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走近李白的散文

发布时间:2017-01-15 14:08

李白的诗歌,雄浑奔放,大有一泻千里之势。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关于走近李白的散文,供大家欣赏。

关于走近李白的散文

关于走近李白的散文(一)

让我们穿越恒古的时空,回到那个充满诗意的盛唐。登上坐落于江州鄱阳湖畔风景秀丽的庐山,在山巅举目远眺,你会看到,那个潇洒风流,英姿勃发的年轻才俊李白正面带微笑沿着迤逦的长江泛舟而来。

此刻的李白刚刚离开家乡绵州,怀有治世报国信念的李白决定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要结交天下英豪,漫游天下名山大川,同时谋求一条政治上的出路,实现他“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一身”的目标和理想。

在此之前,他曾顺路游览过重岩叠嶂,绝怪奇诡的峨眉山,经过雄伟险峻的三峡,然后李白在江陵登陆,慕名拜见了当时大名鼎鼎的道士司马承祯,司马承祯手持拂尘,衣袂飘飘,对神采飞扬的李白另眼相看,于是设宴款待,相对而坐,共同谈仙论道,李白后来在回忆这次拜访的时候曾这样写道:“余昔于江陵,见天台司马子微,谓余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

当时的李白其实已经小有名气,初登庐山,不免让东林寺,西林寺的众僧兴师动众,出寺迎接,一睹这位少年英才。这时的庐山烟雾飘邈,翘首以待,等候着这位气宇轩昂的年轻诗人前来游览。庐山自古是佛道仙山,名人荟萃,文化汇集,李白是慕名而来的,他要瞻仰古人遗迹,前代的陶渊明不是隐居庐山么,谢灵运不是留恋庐山风光么。终于,我们的诗人李白得于偿愿,亲自目睹庐山的湖光山色。

这一天早晨,天朗惠清,李白登上香炉峰,被眼前雄伟壮观的景象深深折服,对面的瀑布恰似一条银河落下,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奇伟诡丽,充满诗意的李白自然要赋诗一首,“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饱尝了庐山山水,盘桓了数月的李白决定下山,为追寻自己心中的梦想。告别了自己流连忘返的庐山,告别了前来送行的东林寺僧,李白只身远去,他要去顺江继续漂流,他要去下一站,金陵,那一年,李白24岁。

关于走近李白的散文(二)

时光飞逝,逝者如斯。转眼间我们的诗人到了中年,公元755年,第二次登上庐山的李白,距离他第一次登上庐山,相隔整整20年。

这20年间,李白经历了太多变故,游遍名山大川,诗名远扬,如日中天,炙手可热,可这些都不是李白想要的,他的志气在“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在李白41岁那年,天子亲自下达诏书,召见当时远在南陵的李白,李白知道英雄终有用武之地,挥笔写下“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逢蒿人。”的豪言壮语,告别南陵,二入长安,准备跃跃欲试,施展自己的抱负。可是,当时的玄宗认为海内升平,自己和杨妃作之时,似乎缺一个为自己写诗作赋,寻欢作乐的弄臣,李白,是一个很好的人选。可是,李白毕竟是一个高傲自负的人,他不屑于做这样一个卖弄文采,写诗作赋的这么一个不得重用的弄臣,一年多之后,李白毅然决然的离开了宫廷,带着赐金放还的名义离开了他恋恋不舍的长安。我时常在想,他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是沮丧,悲痛,愤懑,还是无奈?

李白出长安后,他决定北上洛阳,然后回任城看望自己的妻儿。可是偏偏,醉晕晕的李白在洛阳和那个苦吟诗人杜甫撞了个满怀,当时,杜甫32岁,李白43岁,两个失意困顿的人撞到了一起,自然是找个酒馆相对而坐,什么政治,做官,都且一边去吧,各尽手中杯,一醉方休,让美酒化作穿越千年的情谊。同年秋,两人相约高适同游汴洲,商丘,相谈甚欢,互相有诗文相赠。

