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等教育论文发表

发布时间:2017-02-13 12:33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现代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它既是高等教育本质特征的重要体现和内在要求,也是现代社会发展所必然要求的适应性特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等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高等教育论文范文一:民族器乐高等教育教学研究

【内容摘要】达尔克罗兹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自诞生以来广泛应用于西方音乐教育中,传入中国后,被推广运用于一些幼儿音乐教育中。作者认为,这三大音乐教学法同样适用于中国民族器乐高等教育教学。文章就西方三大音乐教学法在中国民族器乐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音乐教学法;民族器乐教学;达尔克罗兹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

众所周知,西方的音乐教育体系众多。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的三大音乐教学法:达尔克罗兹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传入中国,并逐渐被中国音乐教育界所接受和认同,之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是由于这些教学法自身的特点,多应用于音乐启蒙教育、早期业余音乐教育中,在专业音乐教育中的应用很少。笔者经过对三大音乐教学法进行研究后发现,其中很多方法适用于中国民族器乐教学,甚至有些方法在高等教育教学中更能够发挥出重要作用。

一、达尔克罗兹教学法与民族器乐高等教育教学的结合

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的内在结构可以概括为“一个方法、三大板块”。“一个方法”即体态律动,是该教学体系的核心;“三大板块”则是教学的主体内容,即节奏律动、视唱练耳、即兴创作。这三个主体内容围绕着体态律动这一核心方法执行着不同的教学任务。笔者经研究实践发现,达尔克罗兹教学法中的体态律动与中国民族器乐高等教育教学可以很好的结合。节奏感是人最基本的音乐感知能力。达尔克罗兹教学法主要通过体态律动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在演奏器乐作品时,体态律动往往能够体现出演奏者对曲目节奏、韵律、情感等多方面的理解。而在中国民族器乐演奏中,大多数初学者都会因为紧张导致演奏过程中出现动作死板、僵硬等问题。达尔克罗兹教学法通过体态律动,打通人的听觉与动作之间的联络通道,有助于解决初学者演奏过程中的这些问题。在民族器乐演奏教学中,可以通过训练解决学生在演奏过程中的气息、手臂以及身体的动作等方面的问题,提升学生对于节奏的把握能力。如教师可以带着学生反复进行起落手臂、身体的前后运动训练,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感受到音乐作品的节拍、气口以及曲调的律动性。

二、柯达伊教学法在民族器乐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柯达伊教学法认为,从幼儿教育开始,歌唱就是培养幼儿音乐素质的最好途径,并建议采用多声部的合唱训练。柯达伊说过:“歌唱教师要比歌剧指挥重要得多。因为一位蹩脚的指挥只会令听众失望,但是一位糟糕的教师将会在整整30年内将30个班级的学生对音乐的热爱统统扼杀掉。”柯达伊认为,人的嗓子是人类最直接可用的乐器,并且是走进音乐、理解音乐和鉴赏音乐最好的工具。分析柯达伊的音乐教育思想,可以发现其教学法中有两个非常清晰又并行不悖的目标:一是让音乐属于每一个人,即“全民音乐教育观”;另一个是继承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传统,使其不断地传承和发展,即“民族音乐教育观”。柯达伊教学法以歌唱作为音乐教育的基本方法。在中国民族器乐高等教育教学中,柯达伊教学法也能够得到较好的运用,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大多数学生在演奏作品时,总会出现节奏不稳、强弱不明确、音高不准、感情表现较弱等问题。当演奏中出现这些问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放下手中的乐器,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识谱,按照乐谱中标记的节奏、速度、强弱、情绪记号等,清晰、准确地唱出整个乐曲的旋律,并在唱谱中建立起内心听觉。经过多次唱谱训练,再演奏乐曲时,学生会发现之前所出现的演奏问题基本已经解决,并且乐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柯达伊教育法提倡在幼儿时期进行节奏感的培养,但是我国民族器乐演奏专业的本科生大多数在幼儿时期并未接触过西方先进的音乐教学法。因此,在民族器乐高等教育教学中需要开发学生这方面的潜能,培养其唱谱能力,并加强其对于唱谱的重要性的认知。

