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茶茶道的茶艺_煎茶茶道的形成过程

发布时间:2017-06-07 14:10

中国茶道在唐宋时期开始形成。其标志就是陆羽《茶经》的问世。当时 所形成的茶道属于煎茶道。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煎茶茶道的茶艺,一起来看看。

煎茶茶道的茶艺_煎茶茶道的形成过程

煎茶茶道的茶艺

择器

《搽经》“四之器”章列茶器二十四事,即风炉(含灰承)、炭挝、火笑、馒、交床、夹纸囊,展拂末、罗、台、则、水方、漉水囊、瓢、竹笑、揭、碗、熟盂、札、涤方、滓方、巾、具列,另有的统贮茶器的都篮。

水品

《茶经》“五之煮”云:“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拣乳泉 、石池漫流者上。”“其江水,取去人远者。井,取汲多者。”张又新于公元825年前后撰《煎茶水记》,书中引刘伯刍评判天下之水等,陆羽评判天下之水二十等。讲究水品,是中国茶道的特点。

取火

《茶经》“五之煮”云:“其火,用碳,次用劲薪。其炭曾经燔炙为膻腻所及,及膏木、败器不用之。”温庭筠撰于公元860年前后的《采茶录》“辨 ”条载:“李约,沂公子也。一生不近粉黛,性辨茶。尝曰:‘茶须暖火炙,活水煎’。活水谓炭之有焰者,当使汤无妄沸,庶可养茶。”

候汤

《茶经》“五之煮”云:“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候汤是煎茶的关键。

习茶

习茶包括藏茶、炙茶、碾茶、罗茶、煎茶、酌茶、品茶等。 撰于8世纪末的《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条载:“楚人陆游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元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御史大夫李季聊宣慰江南,至临淮县馆,或言伯熊善茶饮者,李公请为之。伯熊著黄被衫乌纱帽,手执茶器,口通茶名,区分指点,左右刮目。......”常伯熊,生平事迹不祥,约为陆羽同时人。他对《茶经》进行了润色,娴熟茶艺,是煎茶道的开拓者之一。

煎茶茶道的形成过程

玉川子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中写道:“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清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文字五千卷”,是指老子五千言《道德经》。三碗茶,唯存道德,此与皎然“三饮便得道”义同。四碗茶,是非恩怨烟消云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羽化登仙。“七碗茶”流传千古,卢仝也因此与陆羽齐名。

钱起《与赵莒茶宴》诗写主客相对饮茶,言忘而道存,洗尽尘心,远胜炼丹服药。

斐汶《茶述》记:“茶,起于东晋,盛于今朝。其性精清,其味淡洁,其用涤烦,其功效和。参百品而不混,越众饮而独高。”茶,性清味淡,涤烦致和,和而不同,品格独高。

中唐以后,人们已经认识到茶的清、淡的品性和涤烦、致和、全真的功用,认为饮茶能使人养生、怡情、修性、得道,甚至能羽化登仙。陆羽《茶经》,斐汶《茶述》,皎然“三饮”,卢仝“七碗”,高扬茶道精神,把饮茶从目常物质生活提升到精神文化层次。

综上所述,八世纪下半叶,值中唐时期,煎茶茶艺完备,以茶修道的思想开始确立,人们开始注重饮茶的环境并形成了初步的饮茶礼仪,这标志着中国茶道的正式形成。陆羽不仅是煎茶道的创始人,也是中国茶道的奠基人。煎茶道是中国最先形成的茶道形式,鼎盛于中、晚唐、经五代、北宋,至南宋而衰落,历时约五百年。

煎茶茶道的茶艺_煎茶茶道的形成过程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