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导游词

发布时间:2017-02-10 13:46

乌鲁木齐简称“乌市”,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是沟通新疆南北和连接中国内地与中西亚及欧洲的交通和通信枢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乌鲁木齐导游词,欢迎参考!

篇一:乌鲁木齐导游词

乌鲁木齐市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简称乌市,是新疆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中国西部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是新欧亚大陆桥中国西段的桥头堡,地处亚洲大陆地理中心。它位于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西部和东部与昌吉回族自治州接壤,南部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相邻,东南部与吐鲁番地区交界。

乌鲁木齐居住着汉、维吾尔、哈萨克、回、蒙古等47个民族,各民族的文化艺术、风情习俗,构成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旅游人文景观,独特的服饰和赛马、叼羊、姑娘追、达瓦孜表演、阿尔肯弹唱等民族文化活动以及能歌善舞、热情好客的各族人民,对异国他乡的游客颇具吸引力。

乌鲁木齐环山带水,沃野广袤,古老的乌鲁木齐河自南向北,从市区穿过。城东是海拔5400多米的博格达峰,晶莹闪光,极为壮观;城南有雄伟壮丽的天山山脉,峰峦叠嶂,雪峰皑皑,气象万千;城西有充满神话色彩的妖魔山;城正中有红山,小巧而陡峭,状如飞来之物。山顶有一座九级砖塔,称镇龙塔,高耸入云,映衬着远处的雪山。

篇二:乌鲁木齐导游词

乌鲁木齐市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首府,是全疆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中心,南北疆交通的枢纽,也是第二座欧亚大陆桥中国西段的桥头堡,我国西部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它地处欧亚大陆腹地,位于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海拔680—920米,属中瘟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温度7.3℃,年平均降水236毫米,年平均日照2775小时,无霜期为105——168天,春秋两季较短,冬夏两季较长,是世界上离海洋最远的城市。

行政区划

乌鲁木齐是古准噶尔蒙古语,意为“优美的牧场”。市辖7区1县,即天山区、沙依巴克区、新市区、水磨沟区、头屯河区、东山区、南山矿区和乌鲁木齐县。还有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即乌鲁木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六个国营农垦团场,即五一农场、三坪农场、头屯河农场、西山农场、104团场、养禽场。全市行政区划面积达1.14万平方公里;乌鲁木齐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全市现有常住人口140万,维吾尔、回、哈萨克等少数民族占26.77。由于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一些少数民族人民与中亚一些国家的民族的人民有着较密切的亲缘关系,在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等方面有着许多共同之处。改革开放以来,民间的跨境交流日益频繁,边贸活动也在不断向更深更广的领域发展。

历史沿革 乌鲁木齐是祖国大西北的一颗璀璨明珠,历史上曾是“丝绸之路”新北道上的重镇,自古以来就是众多游牧民族聚居的地方,同量也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冲。早在明朝时厄鲁特蒙古族就在乌鲁木齐修筑了城堡。1758年,清政府驻乌鲁木齐的军事官员,在乌鲁木齐河以东地区修筑土城,作为驻地官兵的正式营堡。土城周围三华里,是乌鲁木齐的基础。翌年,清朝政府设置乌鲁木齐提督,掌握地方军事。1760年,清政府把乌鲁木齐同所管辖的乌鲁木齐以东地区划归甘肃安要道隶属。1765年改名为“迪化”。1773年,清政府正式设置迪化直隶州,由甘肃省巡府直接管辖。1884年,新疆建省,新疆军政管理中心由伊犁转到迪化,迪化直隶州改为迪化府,为新疆省会。1913年撤迪化府,保留迪化县。1934年成立迪化市政府。1949年9月25日宣布和平起义,并于当天组成新疆省临时人民政府,10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迪化,从此,迪化回到了人民手中。1949年12月7日省、市政府同时宣告成立。

丰富资源

乌鲁木齐市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是一块待开发的宝地。

生物资源;全市现有耕地90多万亩,天然森林145.25万亩,草场1200多万亩,主要农作物有蔬菜、小麦、水稻、玉米、油料、豆类等16种;乔木林木有92种之多;野生草原植物有300余种,其中有较少高药用价值的就有阿魏、雪莲、贝母、党参、甘草等30多种;珍禽有鹰、鹫、鹞、雪鸡等8类。

矿产资源:乌鲁木齐处于中国特大煤田之一的准噶尔煤田的中部,又被准噶尔油田、克拉玛依油田、塔里木油田和吐哈油田所包围,所以又被称作是“油海上的一只煤船”。此外还有食盐、芒硝、石灰石、铁、锰、铜、石膏、油页岩等许多矿藏。

能源:乌鲁木齐南郊的乌拉泊——柴窝堡——达坂城是著名的百里风区,全年平均风速2——3米/秒,最大平均风速12.8米/秒,有取之不尽的风能可供发电。水能理论蕴藏量18.5万千瓦,已建成水电站18座,装机总容量1009千瓦。地热资源主要是离市中心四、五公里处的水磨沟温泉,日平均径流量220立方米,水温在28℃以上,现已开发为温泉疗养院。

