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工作随笔
既然新课改来了,大家都会写什么随笔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新课改工作随笔,希望你喜欢。
新课改工作随笔篇一
据报道,2004年广东、山东、海南、宁夏4省区已进入全国首批高中新课改实验,2005年全国有8到10个省、市、自治区进入, 2006年增为15到18个,到2007年原则上全国普通高中起始年级全部进入新课程。这意味着高中培养人才模式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因此有关教育人士称这次高中新课改“不亚于1977年高考制度改革”,是建国以来最为深刻的一次文化变革。这次改革顺应了社会和时代发展的潮流,初步实现了由教育理念到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转变,是一次回归教育本质的变革。为有效开展高中课程实验工作,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指导意见,明确了实验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实验工作的基本原则。
据介绍,改革后的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与以往有所不同,它特别强调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初步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为此,课程设置上将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引导学生创新与实践。课程结构也将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侧重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教育部在公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明确了普通高中课程的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与评价,对现行的高中课程做了大规模调整,打破了传统单一层次的语、数、外等分科。根据《方案》,普通高中新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与现行高中课程方案相比,新课程最突出的变化是:在保证共同基础的前提下,各学科分层次、分类别设计了多样的、可供不同发展潜能的学生选择的课程内容,着力解决高中教育过于偏重知识传授、必修课过多、选修课少、学科间缺少整合及学生负担过重等现实存在的问题。课程设置了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和综合实践活动八个学习领域,每一领域由课程价值相近的若干科目组成,且充分反映现代科学综合化趋势和高中生素质发展基础性、均衡性与综合性要求。八个学习领域共包括语文、数学、外语(英语、日语、俄语等)、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技术等12—13个科目。其中技术、艺术是新增设的科目,艺术与音乐、美术并行设置,供学校选择。 每一科目又由若干模块组成,每一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并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
普通高中学制为三年。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构成,必修课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选修课在于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高中一年级主要设置必修课程,逐步增设选修课程,学生可跨班级选修。建立选课指导制度,引导学生形成有个性的课程选修计划。为了保证新课程的有效实施,新课程方案将实行学分管理,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学生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必须获得一定学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也能获得学分,学校以此来评价学生课程学习经历和发展程度。三年中必须获得116个必修学分(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15学分,社区服务2学分,社会实践6学分),28个选修学分,总学分达到144分方可毕业,以防止学生过早偏科。与此次课程结构改革同步的还有评价体系的改革,此后还会相应推出与之配套的高考改革方案。
建立发展性评价制度,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学校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作品展示、自评与互评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有专家提出建议,普通高中学生评价报告将放入学生档案,高考录取时不仅要看考生的成绩,还应参照考生的成长记录,还包括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等。
课改对高中教师带来了新的压力,对教师指导和管理学生的要求更高,对教师自身个性和素质的要求更高。新课程实验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是课堂内的探究式学习、师生互动式学习。地方及校本课程、选修课存在很大的弹性,上好这种课教师要花很多的精力备课,还要积极做好与学生的配合和融合,更要教师不断地关注、学习和研究新知识、新问题,这种不断学习的压力和挑战是巨大的。
当前,素质教育的推行阻力重重,根本原因在于课程设置、考试评价手段方面没有改革。素质教育要实现由外延发展向核心突破,必须进行课程改革。高中对人的一生影响很大,而应试教育的题海战术在很大程度抹杀了孩子的个性和潜能。以高考分数线作为“选拔”的门槛,不仅偏离教育的本质越来越远,而且所引发的恶性竞争将扭曲一代人的心智和灵魂。以分数论成败,有可能恶化教育的生态环境,使学生的放飞空间被压缩,老师的劳动权益被践踏。教育的本质是塑造人,而不完全是为了选拔人。推行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就是要唤起人们对教育本质的重新认识。实施高中新课程,不存在失败问题,而只是受益多和受益少的问题。
新课改工作随笔篇二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 教师在专业成长中需要哪些策略促进其成长,如果对此没有给予充分的思考将直接影响教师教育、课程实施的实效性, 影响教育自我认识能力、自我发展规划能力的形成。因此, 本文在把教师专业发展置于课程实施的背景下, 力图探讨课程实施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一、改变传统培养模式, 倡导针对性发展式
实施不断深入, 培训的内容应以促进教师创新教学、实践研究能力提高为主。要帮助教师进一步内化职业价值、认同职业价值规范, 形成新的教育理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进一步内化对课程研究、开发、评价理论的认识, 为创新教学和实践研究奠定基础。另外,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关注不同地区, 不同年段, 不同学科,不同年龄、教龄以及课程实施不同水平教师对培训要求的差异。
二、学校应成为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场所
( 一) 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
在课程改革中, 关注教师个人的幸福需要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学校要努力为教师创造宽松的发展空间, 给予一定的政策、机制方面的保障, 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和思想负担, 使教师更轻松、更积极地投身新课程的实验。
( 二) 培养学校合作机制
为了给教师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 建议在提倡校内、教研组内教师交流的同时, 可成立专家、研究员、教师共同参与的“研究体”, 并形成网络, 使每个教师都有
固定的咨询员, 或掌握与一些教育专家、能手教师的联系方式, 发挥专家在解决教师困难方面的指导作用。
三、加快评价机制改革, 公平合理地进行教师评价
教育评价具有导向和激励的功能, 当我们的价值取向发生变化以后, 我们评价的标准和方式也必须做出调整。因此要落实课程改革各项措施, 没有与之相配合的评价制度与方法的改革就很难真正落实。实验区教师所反映的情况很多方面是与评价相关的。教师所反映的这些情况, 涉及评价的主体、评价的方式、评价的标准等多个方面。我们对教师的评价就不能再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标准, 而更应该看到教师在工作中所付出的努力, 感受他们的辛酸和喜悦, 更全面更客观地评价教师的工作。评价教师既要从所教对象的素质的提高来评价, 还要从教师自身素质在教学中得到提高的程度来评价。在评价方法上, 更应该注重过程性评价。
新课改工作随笔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