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育感悟的散文

发布时间:2017-02-07 09:48

教育不仅仅是追求百分之多少的升学率,而是追求每个学生的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对教育感悟的散文,供大家欣赏。

对教育感悟的散文

对教育感悟的散文:教育的一点感想

昨天,一位朋友请我将一篇文章翻译为英文。做完后,感慨颇多。我想到了这些年我们所受过的教育。这位朋友是我的一位高中同学。中学时,他的成绩是很好的,英语自然也考得不错,大学是读的名校。可就是我这位同学,大学期间英语四级考了四次才过,读研期间,六级也是勉强通过。再来说说我吧。初中时,我受过的英语启蒙教育还是不错的。及至高中,学英语只是做题和考试,老师所教的无非是一些解题技巧与考试方法,天性愚笨的我并没有掌握住老师所教的那些技巧与方法,故没有太好的成绩。上大学后,由于没有领会高中老师所教的那些技巧,所以我的学英语,基本还是靠着初中时的基础,用最笨的法子来学——字汇、语法、篇章样样不落的从头开始了。费的功夫自然比别人多,长此以往,收到的效果却也是显而易见的。而我的这位同学,受技巧影响深重,虽努力做题却已远在我之下。真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高中时代成绩不同的两个人,大学时的成绩却完全调了个个。

想到这些事,现在作为一名老师,我不得不深思。我想到了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此文说的是种树的事,并以此讽喻为政之道。我认为这篇文章对于我们教书育人亦不乏警示作用。先来看看郭橐驼是如何种树的吧。“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要说郭橐驼种树用了很多功夫吗?其实不然。郭橐驼做的很简单,只是顺木之天性,为其打好其基础,然后就让其顺天性而生长了。教育不同样应该如此吗?为学生打好基础,然后让其根据自己的特点与长处发展,自然会有所收获的。

再看看我们现在的老师是怎么做的。先来说一下打基础的问题。老师们为我们打的基础可谓扎实过头了。老师们把高考的规律,做题的技巧都研究得纯熟了。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学起来也是得心应手,知识点记得滚瓜烂熟,解题技巧练得炉火纯青。只要用心,每一个题目都能找到相应的办法来解决。学习,完全变成了一种技能的练习。至于学科的基础,知识体系内在的联系,因与高考无关,早已被抛到了九霄云外。我想,这样的基础,无非是做题的基础而已,对学生以后的专业发展、学术研究有何基础可言?

有学当然要考,现在老师们的工作可以说细致到家了。今天考,明天考,周考、月考,期中考、期末考,考的是不亦乐乎。也许老师们会说,只有考才能发现问题,才能知道不足然后改进。考试的作用我是不反对的,但学生还没有领会、还没有吸收就去考,这么考不是如郭橐驼所说的“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吗?知识的学习是需要不连贯的巩固的,这是一个心理学上已得到证实的结论。我对高中的所学已是印象模糊,而对初中所学却是记忆犹新,我想也能够验证这个结论的。老师们都上过大学,学过心理学,我想也应该知道这点吧?

写到这里,我又想到了“授人以渔”的教育观点。我想,大多数老师都是这样做的。但是你所授的“渔”,是什么?课本中的知识点和与其相对应的解题技巧。目的是什么?答案很明确,考大学。考上大学以后呢?现在管不了,先考上大学再说吧。考上大学以后跟谁说呢?跟社会说吗?社会需要的是做题考试型人才吗?当然不是,社会需要的是有思想、有技能的大学毕业生。老师们,扪心自问,你所授的“渔”,能让学生们在考场这个小池塘之外,社会的大江湖中游刃有余吗?恐怕不能吧。所以我想,我们的高中老师啊,在教给孩子们解题技巧的同时,还是应当为他们打下坚实的学科基础,培养他们的适合自己的学习能力(不是解题技巧)的。

也许有人会说,这很难办到。是的,很难办到。很难办到并非办不到。老师们会说高考的压力很大。高考的压力大,难道育人的压力不是更大吗?想想你的学生考了一个名牌大学,你会感到欣慰;但看到你的得意门生大学毕业后拿不到毕业证,或者从工作起来力不从心,你还会欣慰吗?

后记:写下此文,不是对高中老师们的菲薄,而是希望老师们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多一些思考,多一些努力。教育大背景、社会大环境我们改变不了,但我们从自身做起还是能对学生做些有益的事的。

对教育感悟的散文:教育有感

都说现在的孩子很幸福,衣食无忧,要星星给星星,要月亮给月亮,无忧无虑,快乐逍遥。其实,现在的孩子远远不如我们那一代生活的幸福快乐,虽然那是一个缺吃少穿的岁月。

那时,我们穿的是粗布衣,补丁摞补丁,还有不少是哥哥姐姐们不能穿的衣服,改改就给我们了。虽然穿的很朴素,但是我们穿的大大方方的。粗棉布吸汗,柔软,比现在各式各样的衣服要强的多。现在的衣服虽然样式比较多,颜色异常鲜艳,但是这些经过各种化学药品浸泡后的衣服,穿在孩子们的身上,给孩子造成的伤害是隐形的,不容忽视的。

