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论文

发布时间:2017-06-13 14:37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尤为重要,但从进一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角度来看,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与挑战。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浅析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析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论文篇一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探索》

摘要: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尤为重要,但从进一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角度来看,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与挑战。为此,我们需积极研究解决的办法及对策,促使中等职业教育事业健康稳定发展。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思考;对策

一、新形势下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所面临的现状

(一)社会对中等职业教育存在偏见

在传统教育观念中,人们只认可通过中考、高考的普通全日制教育是正规教育,其他各类学校、各种形式的教育都是“次等教育”、“非正规教育”。当前社会普遍存在重学历、轻技能,重普高、轻职高的思想。有些人认为读职业学校没有上大学有前途,片面追求学历文凭,在一定程度上轻视职业技能人才。对不少学生来说,职业教育是低等教育的代名词,进入中职学校学习逐渐成为课业成绩较差学生的“无奈之举”。人才价值观的错位,使得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得不到公正的评价和社会待遇。也使得许多家长宁愿交高额学费让孩子上普高而不愿让他们到技校、中专、职高去学一技之长,因为在他们心中只有白领才是人才,蓝领只是普通劳动者。

(二)招生难、生源质量差

一方面,伴随着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数目及招生数量的不断增大,目前绝大多数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为实现办学的规模效益,招生时都不再限制学生的入学知识水平;另一方面,社会观念的转变使公众对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认知度下降,优秀的初中毕业生及家庭背景较好的初中毕业生很少愿意到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学习。这两方面因素最终导致招生时选拔功能逐渐缺失,生源质量无从保障。从近些年来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情况来看,生源主要来自于两个群体:一是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群体,他们升入普通高中的机会很小,而且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二是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群体。生源质量差,主要体现在学生学习能力及自主性差、自制力低、经常违规违纪,需要学校在培养过程中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教师在传授技能和知识的同时不得不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管教”,甚至少部分学生由于入学时基础起点低,基本素质和知识能力较差,再加上进校后教与学的客观原因,达不到学校的培养目标无法顺利毕业。换个角度来看,生源差,毕业生的质量相对也较差,难以满足市场需求,这就使得社会对中职的教学质量打了很大的折扣,招生形势愈加严峻。

(三)资金投入不足,教学硬件不够

国家在教育经费的投入上更多倾向于普教和高等教育,对职业教育的投入相对较少。再加上近几年中职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投资力度远远跟不上职校规模的发展需要。底子薄、基础差、资金投入少,“先天不足,后天又缺乏营养”,职业教育经费的不足,直接导致了职业学校的发展举步维艰。相当一部分中职学校教学基础条件较差,一般表现为实验实训设施设备缺乏,图书馆文献资料不足,教学手段落后,教学过程的现代化、信息化程度不高,无法满足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能力的需要,直接影响职业教育的质量和社会对它的认知度。

(四)专业及课程设置不合理

中职学校要想吸引生源很大程度上好取决于其专业设置的科学与否以及专业发展前景的好坏。目前,很多中等职业学校自身发展定位不清,在专业设置方面缺少规划性与前瞻性,跟风现象十分严重。许多中职学校开办专业是出于经济效益,而没有根据自身的实际条件与社会的需求,盲目围绕市场转,对热门专业一哄而上,随意设置。有些学校甚至专业开办了,却连最基础的专业教师与配套设施设备、实训场所都没有,学车工的摸不到车床,学焊工的拿不着焊枪。专业设置随意性大,杂而不精,这不仅使得同区域内各学校间专业设置交叉重复,招生恶性竞争,而且严重影响到中职学校本身的特色与教学质量,造成了人力、物力等教育资源的大量浪费,影响了中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工厂和企业普遍认为中职毕业生“有文凭没技能”,这种认识的产生与中职学校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不适合人才培养的需要有直接关系。我国目前中等职业教育在课程设置上绝大多数采用基础教育按学科设课方式,课程结构一般为从基础文化课到专业基础课到专业重点课,最后才是生产实习。其弊端主要是过多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教学内容陈旧,缺乏针对性、实用性,教学内容不能合理统筹规划,理论与实习相互脱节,容易产生重理论、轻实训的倾向,缺少职教特色,无法满足专业需求。

(五)师资力量薄弱,总体素质较低

当前,中等职校师资队伍现状主要表现为文化课教师过多、专业教师缺乏,“双师型”教师更少,专家型的教师严重缺乏。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大多是从普通中学分流而来或是企业半路出家、改行而来。在中职教育连年扩招,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的形势下,对口专业教师奇缺,使得部分教师身兼数职,成为“全能”型教师。

在中职教师队伍中,相当部分专业教师要么只懂专业理论,却不善于实践的指导与操作;要么只会实践操作,却缺乏必要的理论素养和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致使中职教育的“技能性、实践性”特色无法得到体现,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不高。一些文化课教师一味注重“输入”,教学的同时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学手段单一,上课缺乏吸引力,使得学生的兴趣逐渐丧失。而对于中职教师的培训,各地都还没有设立专项经费,主要是学校自筹经费和教师自费,甚至有的学校是自我培训。专任教师的欠缺和教师素质不高,已成为制约职教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六)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对口就业率不高

