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奋斗故事

发布时间:2017-06-06 12:40

当今社会,很多人都把自主创业当作就业的主要手段,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创业更是成为了一种谋生手段。下面小编就为大家解开国外奋斗故事,希望能帮到你。

国外奋斗故事

国外奋斗故事篇一

退学办公司

21岁的乔·李曼德特还差半年就要大学毕业了,但他却宣布要从斯坦福大学退学办自己的软件公司。"你再等几个月不行么?"他父亲恳求道。

"不行,"乔平静地说,"在软件行业,领先是最重要的。"

李曼德特知道软件公司提高办事效率,已帮助大公司在制造、运输、收发货物方面节省了上百万美元的资金。视视为商业生命线的购买与销售,人们仍然是凭直觉在操作。例如,一般医院可以从各种绷带零售商中进行选择,但缺少一种简便的方法算出谁提供的商品既能满足所有用户的需要,而价格又最合理。李曼德特相信自己同4个合伙人一道,能够开发出一种计算机程序来解决这一问题。

尽管李曼德特信心十足,可是没有人愿意向他创办的名为"三部曲发展集团"的公司提供资助。银行大门不对他开放,投资业内人士解释说,新公司需要有经验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而乔·李曼德特这两者都没有。

于是,他转向了他们这代人依赖的"大投资银行"——信用卡。李曼德特用了35张信用卡来支付公司所需的资金。两年后,他欠下了50万美元的债务。

与此同时,他说服曾在开发类似的计算机程序方面作过尝试的惠普公司的工程师试用一下"三部曲"软件。让惠普公司大为吃惊的是,这种软件正好对他们的路子。该公司遂向三部曲集团支付300万美元,买下这种程序的使用权。此后,《财富》杂志排名榜上500家大公司中的其他公司的订单如雪片般飞来。

今天,设在得克萨斯州奥斯汀的"三部曲发展集团"有员工近400人。据统计,该公司去年的收入超过1.2亿美元。

刚过完29岁生日的李曼德特是众多的35岁以下的企业家中的一员,他们正在向人们对这一代人的评价发起挑战。这个年龄段的人有时被称做摸不透的一代",因为人们认为其缺乏生育高峰那一代人共同具有的鲜明特征。他们往往被说成是对事物冷漠麻木,玩世不恭,看破红尘,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

实际上,这一代人应该被称为是具有创业精神的一代人。根据巴布森学院的一项调查,年龄在25—34岁的美国人中有近10%积极致力于创办自己的公司,至少是其他年龄段人的3倍。

"我们是看重结果的一代"

为什么年龄人创办企业的兴趣会与日俱增呢?这一代人对从事工商业和政府工作的看法是其中的部分原因。

根据罗珀·史塔奇国际有限公司的调查,宁愿自己办公司的年轻人是愿在大公司里当最高行政主管者的两倍,比愿在政界或政府机关担任要职者多4倍。美国企业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卡伦·鲍曼将这一现象称做"自我奋斗的新伦理观"。

这一代年轻人中不少生活父母离异的家庭,是脖子上挂钥匙长大的。他们看到了公立学校和地方政府的不足之外。他们靠自学掌握了计算机程序设计,以及如何在因特网上遨游。《第四次转折》一书的作者之一威廉·斯特拉斯指出:"今天的年轻人必须迅速长大——他们犹如在丛林中披荆斩棘的探险者,不得不做好应付一切的准备,十多年后,他们的这段生存经历将被证明是做一位企业家的宝贵体验。"

德努·梅塞讨厌人们把他们这代人说成是懒惰的一代。他说:"我们是看重结果的一代。"

梅塞在波士顿学院靠编辑课本半工半读完成了学业。这份经历使他产生了一种设想。他根据这一设想写成一篇学术论文,寄给《福布斯》杂志"美国遗产分部"主任迪姆·福布斯。

这篇论文给福布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向梅塞提供了一份大学毕业后即可从事的工作。梅塞放弃了在华尔街谋职的计划,22岁时他已经在经管福布斯民俗出版集团的业务了。然而不到一年,梅塞就迫不及待地投身媒体生意,自己单干了。他看到了自己在市场上的位置,即"为生性活泼、雄心勃勃、渴望年轻人办一份杂志"。读者对象是那些"有远大志向、追求上进、富有创意的一代城市人",换句话说就是他们那一代人。

"我曾有16个''投资者''。"梅塞一边说,一边在信用卡上的名字上做记号。他按最高限额把16张信用卡上的钱都提了出来,一共凑了6200美元,办起了一份名叫《视角》的杂志样刊。在没有顾问和广告代理人的情况下他单枪匹马找到各广告公司,拉到了25000美元的广告。

