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题

发布时间:2017-03-20 19:51

做好语文的每一道阅读题,轻松面对每一场考试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题以供大家学习。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题(一)

①对于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功不可没者、不可或缺者,乃贴着地面、与本民族的花草庄稼蔬菜一起生长的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泱泱中华,烝烝①庶民,莫不是民间文学哺育长大的。比如九州尽知的牛郎织女的故事。七夕时节,女孩子们都钻到葡萄架下去静心谛听这一对苦人儿的相会,男孩子们则习惯于仰头寻找天河的所在。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在由其中孕育起来的人们口中流传,代代年年……

②地处鄂西北边陲,身在“秦之咽喉,楚之门户”的郧西人,也是在这样的故事中成长起来的。他们说,“七夕在中国,天河在郧西”。在这个与牛郎织女的传说联系密切的地方,如今“天河”也不必再去“填”了。它已经被郧西人缚住,成为一条平心静气流淌的清澈河流。每天晚上,当宝石蓝的夜幕拉启,县城的彩灯便沿着已成为护城河的天河河堤,“唰”地亮起。长长的灯河,红光跳,绿光闪,蓝光摇曳,黄光变幻,而其余的粉光、紫光、桔光呢,也全都不甘落后,一齐笑着、闹着、挤着、抢着、追逐着,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前前后后,欢畅地闪烁着,一边唱着关于爱情的古老歌谣。

③且把目光长久一点落在这里,因为这条河、这股清澈的水,它的当下比起古老的传说,又在演绎着新的爱——大爱。这或许可以演绎一个新的“神话”:远在北方,有一条凶恶的旱龙盘踞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它变得越来越狂躁、残暴。它把人们赖以生存的水源越来越深地藏到地下,更在地面上兴风作浪,阻拦雪姑娘的来访,不允许雨妹妹露面,却经常猛地把暴雨恶婆推搡来乱发一顿脾气,淹了这里那里……人们吃够了旱龙的苦头,终于奋起抗争,动用起愚公移山的意志力,要挖出一条人工大河,降住京、津、冀的那条恶龙!郧西的天河,也属于为了北上降龙而“死守”的一条支流。

④“保证水源清洁”的严令早就颁下,为此,关闭矿场,免建工厂,大田里也不再随便用农药和化肥……虽然政府有所补偿,虽然北方人民有所回报,但郧西的发展还是受到很大的制约,郧西百姓们还是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⑤天河的净水确实保住了。还有县里的其他几条河,水质清纯甘甜,老百姓可以直接取水做饭。溯着急急忙忙奔流的河水往山里走,但见满山高举着一个“绿”字:绿草鲜翠得闪着小家碧玉的光泽,荆条像大家闺秀一样尽情地自由发展,小树成为风中不倦的舞者,老树用浓荫自造出一方逍遥世界,各色野花则幸福地躲在绿荫中享受着清凉,飘摆摇曳地送上山野的芬芳。一段河面稍宽处,有阳光斜射下来,竟然画出一池彩虹,赤、橙、黄、绿、蓝、碧、紫,恰是织女巧手织出的七彩锦缎。满山满谷中,还有各种飞鸟和山虫们的鸣唱,群杂雄壮的低音属于成千上万只山虫,你看不见它们,它们却不在乎地看着你从它们身旁走过,照样扯着嗓子唱;深厚甜美的中音出自小鸟们的合唱,很整齐,很守纪律,音调、音高、音长都唱得很准;嘹亮高亢的高音是大鸟们的表演,山里的大鸟真不少,时而“扑棱棱”火箭似地突然闯入你的眼际,闪着一身彩色的羽衣,招摇在绿树的高端;而突然冒出的尖厉噪声当然属于鸣蝉,这些心里只有自己的家伙个个愤世嫉俗、怀才不遇,不停歇地嚷着:“是我——是我——”

⑥呵,在积蓄力量北上降旱龙的11年里,郧西人也没有坐等。他们利用青山秀水,走向生态文明的盛景,又利用七夕文化发源地和传承地的优势,呈现千年民间文化的精粹。未来,甘甜清洁的南水将滔滔滚滚输入北方干枯的血管中,为中国的心脏注入强大的生命动力,其中,将有郧西“天河”的美丽身影。