三、奥尔夫教学法在民族器乐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奥尔夫教学法是重点训练儿童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音乐教学法,它不要求教师很快教会学生唱歌、演奏的技巧,而是让学生接触音乐实践;不要求学生对教师所教授的内容进行完全的模仿,而是要求师生共同进行创造性活动。奥尔夫教学法倡导的原本性教学非常符合我国素质教育改革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精神。现阶段我国民族器乐演奏本科教学中,存在着学生与指导教师对于同一首作品的演奏极为相似,甚至如出一辙的现象,体现出学生在即兴创作方面能力的缺失。即兴创作既是促进学生音乐思维发展的手段,也是验证其音乐水平的重要途径。学生所具有的即兴创作能力,有助于其在演奏音乐作品时感悟并挖掘音乐作品之外的价值。即兴创作是创作者在发挥想象力的同时,结合自身个性所进行的音乐创作。因此,在中国民族器乐的高等教育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理解乐曲所表达的意义和情感,让学生自由发挥,对乐曲的情感和强弱表现进行处理,之后教师再指出哪些地方可以改进,并给学生进行示范、讲解,这样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对于乐曲的自主创造性。

四、结语

达尔克罗兹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和奥尔夫教学法都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弥补了传统音乐教学中强调枯燥的技能训练和刻板的理论学习的种种弊端和缺憾。这三种教学法的教学方式、教学步骤和教学内容各不相同,但所体现的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和主要的教学原理却是基本一致的。这三种教学法应用于中国民族器乐高等教育教学中,符合我国当前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及提高全民素质的要求,对于改善和优化人文环境有着积极的意义和启示,值得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这三种音乐教学法在培养人的全面素质,提高人的创造能力方面的有益探索和成功经验值得我国高等音乐教育教学所借鉴。

高等教育论文范文二:系统理念下的高等教育管理论文

一、要把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放置到世界经济、文化特别是教育发展的大视野中去探索、去思索、去求索

通过各种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使教学制度得以贯彻执行;管理体现为过程,高等教育管理就应顺应政治经济、科学文化诸方面发展对高等教育多样化、国际化的要求,推进高校教育管理从模式型向权变型过渡。为此,当下和未来的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只有放置到教育发展的大视野中去探索、去思考、去求索,方能使从事教育管理的研究者们在教育管理研究实践中实现由单向思维方式向多向思维方式的转变、由封闭思维方式向开放思维方式的转变、由定势思维方式向创造思维方式的转变。

二、要把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放置到中国文化发展

传承与创新的大体系中去研究、去研发、去研判人类的历史是文化传承创新的历史,高等教育则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党的十八大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实现文化强国目标提出四项任务及一系列具体要求。高校作为文化传播高地,更应从党的十八精神出发,将“文化传承创新”作为高等教育思想和高校职能的新发展,作为高等教育与时俱进重要的新任务。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的时代背景下,高校作为保存和研究创新知识与科技的高地,传承优秀文化、创新思想文化、推动文化传播和交流,既是大学基于自身性质所应担当的天然使命,也是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对大学提出的新要求。高校具有与生俱来的、极为独有的、影响深远的传承和创新文化的社会功能。它自诞生以来聚集大量科技、文化精英,通过知识传播、知识创造,以及与社会的互动而对社会文化有着巨大的影响,高等教育既为受教育者“认同”历史、社会和时代,形成具有文明史内涵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基础,又为历史、社会和时代“认可”受教育者,形成具有时代内涵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创造条件。高等教育的“教书育人”就是在文化的传承创新中,揭示和展现各门科学的概念系统所提供的认识的阶梯和支撑点,揭示和展现这些阶梯和支撑点所蕴含的科学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从而实现受教育者与历史文化的“认同”与“认可”的双向互动,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人。高等教育的根本使命,就是在这种“认同”与“认可”的双向互动中落实社会核心理念。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作为高校就应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扬弃旧义、创立新知,并传播到社会、延续至后代;就应不断培育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这就要求大学必须始终坚守自身的使命,坚持大学的精神,自觉抵制浮躁、急功近利和各种诱惑,努力追求真理、追求科学、崇尚学术,涵养学术勇气和文气,乐于知识创新、勇于思想创新、敢于理论创新,坚定不移地守护大学的精神家园,使高校在创新和服务中以其先进思想和品格影响社会、引导社会,永远站在时代发展的前列。为此,当下和未来的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只有放置到践履好文化传承创新使命的大体系中去研究、去研发和去研判,方能使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更富有生命力、竞争力和文化力。