我很难追随上李白的脚步,因为他行踪不定,天马行空。大江南北,黄河上下都留下过他洒脱的足迹和豪放的诗歌。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安禄山攻陷洛阳,此时的李白正在当涂,他虽然曾经北上幽燕,亲眼目睹了安禄山的反象,但是听到洛阳被陷的消息后,还是震惊不已。他连夜赶回梁苑,他的妻子宗氏还在梁苑。正当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连皇帝都连夜逃往成都。无处可去的李白自然而然想起了庐山,庐山不正是一个温暖的港湾么?就这在这个节骨眼,他携带着妻子第二次登上庐山,其实,或许有人会说李白懦弱,为什么不参军呢?为什么要避难上庐山呢?只是大家都不了解李白内心的针扎啊,漫游半生,壮志难酬,在李白看来,这是何等的悲哀啊?庐山的山水是他心灵的一个依靠,这一次他原本是对政治已经彻底绝望了的,他在《赠王判官时余归隐居庐山屏风叠》中写道“吾非济代人,且隐屏风叠。”这是对自己的嘲笑么?其实这是多么的心有不甘啊。所以,在永王第三次前来庐山聘请李白做幕僚的时候,李白欣然前往,认为自己的伟大理想就要实现了,他连写三首诗告别了妻子,叙述自己将要出人头地的欣喜,《别内征夫其二》“出门妻子强牵衣,问我西行几日归?归时倘佩黄金印,莫学苏秦不下机。”相别了泪眼迷离的妻子,李白结束了第二次在庐山的隐居生涯,参与了永王的军队。

关于走近李白的散文(三)

当李白第三次登上庐山的时候,他已经变成了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在一个夕阳西下的傍晚,李白拄着拐杖,颤颤巍巍的登上了这座同样饱经风霜的庐山。庐山把醉美绮丽的风景呈现给我们的诗人,给予他心灵的安慰和寄托。这让李白无比欣慰,纵然是被流放夜郎,纵然是自己的政治理想化为了灰烬,那又怎样呢?我不是还有这庐山的山水么?这时候的李白已经60岁,很难想象,这位受尽磨难的老人此刻还能如此坚强。

就在参与永王军队的三个月后,太子称帝,永王由于违背太子交出军权的命令,被视为叛军,朝廷对其进行镇压,永王兵败,军队各自林尽鸟散,李白惊慌失措,偏偏在逃亡彭泽的路上被视为叛军被捕入狱,这对李白来说是多么沉重的打击啊,幸亏朝廷命官宋若思的营救,李白才绝处逢生,免受一死,这样的结局本来很好,可是偏偏不是,李白是那种为追求梦想不屈不饶的人,这时候,他被破灭的理想又开始在心中复燃,他甚至替宋若思写了一篇把自己推荐给唐肃宗的文章,就是那篇信心十足的《为宋中丞自荐表》,文中强调自己“怀经济之才,抗巢、由之,文可以变风俗,学可以究天人”。真的难于想象,57岁的李白可以写出如此自负的文章。那个坐于朝堂,一本正经的唐肃宗自然难以理解李白从仕为官的迫切心情,他读到这篇文词华丽的《为宋中丞自荐表》后愤怒不已,自古夜郎自大,流放的命运就这样落在了李白的身上。

从天堂到地狱的感觉,常人亦承受不了,何况是一个年近六旬的老人呢?从流放,告别妻子,经江夏、入三峡再到白帝城,在到被赦免,李白经历了太多的风风雨雨,在听到被赦免的消息后,李白自然是喜出望外,写下那首千古传颂的《早发白帝城》,真的,读到这首诗,我放心了,李白心胸豁达,没那么容易被打倒,他,不愧是诗仙。

李白立马从白帝城乘坐轻舟沿长江下江陵,稍作停留,马上就南下江州 登上了他朝思暮想的庐山,那一天的阳光肯定格外温暖。终于又登上了魂牵梦绕的庐山,他在给《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这样写道:“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这是看透世间名利后的一种豪情气概。

这一次,他异常珍惜他与庐山的重逢,第一次来庐山的时候太年轻,年少轻狂,根本看不透庐山的情怀。第二次来庐山太仓促,还来不及定居于此,就要离开,庐山,也就成了淡淡云烟。这一次,他60岁,他要重新游览庐山。

关于走近李白的散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