水资源:乌鲁木齐素有“天然固体水库”的冰川和永久性积雪面积164平方公里,固体储量62亿立方米,年均消融量达1.24亿立方米,地表水年经流量9.29亿立方米,为了更好的利用水力资源,现已建成中型水库3座,小型7座,可利用水产养殖面积5万多亩。

旅游资源:乌鲁木齐古迹甚多,各民族文化发展源远流长,著名的文物胜迹有:红山嘴、红庙子、鉴湖、巩宁城遗址、文庙、陕西大寺、乌拉泊古城、阿拉沟“石垒”、毛泽民烈士故居、八路军驻疆办事处等。还有风景秀丽的南山天然牧场,花草芬芳的甘沟菊花台,飞流直泻的白杨瀑布,碧波冰峰景色迷人的天当局肪民族风味浓郁的“大巴扎”(集市)等。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族特色的人文景观形成了乌鲁木齐独特的旅游资源,每年都吸引着众多的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篇三:乌鲁木齐导游词

乌鲁木齐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全疆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第二座亚欧大陆桥中国西部桥头堡和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她地处亚欧大陆中心,天山山脉中段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全市辖7区1县(天山区、沙依巴克区、新市区、水磨沟区、头屯河区、达坂城区、米东区、乌鲁木齐县),总面积1.42万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261.88平方公里。

【地理位置】

乌鲁木齐市位于亚欧大陆腹地,地处北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地处东经86°37'33"- 88°58'24",北纬42°45'32"- 44°08'00"。面积:全市面积按新区划调整后为14216平方千米,其中建成区面积365.88平方千米。海拔580米~920米。自然坡度12‰~15‰。地处天山山系北天山西段与东段的结合部,东、南、西三面环山,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北为准噶尔盆地南缘。海拔680-920米,市区平均海拔800米。有乌鲁木齐河、头屯河、白杨河、柴窝堡湖等水系,乌鲁木齐河自西南向北斜贯市区。

乌鲁木齐市位于新疆中部,辖区东以恰克马克塔格至大河沿一线与吐鲁番市接壤;西以头屯河与昌吉市为界;南以喀拉塔格-克孜勒伊接南山矿区,突出部分折向东南,沿未日洛克-阿拉沟以东与托克逊县相连。在夏泽格山脊线3以南与和硕县毗连;西南与和静县为邻;北部沿博格达山脊与吉木萨尔县、阜康市、米泉市分界。

【自然资源】储量丰富。乌鲁木齐东有吐哈油田,南有塔里木油田,北有准东油田,西有克拉玛依油田。地下煤炭储量在百亿吨以上,可采煤层总厚度80米,素有“油海上的煤城”之称。湖盐、芒硝、石膏、油页岩、铜、锰、铁矿也有很大储量。拥有耕地5.4万公顷、牧草场60万公顷、野生草原植物300余种、可养殖水面1604公顷。热力、风力资源极为丰富,拥有我国西部最大的风力发电厂。

【旅游资源】独具特色。乌鲁木齐地势起伏剧烈,气候差异显著,有险峻的冰峰峡谷、出露完整的地质刻面、规模宏大的化石产地,是高山探险、滑冰滑雪、沙海猎奇、科学考察等活动的极好场所。从巍巍天山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之间,依次分布着高山冰雪景观、高山亚高山草甸草原景观、山地森林景观、山地草原景观、山麓荒漠景观、沙漠景观。千变万化的垂直自然景观为科学考察和旅游观光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乌鲁木齐市区有著名的红山、鉴湖、阅微草堂等“八景”,市郊有南山风景区、天山天池等旅游胜地。

【民族风情】多姿多彩。居住在乌鲁木齐的众多民族,团结和睦,共建家园,创造了多姿多彩、富有神奇魅力的民族文化。他们的民族风俗、宗教文化、建筑风貌、节日庆典、服饰装束、工艺土产、风味佳肴、娱乐习俗等构成了浓郁多姿的民族风情,独特的赛马、叼羊、姑娘追、达瓦孜表演、阿肯弹唱等民族文体活动以及边疆民族的能歌善舞、热情好客,对异国他乡的游客深具魅力。

【人口结构】

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全市常住人口为3112559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2081834人相比,十年共增加1030725人,增长49.51%。年平均增长率为4.10%。 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1610775人,占51.75%%;女性人口为1501784人,占48.25%。全市人口中,汉族人口2331654人,占总人口的74.91%,各少数民族人口780905人,占总人口的25.09%。

乌鲁木齐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世居民族13个。除汉族外,世居的少数民族有维吾尔、回、哈萨克、满、锡伯、蒙古、柯尔克孜、塔吉克、塔塔尔、乌孜别克、俄罗斯、达斡尔等族。乌鲁木齐市有少数民族49个,总人口311.03万人(第六次人口普查口径)。

【历史沿革】

“乌鲁木齐”为古准噶尔语,意为“优美的牧场”。早在2000多年前,这里就是古丝绸之路新北道上的重镇。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乌鲁木齐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汇点,中原与西域经济文化的融合处。古往今来,许多志士文人都曾驻足乌鲁木齐,留下了“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水间”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一批描绘乌鲁木齐美好景观的名篇佳作,使乌鲁木齐闻名遐迩。在中华五千年灿烂的文明中,乌鲁木齐作为祖国西北屯垦戍边的屏障,为发展中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建设边疆、巩固边疆、维护祖国统一做出过重要贡献。

