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育心理学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2017-04-06 14:25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属于心理学的应用学科之一,是心理学和教学学的交叉学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教育心理学论文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大学教育心理学论文范文篇一

《心理学自我个性分析》

摘要:心理分析可以做好心里治疗;能够完善心里教育;能够帮助 自我个性发展。通过三种方法去认识自我,比较法——从我与人的关系认识自我;经验法——我与事的关系认识自我;反省法——关系中认识自我。回顾了自己的成长历程:在每一段成长历程和人生经验中,每一步成长都是我学习积极面对人生的机会。在自我分析中,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加强自我心理调节,学会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关键词:自我分析,成长经历,个性,气质,心理健康

正文:

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结构论,人格结构包括原我、自我、超我三个方面。

原我:是人各种最原始、模糊而不易把握的部分,是生命体系中完全无目的的盲目的兴奋,包括各种欲

望和冲突,是一种完全没有目的的能量储备,是来自本能寻求满足的动力。性格和气质是在人的生理基础上,经过长期社会实践活动逐步形成的,所以由这两方面构成的个性当然是在受到方方面面的影响后才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的。遗传因素对我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我妈妈的性格也是开朗的性格,有想法也有远见,我性格的小部分来自于母亲,另外一大部分则来自于我的爸爸。我从小一直是个乖孩子,按照父母的意愿一步步走到现在。正如每位家长望子成龙一样,父母对我的期望很高,尤其是爸爸,从初中到大学,我似乎一直在沿着爸爸的心愿走,我想学一些文科类的科目,可爸爸不同意。而我在这一过程当中也很少追求自己的爱好,培养自己的其他兴趣。

自我:自我在愿我的表面,处于前意识和无意识中间。在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性和审慎。自我除了具有直觉、记忆、思考和动作等一般技能外,对外主要是感受现实,处理个体与现实之间的关系。自我从原我吸收力量,要实现原我的意向,但不要受现实原则的支配。它必须判断是事实还是虚幻,考虑是否符合实际并斟酌利害和后果,必要时,根据外界情况控制或推迟原我欲望的满足。开朗但有时又郁闷、懂礼貌而不拘小节、骄傲的同时也有些许自卑的一面。大多数人对我的初次印象是比较文静,确实,我觉得自己也是属于比较稳重型的人:凡事力求稳妥,深思熟虑,具有较好的克制能力,但是过于拘谨,不善于随机应变,具有内向性。然而,再长久的接触之后,身边的人慢慢就会发现我其实性情还是比较活泼的,对外界的事物有广泛的兴趣,但注意力容易转移,缺乏持久力,具有外向性。这两种不同的气质类型似乎在某些方面是完全相反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当切身遇到了

不同的问题,处于不同的处境,我总是会做出不同的选择,不经意之间显露了自己的这些相悖的性子。在平常的学习或是工作中,我总是会认真,严谨的完成应该完成的任务,尽量做到完美,这可以说是稳重的体现吧!但是,与此同时,其实我总是不断的追求新的东西,然后不到一个星期,就会打退堂鼓。也就是说干什么事都是“三分钟的热度”,不能够下定决心,坚持下去。至于意志行动方面,在某种程度上我比较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很多时候,我的行动动机不是从自己已经形成的信念产生的,而是别人影响的结果。就比如在逛街时,我往往会取决同学们的眼光亦或是在生活中期望她们替我做决定。但我相信自己还是挺有自制力的,善于克服自己的不良情绪并有意识地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而思想和行动。我是一个十分乐观的人,不论是在初中、高中、还是大学,身边的同学总是说我一直笑着,难道我真的没有烦恼吗?其实苦恼、麻烦肯定是会有的,不过我坚信:只要笑一笑,没什么过不了的。而且整天愁眉苦脸的也是一点用也没有啊,不是常说桥到船头自然直嘛。另外,对于生活总碰到的感到不友好的人,我觉得自己还是比较容易看淡这些事的,毕竟每个人都是不同的,矛盾不可避免,没必要和他们理论或者是在背后说他们的坏话,这种做法既不能让自己痛快多少,更不能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某些方面的缺陷并加以改正,只会最后闹到大家大眼瞪小眼,总是有浓浓的火药味,这又是何必呢。总体来说,我是比较热情开朗,很容易和他人交往的。不会斤斤计较,对于别人的批评也能欣然接受。情绪比较稳定,对于生活中的变化和各种问题,一般都能比较沉着地应对,但遇到重大挫折时,或在紧急情况下,也可能会有一些情绪波动。不能较好地协调自己的。

