋的,其实往往不是事物本身,而是由事物所连带出来的种种情感历程。戏不好看,但是“我”却感受到伙伴们的热情、关怀、体贴、照顾;豆不好吃,但是“偷豆”却“偷”出了淳朴、童趣、真诚和无私的友谊。诗意的风景美,淳朴的人情美,从而使那段童年生活成为“我”的精神故乡。
【方法阐释】
阅读教学中,切入点的选择至关重要。切入点就是教师引领学生进入文本的角度、方式、方法,也就是教师对如何走进文本、解读文本、完成教学目标的选择。好的切入点使课堂衍生着意外和精彩。
社戏的句子赏析教学设计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