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_电影我不是潘金莲影评

发布时间:2017-05-02 18:27

《我不是潘金莲》是由冯小刚执导的电影, 范冰冰领衔主演,郭涛、大鹏、张嘉译、于和伟、张译、赵立新等联合主演,本文是小编整理的电影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仅供参考。

电影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篇1

《比利·林恩》散场后,一些观众选择了回到妥帖的日子中去。因为信奉着“这个世界不会更好,但也不至于更糟”的无神论,稳定才是生活的关键。对于电影中的主人公,选择是别开生面的,是历经千辛万苦的一次改变。哪怕是坚定了所谓的意志信念,稍有的激荡和动摇,就足够支撑电影的黄金时长。

可《我不是潘金莲》却是拧巴的,硬是要反着来,这可能是很多文学改编电影的出发点。也是中国式人物思考的原始途径。一个极普通的农村妇女,为了离婚这档子事儿,放下生活的其他面,专注于掰扯清楚自己的苦,但她的这种苦,又是有别于传统文学里“悲悲戚戚”的女性思想,她努力让别人相信自己的故事,但她的本质不是说服,而是得到肯定。

“不然我付出的一切,这么多年来,我都干了什么呢?”

范冰冰饰演的李雪莲,在电影里十几年过去,面对晨起就来叨扰的法院院长王公道,落寞的留下这句疑问。屋子里滚着牛肉汤,氤氲着的沉默里,李雪莲大概也不是疑问,那时候她觉得自己已经没了理,但看到旁人对这件事比她自己还上心,她迷恋这种存在感,于是决定对这件事不放手。

《我不是潘金莲》如果桎梏于把主题停留在“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复思路上,一次揭发官场的真态,那显然不是它的本意。但你又说冯小刚原意用一个本是“无理之人”,变成“有理之事”的创作初衷,那大概又浪费了这部电影。

我想电影里最妙之处,是小小两个“喝茶”二字,配上由上至下的“命令”变了味儿,就成了观众心里都懂的生活经历。一直以来,我们也是迫于这些本没有的“强行压制”,憧憬着幻想之光,才勉强能活下去。

旁人称羡,假惺惺赞叹退休院长夫妻恩爱白头。老夫人恶狠狠一语道破携手“活下去”的关隘是“忍”,而且是“一忍再忍”。

说到婚姻,李雪莲的故事不止一个。那些年因为分房,生二胎而结婚,离婚,又复婚的“闹剧”,大概又以新的形式来到了这些年。这种家常,无法区分“对错”的,在这部电影里建立起“理直气壮”的一面,在电影的前半段,你甚至要相信了李雪莲的苦衷。

这个村妇非常“理得清”,她可以把自己的故事,变成每个人的故事,甚至在每个阶层,你都无法摘掉投射到自己身上的“责任”。就是这个要了命的责任,成为了李雪莲,甚至是和她交过手,或没交到手的“紧张人物”的无形负担。

但她又很“拎不清”,她无法适应这个悲惨世界里,弱肉强食那一套。她单纯的有点“好命”,就算是最后全民出击找她,她依然有其他的人或事来拯救,最后“落得一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结局。

《驴得水》里悄无声息铺展开的一个命题,是“办大事就不拘小节”。《我不是潘金莲》里每个人对和错的综合,或说成是转折的,也都是投射到自己身上的“不拘小节”。支撑李雪莲像秋菊打官司一样“告”下去的,是不灭的“离婚被骗”。让她打消了这个念头的,是某个午后对着牛突然生不起来气来了。

事物皆因积少成多,但又因为一个小的感触“气就散了”。而让她又有了“告下去的”力气,还是前夫秦玉河那句赌气一样的:“我看你是潘金莲”。前夫的一句解决问题,顺便泄恨的搪塞,就成了李雪莲电影后半段的支撑。但你又不得不说,这些“不拘小节”就成了稳固话语中的根。