超自我:也称理想自我,是人格中的监察批判机构,是一切道德准由的代表。主要作用是照个体所属的社会道德观念,鉴别是善是恶,作为自我行动的准则。它代表着理想和良心。一个健康的人格,原我、自我和超我必然是均衡协调的。原我在于求自己的生存,求本能欲望的满足,是必要的原动力。超自我在于监督控制和约束自己的行为,不能违反社会道德准则和良心,以保证正常的人际关系,维持正常的生活秩序。而自我则对上符合超自我的要求,对下吸取愿我的力量,并处理调整原我的欲望,对外适应现实环境要求,对内保持心理平衡。而所有这些心理活动都是在无意识中进行的。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自我意识都很强,尤其在追求个性化发展的今天。但自我意识过强,就会导致人格缺陷。

以下是我从人格缺陷方面对自我心理的分析:

(一)现阶段我的心理特征

在学习上,学习目标明确,成绩一直都能得到肯定,每学年都获得“学习优秀生”并获得奖学金。学习习惯良好,认知能力水平较高;在个性发展上,都能积极进取的参加各种活动,但是有时会比较冲动,有点儿急躁、懒惰;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交往萎缩、不够理性等问题,我认为和我性格不合适的会比较排斥。

(二)出现以上心理特征的原因

学习动力充足的原因:社会责任感较强,具有使命感和紧迫感;价值观念合理,自我意识健全,具有自我效能感;对学习意义认识充足,学习毅力较强,有上进心。个性发展上存在不良性格特征是由于环境以及教育因素的影响和自身价值观所决定的。人际交往上由于自我保护意识较强和成长环境的影响。

(三)怎样科学调适这些心理缺陷

在学习上想要进步就要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标准;掌握适当的学习方法;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培养与保持对所学专业的学习兴趣;了解学习内容在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个性发展方面,应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学习优秀的人的品质,在小事上严格要求自己。

在人际交往上,了解和掌握人际交往的原则:平等、诚信、宽容、互利、适度;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的途径和方法;克服社会知觉中的偏差;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增进个人魅力;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形成良好的交往风度。

(四)如何应对心理上存在的问题

首先学会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自我,全面认识自我、

客服评价自我,从而取长补短、接纳、控制、发展和完善自我,协调自己与他人的交往,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其次应该学会发张积极健康的自我体验,以及悦纳自我。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调整:合理运用社会比较策略;创造机会,获得更多成功的体验;太调整自己的期望值;积极暗示自己。

最关键的是增强自我调控能力,补短完善和超越自我。建立科学正确的理想自我,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来展示自我,补短完善自我并超越自我。心理调适的具体放方法有自我激励法、注意转移法、适度宣泄法、自我安慰法、合理情绪疗法五种。

也要时时的注意提升自我,加强自己的独立意识,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在挫折中正确的认识顺境、逆境,树立正确的挫折观;多喝别人交流,通过对他人人际交往方法的学习,加以实践;开发自己的学习潜能,培养自己的学习技巧;要善于运用自己的情绪,学会情绪管理。

结束语:学习了一学期的普通心理学,对心理学也大致有了一点了解。但因为心理学比较深奥,所以我还不能很准确的理解,难免会有些偏差。所以对自己的心理分析在一定程度上难免不会太彻底,不过重在更好的认识自己。希望通过认识自己,能够更好的去完善自我,从而拥有健全的人格,做个合格的大学生。我觉得,在面对将来的生活是,我有更大的信心去拼搏,去努力,从而创造自己更加美好的明天。当我们的身体与心理一样健康时,我们的未来,将会是遇过天晴的天空,一片彩虹色。

大学教育心理学论文范文篇二

《学习动机的理论及学习动机激发和培养》

摘要:学习动机是有效学习与教学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因为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它能够影响学生学习的进程和学习效果。学习动机研究作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点之一,逐渐走向成熟和细致化。学习动机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的手段,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本文主要是根据学生学习以及教师教学的实际情况,来论述应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关键字:学习动机理论研究,培养,激发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就像人干任何事情都有他的动机和目的一样,学生通过参与教学活动进行学习也有他的学习动机和目的,学习动机主要是学生在学习上的自觉性和对学习的浓厚兴趣,是激发学生进行学习活动使其行为朝一定的学习目标正常发展的内在过程或心理状态。正确的学习动机既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又是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正确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学习动机理论

1.1驱力说

经典条件反应理论中,暗含的动机理论是驱力说。这一理论假定,机体需要的剥夺产生内部刺激,这种内部刺激形成驱力,驱使有机体产生并维持降低驱力的活动。该活动导致需要满足,立即便停止。这一理论可以解释动物的训练,但是很难解释人类的学习。

1.2强化说

强化说是由联结主义学习理论家提出来的,他们不仅用强化来解释学习的发生,也用它来解释动机的产生。

斯金纳通过系统的实验操作证实了行为之后给予的正强化对后继行为具有增强作用,认为强化是形成和巩固学习的重要条件。

基本观点:

①动机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一种对行为的激发力量。

②无论是正强化还是负强化,都是来自外部的刺激对行为起到了增强作用。

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看来,人的行为动机是受外在环境因素影响而形成的。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后,可能达到自己的目的,给自己带来好处,也可能达不到自己的目的,给自己带来坏处。这两种不同的后果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前者激励个体继续从事类似行为,后者则约束和压制个体类似的行为。因此,可以说,一个学生的学习动机来源于他过去和当前学习所经历的强化体验,即外部施加于学生个体的影响。

1.3.学习动机的需要层次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动机起源于需要,而需要是按层次排列的,从最低到最高分别为七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的需要、美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只有低一级的需要得到满足或至少得到部分满足之后,高一级的需要才会产生。他又把七层需要分为两大类,前四层称为基本需要,较高的后三层需要称为成长需要。在马斯洛看来,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属于成长需要中的求知需要,而求知需要的产生则取决于基本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是否获得满足。

根据马斯洛的理论,有些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其原因在于他们的基本需要未能获得满足,所以未能产生求知的需要。因此,教育者了解并设法满足学生的基本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之后,学生便能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但在现实中学生的学习并非尽然如此。有些学生基本需要获得满足之后并没有强烈的学习动机。按马斯洛的

说法,这是因为学生本身具有两股潜力,其一是进取向上,其二是退缩逃避。人的本性是善的,进取是人的本性,退缩是从后天环境中学习的结果,主要是从失败多于成功的经验中学得的,因此要使学生进取向上则应使其有成功的体验。

1.4.成就动机理论

默里将成就需要定义为“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尽快尽好地完成困难的任务”的驱力。成就动机是指对自认重要或有所值的工作或活动,个人愿意去做,并力求成功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成就动机是由成就需要引起的。

1956年和1957年,阿特金森在实验基础上提出了成就动机的“期望—价值”理论模型。根据这一理论,如果一个学生获取成就的动机大于避免失败的动机,他们为了要探索一个问题,在遇到一定量的失败之后,反而会提高他们去解决这一问题的愿望;另一方面,如果获得成功太容易的话,反而会减低这些学生的动机。因此这类学生最有可能选择成功概率为50%的任务,因为这种选择能给他们提供最大的现实挑战,他们能抵制不可靠的意见,有自己独立的见解,他们对于完全不可能成功或稳操胜券的任务,动机水平反而下降。

1.5.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海德在其对人际知觉的研究中首先提出的。韦纳使归因理论不断完善。

归因指个体对某一事件或行为结果的原因的推断过程。学生对自己学业成败结局原因的推断的过程叫学业成败的归因。

根据归因理论的观点,如果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败进行的归因是消极的,在以后的学习活动中就会缺乏学习动力。既然学习动机产生于学生对学习成败的归因,那么通过一定的归因训练就有可能促使学生形成和保持积极的动机状态。针对学生在学习情境中的消极归因倾向而采取的归因训练旨在帮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任务上,不要为失败而分心;帮助学生把失败归因于自己努力不够、信息不足或方法策略不对,而不是缺乏能力。

1.6.自我效能感理论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自我效能感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班都拉最早提出的。班杜拉认为,人们实施自己的行为不仅凭意志力,还要依赖于个体有效地运用自己的能力。在特定情境下,人们对自己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具备的能力的主观判断或推断称为自我效能感。在动机形成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不是能力,而是个体对自己能力能否胜任某项任务的判断,即自我效能感。

2、学习动机的培养

2.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习动机的产生

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于需要,需要是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源泉。学习动机的培养,是使学生从没有学习需要或很少有学习需要,到产生学习需要的过程;是使学生把社会的需要和教育的客观要求变为自己内在的学习需要,把已经形成的潜在的学习需要充分调动起来。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教育对学生的要求不同,因而反映在学生头脑中的学习需要也不同。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就应当重视研究学生的需要,尤其是学生的心理需要,分析学生需要存在的问题以及合理需要是否得到应有的满足,并通过采取一些强化和训练手段使学生掌握一系列认知和行为策略,使之内化成心理需要,形成自觉性、坚定性、自制力、有恒性等学习品质。

因此,教育在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时,要考虑选择有效的强化物即选择学生喜欢、想得到的物品或活动来强化其学习动机。如对希望得到获得获奖证书的学生,教师仅给予奖学金未必能有效强化其行为。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若教师一味以学生的喜爱作为有效强化物的标准,则会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师要善于选择适当的强化物来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矫正其不合理需要,促使他们学习动机的产生。

