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课程论文

发布时间:2016-11-23 18:36

计算机基础教学是高等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基本内容,它对于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论文,供大家参考。

计算机基础课程论文范文一:计算机基础与应用课程实践教学

本校计算机基础与应用课程是为大专士官学员开设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主要培养学员计算机操作能力,使学员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解决工作和学习中的问题。该课程实践教学在课程教学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所学的知识最终都要转化成学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人认为该课程的实践教学基本上用不到分析问题的逻辑思维,主要是相关操作知识的记忆和应用,这其实包含着很大的误解,在计算机基础与应用的实践教学中仍然需要分析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需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并加以实施。实践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安排和现实生活、工作、学习紧密相关的实例,加强学员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训练,真正培养学员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养。本文以一次“Excel综合练习”的实践教学为例,探讨这种能力和素养的培养以及实践教学的开展过程。

一、案例选择

(一)案例选择原则

在计算机基础与应用的实践教学中,案例教学法是经常使用的也是非常契合该课程特点的一种方法。将知识点隐含到案例中,通过案例中问题的解决达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案例选择应该具有典型性、针对性、实用性、综合性和启发性。典型性是指案例中的知识点要具有典型性、案例的应用要具有典型性,能够从该案例中推广到某一类问题的解决和应用。针对性是指案例中隐含的知识点是有侧重的,是针对某些知识点的掌握和应用的。实用性是指案例来源于实际生活,是能够真正运用于实际生活中问题的解决的。综合性是指案例中隐含的知识点不是单一的,而是隐含着若干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知识点的,通过对案例中问题的解决,学员获得的是对知识点综合掌握的能力,是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性是指案例能深刻启发学员思维,是能激发学员独立思考能力的,是激励学员自主学习、独立探究行为的,是能够启发学员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和对知识进行建构的。

(二)Excel综合案例

教员在课堂以外的教学准备中精心挑选案例。在Excel的综合练习实践教学中,选择一个从实际生活来的问题作为案例。为了便于行政管理,某单位引入了指纹打卡系统,人员的打卡数据经过采集后会形成一个打卡记录的Excel文件,图1中给出了该文件的部分打卡记录。该案例具有典型性特点,对于这一类问题具有代表性。该案例具有针对性,是针对排序、函数使用、数据筛选以及分类汇总等知识点的强化练习。该案例素材文件来源于工作和生活,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是真正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该案例也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是多个知识点的灵活运用。该案例还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其中问题的最终解决不是简单一步就能完成的。另外,该案例不同于一般案例知识点的考查,它把若干知识点隐含其中,需要经过逻辑分析才能理清问题解决的思路和步骤。案例本身的选择对于实践教学成功是至关重要的,该案例的选择为学员综合掌握Excel相关知识,并真正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重要的依托。打卡记录Excel文件,作为实践教学中的素材文件分发给学员,要求学生根据素材文件和给定的规则进行相关统计。具体要求:在一段时间内根据收集来的打卡记录Excel文件和具体的有效打卡统计规则统计每个人的有效打卡总次数。有效打卡次数的统计规则为:

(1)一天共有两次有效打卡次数,上午1次,下午1次。

(2)上午08:30之前打卡,为正常打卡签到,在这段时间内多次打卡,仅算1次有效打卡次数。

(3)下午16:00(含)之后打卡为正常打卡下班,在这段时间内多次打卡,也仅算1次有效打卡次数。

(4)其他打卡时间打卡均为无效打卡。该案例电子素材文件和按规则统计每个人的有效打卡次数的要求构成了该Excel综合案例。

二、实践教学实施

(一)布置实验任务

在案例选择和确定与案例相关的基本素材之后,教员分发案例相关资料。同时,教员给学员布置实习任务,如果你是单位的打卡记录管理人员,你该如何做?这样,学员身临其境,角色身份发生了变化,自然引入了情境教学法。杜威认为,有有趣事情可做的真实情境会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参与者的兴趣、主观能动性,角色的扮演,则增加了参与者的责任感、目的性。实验任务是基于案例基础上的,教员引导学员明确实验任务的具体要求,这就相当于审题,读懂题目要求。只有明确要做什么,目前拥有什么素材文件,才可以进行实验。