所以,到了后来那个秦玉河意外死掉的“果”,就成了《秋菊打官司》里“我只是想要个说法”的无奈。可情绪要比后者奔溃更多。

而你无法想到,处理这些复杂的情绪,放在范冰冰这样符号化强,但又角色面目模糊的演员面前,是足够重大的角色,但她完成的也很完整。

如果说影片的开头,你还能用范冰冰演了李雪莲,这样固执的呆板印象去看电影,随着画幅比例不同,方圆转换的镜头,一次次加深对剧情的理解。你就要忘了这是你印象里的范冰冰,她几乎就是李雪莲本人。而那个慢慢推进,又缓缓拉远的裸背。又让你对很多个李雪莲式的人物叠加,塞满了片尾飘散的数年间。

李雪莲用“人代会拦不拦车”来裹挟身不由己的各位,而这一次次又淡化了范冰冰本人的符号特征,自然也就成了她最不像自己又找得到痕迹的代表作。

打消李雪莲死去的决心,是果树承包商的“私利”。同样打消李雪莲对爱情执迷不悔的,也是赵大头的“私利”,倘若赵大头不为了自己的儿子,而是和杀猪的老胡一样,只想得到她的身体,那或许这个世界会好,李雪莲还有救。

首映礼上片尾演员名单浮起,范冰冰饰演李雪莲的字样映出,观众再次给予掌声。我想是每一位观众通过范冰冰的表演,照见了心里的李雪莲。

这部以幽默包装的喜剧片,看的让我无法笑出来。

透过万花筒的世界五彩斑斓,每个人都被染成了新的颜色。电影里透过圆形的镜头,仿佛望远镜,把时间推远,却让自己离得更近。眼里的每个人物被压缩,众生万象,倒显得人“方”头土脸。圆中藏方,在北京这块地的“方”里,每个人又显得格外的圆。

可结局镜头打开,恢复了我们对电影一贯的“格式”。李雪莲学会了柔软,收敛起自己和“牛”对谈的习惯,变成了“我不是潘金莲”故事里的旁观者。电影里的圆和方,是背离《比利·林恩》顺从的不妥协。可结局也依然是有滋味的。

画幅比重从圆变方再变圆,方拉长了矩形,有了宽和长,而不是等长的边。李雪莲不再是潘金莲,更不是李雪莲,她成了我们身边的芸芸众生。

以“轴”展开的圆,从中心延展,一气呵成,成了一个完整的圆,这是每个人降生的时刻。但成长就是改变,范冰冰饰演的李雪莲,变形成世人该有的模样。

电影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篇2

这个片子最打动我的地方,是在市场那里。

到北京截访的光明县政府的人,在北京的市场找到了李雪莲,因为她来找表弟借钱付医药费。几个法院的人一起抱住了李雪莲,都没能打消她挣扎逃脱去继续告状的心,可是这时冲上来的县长一句话,却彻底打消了李雪莲的告状念头。

县长说,李雪莲,我从县里坐飞机来北京,不是为了阻止你告状,而是告诉你一件事,秦玉河死了。

于是,县政府的人抱着李雪莲,防止她逃走,县长就站在市场摊位前,述说了秦玉河的死因。

对于《我不是潘金莲》这部电影来说,女主角李雪莲的前夫秦玉河,是一切的因,正是他与李雪莲假离婚之后变了心,另娶新人,才惹起了李雪莲去状告秦玉河,从而又导致了她被官僚体制的上上下下气得不轻,一路告到了北京,一告就是十年,层层官员都怕她,多少人因为她撤职,她成了新闻中说的,上访专业户。

用那位贾聪明的法庭庭长的话说,秦玉河就是大树的根,一切的起因都是他,其他人都是叶子,现在秦玉河死了,根都没了,何谈叶子。

他们倒是轻松了,自己官位的威胁者没了,但是李雪莲呢?

旅馆也不干了,饭店也不开了,就是专门去告状,因为假离婚成真的负心人是秦玉河,气急败坏说她是潘金莲的人也是秦玉河,这个前夫,是整个故事中,让李雪莲成为李雪莲的支点。

支点死了,李雪莲要怎么办?

所以这场戏,是最考验范冰冰演技的地方,也是她演得最好的一场戏,也是让我觉得她的表演突破了自我的一场戏,她听到秦玉河之死,完全愣住了,也不进,也不退,也不哭,也不笑,而是双眉紧锁地愣在那里,不知道下一步自己该干什么。过了好久,她哭着倒在市场摊位上,她说,秦玉河你走了留下我怎么办?