(节选自《 人民日报 》2013年10月28日)

注释:①烝烝:zhēng zhēng,兴盛的样子。

19.文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谛听(dì) B.清澈(chè) C.摇曳(yì) D.锦缎(duàn)

20.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文章开头从“民俗文化”的文化价值写起,立意高远,并为结尾铺垫,赋予“天河”以更多的文化内涵。B.第②段用“一齐笑着、闹着、挤着、抢着、追逐着”,赋予光色以情意,再现游人的兴奋愉悦,侧面突出景色之卓异。

C.第③段说“远在北方,有一条凶恶的旱龙盘踞着”,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地表现干旱的漫长,为突出天河之意义张本。

D.第⑤段说“恰是织女巧手织出的七彩锦缎”,照应开头,赞颂天河孕育人间美景,展现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巨大成就。

E.文章运用对比,生动地再现了当代郧西旧貌换新颜的美好画面,歌颂新时代的同时也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的个性。

21.请赏析第②段画线语句。(4分)

长长的灯河,红光跳,绿光闪,蓝光摇曳,黄光变幻,而其余的粉光、紫光、桔光呢,也全都不甘落后,一齐笑着、闹着、挤着、抢着、追逐着,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前前后后,欢畅地闪烁着,一边唱着关于爱情的古老歌谣。

22.本文开头从七夕节写起,有什么特别的用意?请简要分析。(4分)

23.请根据文本内容,探究作者“新话”了“天河”的哪些美好价值?(6分)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题答案:

19. (2分)C

20.(4分)AD(B,“再现游人的兴奋愉悦,侧面突出景色之卓异”分析有误。C,比喻句在表达干旱之漫长方面不很鲜明,主要是表现现实干旱之烈。E,“当代郧西旧貌换新颜的美好画面,歌颂新时代的同时也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的个性”分析不当)

21.(4分)该处语句,使用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1分),表现光色变化的热闹与活力,寄寓作者的兴奋与赞赏之情(2分),形象生动,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1分)。意思对即可。

22.(4分)自然引出“天河”,含蓄地强调天河之于郧西的价值(1分);为后文铺垫,让“恰是织女巧手织出的七彩锦缎”和“利用七夕文化发源地和传承地的优势”等更加自然熨帖。(3分)

23.(6分) 天河,是七夕传说的重要物象,见证着中国人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2分);天河,是流淌在郧西大地的一条河流,孕育了郧西生态文明(2分);天河,是南水北调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将滋润北方干旱的土壤,为我们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2分)。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题(二)

①我看过蒲松龄的画像,彩色的,坐在大圈椅子上,穿了官服,一绺胡须。他希望留下一个官的形象,尽管一辈子求官不得。据说他的代表作《聊斋志异》就是刺向官府的,寓意极多。求官不得,又发现官坏,就刺官。

②他离我们很近,所以关于他的行迹考证起来并不难。山东一带是他生活的地方,所以去的地方也比较多。他还曾到南方短期生活过。崂山上,太清宫面南大殿,左边的厢房就被指定为蒲先生当年写书的地方。这个厢房阴气甚重,方砖铺地,小桌卷边,很有些特色。

③我已经去了崂山许多次,每一次都小心地探头看那个小厢房。里面有浓烈的香味和烧纸味。这气味传达的是一种说不清的感觉,但非常熟悉。我并不觉得有多么浓烈的宗教气息;相反,一种世俗的、底层的感觉,一种迷信状态,总是在烟火里环绕着。真正的宗教并不完全依靠迷信支撑,相反,它总是由求知的主体来确立。宗教离开了科学与思辨,也就开始变质。

④蒲松龄的书总由极多的矛盾交织,并不像一些研究者说的那么简单和纯粹。他们说他是借说鬼道妖来刺贪刺腐。其实他的兴趣分散得多,思想也芜杂得多。比如对待官场,他的态度就有羡与嫉,有恨与鄙,更有些不可割舍的情结在。他是一个迷信的人,而迷信,与我们现在讲的“宿命感”又有不同。迷信是一种更简单的、更浅直的思维。总之他是一个非常民间化、底层化、世俗化的文人。他是个文章高手,但又仅仅是个乡下秀才。他的境界还停留在乡间秀才的水平上,这又与他极高的文字技巧与修养不太相符。