小时最大的愿望是吃饱饭。那时候喝的是地瓜汤,吃的是地瓜煎饼,和自家菜园里种的那些时令青菜。尽管是这些,吃还是吃不饱,经常饿肚子。逢年过节的时候菜汤里能见一点肉,感觉那就是人间美味。现在的孩子们不缺吃了,鸡鱼肉蛋不稀罕了,可是问题也就来了,油炸各类食品,方便面,烤羊肉串。。。一个个的肥胖孩子就出来了。在我的童装店里,经常见到一个个的肥胖儿童,手里拿着一串串的炸鸡柳,骨肉相连,炸薯片。。。嘴里塞的满满的,嘴角流油,试衣服的时候那叫一个费劲,吭吭哧哧地蹲下,气喘吁吁地再起来,试完衣服之后紧接着再吃。。。这样的孩子长大后能做什么呢?

前两天孩子上高中了,刚开始是一周的军训。军训的第一天上午,孩子那个班上就有3个学生因适应不了劳累晕倒了。回想我们那一代,从小就在泥土地摸爬滚打,爬树掏鸟窝,下河捉鱼虾,赤脚走山路,徒步走七八里路上学,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累,什么是苦。顶着烈日在田地里锄草,热的汗流浃背,晒得黑不溜秋,就是不晕倒。现在的孩子体质是个问题。

百事孝为先。我们中国人历来注重孝道,小时的我们都是在孝敬老人的思想熏陶下长大的,尊敬长辈是我们做人的第一底线,直到现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做事前提仍然是“孝”,一个人如果不孝敬老人,周围的人就会鄙视他,进而不和他交往,孤立他。现在的孩子们有一些做的就和我们不一样,会享受,会生活,会交际,但是不会和老一辈们沟通,出现“啃老一族”,想想老人们也很可怜,含辛茹苦的把孩子养大,指望养孩子养老,可是到了老了却仍然让自己抚养孩子,真的很难想象,在父母百年之后,孩子们怎么生活!

对教育感悟的散文:教育感想

做教师接近二十年了,由以前的懵懵懂懂的、有一股冲劲、一心想当个好老师的新手,变成了现在的冷静看待孩子、理性看教育的老手。最近看了许多有关教育的书籍,拿中国的教育方式和美日英法等国的教育相比较,感觉愈来愈觉着看不透中国的教育了。我不是盲目的崇洋媚外,说他们的教育方式比我们先进,比我们好的多;但是从人的发展来说,确实他们的教育模式比我们更体现出对人的尊敬,特别是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处理问题的方式。更能体现出更好的人文价值。举几个例子:妈妈对于孩子的教育方式,从孩子3岁开始自己穿衣,自己吃饭,当孩子任性的时候,对于孩子做必要的惩罚,决不手软,直到孩子认识到自己错误为止。孩子不吃饭说明不饿,饿上半天让他尝试挨饿的滋味;和其他孩子冲突时,自己去处理自己做的事。从这点上中国的家人应向美国的父母学习,溺爱孩子,娇惯孩子的后果就是孩子长大后对于父母的冷漠和无情。

本人教小学,亲眼目睹了小学生的压力、无奈和可怜,且不说那每周都必须上排的满满的课,单单就每天多得数不清的课后作业,就能抹杀孩子们的天真童趣和对于生活的感悟,每天埋头于题海中,只是为了那点可怜的分数。缺乏对生活的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人际间的情感体验,这样长大的孩子有独立的人格和独立的思考吗?反观美日的教育和我们正好相反,在五年级之前,没有家庭作业,教师布置作业,家长会质问教师:布置这么多作业,我们的孩子没有玩的时间。直接让教师哑口无言。即使以后有了作业,他们的作业和我们的作业也不一样:我们重视的是知识的温习;他们强调的是收集资料,自己总结的能力,在不好收集的情况下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我们给我们的孩子洗衣服、帮孩子做一切事情,目的是让孩子能有给多点时间去学习;外国的孩子不光自己处理自己的事情,还每个学期都抽出时间去做义工,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做个对比的话,让中国的高中毕业生和美国的毕业生同时在一个陌生的城市里生活,谁能够活下去?谁能活的更好?结果不言而喻。

中国的许多有识之士早就看出了中国教育的弊端,倡导教育的改革,只可惜中国的教育却逃避不了历史的延续,高考就是延续的八股文的一种变形。不改革高考,中国的教育就逃脱不了围绕分数来衡量人的尺度;教育的改革只能是空谈。

对教育感悟的散文相关文章:

1.教育感悟散文

2.十年教师感悟散文

3.教育的意义散文

4.安全教育感想文章3篇

5.大学感悟散文3篇

对教育感悟的散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