(二)引导和启发学员分析案例

该案例具有深刻的启发性,需要对案例进行深入的分析,经过一步步的从外到里的剖析,才能逐渐接触到问题的本质,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当把实验任务布置给学员后,一开始学员有些不适应,不知道如何下手,当教员告诉学员该案例的实施用到的都是原来学过的知识的时候,学员呈现出茫然和不解的表情,这时,作为教员要启发学员思维,不断引导学员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从观察案例素材出发,教员引导学员发现并思考第一个问题:

(1)在原始数据收集中,会出现完全相同的记录(行都相同),如何去除重复记录?去除重复记录是在该案例实施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由于数据收集本身的原因,在形成Excel文件后出现重复记录,如果不把重复记录去除,会出现重复统计打卡次数的情况。如何能让Excel去除重复记录呢?教员需要启发学员,如果能够按照关键列“职工编号”和“打卡日期”进行排序,那么就会让可能的重复记录连续出现,这时就可以使用递推的方法。如果能够判断后一条记录和前一条记录中所有字段(列)的数值都相等,就可以认为这两条记录是重复的,这样的判断规则贯穿整个记录,可以判断出哪些是“重复”的记录了。“排序”这个知识点很简单,学员很快就做了出来,剩下的是如何判断重复记录了,“如果满足什么条件就怎样”,教员启发学员这需要用到Excel中的什么函数呢?有些学员已经兴奋地回答“可以使用IF函数”。这时教员进一步启发学员这个IF函数如何写,在什么位置写。通过不断的启发已经越来越接近这个子问题解决的核心了,学员们陷入了深思,教员点几名学员到黑板上写出自己思考的方法。经过几番修改,学员写出了正确的函数:“=IF(AND(B1=B2,D1=D2,E1=E2),”重复”,”不重复”),并把该函数写在F2的位置上,然后拖动填充柄复制公式直到最后一行。至此哪些是重复记录都通过函数显示了出来。随后教员再次启发学员,如何找出“不重复”的记录,作为下一步的数据呢?学员在头脑中迅速地查找已学的知识,很快就使用了“数据筛选”,把不重复的记录筛选出来,并把筛选出来的记录拷贝到了sheet2工作表中,作为下一步操作的数据。教员进一步启发学员考虑第二个问题:

(2)“打卡时间”列(E列)中不同的打卡时间在同一单元格中用“;”隔开,如何把它们分开到独立的列中以方便处理数据呢?教员引导学员观察E列中数据的特点,所有的时间数据是用“;”隔开的,使用Excel什么功能可以分开呢?有的学员马上提出,学过“数据分列”知识点,在这里很适用。当教员肯定了这个想法后,学员们都迫不及待地在计算机上操作了起来,并成功地完成了数据分列。在此基础上,教员启发学员考虑第三个问题:

(3)如何计算一条记录(行)中,打卡时间在8:30之前的打卡次数,打卡时间在16:00(含)之后的打卡次数?(提示:使用哪个函数)既然“数据分列”完成,打卡时间独立地显示在了各个单元格中,问题转化为了计算在打卡时间区域满足给定条件的单元格的数目。学员很快反应到这正是讲过的COUNTIF函数可以实现的功能,教员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学员很快用COUNTIF函数找出了该问题的答案。在L2和M2单元格中输入公式“=COUNTIF(E2:J2,“<8:30”)”和“=COUNTIF(E2:J2,“>=16:00”)”,并向下拖动填充柄,这样分别在L列和M列计算出了“上午规定时间内打卡次数”和“下午规定时间内打卡次数”。至此,虽然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却越来越接近解决问题的核心了,大家都看到了问题最终解决的希望,学员全神贯注地思考下一步该如何做,教员再次启发学员,“目前我们用COUNTIF函数计算出来的是我们要的最终结果吗?不要忘记如果在上午或者下午有效打卡时间内多次打卡,那么上午或者下午的有效打卡次数仅算一次”,因此,就有了如下的第四个问题:

(4)上午08:30之前打卡次数如果大于1,如何令上午有效打卡次数记为1。下午16:00(含)之后打卡次数如果大于1,如何令下午有效打卡次数记为1。(提示:使用哪个函数)教员启发学员,又碰到了“如果满足条件,就怎么样”的问题了,学员们非常兴奋地说了“用IF函数”。的确,在这个案例中,再一次用到了IF函数,分别在N2单元格和O2单元格中分别写入函数“=IF(L2>1,1,L2)”和“=IF(L2>1,1,L2)”,并拖动向下填充柄填充其他单元格,以求出“上午有效打卡次数”和“下午有效打卡次数”。最后在P列使用简单的Excel公式中的加法运算就可以求出“一天有效打卡次数”了。每个人在不同日期的一天内的有效打卡次数终于在教员的层层启发下计算出来,最后一个问题抛出:

(5)如何统计出每个人的有效打卡次数?(提示:按照某一字段进行统计,用到数据管理中的什么功能?)最后的结果要呈现的是每个人的有效打卡次数,“职工编号”是每个人的唯一标识。为了使数据更加清晰,有学员建议把有用的列“职工编号”和“一天有效打卡次数”拷贝到Sheet3工作表中,着力于关注这两项数据。以“职工编号”分类,求“一天有效打卡次数”的总和,学员据此想到要用“分类汇总”功能。分类的字段为“职工编号”,汇总的方式为“求和”,汇总的选项为“一天有效打卡次数”。分类汇总后的2级数据。这也就是本次实验最终的结果。教员需要在教学准备阶段做大量工作,以典型性、针对性、实用性、综合性和启发性原则精选案例,进行精心的课堂设计。从Excel综合案例出发,可以看到计算机基础与应用课程实践教学的开展过程。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地培养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员在课堂上起到引导作用,不断激发学员的思维,鼓励学员自主解决问题,不断引导学员形成独立思考的思维方式,提升学员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计算机基础课程论文范文二:导生团制教学计算机基础论文

1建构主义视域下的“导生团”制

建构主义是针对学习者“同化”与“顺应”的过程提出的一种主动学习理论.而导生制是减轻教师工作量,培养导生能力,能够使更多学生受益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由于导生本身也是受教育者,知识面有局限性,不可能像教师一样全面深入地将知识点传递给学生,所以在遴选导生时,应该集中各导生所长组合成“导生团”,使导生之间取长补短,相互协作共同学习.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构建“导生团”制的新型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摒弃了传统导生制的单一性,将班级学生的能力水平进行分级,导生在遴选的时候也考虑到了学生分级情况,针对不同级别的学生教师遴选不同级别的导生,这些导生组成了导生团,由于导生团中每位导生的特长不同,导生团备课内容是多元化的.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采用“导生团”制教学模式,学生由一个旁听者变成参与者和执行者,而教师成了监督者和指导者,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创建发散的学习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配合能力,可以使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充分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双主教学模式的优势,使教学过程更加科学合理.

2“导生团”制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2.1“导生团”遴选方案

针对大学生入学时计算机掌握程度参差不齐的问题,对学生进行一次计算机基础技能的全面测评,具体过程见图1.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基本操作、Office办公自动化软件的使用、网络基本操作的使用和程序设计语言的编程能力等内容.每位学生入学的第一次计算机实验课,就进行这样的无纸化测试,由计算机评分.无纸化考试系统将每个项目的分数逐一统计完成后,教师参考统计分数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遴选,分别将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基本操作和Office办公软件使用等方面优秀的学生组织起来形成“多元导生团”.教师在每次统一授课前,将本节课程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制作成微课放在教学平台上,所有学生均要求提前预习.由于一些学生基础相对好,在预习的过程中,知识点基本有所掌握.在课堂上教师要对这些知识点进一步阐述,所以“导生们”对新知识点的接受和掌握能力必然会快一些.课堂上有一半以上的时间需要学生亲自动手练习,这时导生之间可以在实验课堂相互交流,迅速提高;教师先对这些导生进行考核,同时通过考核的导生去指导其他学生,这样有效地解决了学生多、教师少、无法及时指导的问题.教师可以节省出时间对其他学生进行考核,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可以及时发现,个性问题单独讲解,共性问题统一讲解.“导生团”制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解决了教师少、任务重的问题,导生们也通过对其他学生的指导巩固了自身的知识,锻炼了表达能力和与教师、学生之间的沟通协作能力.

