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心理健康论文有哪些,大学心理健康论文推荐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更广泛受到社会关注,特别是心理健康。大学心理健康论文的介绍,一定能对你的生活带来帮助!接下来就让小编来为你讲解下大学心理健康论文都有哪些吧!
大学心理健康论文第一篇
大学里的挚情之恋似一杯甘醇芳馨的美酒,令人如痴如醉。大学是恋爱的季节,在生理上我们已经成熟,心理上也有需求,社会认可我们的行为,时间和精力上也被允许。那么爱情是什么?大家各有各的看法,爱情体验主要是有一种温柔、挚爱的情感构成的。一个人在体验到这种情感是还可以感到愉快、幸福、满足、洋洋自得的甚至欣喜若狂。我认为恋爱的人有一种倾向,爱者总想与被爱者更加接近,关系更加亲密,总想触摸它拥抱他思念着他。恋爱中的人是善良的美丽的有魅力的,感到幸福的同时也感受着痛苦。它可以让时间的迁延完全消失,就像被吹眠了一样。所谓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度日如年就在恋爱过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但是爱情也会让人痛让人伤,让人体无完肤,但这并不影响所有人对它的期待和向往。那些浪漫的,温柔的,美好的感觉。但浪漫的行为不等于盲目的行为,有人说在不恋爱的大学是不完整的,所以很多大学生并不是因为爱而爱,而是为恋爱而恋爱。当然,这是大多数人的需求,作为一种人生体验无可指责,但我个人不太认同这样的做法,到最后导致伤人伤己的后果确实让人痛苦,所以宁缺毋滥才是最好,宁愿自己孤独一点寂寞一点。
寂寞和孤独是现代都市人的一种固有通病,更是所谓文化人的一种通病,也是大学生这一时间空闲很多的人的通病。世间的大多数人都是寂寞的人,而孤独是伴随寂寞的少数人的影子。
当代大学生恋爱有自主性,浪漫性,动机多元性,迅速性和道德约束下降
的特点。不排除有些人恋爱只是寂寞了玩玩而已,并非真心。人的寂寞有三种:一是终日惶惶不安,没有头绪,做任何事都没有心思,一心想要逃出寂寞;二是渐渐习惯周身的寂寞,安下心来,建立起生活的条理,用读书等事物来驱逐寂寞;三是寂寞本身成为一片诗意的土壤,化寂寞为力量,驱逐寂寞让人生不再难过。那么大多数的同学们是属于第一种的,无聊变成寂寞。
更有些同学随便找个对象,看大学里面那些情侣们,又有多少是真心相爱的,他们恋爱有各种不是理由的理由。而另外一些,他们做着自己该做的事,不强求,不盲目,缘分到来的时候它就来了,勉强是没有用的,优秀之人就是这少数人中的少数,优秀的人是耐得住寂寞和孤独的。很大一部分人在不知不觉中做了寂寞的俘虏,而那些具有雅士之淡定的人则可以坐在孤独和寂寞的高处,嘻嘻品尝那份永不褪味的寂寞香茗。
大学中也存在着另外一种现象,第一次恋爱纠结了,失败了,心痛了,就盲目地开始下一段感情,我认为这是不理智的行为。
喧嚣过后的寂然是一种必然,再娇艳的花朵都有凋谢的一天。对于那些失恋的人来说,很长时间不能走出阴影,伤的更多的只是自己。心态决定人生的态度,人生不过是个过程,有的人走的长有的人走的短,有的人走得精彩有的人走得黯然,有的人走得辉煌壮丽有的人走得哑然无色„„怎样对待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心态问题,一个良好的心态就可以让这个过程过得美好一点,就能发挥自己最大的能量让这个过程没有缺憾。人生中最重要的是得之坦然,失之淡然。人生不如意之事常有,但能够做到“宠辱不惊,老庭前花开花落”的境界的人却趋之若鹜。能够在得意之时不张扬,失意之时很坦然,那才是人生真正的修养和境界。
世界是千变万化的,但人不可能随着世界的变化而变化,否则就会被尘世的变化而击垮。人只是大千世界里的一粒微尘,倘若在世间的变化里不能以静制动,耐得住寂寞,那么终将被寂寞所吞噬而一事无成。人生一世,会经历沧海桑田,历经荣华富贵,遭遇坎坷不平,但不管是大富大贵,还是穷困潦倒,
只要坚守心中的信念,就能屹立不倒,人的一生拥有一个信念很重要,它是前进的指明灯,当你享受于人脑喧嚣的同时,总有人在酒阑人散之时,与黑夜里的寂寞如影随形,能够驱逐寂寞,不沉沦于寂寞,就不会成为寂寞的俘虏,他们仍然坚持着自己的信念,享受着寂寞。人生寂寞的事情太多了,寂寞的时候也多,有些人风风光光地活了一辈子,到最后发现自己寂寞了一辈子。寂寞的开始是平淡的生活,当这样的生活无休止地向身体蔓延开来的时候,人就会感到强烈的寂寞,但是慢慢的就会去适应,然后会发现寂寞其实是人生的又一种情致,另一种生活。
人的一生会经历各种各样的艰难困苦,在大学里,我们面临的问题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主要看个人心态。有看得见的为考试而愁,有看不见的孤苦难熬。每个人都有感到孤独的时候,有些事情不敢跟朋友、同事和家人说。因为要坚强,要保持自身良好的形象,所以人就变得孤独了。处理的最好办法就是以良好的心态接纳它。当人生开始慢慢接纳了孤独,那么孤独就和人的生活相依相伴,这个孤独变得无所不能起来。在《鲁宾逊漂流记》中,主人公最初是很孤独的,但后来他接纳了孤独,适应了荒岛上的生活,把心里的孤独驱逐出去,开始了新生活,成为荒岛的主人。人们在面对孤独时是战胜孤独,还是被孤独所战胜,就要看人们用什么心态看待它,怎么去把握它。
这种孤独感在女大学生中尤其表现出来。很多女生想要去做什么事都要找一个人陪着,我不否认自己有时候也会这样。没有人陪着就会没有安全感,身边有个人陪着就会有力量和勇气。但我正在努力改变中,自己想做的事就应该大胆去做,不要担心会不会做好,会不会被人嘲笑,没有寂寞的人生是有遗憾的人生,而能够驱逐寂寞的人生才是圆满的人生。人在寂寞时是要学会和寂寞相处,辛弃疾曾经有词曰:“笑我庐,门掩草,径生苔”。这足以可见他当时深处的环境是何等的孤独寂寞。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他读书写作,潜心写作,以此驱逐内心的寂寞,生活过得饶有情趣。驱逐寂寞,和寂寞交朋友是一门艺术,更是人生的一种境界。
大学心理健康论文第二篇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况且,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 心理健康心理问题社会环境认识自我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
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以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如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二、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一项关于当代人主要素质的调查表明,当代人的素质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究其原因,与教育不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在大学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几乎失去从事一切行动
的愿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试失败或恋爱受挫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有人因现实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万念俱灰;有人因人际关系不和而逃避群体自我封闭。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
