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文素质教育的论文
以人文精神为价值取向的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它不以追求知识与技术为目的,而是通过对人的生存及其意义的探求,使人确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实现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论人文素质教育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论人文素质教育的论文篇一
《人文素质教育价值研究》
摘 要:人文素质教育的价值在于引导大学生走出价值困惑,在于“人格心灵”的唤醒,在于对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发挥着导向和支撑作用。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本质;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1-0231-03
以人文精神为价值取向的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它不以追求知识与技术为目的,而是通过对人的生存及其意义的探求,使人确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实现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人文素质教育的价值在于引导大学生走出价值困惑,在于“人格心灵”的唤醒,在于对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发挥着导向和支撑作用。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将人从自然状态中解放出来,非但需要科学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还必然也必须需要获得价值理性和终极关怀。只有通过对人文知识的反思,对人生问题的思考,对终极关怀的体认,才可使个体达到自觉的状态,这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那么,什么是人文素质教育?
(一)古汉语语境下的“人文”含义
当代意义的“人文素质教育”既非古代汉语中所固有,也非现代汉语中的词汇。古汉语中,“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易・贲卦》的彖辞中:
《彖》曰: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曹魏的王弼之解:“刚柔交错而成文焉,天之文也;止物不以威武,而以文明,人文也。观天之文,则时变可知也;观人之文,则化成可为也。”[1]
唐代孔颖达诠释为:“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者,言圣人当观视天文,刚柔交错,相饰成文,以察四时变化。……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者,言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2]
宋代程颐认为:“天文,天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天文,谓日月星辰之错列,寒暑阴阳之代变,观其运行,以察四时之速改也。人文,人理之伦。”[3]
综合上述古人的阐释,本文认为古汉语“人文”一词是置于“天道”与“人道”、置于“文明”与“威武”对比之下而言的,在这种语境下,“天文”指日月星辰等之运行,“人文”则指以礼教文化为代表的人类社会现象。
(二)西语语境下的“人文”含义
英文不存在与古汉语中“人文”一词相对应的词汇,反映西方人道主义、人文主义思想的词汇,英文为“humanism”,是从德语译过来的。
牛津英汉双解词典对humanism一词的解释是:(1)“system of belief that concentrates on human needs and seeks rational ways of solving human problems.”――关注普通人的需要并寻求通过理性而不是神学途径来解决人类问题的信仰体系,汉语译作“人道主义”,与“神道”相对。(2)“study of mankind and human affair (contrasted with theological subjects).”――研究人以及人的事情,以别于神学的研究,汉语译作“人本主义”。(3)“literary culture (esp in the renaissance )based on Greek and Roman learning.”――基于希腊和罗马学术思想的文学思潮,尤指文艺复兴时代的,汉语译作“人文主义”。其实,反映西方近代人文主义思想的学科为人文科学,源自拉丁文,即humanita,指人性、教养。文艺复兴时期所提出的人文科学教育,旨在对抗神本主义和宗教蒙昧主义对人性的禁锢,强调扩大课程门类,如社会科学、文化艺术以及自然科学,因此人文科学简称HASS(Humanist ,Arts ,Social ,Sciences),包括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史学、法学、文艺学、伦理学、语言学等[4]。
以上探源性研究,可以看出英语中“humanism”一词和“HASS”词组简称是反对神学的产物,它的前提是对人自身的关注。而在古汉语中,“人文”一词与“天文”、“天运”对举,它的前提是对道德意义的“天”的关注,其含义非常广泛。不难看出,中西方“人文”一词的含义有着本质的差异。
(三)经济全球化语境下人文素质教育的含义
《辞海》《辞源》《现代汉语大辞典》《教育大辞典》皆无“人文素质教育”这一辞条。“人文素质教育”既不是古汉语词汇,也不是现代汉语词汇,它是教育理论界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创造的一个新概念。至于这个概念的原创人是谁,已难以考证,不过,说它是近二十多年的社会思潮所催生的大概不会有错。这种社会思潮表现在三个层面:
其一,现当代西方思想家对后工业文明带来的一系列异化问题的反思。西方经过三次工业革命的洗礼,由此也引发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流行。教育思想家们警觉其潜在的危险,重新审视文艺复兴时期提出的人文主义、人本主义和人文精神,建议调整教育的功能和目的,使教育重新回到人文的轨道上。在这种背景下,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提出了对21世纪教育战略思考的行动建议:“人类不能没有对道德理想和精神价值的渴望和追求,因此,教育的使命就是根据各国的传统和信念,在充分考虑文化多元的情况下提高个人的思想境界,以获得普遍的价值并在某种程度上超越自己。”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一致方向[5]。
其二,面对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我国教育思想界对科技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反思。现代化以来,科学技术给人类发展自身提供了优越的物质基础,但人类却愈发沉浸于物质享受,而忽视了对完善人格的追求和自身潜能的全面发展,造成价值取向偏轨,道德滑坡。科学的异化,还引发了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全球问题。这种现象反映到教育领域,使教育中的功利色彩日益浓厚,科学学科迅速占领了教学内容的主要阵地。于是,有学者提出了“人文教育”这一概念,试图用它来克服这些问题[6]。杨叔子院士倡导人文素质教育,提出:“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打就垮,永远受制于人,痛苦受人宰割;而没有优秀文化传统,没有民族人文精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不打自垮,自甘受制于人,宁愿为人奴隶。”[7]
其三,我国学者针对应试教育产生弊端的反思。面对应试教育带来的升学竞争日趋激烈、模式求同划一、偏重知识、死记硬背、缺乏个性等问题,教育思想界诸多学者对人才质量进行深层次思考,强调在观念上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这种思考、这种转变,是我国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适应时代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的必然选择。在这种氛围下,政府适时提出素质教育改革。
在三种社会思潮的推动下,许多学者界定人文素质教育内涵:“人文素质教育最基本的目标,就是努力在大学生中提倡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小圈子,关注人生,关注社会,关注世界。”[8]“以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为前提,以个人潜能的最大发展为目标,以发展学生正确处理本我和自我关系、人己关系、物我关系的能力为目的,指导学生的行为朝着合人道、合规律、合人类共同利益的方向发展。”[9]“人文素质教育的要旨在于培养人文精神,即通过教育使个体蕴涵人的内在精神,具有人的尊严,获得人格的独立与完整。[10]“人文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将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11]
确切地说,人文素质教育不以追求知识与技术为目的,而是通过对人的生存及其意义的探求,使人确立正确的价值导向,这是学术界所大体认同的。
二、人文素质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黑格尔有过经典的论断:“教育的绝对工作就是解放或达到解放的更高层次的工作。”[12]教育的本质是将人从自然质朴性中解放出来,造就有教养的人。“就是通过‘文化’过程,将‘人’从自然状态中‘解放’出来,从而获得真正的‘自由’。”[13]
从教育学角度来看,将人从自然状态中解放出来,非但需要科学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还必然也必须需要获得价值理性和终极关怀。只有通过对人文知识的反思、对人生问题的思考、对终极关怀的体认,可使个体达到自觉的状态。而从文化哲学的角度来看,价值理性主要是塑造道德人格,而人的道德人格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文化是人的本质的成因。因为“人创造文化意味着人的出现,同时文化又作为人的生活环境,反过来规定着人性、人的本质。人通过自己的活动和主观精神感悟,认识、了解同化已客观化了的周围文化,把文化中的内在精神原则汲取和积淀着自己的人性中,形成人的本质”[14]。因此,“人文教育的真正实现需要一种变革,其关键是从知识教育走向文化育人”[15]。这里的“文化”意味着人文精神对道德人格的塑造。明确这一点,就不难理解高校文化素质课的地位与作用。
价值理性依托文史知识得以阐扬。它既表现为知识,又不只是知识;既通过知识建构,又不能停滞知识。就是说知识只是终极关怀的中介和现象形态,而更为重要的是知识及其背后更为超越的内核,这个内核就是人文精神。人文素质教育不同于专业训练,它必须更加直接、更加专注地指向人、人的生命和人的生活[16]。确切地说,人文素质教育不是以追求知识与技术为目的,而是通过对人的生存及其意义的探求,使人确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实现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据此,有理由说以人文精神实现道德人格的塑造,将人从自然质朴性中解放出来,从物欲中解放出来,是人文素质教育的本质。
三、人文素质教育的价值