三、要把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放置到中国知识分子

发展背景的大脉络中去感触、去感怀、去感悟教育管理的概念自古有之。古代教育管理始于汉武帝的“独尊儒术”,并形成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两个系统,中央官学主要包括太学、国子学和四门学,地方官学又称乡学、学宫,成为儒学教官的衙署所在,主要担负承传孔儒文化、施行礼乐教化的职能,也是地方官学师生祭孔、奏乐、习礼之处。东汉时太学是国家高等学府,又是中央最高教育管理机关;隋唐设国子监取代太学地位,推行高度集中统一的科举制度,实行教育、选才、任官一体化,是政治制度上的一项伟大创举,是世界上最早的较完备的考试任用制度,影响深远;宋元官学制度比较完备,在路、府、州、县四级均有相应的学校;明代设立府、州、县学,在防区卫所设有卫学,乡村设社学,还在各地方行政机构所在地设置都司儒学、宣慰司儒学等。自古中国教育管理就具有先进的视野,提倡综合观,即大教育观,认为教育是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教育问题即社会问题,必须把它置于整个社会系统中加以考察和解决,而教育问题的解决,又必然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主张辨证观,即对立统一观,强调要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同时也不忽视知识教育的作用,讲求“德智统一”;强调内在观,即强调启发主体的内在道德功能和自觉性,重视启发内心的觉悟,相信主体内在的力量。在“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启发诱导”、“循序渐进”等教育理念的践行中,培养出具有“以先知觉后知,以先觉觉后觉”的社会责任感,崇尚道德修养自觉、强调“自省”的修养理念,“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并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一代代知识分子。自近代西学东渐思潮,西方的科学技术以及教育模式、教育制度也随之传入中国。在新的教育管理理念的影响下,知识分子重新思考自身的政治、文化背景,秉持救国图强的理想与信念,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忧患和责任意识下“开眼看世界”,倡导“民主”与“科学”,实现知识分子“治学”与“治世”的结合与统一的同时用西方教育理念改造传统教育,引领后代教育管理不断前行。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高等学校兼具有中国优秀教育传统和国外先进教育经验,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领导管理运行机制———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加快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内涵不断加强、育人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方面要求不断提高,高校更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坚持依法治校,不断探索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有效实施好“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运行机制,培养出具有高远理想、优良品德、丰富知识、德才兼备的“风骨”与“气度”的新一代知识分子。为此,当下和未来的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只有放置到中国知识分子发展背景的大脉络中去感触、去感怀和去感悟,方能不断增强现代教育知识分子崇高的教育责任感,把知识分子“教书育人”的使命践履好。

四、要把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放置到区域经济社会

发展的大格局中去结合、去整合、去融合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区域经济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支撑,高等教育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与活力。教育发展受一定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制约,并对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发展起作用,教育依赖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又发挥自身的职能服务社会。由此,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相互协作、相互制约并实现共同发展。为了实现共同发展,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中,坚持适度超前发展的原则,树立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意识。高等教育与区域的协调发展无论对深化高教领域的改革还是对提高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要求加强教育与经济的结合,建立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的良性互动关系,实现“互补”、“共赢”。从框架层面来讲,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合作,应通过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建立起高校和地方的对话机制,共同商讨基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规格,以加强高等教育的针对性;应通过与地方政府、企业、团体等进行联合科技攻关与合作,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才优势与技术优势,解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重大问题;同时高等教育应通过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发展重大决策的调研,为区域经济发展出谋献策。从推进层面来讲,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就是通过优化调整高校发展布局和定位,鼓励企业与现有高校合作办学,既满足企业人才需要,又有利于推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进行跟踪研究,准确把握学科专业发展重点、明晰发展方向,既为政府、行业部门提供决策咨询服务,也为学校学科专业建设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切实增强学科专业建设前瞻性,超前部署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学科专业,解决好学科专业建设滞后于产业发展的问题;通过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推进校企之间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共同设计培养目标、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开展专业、课程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共同开展实习实践基地建设等“五共同”,培养“用得上”的创新人才;通过深入推进产学研融合,重点选择与地方新兴产业发展关联度大的课题作为主攻方向,与地方政府、大型企业、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等合作组建一批政产学研用金介“七位一体”的战略联盟,推动产学研结合由短期、松散、单项向长期、系统、实体合作转变;通过积极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坚持和完善高校“党委领导、校长负责、专家治学、民主管理”制度,健全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加快制定大学章程,建立健全科学决策机制、民主管理机制,进一步明确学术委员会的权利、职责和权力范围,推广高校董事会运作经验,建立社会支持高校、监督高校的良好机制。为此,当下和未来的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只有放置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格局中去结合、去整合和去融合,方能不断获得高等教育持续发展与创新的活力和动力。