702年,在庭州设北庭都护府,轮台驻军增加。据《新唐书.吐蕃传》记载:“轮台、伊吾屯田,禾菽相望”。在轮台生活过3年的边塞诗人岑参,写过“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的诗句。

771年,唐朝政府又在轮台设置“静塞军”,驻守这一战略要地。

乌鲁木齐大规模开发始于清代乾隆二十年(1755年)乌鲁木齐筑土驻军。清政府鼓励屯垦,减轻粮赋,乌鲁木齐农业、商业、手工业一度有较快的发展,成为“繁华富庶,甲于关外”的地方。为适应人口增长、屯垦及商业贸易的需要,清军先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在今南门外修筑一座土城,城“周一里五分,高一丈二尺”,此为乌鲁木齐城池的雏形;之后至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又将旧土城向北扩展,达到周长五里四分。竣工时,乾隆命名曰“迪化”。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在迪化城西另筑新城巩宁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乌鲁木齐同知改为迪化州知州,改乌鲁木齐参赞大臣为乌鲁木齐都统,陕甘总督奏准将马里坤道移驻迪化州巩宁城。于是巩宁城也就成为当时清王朝在乌鲁木齐的军政统治中心。

光绪十年(1884年),清廷决定设立甘肃新疆省,定迪化为省会。从此迪化成为新疆的政治中心。翌年,升迪化直隶州为迪化府,增设迪化县为附郭首县。

民国2年(1913年),将镇迪道尹改为观察使,并同时撤销迪化府,保留迪化县。

民国29年(1940年)成立迪化市政府委员会。

民国34年(1945年)11月1日,迪化正式设市并成立市政府;同时将市区划分为一、二、三、四、五区,迪化县隶属迪化专员公署,辖6个乡,2个牧区及达坂城镇。区以下设保甲组织。

1949年9月25日,新疆和平解放。12月17日,迪化市人民政府成立。重新划分建立7个区,54个街公所。在郊区建立农民协会,并在土地改革的基础上成立3个乡,至此,城乡各级人民政府初步建立。

1954年2月1日,迪化正式恢复使用原名乌鲁木齐。

后国务院批复同意将昌吉回族自治州米泉市并入乌鲁木齐市,撤销米泉市和乌鲁木齐市东山区,设立乌鲁木齐市米东区。

乌鲁木齐市气候概况

属中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春秋两季较短,冬夏两季较长,昼夜温差大。年平均降水量为194毫米,最暖的七、八月平均气温为25.7℃,最冷的一月平均气温为-15.2℃。极端气温最高47.8℃,最低-41.5℃。

乌鲁木齐深处大陆腹地,属于中温带大陆干旱气候区。气候特点是:温差大,寒暑变化剧烈;降水少,且随高度垂直递增;冬季寒冷漫长,四季分配不均,冬季有逆温层出现。每年6至10月是乌鲁木齐旅游的黄金季节,因为这段时间花木争艳,瓜果溢香。

【春】乌鲁木齐春天来得迟,北郊一带3月26日步入春天;市区要晚两个星期,到4月8日春天来临;南郊还要迟十几天,4月20日左右山前才见绿波。每年从6月上旬起,乌鲁木齐之春自北而南相继结束。春雨占全年降水的40%左右,对春播及旱地作物十分有利。

【夏】夏季的乌鲁木齐城郊山区山花烂漫,市区林带郁郁葱葱;北郊的夏季,6月4日到9月21日整整90天;城区从6月23日到8月24日,才62天;而南山牧场却没有真正的夏天,春秋相连。乌鲁木齐位于亚欧大陆腹地,远离海洋,气候干燥,尽管夏日炎炎,却热而不闷,而且昼夜温差大,乌鲁木齐城区夏季平均气温为23℃,是旅游、避暑的胜地。

【秋】乌鲁木齐的秋天从8月24日开始。北部平原推迟10天,入秋后,天气环境比较稳定,天气不冷不热,温和宜人。秋季是收获的季节,天山南北的瓜果汇集在乌鲁木齐。9月下旬以后,冷空气频频袭来,气温下降迅速。10月份昼夜温差增大。“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这句民谣正是乌鲁木齐深秋气候的生动写照。

【冬】乌鲁木齐城区的冬天,从11月3日到次年4月8日长达150天。乌鲁木齐市三面环山,北部好似一个朝向准噶尔盆地的喇叭口。由于天山屏障,冷空气往往滞留在盆地内,大雪飘飘,银装素裹,是乌鲁木齐冬景的一大特色,风采独具。南郊山前丘陵却有一条“暖带”,一月份气温要比市区高4、5度。这种独特的冬季气候条件,适应进行大棚蔬菜生产,而且南郊积雪长达175天,极易开展高山滑雪、高山冰场速滑和雪地“叼羊”、雪地“姑娘追”等冬季运动及旅游活动。

乌鲁木齐导游词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