人文素质教育有何价值?“批判、解构以往过时的价值体系,建立一个体现着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新的价值体系”[17]。或许表达了人文素质教育的价值。大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引导大学生走出价值困惑
步入21世纪以来,在唯科技主义、唯物质主义、唯功利主义和唯享乐主义的冲击下,大学生出现价值困惑,诸如:金钱与真理孰重孰轻?做人的标准是什么?这些问题,自然科学无法解决。只有人文素质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走出价值困惑,引导学生科学地理解他人与自己的位置,正确地理解世界、理解动态发展的时代与社会,不断在超越自我中成熟。
(二)对于“人格心灵”的唤醒
斯普朗格指出:“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18]
人格心灵的唤醒,指人从自然的蒙昧状态走向对自身的哲学反思。人的存在状态有两种:一则自在的人,二则自为的人。在自在的状态下,人对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肩负何种使命等等,没有思索。只有在自觉的状态下,人才能对人生问题产生终极体认。从教育学的角度看,对于人格心灵的唤醒,则主要依靠人文教育。唤醒个人自觉即是表达了人文教育的特殊意义和价值:它不像科学教育那样把被证明为真的知识体系强加给学生,从外部灌输给学生,而是从内部解放学生,解放其内部力量。“这种唤醒,恰好表明了人文教育超越因果规律之外的特性。个人在自觉状态中,最具鲜明的自我意识和个性意识。”[19]
(三)对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发挥着导向和支撑作用
从当代世界范围内的社会思潮看来,新发展观将发展的重点逐渐从社会的客体因素转向社会主体――人的各方面素质的提高。新发展观强调发展是内在的,基本含义就是注重理应受到尊重的各民族文化价值体系,不可以忽视价值的追求,不可以忽视伦理学、美学和利他主义的精神。新发展观不仅把人作为社会发展的真正的、主要的动力,更主要的是还把人作为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但是,知识经济并不简单地等同于技术经济,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的发展也不是简单地等同于技术的进步。知识经济的发展以现代科技的进步为基础,而人文社会科学则对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发挥着导向和支撑作用[20]。
以人文精神为价值取向的教育乃是人文素质教育的本质。它的前提是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它的目的是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它的任务是学生正确处理本我和自我关系、人己关系、物我关系的潜能挖掘;它的途径是通过文化素质课程的教学,指导学生的行为朝着符合人类共同利益的方向发展。西方著名哲学家尼采分析得好,他将教育作过两种划分:一种是生存技术的教育,其目的是追求知识,获取尘世幸福,赢得生存竞争;另一种是文化素质的教育,其目的不是个体生存需要和尘世幸福,而是直面永恒的生命意义。笔者认为,人文素质教育的价值在于引导大学生走出价值困惑,在于“人格心灵”的唤醒,在于对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发挥着导向和支撑作用。
参考文献:
〔1〕〔2〕楼宇烈.论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BB/OL].
〔3〕黄寿棋.周易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89.
〔4〕〔7〕杨叔子.相互渗透 协调发展――谈正确认识科技与人文的关系[J].高等教育研究,2000(1):39~42.
〔5〕蒋旋新.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背景、现状及发展对策的研究[J].教育探索,2007(11):94.
〔6〕〔9〕于康平.人文教育:概念解析、历史发展及现实切入点[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2.
〔8〕李少琳.关于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0(1):67.
〔10〕梁显辉.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法[J].黑龙江教育,2009(7-8):92.
〔11〕张立娟.重塑素质教育之魂――谈人文教育的重要性[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1):11.
〔12〕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2.
〔13〕〔16〕樊浩.人文素质的教育形态及其知识生态[J].教育家研究,2005(8):11~15.
〔14〕刘进田.文化哲学导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406.
〔15〕何祖健.文化育人:走出当下人文素质教育困境的选择[N].光明日报,2009-08-01.
〔17〕杨德广.加强人文教育 提高人文素质[J].教育研究,1999(2):31~35.
〔18〕邹进.现代德国文化教育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4.73.
〔19〕杜时忠.论人文教育的价值[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8(2):63.
〔20〕陈至立.解放思想开拓进取进一步发展和繁荣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在中国人民大学命名组建5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00-10-17.
论人文素质教育的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