2.2、注重培养学生的成就动机,使学生的学习动力持久化

成就动机是学生学习毅力的源泉,使学生的学习动力永不枯竭。成就动机强的人,对成功感到骄傲,对失败却不那么沮丧。他们的情绪积极健康,对未来成功希望的估计比较高。而成就动机弱的人则相反,他们对成功没有多大的追求,却非常害怕失败,思想负担重,焦虑程度高,心情压抑,对未来成功的希望估计偏低。虽然追求成功和回避失败都能促进人去学习,但在心理上的作用却不同。追求成功使人振奋,积极进取,乐学好学,学习效果也好;回避失败使人焦虑压抑,消极被动,怕学厌学。同时,成就动机也是刻苦和自觉学习的动力。因此,应教育学生努力提高自己的成就动机。

2.3、培养学生因努力而成功的归因观

人们把成功和失败归因于何种因素,对以后的工作态度和积极性有很大影响。同样,学生对学习结果的成败归因,对学习行为也会产生影响。学生的成功与否是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和兴趣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当学生完成更某一项学习任务后,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成败归因,引导学生找出成败的真正原因。这时,可以通过观察学习法:即学生观察模仿归因榜样,学会正确归因;还可以通过团队讨论法:即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学业成败的原因,由一名受过训练的教师或管理人员进行引导,指出归因误差,鼓励符合实际的归因;第三个就是可以采用强化矫正法:即教师根据学生情况,结合学科教学内容,对有归因偏差的学生以暗示和引导,鼓励作出正确归因的学生,促使他们形成积极的归因。

2.4、培养学生的认识兴趣

兴趣是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认识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一般认识兴趣或求知欲强烈的学生在学习中常常会忘记疲劳,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当学生对某事物具有兴趣时,这种兴趣就会驱使他积极地从事这方面的学习活动,从而获得比别人更多的知识,能力也更强。

培养是激发的前提。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把已经形成的潜在的学习需要充分调动起来,也就是说要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而通过激发学习动机可以进一步培养和加强已有的学习动机。

3、学习动机的激发

3.1、帮助学生设立明确、适当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的结果,是奋斗的方向。学生没有学习的目标,导致学习的盲目和被动状态是所有学习问题的潜在因素。因而,设立明确、适当的学习目标显得尤为重要:不仅使学习目标具体化,让学生知道如何去做,而且学习目标的难度也适合学生的能力,通过其自身的努力是可以达到的,更能够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2、创设问情境,采取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认知好奇心

3.3、采取新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新颖的东西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引起学习者的兴趣,所以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和变化,可以使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另外,在保证教学内容新颖的前提下,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方法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所采用的手段和途径。因此,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发挥创新意识,运用发散性思维教学模式。如:根据课堂内容的难易程度,把握学生的思想状况,以及针对学生的思维特点,运用讨论法、实验法、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新颖丰富,让学生成为一种乐趣,把学习变成一种愉悦的需求,机器学生的求知欲。

3.4、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争,鼓励学生的进取精神

竞争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竞争活动,学生的成就动机更加强烈,学习兴趣和学习毅力也会有所增加。学生都有进取心。这种进取心往

往在学习竞争中表现得更为强烈。

3.5、建立信息反馈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从韦纳的归因理论中可以看出,教师在教学时给学生的反馈(尤其是对学生考试成绩的评定)信息会给学生的学习动机的形成产生很大的影响。无论教师的反馈是正面的或是反面的都会成为学生对自己成败归因的根据。因此,教师对学生学业成绩进行评定时,要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每位学生都获得成功的经验,尤其是对于那些缺乏信心、个性较倚赖的学生,教师的肯定反馈会促进其学习的进步。

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结果的反馈应及时。这 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及时调节学习程序,加强其自身进一步努力学习的动机。值得注意的是:反馈的内容应包括学生对教师课堂提问的回答、课外作业和各种考试结果,并且使学生知道什么是得到反馈结果后的正确反映,随时让学生了解距离自己顶的学习标准有多远;对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不能单纯看其其分数的高低,还应从各个学习环节上发现其可取之处,并给予表扬和鼓励,以增强其自信心和上进心。

参考文献:

【1】刘明娟、肖海雁.关于学习动机的研究综述[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

【2】欧阳华.学生学习动机的理论分析[J].镇江高专学报.2009.10

【3】卜荣华.学习动机研究综述[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7

【4】徐土根、何桦.学习动机理论与课堂教学[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19王鹏,《谈学生的学习动机及其培养》,《高师理科学刊》,2002(5).

【5】林丽金,《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基础教育研究》,2005(8).

【6】蒋小茹,《浅谈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2(4).

【7】焦炎、王英元,《试论如何培养和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山西教育学院学报》,2000(12).

大学教育心理学论文范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