2.2“导生团”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计算机基础

的教学内容具有明显的模块化特征,所以非常适合采用“导生团”制开展教学.学生在网络平台上已经明确了本次课程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在教师统一讲解后,所有学生都要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对于能够在短时间出色完成教学内容的学生,自然成为本次课的导生,配合教师一同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从而使更多的学生能够顺利完成任务.对于一些共性的问题,有时也可以请“导生”讲解一下,某种情况下学生更理解学生.例如:在讲解Excel数据处理一节时,教师首先将排序、筛选和分类汇总等基本内容讲清楚,然后采用案例驱动方式设计实践内容,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对前10名率先完成任务的学生,教师检查其结果,无误后给这10名学生做加分记载并作为本次课程的“导生”指导5~8名学生.这些“导生”可以通过指导其他学生的方式对本次课程的知识进一步加深理解和巩固提高.而教师则继续检查指导后续学生的实践.对于剩余学生中前50%完成的也给予完成记载,而后50%的学生要有扣分记载,在下课前15min,教师选择2~5个优秀成果讲解介绍,使学生相互了解整体提高.通过设立竞争加分机制,人人都可以当“导生”,每人都要争取尽快完成任务的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创新能力.

2.3“导生团”在VisualFoxpro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VisualFoxpro程序设计教学内容分成数据库与表、程序设计、表单、查询与视图、菜单和报表等几部分.但其课程特点是有近一半的内容需要记忆,在记忆的基础上去实践应用,所以能当选为“导生”的通常是掌握知识较快的学生,这样造成每次实验教学时“导生”的人员相对固定.例如:在“表的建立”一节中,“导生”能快速完成表结构的建立并输入10条记录,而其他学生则对表的结构和表的记录之间的关系比较迷茫.因为在操作时,创建表结构的界面与输入表记录的界面非常类似,这就需要“导生”们与教师一起到每一位学生的操作中指导,使他们直观地认识和理解“表结构”与“记录”之间的关系,从而顺利掌握此部分的知识要点.

3“导生”在工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目前,导生制在部分计算机基础教学班中实践,还处于探索和完善阶段,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实践过程还需要注意两个问题.

3.1“导生”要正确处理计算机基础课程与其他课程间的关系

“导生”是通过指导其他学生处理一些误操作等问题而使被指导的学生和自身都有一个提高的过程,不要为了当“导生”而努力做这项工作,忽视了其他课程的学习,教师有义务关心引导“导生”的学习,使其全面发展.

3.2教师要引导“导生团”成员进行科研探索

“导生”本身是学生中较优秀的学生,教师应引导他们参加一些相关的科技创新工作,使“导生”们学以致用,提高其科研实践能力,如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指导“导生”进行一些贴近生活的科技发明与设计,使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运用,从而努力学习而不是为了考试而学习.由于“导生”在完成教学任务时出现的一些问题已经自行解决了,所以在指导时,其他学生出现类似错误时能够很快找到解决方法.对于一些新遇到的问题能够积极地查找问题所在,是一个提高的过程.从而使“导生团”的学生提高很快,同时也帮助其他学生快速解决了问题,加快了学生整体的学习效率,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解决了教师少、指导不及时的问题.因此,“导生团”制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一个有益补充.但“导生团”制整体还不够完善,很多方面还需要在其他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不断更新调整.

计算机基础课程论文相关文章:

1.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论文

2.计算机基础课程论文

3.计算机基础课论文

4.大一计算机结课论文

5.大一计算机基础课程论文

6.大学计算机课程论文

计算机基础课程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