五、要把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放置到社会“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民以支教为荣、师以爱教为职,生以受教为责”的大环境中去献策、去献智、去献力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教育,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重大战略部署。党的十八大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对优先发展教育的坚定决心。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出“强国必先强教”,“教育在党和国家事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地位和作用”等关于教育优先发展重要性的论述,高瞻远瞩、鞭辟入里,充分显示了国家优先发展教育的坚强决心。《国家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形成适应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提出要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在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进教育内涵式发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下功夫,确保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在此总部署、总要求、总框架内,各级各类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通过调整教育结构,统筹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科学调整教育区域布局、层次结构和学科专业设置;通过深化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开展平安、文明、绿色、和谐校园创建,维护教育系统和谐稳定;通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让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不拘一格、人才辈出的生动局面;通过落实教育公平原则,以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以惠民政策保障教育公平,以规范管理维护教育公平;通过强化教学环节管理,提高教育质量;通过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激发教职员工积极参与教育管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充分自由发展;通过树立民生为本的理念,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正确处理好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的关系,不断提高教育管理的质量与效率;通过调动群众关心教育、支持教育、发展教育的积极性,引导各级各部门主动参与、积极配合,形成“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民以支教为荣、师以爱教为职、生以受教为责”的良好氛围,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正确的办学理念、发展思路和改革举措,转化为教育管理的自觉行动,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执着的努力,聚焦重点、狠抓内涵,深化改革、促进发展,实现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为此,当下和未来的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只有放置到这样一种促进教育发展的大环境中去献策、去献智、去献力,方能真正形成社会方方面面、上上下下关心教育、支持教育和促进教育大发展大繁荣的良好局面。

六、要把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放置到学校营造

“教育的自信、学校的自觉、教师的自强、学生的自立”的大氛围中去调动、去推动、去互动党的十八大为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吹响号角“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作为保存、继承、传播和创造先进文化的重要场所,大学理应担当起这项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由此,作为身处高校内部的教育管理研究者应从增强“教育的自信、学校的自觉、教师的自强、学生的自立”入手,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履行好教育管理与研究的责任与使命。“教育的自信”是前提,大学教育作为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的基地,肩负着重要的文化使命,始终贯彻文化育人的方针,以厚重而丰富的中华文化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使之对民族文化有较深的体悟和认同;教育管理科学研究应把文化传承创新置于重要地位,加强思想文化创新,既充分地掌握古人思想理论的旧义,又在批判地继承基础上加以发展、创立新知,并推广于当代社会文化的实践,满足社会文化建设的需求,在唤醒自身“教育自信”的同时增强全社会的“教育自信与教育自觉”。“学校的自觉”是基础,通过自觉提高教育的软实力,践履好大学教育4的主旨,使广大师生形成一种主动参与建设大学主体文化的历史自觉,在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中不断赋予新的生命力和内造力,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的大学精神与时俱进地发扬光大,并内化为广大师生的精神品质,形成中华民族文化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教师的自强”是关键,高校教师应发挥好“文化育人”作用,在教学中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在传递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鼓励多元文化的交融与碰撞,学会对世界多元文化的理解与把握,从而帮助青年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通过进一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构建有利于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相融合的教育体系,真正实施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统一的素质教育,创立有利于人文和科学相融合的人才培养环境和氛围。“学生的自立”是根本,作为高校学生应正确认识和深入理解国情世情,明确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在社会万象中坚持正确的方向,学会讲礼貌、懂礼仪、知礼节,懂得追求高尚人格、不断完善自身;具备乐于求知、敢于求真、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能力,在勤于学好专业课程的同时,勇于培育自己“质疑”和“创新”的科学精神,不断提高“学习的能力”,积极主动地追求新知识、达到新境界;应会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与他人的关系,培养宽广的胸怀、宽容的态度,与他人和谐相处,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培养出领受现代文明之精神、具备道德自觉自律独立人格、胸怀民族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又能够在平凡的工作中发挥其个性和才华、为社会的文明发展做出脚踏实地贡献的“一代新人”。为此,当下和未来的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只有放置到学校营造“教育的自信、学校的自觉、教师的自强、学生的自立”大氛围中去调动、去推动和去互动,方能形成教育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良好氛围,进而更深层次地获得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源头活水。

浅谈高等教育论文发表相关文章:

1.高等教育论文发表

2.高等教育论文参考

3.中国高等教育论文精选

4.关于高等教育的论文范文

5.中国高等教育论文参考

浅谈高等教育论文发表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