中职毕业生就业形势不仅直接关系到广大家长和学生的根本利益,还直接影响到中职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很多中职学生就业时专业不对口。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中职毕业生无畅通就业渠道,目前尚未形成象高校毕业生的人才交流市场、网络市场、校园推介市场等多种就业渠道,有的中职学校甚至是依赖中介公司或中介人的运作来帮助毕业生就业;第二,由于中职毕业生学历偏低、专业知识不够扎实,专业技能不够精通,缺乏就业竞争力,在求职过程中往往不被用人单位重视,最终许多毕业生找到的工作与学校所学专业无关;第三,中职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缺乏正确的指导与定位,很多学生既不能吃苦创业又不能踏实敬业,结果要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要么找到工作后很快被“炒鱿鱼”。 二、新形势下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机遇

(一)国家政策对职业教育日趋重视

我国制定的“十一五”发展计划提出未来几年国家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积极主动地采取有力措施扶持职业教育的发展不再停留在口头或文件里面。“政治层次”上的逐渐好转,表明我国职业教育的地位不断提高,逐渐向教育体系的主流位置挺进。

(二)中职教育的经济地位日趋提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制造大国”的地位不断提高,具有综合素质的技术实用型人才,尤其是第一线的技术工人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着巨大的需求。技术人才的匮乏已成为影响我国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主要障碍。这些都充分说明,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及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它存在着巨大的经济利益。

三、新形势下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对策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认知度

要彻底转变鄙薄职业教育的思想观念,努力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只有观念转变了,才能正确认识职业教育的本质和价值,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在中职校园内,可通过各种标语、板报、图片等开展职业教育宣传工作;学校领导、老师及学生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定期邀请初中应届毕业生及其家长、社会用人单位来校参观、体会,使他们对学校的教学条件、办学能力、教育环境有较深入的了解。在中职校园外,可利用报刊、电视、网络宣传学校的品牌专业、就业优势、良好的校园文化等;中职教师可走入初中学校,通过演讲、视频短片等形式以达到宣传的目的;学校可组织学生利用所学专业技能,服务社区群众,展示职校风采,树立良好的社区形象;学校应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二)优化生源结构,灵活招生形式

要改变中等职业教育招生难、生源差的现状,需要优化生源结构,招生形式上更加灵活多变。首先,在招生的过程中,政府可通过行政手段,出台一些扶持政策。其次,中职招生不单单面对应届的初中毕业生,对于那些在社会上磨练过的往届初中毕业生一样欢迎,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些社会考生经过社会的历练,一旦有机会入学,在学习上他们的自主性与学习能力往往高于其他学生。第三,职业学校可与几所中学固定保持联系,挂钩联办,经常性地在中学内进行职业教育宣传活动,为保障和优化生源打下基础。第四,中职学校依靠办学特色及育人质量来吸引生源,就如大学有重点与普通之分一样,中职也有“出名”与“不出名”之分,对于那些有办学特色、质量保证,受社会欢迎的出名的中职学校,在招生过程中,其生源的数量与质量普遍高于其它学校。

(三)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办学环境

积极有效的资金投入,有利于改善中职办学条件,有利于提高教师待遇,有利于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有利于职业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一方面,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并保证资金完全到位,切实改善中等职业教育办学环境。另一方面,学校可利用自身优势,面向市场,吸引社会上的一些企业、个人参与办学,多渠道筹措资金。

(四)优化专业设置,改革课程建设

中职学校要想求生存就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专业设置上应结合地区、行业的发展情况及学校自身的实际条件,从实用性、前瞻性及可行性出发,大胆地新建、扩建、削减或停办某些专业,从而达到优化专业设置的目的。另外,中职学校要想受欢迎,就必须具有自己的特色,在专业建设上要适当加强精品专业的建设,使之成为代表学校形象的品牌专业,得到社会的认可。

课程安排上应从专业需要及培养目标出发,合理确定文化课、专业理论课及专业实训课的比例,从源头上改变重理论、轻技能的现状。文化课的开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道德素养,但并非越多越好,在开设上可适度增加关于文学、法律、就业指导等课程,大胆删减那些不实用的文化课。而在专业理论课方面,可删除那些过难、过繁、过深的教学内容,减轻学生学习上的压力。一线教师可从基础性和实用性出发,结合学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写真正实用的校本教材,并不断修改,形成独特的课程特色。专业实训课是整个课程改革的核心所在,必须打破“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大量的实践练习来掌握技能,切实提高专业素养。

(五)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教育的希望是教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批具有高素质、高文化、高技能的优秀教师是中职教育的希望之所在。首先,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具有操作技能的一线技术工人,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加强职业教育的关键。其次,中职学校的生源决定了其教师要比普高教师更具有耐心、爱心、事业心及责任感。因此职业学校需加强对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进一步严格规范教师的行为习惯,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促使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

浅析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论文的评论条评论