我们看到过太多的戏,最大的仇人死了,主人公都是仰天长啸一声,或是大笑不止,虽然有豪侠之气,但未免太假,尤其是对于一个农村妇女来说。所以范冰冰在这里的的表现,才是更符合人物身份与日常表现的。

然后,她哭着瘫倒时说的那句话很重要,秦玉河你走了,留下我怎么办。乍一听,还以为是挚爱,但其实是仇人,为何对一个仇人会有如此的眷恋呢?

因为沉没成本。

为了告秦玉河,李雪莲一路上访告状,为了证明自己不是潘金莲, 她十年守身如玉,家里旅馆饭馆荒废了,她的感情生活荒废了,生活荒废了,时间荒废了,唯一只剩下告状。为了秦玉河对她做下的错事, 她付出了巨大的沉没成本。唯一支撑她生活的就是告状。

唯一的支撑也没了,这种打击好像是一下子抽空了她十年多年的生活,把过去全部否定了,你所做的都没有意义。

许多观众因此而嘲笑李雪莲,觉得她是法盲,离婚明明是你自愿的,被骗也是你活该,你还一路告状,荒废了自己生活不说,还把那么多官员拖下了水,许多人的生活也被你打乱,甚至有人觉得李雪莲是坏人。

这就是我觉得冯小刚和刘震云的高明之处,也是这部电影的经典之处,他们故意安排了一个自我矛盾的李雪莲、一个并不占理的李雪莲、一个性格上有明显缺陷的李雪莲、一个不懂法的李雪莲、一个谁看了都会瞧不起觉得她咎由自取的李雪莲。

可是,中国历朝历代,许许多多个李雪莲式的进京告御状者,都是不占理、不懂法、性格缺陷、自我矛盾的吗?

当然不是。

不要用自己的宝贵生命,为他人的错误买单。

这句话就是冯小刚试图通过李雪莲告诉我们的箴言。

可是冯小刚想说的,又不仅仅是这句话。

因为看过这部电影的局外人,都能轻而易举、高高在上地指出李雪莲那样做害人害已,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难道那么多身处其中的李雪莲都不知吗?

当然不是。

冯小刚的高明就在于,李雪莲是有选择的,她可以选择不告状,反正她也不占理,反正离婚也是自愿的,不就是个负心的前夫么,她大可以放下仇怨,放下执念,放下一根筋的告状,找个喜欢她的男人,或者干脆自己,或者找个喜欢她的女的(此处都是被你们政治正确逼的),开始新的生活。她最后就不会落得那个下场,在市场里哭嚎。

毕竟她很美丽,而且周遭所遇,也确实有像大头一样的男人喜欢她,她又有做生意的能力,她可以轻松地回到正常的生活轨道。

李雪莲有选择,她只是选错了路,而已。

可是,假如她没选择呢?假如她占理,法院真的判错了呢?一个判对的案子,都会演变成如此,都会引发各级政府巨大的紧张,都会把李雪莲关进拘留所,都会去满北京的堵截她,如果光明县法院要是真的贪赃枉法故意错判了呢?后面的故事,简直不敢想。

所以,千万不要嘲笑李雪莲的选择,也不要嘲笑冯小刚这等拍出过《1942》这种洞悉了中国人民族性格深渊电影的导演,为何会用一个如此逻辑充满漏洞、不能自恰的故事来讲上访人生,他使了个障眼法,选了个代价最轻的李雪莲来当主角。

不要用自己宝贵的生命为他人的错误买单。可是有些错误,有些人,真的无路可逃,没有第二种选项可以换,那才是最可怜,最可怕,也是最可悲的。

这就是中国古人说,一失足成千古恨,回头不见百年身。

所以有个细节,片中李雪莲的事情每到了上一级政府,主管者就会说同样一句话,本来也不是什么大事嘛,又不是杀人放火。

这就是导演和编剧不停在点题,本也不是个大事情嘛,却足以毁了一个女人的一生,那么,如果是大事情呢?