三、对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八岁至二十
二、三岁,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与辨别能力差的冲突、竟争与求稳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
从环境因素看,竟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凡此种种,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
四、如何正确地认识自我
大学生是从为数众多的中学生中选拔出来的佼佼者,在心理上有很强的优越感和自豪感。但是与此同时,大学生则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大学生往往自视甚高,很容易受挫折,并随之发生一系列心理卫生问题。从外部环境看,当前不断变化的思想观念、社会生活环境等都对大学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大学生必须快速适应紧张的社会生活节奏;就业竞争的加剧所带来职业选择的提前以及与之相关的高强度的心智付出等也使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进一步加大。
从大学生自身看,大学正是人生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学生的生理、心
理与社会化的协调发展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冲突,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往往会发生矛盾。面对这些问题,如果大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环境解决问题,就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障碍甚至精神疾病。所以大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做到心理健康:
1、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五、结论
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二十一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跨世纪人才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未来人才都可能在某一时刻出现心理危机。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为此,就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更广泛受到社会关注,特别是心理健康。
大学心理健康论文第三篇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况且,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以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
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
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所以大学生要取得优秀的学习成绩,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没有意志,没有不屈不挠的向上精神是不可能的。健康的心理,以积极进取、服务于社会的人生观作为自己人格的核心,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树立远大理想,“以天下为己任”,从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内驱力,推动大学生努力完成学业,自觉攀登科学高峰。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保证,有了良好的心态,不仅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而且有益于终身的发展。如果离开良好心理的培养,就培养不出具有先进文化知识的合格大学生。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要求,而且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四有”人才的重要保证和基础。
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与辨别能力差的冲突、竟争与求稳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从环境因素看,竟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所以大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做到心理健康:
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情绪状态、正确的自我观念、恰当的自我评价、完整的个性结构、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择业心理,应该符合社会的要求,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对环境有适应能力。倘若具备了以上素质,则心理健康不成问题,且一定能在学业和事业上取得一定的成功。
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心理健康的学生乐于与他人交往,在交往中能用理解、宽容、友谊、信任和尊重的态度与人和睦相处。通过人际交往,使他们能够认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培养遵守纪律和社会道德规范的习惯。
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发展社会交往。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而且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课堂以外的活动机会。
总之,大学生要做到心理健康,争取身心健康是关系到成才与否的头等大事。只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生理素质相结合,加之其他积极因素的相互作用,大学生成才就有了可靠的内在条件,一颗颗人才的新星就有可能升起。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梁启超先生这一名言震荡着一代代年轻大学生的心灵,现代大学生要以良好的心理素质迎接未来的挑战,为国家的富强奉献自己的青春。
大学心理健康论文有哪些,大学心理健康论文推荐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