这份杂志发行一年后,梅塞同总部设在加利福尼亚的一家媒体公司——自由通信有限公司签署了各占一半股份的合伙经营协议,该公司同意向《视角》杂志投资1500万美元。梅塞说:"有了这笔资金做后盾,我们定能在为18-34岁的男性读者办的杂志中一枝独秀。"

国外奋斗故事篇二

年仅32岁的谢家华是Zappos.com的创立者之一,也是这家网络营销巨头的行政总裁。他的父亲谢传刚和母亲李小林都来自中国台湾。父母早年从台湾辗转到美国定居,后来在伊利诺伊州生下谢家华,家华是三兄弟中的老大。据父亲介绍,家华从小就思维敏捷而且很独立。

谢家华的童年可谓顺风顺水。他从小在旧金山长大,后考进哈佛大学主修计算机,19岁就拿到毕业证。哈佛期间,家华不仅获得电脑大赛冠军,业余时间还租了一间寝室开比萨店,尽管店里生意一般,却积累了第一本生意经。

21岁那年,家华放弃读博机会,与室友圣杰·马丹一起进入一家公司当程序员。此事令朋友非常不解,但谢家华认为,自己有一种独到眼光。

的确,没多久,家华和马丹就开创了网络广告公司LinkExchange。这家公司仅用两年时间就发展成有200名员工的大公司。1998年,LinkExchange以2.65亿美元的身价卖给微软。从中,谢家华挖到了第一桶金。

卖鞋之初差点破产

1999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谢家华结识了一个比自己更年轻的尼克·斯威姆。斯威姆提出一个其他者从来没有想到的主意:网上卖鞋。斯威姆说,鞋类零售有400亿美元的市场,其中5%,也就是20亿美元的市场是通过看订购目录邮寄的。那一刻,谢家华一下子被“点化”了。

于是,谢家华往斯威姆的网上售鞋公司ShoeSite也就是Zappos的前身先后注入100万美元。6个月后,两人开始一起经营Zappos。但Zappos当时基本卖不出什么东西。两人只用一天时间讨论如何做品牌,最后敲定以提供最好的服务为发展方向。“那时我们每天都想着可能破产,直到我们从富国银行里借到600万美元的最高借贷额。”

谁也想不到,一个网上售鞋帝国就此诞生。2000年,Zappos的业绩达到160万美元;2001年为860万美元;以后年年成倍数增加,很快突破了3000万、8000万、1亿。如今,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调查,在30亿美元的网上卖鞋市场中,pos占到1/5,去年业绩突破6亿美元,客户400万。

靠免费退货杀出重围

谢家华最常说的一句话是:“我不愿意把钱花在打广告上,我更喜欢把它花在改善顾客服务上。”Zappos奉行“鞋合适即穿,不合适便换”的宗旨,尽管它不是第一家提供免费退货服务的网上商店,但谢家华令这项服务成为Zappos杀出重围的法宝:只需一晚,货物便可送到客人手中;若不满意,可享有免费退货。为此,仅去年Zappos的运输费就花了1亿美元。而事实上,Zappos只有去年转亏为盈。

谢家华表示,这是一个“留住长期客户的策略”。统计显示,60%的Zappos顾客是回头客,还有25%的客人是朋友或家人介绍的。

每月给自己买双鞋

2004年1月,愈发扩大的Zappos决定搬到拉斯韦加斯。“我和斯威姆吃午餐的时候开始谈,吃完就拍板了。”谢家华轻松地表示。事实上,谢家华和斯威姆往往一个钟头或一天的工夫,就做出重大决定。

客户服务是谢家华一贯追求的理念。毕竟,服务品质才是Zappos的立足之本。

Zappos现在还增加了皮包、手套、墨镜等用品,因为他相信网络行销还有更大的空间。仅鞋子这个领域,他就有信心占领美国1/10的市场。生意之外,他也不会亏待自己。他每月都会给自己买双新鞋,也算是对Zappos的一点贡献了。

华人海外创业:低调坚韧务实的成功基因

2011年《华侨华人蓝皮书》发现,全球华商财富绝大部分仍然集中在东南亚和港台地区,但中国内地富豪的崛起和发达国家华人高科技企业的兴起,正在改变全球华商财富的地域和行业分布格局。

善于抓住商机

国务院侨办统计显示,目前全球约有4500万海外华侨华人。从上世纪80年代早中期,第一代中国内地留学生走出国门开始,经过了近三十年的时间,无论从人数上,还是从职业分布与职位层次上,华人都已经有了相当的积累与成就,其中不乏优秀的创业者。

这些受过最好教育的中国人创立企业的领域与方式,和早年的海外华商已有了质上的飞跃与区别,他们显然比当年的创业者更具有知识性,更有前瞻性,当然也不乏第一代创业者的特征,低调和务实。