冯小刚用这种隐晦的办法,讲了一个敏感话题,我有必要向他致敬,因为他本可以去拍一个老男人如何还没死就筹备葬礼之类的片子,并且票房很好,但他选择了一个十分敏感又各方不讨好的题材,他和李雪莲一样,其实都有更好的选择。但他希望通过电影,让更多的人懂得那句话,不要用自己的生命为他人的错误买单,不只是说给有选择的李雪莲们,还有说给那些接待李雪莲告状的各级父母官和政策制定者,你们的每一个决定,每一张纸,每一个字,都影响着许多人的一生,要谨慎地选择,避免造就更多李雪莲式的悲剧。

因为不是每一个上访告状的人,都还可以轻松找到其他选择。

而范冰冰对主角情绪变化节奏的准确把握,也像冯小刚成为的游刃于敏感话题的导演一样,是演员演技纯熟的标志。

电影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篇3

大概十几年前,我看过一本冯小刚写得书《我把青春献给你》。那会还在上大学下铺的哥们买的,我本人不是很喜欢冯小刚,闲来无聊才把书翻了一遍。

书里面除了他和徐帆的那些破事,有个事情很有趣在我脑海里留下了印象。他在书里说当时的电影导演都穷(相比现在),特别渴望拍好莱坞大片,吃饭吹牛的时候导演们都说自己要是有了钱该怎么花,比如何平就说要拍西部片、陈凯歌说要拍魔幻片……

几年后 《无极》《天地英雄》都陆续上映了,也印证了他书中的说法。 冯小刚在书里面就表示了不懈,他说从九几年他就看好了一个本子,要是有了钱有了条件他肯定拍那个,这个本子就是《1942》,说我们电影人有历史责任把这个片子拍出来。

《1942》可以说倾注了他全部心血,估计在他心里面这是个最珍爱的宝宝,没想到一上映票房惨败。我记忆力不是很好貌似被泰囧还是少年派给抢了风头? 冯小刚心里肯定苦,我记得当时采访观众,观众说“我们生活本来就很苦了,去电影院就是为了娱乐……”。

冯小刚很难跟老板们交代,《1942》肯定赔了钱。那一次他怒了“我把自己的片子当个宝,你们却当坨屎!”为了向老板们证明不是他的片子不行,是观众们爱吃屎。他接下来拍了一部他最烂的电影《私人订制》……事实证明他是对的,这部他故意拍出来的大烂片,票房却挽回了《1942》的损失。 估计自此冯小刚的心境转变了。(中肯的说,我觉得1942拍的是不错,但是也不算什么太棒的电影,估计是冯导太用力太小心,反而四平八稳有点平淡)这一次的《我不是潘金莲》他是甩开包袱了,有宛如年轻人的创作激情。相比陈凯歌和张艺谋 ,他这个拍喜剧片出身的导演反而有了自我突破,可喜可贺。

这部片:故事行云流水、摄影帧帧如画、台词字字如金、剪辑张弛有度、镜头语言运用的自然不做作,背景音乐虽然没有什么特别出彩的地方但是每一次使用都恰到好处。细节讲究。无论是散景外的假姚明,还是不同会议中红色运用的准确,都说明冯导人大代表没白做。

电影细节我印象最深有两处:

一当zf选择阴暗手段时音乐变得急促紧张。比如请范冰冰的喝茶的时候是第一次使用,第二次是台上在演《三岔口》,台下的剧情发生了翻转,县长像台上的戏一样被逼上梁山无路可退,很可能从心底也选择了罪恶。之后的剧情里范冰冰的老公意外死亡,虽然小说和电影明处都把他的死说成了意外,但背后前夫的死是否有别的阴谋不得而知。 两处音乐的 铺垫 应该是有此意,用音乐来揭开暗线很巧妙。

第二个是范冰冰被强奸的时候,画面固定在空画,音乐也噶然而止。就好像一波风浪突然变得平静祥和。 一是剧情的转折,二是范冰冰心境的转变,画面转到裸体的范冰冰时整个气氛变得柔软……这也很受用。

这部剧就是一连串的笑话:

范冰冰的告状的动机就是一个笑话,可一个村妇的笑话绊倒了三层官员变成更大的笑话……本来不告了,因为官员的逼迫和摆布又把范冰冰抬回了告状之路,官员们变成了笑话中的笑话……

官员个个把自己当回事,可在范的眼里他们都是芝麻,前夫才是西瓜。

神佛比首长大、首长比市长大、市长比县长大、县长比法院大。

首长轿子前的稳定才是真的稳定,我们的社会不就是一个最大的笑话?

电影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_电影我不是潘金莲影评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