⑤其实这现象古今皆同。当今文场也是这样。不少人在走“大俗大雅”的文路。这样做不是深得文章之道的结果,而是囿于各种条件走不出自身屏障的缘故。这样的道路也只能“大俗”,并由此获得自身的生命力。但这样做到了极致,往往也只是第二流境界。因为这样做其实只是“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的混合物。而第一境界常常由“美声唱法”或“民族唱法”才能到达。因为手法本身也需要一种纯粹性。

⑥蒲松龄之道,是松弛就便之道。

⑦我从浓浓的烟火气中,真实地感到了这位说狐的高手。小桌冷清,冬天会格外艰苦。想一想这里的寒夜,烛光跳跃,老先生勉强握住一支毛笔,写出自娱的文字。一个失意的秀才如果没有自娱,简直就是要了他的命。

⑧从崂山的写作厢房再回头看淄博故居。那里的陈设也像一个庙,那里面供的是蒲先生。

⑨有这样的屋与人,才有那样的文字。这样的文字有别一种色彩。乡间隐秘都从他的笔底透露,各等传闻也都由他转述。他是一个民间故事的搜集者,也是一位整理者。他在记录和整理的时候并不那么忠实。因为他总顺着自己的心愿改写一二或大部。好在那些传说的精神仍然完好地保留了,这又构成了他的文章之魂。他的全部文字,其实正是以这样的民间魂魄来传世,来不灭。

⑩中国民间喜欢迷信。如果想在民间畅通,一个文人就要装神弄鬼。蒲松龄的可贵处是他并不装,而是真信鬼神,这又有了一份纯洁和简单。他的故事的魅力,自此也就滋生出来。这样,他既有了不平凡的一面,同时又有了民众喜欢的一面,二者得到了相当好的统一。

《崂山道士》一篇流传甚广,也是他的作品中较易诠释的一篇。故事生动,新鲜,而且发生在一个道教圣地,人们可以具体地指点言说,使之进一步地生动。还有一篇《香玉》,就是写太清宫的白牡丹和耐冬变化成的仙女。

我在崂山上看到了仙风道骨的人,他们就是道士。蓝衣、黑冠、白袜,裹腿。走路时双手轻甩,灵动生风,有些爽气。看着看着想起了蒲松龄笔下那个又荒唐又不走运的年轻道士,心中一笑。当年蒲翁真的在此定下了这个奇妙的传说吗?不敢轻信。不过他来过崂山,并多有流连,这大概是可以肯定的。

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烟火”与“烟火气”前后照应,使蒲松龄世俗化的文人形象得到了强化。

B.作者描绘寒夜烛光的创作场景,意在突出蒲松龄的成就得益于艰苦环境的磨炼。

C.结尾段中道士形象的对比,说明蒲松龄在创作小说时并不是一个忠实的记录者。

D.作者行文表达灵活多变,寓说理于形象描绘之中,读来具体可感,不枯燥乏味。

10.作者认为蒲松龄属于哪种境界,为什么?请根据④⑤两段内容简要回答。(5分)

11.如何理解“这样的文字有别一种色彩”?(5分)

12.第⑤段提到,第一境界常常经由纯粹性的手法才能到达。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结合具体的文艺作品说明理由。(6分)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题答案:

9.B(3分)

10.蒲松龄属于第二流境界(1分)。他乡间秀才的水平(非常民间化、底层化、世俗化的文人)与其极高的文字技巧与修养不符(2分)。走不出自身屏障(1分)。“大俗”走到了极致,也只能是第二流境界(1分)。共5分。

11.“这样的文字”是在失意中写出的自娱的文字(1分),“有别一种色彩”指他顺着自己的心愿改写民间故事,却完好地保留了民间传说的精神,构建了不灭的民间魂魄(2分),散发着纯洁和简单的魅力(2分)。共5分。

12.针对“是否同意”表明态度(1分),举例恰当(2分),分析阐述完整清楚(3分)。共6分。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题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