参与《蓝皮书》华商部分写作的华侨大学经济学系饶志民教授告诉记者,在开办企业时,这些新一代创业者往往已经发明高质量的产品或新式服务,或者对自己将提供的传统产品与服务有确切的知识,并且有对市场的相关知识作为基础。并且他们在扎入其商业体系业已相对完善与成熟的社会后,经过头几年的“文化冲击”后抓住了机会,找到、掌握了在当地创建商业的切入点与路径。

比如,朱家良(James Chu)1987年到美国时,一文不名,但他后来创立的品牌View Sonic是美国显示器最大的独立品牌,年销售超过10亿美元;孙大卫(David Sun)、杜纪川(John Tu)创立的Kingston公司的销售额超过16亿美元。

进入20世纪90年代末期的网络新经济时代,从香港移民王嘉廉(Charles Wang)创办CA(Computer Association),到陈丕宏的宏道公司(Broad Vision),进而到杨致远创办雅虎(Yahoo.com)成为网络经济的标志,这一段段华裔在科技界的传奇故事就更为人所熟知。

总结成功经验的时候,王安电脑创办人王安曾说:“与其说在于天赋,不如说是通情达理。所谓通情,就是通晓美国国情和世界计算机行业的行情,达理则是明察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和原理。”

在多重困难中的坚韧

海外的华人创业者被德鲁克认为是新兴的超级经济力量。创业不易,异乡创业更难,因为创业需要不少的社会资源,海外华人创业者艰辛的原因之一就是由于很难能融入当地主流社会。创办了Future Labs和WebEx的朱敏刚到美国时就住在校外,即便打工也寻找能与美国人更多接触的工作,为更多了解美国文化和思维。

创业者面临的最大的不确定性就是如何获取创业和维持企业的继续生存资金。国务院侨办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厦门大学教授庄国土告诉记者,在早期缺乏现代银行与大型信贷组织支持的情况下,华人主要是通过亲戚、朋友等关系网来获取支持。不过美国硅谷著名华人创办的专业社团华源科技协会,也在为硅谷创业公司提供与风险投资人、成功创业家接触和交流的平台,这无疑增加了海外华人在困境中的创业机会。

国外奋斗故事篇三

做“钉子”不做“落叶”

在一个与自己所学专业毫无关系的领域进行创业,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更多的是一种坚持,甚至是固执、偏执。当谈到为何放弃自己的专业,选择在互联网领域创业时,陈一凡风趣地形容:“我是误入歧途了。”在英国留学期间,陈一凡认识了一位在房屋中介打工的朋友,受朋友的影响,他“误入”房产领域,并开始了相关领域的探索和创业。“我认为干一行就要爱一行,我接触了这个领域,我就想要把它做精。”陈一凡说,“我要做钉子,扎进去;不做落叶,随风飘。”

也正是因为陈一凡在房产领域固执地坚持,在英国留学期间他就开始尝试创业,积累经验。在回国之后,他首次创造性地提出了“学生公寓预订平台化”的概念,创办了同维思创网络科技(北京)有限责任公司,并在2012年底成功实现项目上线。

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坚持

对一般人来说,忍耐是一种美德,而对创业者来说,忍耐却是必须具备的品格。在陈一凡看来,让他能够忍耐创业艰辛的原因,是因为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在我看来,理想主义者创业的第一目标不是赚钱,而是为了实现理想。”陈一凡表示,“因为坚持自己的梦想,创业的苦和累都不算什么,都能忍耐。”创业初期的艰难,就像黎明前的黑暗一样,只要学会坚持与忍耐,光明终将降临。

“创业过程中,做到足够快、足够好、足够稳。即选择的创业模式要能够迅速实现、实现细节化运营、静下心来坚持稳步前进。”这是陈一凡认为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在创业时应该坚持做到的。

“一见钟情”组团队

在创业的过程中,组建创业团队是关键的一步,因为创业团队能够实现1+1>2的效果。“我们的创业团队由4名从英国和爱尔兰回来的留学生组成。”陈一凡说,“我们4个是‘一见钟情定终生’。”如此重要的事情,很难让人相信,陈一凡是通过“约见网友”这种“不靠谱”的方式实现的。

在回国初期,陈一凡有了将留学生公寓预订平台化的想法。于是,就在某海归网站上发了“找朋友”的帖子。“最终确定合作伙伴是在我发帖子半个月后。当和对方见面之后,我们都有一种‘相见恨晚’、‘一见钟情’的感觉。”陈一凡笑着说,“我们交流了创业想法,感觉彼此的气场、脾气相合,就组建了我们现在的创业团队。”

国外奋斗故事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